登陆注册
6739200000012

第12章 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

二十七年,承教育部委托撰拟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草案,我就和罗莘田先生(常培)一起商量,拟成了一份,送到部里。

那草案实在是我们两个人的共同意见。那草案后来又经过一番修订,二十八年六月,交给大学各学院分院课程会议讨论。

同年八月教育部根据这次会议的结果,颁布了分系必修选修科目表,到现在已经施行了整三年了。

这次课程会议,我因为学年正在结束,分不开身,不能到重庆出席去。草案上既没有说明的文字,自己又没有能够向到会的诸位先生阐述一切,起草人的用意不免有被忽略的地方,也是自然的。这是我的一宗遗憾。科目表颁行后,从去年以来,陆续见到些批评的文字。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的《斯文》上就有三篇,作者依次是程会易(一卷十六期)、余贤勋(一卷十九期)、张守义(二卷一期)三位先生(余先生已故)。《高等教育季刊》一卷三期朱光潜先生《文学院课程之检讨》里也有专评中国文学系科目的话。还有,罗莘田先生、王了一先生(力)曾各写过一篇文,论到语言文字组的科目,载在《中央日报》昆明版附刊的《语文》上。此外也许还有别的文字,但我见到的只是这些。

原案的用意,第一在“中国文学系得设文学及语言文字两组”。感谢那回出席的诸位先生,这个意见被采纳了。我们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眼见这二十年来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突飞猛进,觉得应该训练些人才适应这种新兴的专业,促进它的发展。这是实际的需要,至少我们和一些同行同事都觉得如此。但是语言文字和文学关系密切,决不该打成两橛,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并没有糊涂到主张将中国语言文字独立设一学系;而且在两组科目里我们兼筹并顾,希望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不致有偏枯的毛病。但这个分组的意见虽然被那回课程会议接受了,却似乎还没有得到一般的重视。只看现行科目表里对于语言文字的科目安排得未尽妥善,以及上面所举的《斯文》里的三篇文字都只论文学组的科目,不曾提到语言文字组,就可知道。朱先生且主张还是不必分组的好。这里我要大胆地指出,至少有一两个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早就在抗战前分了组;这样训练出来的语言文字组的毕业生,至少有一些已经有成绩可见。这事实似乎是值得留意的。

原案的第二层用意在注重或提倡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将文学史分为四段,分量特别重。这是文学组的必修科目。

另设中国文学史概要一科,定为语言文字组必修。文学组注重中国文学史,原是北京大学的办法,是胡适之先生拟定的。

胡先生将文学史的研究作为文学组发展的目标,我们觉得是有理由的。这一科不止于培养常识,更注重的是提出问题,指示路子。这一科该注重使学生阅读原料,使他们尽量接触——最好是熟悉——朱先生所谓“权威作家与重要作品”;编印文学史选读材料或指定专书使学生阅读,都要他们作报告(中国文学史概要也得这么办,不过缩小规模罢了)。从这一科可以向许多方面发展:或向古代文学如《诗经》、《楚辞》等方面去,或向各代诗文或向各代大家名家方面去,或向戏曲小说方面去,或向文学批评方面去。这些得看各校师生的修养和兴趣以及图书的设备等等而定。各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或中国文学系的文学组可以从这一科里发展各自的特长。这科目决不是刻板的讲章,如一般人所想像的(程先生主张设中国文学专题研究六至十二学分,意见和我们近似,但他将这一科列为选修)。可惜我们错过了说明的机会,课堂会议将那四段文学史都删掉了,只留下那不分段的。

这一点是现行科目表里最该斟酌的,我们认为分段的中国文学史是文学组主要的基本科目。此外,如上文提到的表中语言文字科目的安排,也未尽妥善。程先生指出文字学概要不该排在第三学年,是很对的,而表中这科目下面注道,“形音义并重”,似乎更忽略了二十年来声韵学的发展。我要指出,民国五六年间北京大学就将文字学分开形义和音两科教授了。这两科是工具的基本科目,文学组该和语言文字组受一般的训练,才可以通读古书,洞明语义。倒是语言学概要,范围较广,和文学组的关系不及这两科密切,可以无须列为必修。又如文学组选修科目里的古声韵学应该就是语言文字组必修科目里的古音研究,不知何以别立名称。还有,原案里两组的选修科目都将目录学和校勘实习列在头里。现行科目表中却只列入语言文字组的选修科目里。这一层的不妥处,程先生已经论过了。还有,各体文习作一科下注“包括古代现代各体”,似乎太广泛,事实上难行,理论上似乎也不必要。这一点下文再论。至于程先生论选修科目的重要和庞杂,语多中肯。这里只想补一句,就是,中国近世史和中国地理(总论)也列在选修科目里,似乎太不调和了——学生尽可选习这两科,但不必列在表里。

批评的文字中,罗、王二位先生和我的意见没有什么出入,他们的两篇可以不必讨论。别的几篇,细节上虽然各不相同,但主要的意见似乎是一致的。第一项是,中国文学系经史子集应该并重,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系应以国学为主。朱先生说,“每国学问皆有其历史背景与传统,为长久经验所积累而成,自有其存在之理由”。这自然不错。但我们接受传统,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按从前的情形,本来就只有经学,史子集都是附庸;后来史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但集部还只有笺注之学,一直在附庸的地位。民国以来,康、梁以后,时代变了,背景换了,经学已然不成其为学;经学的问题有些变成无意义,有些分别归入哲学、史学、文学。诸子学也分别划归这三者。集部大致归到史学、文学;从前有附庸和大国之分,现在一律平等,集部是升了格了。这中间有一个时期通行“国学”一词,平等地包括经史子集。这只是个过渡的名词,既不能表示历史的实际,也不能表示批评的态度,现在已经不大有人用了。我们的原案至少是在努力采取批评的态度去接受传统的。如文学组必修科目原将文字学、声韵学列在最前头,词选、曲选原没有,又列专书选读两目(第二目原只包括《四史》,没有《晋书》);这些都是采取传统的态度。又如我们努力将必修科目减少,给学生多选习别系科目——特别是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科目——的机会,培植他们的广博的基础,这也正是采取传统的态度,不过方式不同罢了。至于“文学”一词的涵义,照现行的用法,似乎有广狭之分。论现代文学多用狭义,和西洋所谓文学略同。论前代文学便只能用广义,是传统的“文”和狭义的“文学”的化合语。“中国文学史”一词中的“文学”当然是广义的。朱先生恐怕有人“误于‘文学’一词”,以为“吾国文学如欲独立,必使其脱离经史子之研究而后可”。至少我们自己相信还不至于如此。

第二项是,学生应该多读专书;专书包括朱先生所谓“古典名著”和余先生所主张的诗文词曲各专集。这原是很好的意见,我们一向也有同感。但专书太多,得加别择;专集可斟酌列入选修科目,古典名著却该列入必修科目。可是,即以古典名著而论,文学组科目表里标举的群经诸子四史等,也还只能“选读”,要学生一一读遍,恐怕是很难做到的。除非取消别的科目,只读这些;那显然是太专固了。程先生说得好:“历代典籍,文理艰深,若详加衍释,虑有非每周三小时一年所能卒业者。故此科之设,重在举一反三。其中一部分,似可期以半年,俾可多读数种。”我们的意思也是如此。这样看,文学组原列专书选读两目为必修,似乎不算少;但语言文字组只有一目,确是嫌少,我承认。学生不但应该多读专书,而且应该多读书。朱先生所攻击的“概要”、“学史”、“研究”等科目,毛病似乎不在“偏重常识”——“概要”偏重常识,“学史”、“研究”并不然——而在学生只听讲,不读参考书,不切实的作报告。这些科目若教者得人,能够诱导学生去切实读书,在成效方面可以和专书选读相得益彰。

上文提过各体文习作一科目,程先生、张先生都很注意习作。程先生的意思似乎是说,必修科目表中所列文诗词曲诸选,本该像选修科目中的“现代中国文学讨论及习作”一样附带习作。现在这些既然不附习作,他主张各体文习作加成六学分,第二、三、四年必修,以散文、骈文、韵文为次序;韵文又分诗歌和词曲。事实上现在各大学文诗词曲选诸科有附带习作的,这样主张的人也不少。他们以为:习作了才知道甘苦,再说,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学生都不习作这些,这些体恐怕要失传。文诗词曲选诸科不附习作,是我们的主张。我们觉得欣赏与批评跟创作没有有机的关联,前两者和后者是分得开的。在文学批评发达的今日,欣赏与批评也得“豫之以学”,单凭阅读与创作的经验是不够的。这里阅读的经验自然不可少,而且多多益善。创作的经验虽然也可帮助一些,但这种经验发展得难些慢些,总是落在阅读的经验后面,常语“眼高手低”可以为证;所以与其分力创作,不如专力阅读。

至于“现代中国文学讨论”附习作,是恐怕埋没了一些有创作才能的学生,并非从欣赏与批评着眼。据现在的环境和青年的修养,有创作才能的学生走现代文学(白话文学)的路子,自然事半功倍。如有对于旧来各体发生兴趣的,我们原意教师可以在课外帮助这一些学生。但我现在想,文学组的选修科目里可以列入诗词习作;只消诗词就够了,别体现在作的人似乎已经不多。现在回到各体文习作,原案的用意只是学生多学一年应用的(广义)文言。我们看到一般学生的文言写作训练实在欠缺太多,而社会上暂时还需要文言,觉得有责任使大学中国文学系学生学会应用的文言。我们的目的只要使学生学会写作论文和应用文件。张先生主张将这一科改为“札记注疏文习作”,和我们的第一个目的是相近的。记得原案里这一科似乎只称为“文言文习作”,全年二学分。现行科目表中改为各体文习作,两年四学分,又加注道:“包括古代现代各体”。“古代现代各体”太广泛了,恐怕学不出什么来。

西南联合大学将两年分配到白话文和文言文上,文言文注重应用;让学生除学习一年文言文外,多学一年白话文。这样办似乎切实些。

根据上面的讨论并参考各位批评者的意见,我现在拟就中国文学系必修科目表等四种,请国内贤达指教。这里两组的必修科目表中,我都先列工具的基本科目,次列主要的基本科目,次列一般的基本科目。比较现行科目表,专书选读的办法改了,分量也加了。——文学组的历代诗文选是补充专书选读的。选修科目表中,文学组加了目录学和校勘实习;又加了专集选读。这里的专集指杜、韩两家以外的而言——杜、韩两集比较重要,已列入专书选读(四)了。诗词习作也是新加的。语言文字组的选修科目,参考罗、王二位先生的意见删改了些。——本文承他们二位和闻一多先生看过,都给了很好的意见,附此致谢。

同类推荐
  •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是青年诗人杨子婴的诗集,收录了90余首中文诗歌和4首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有的曾发表于《星星诗刊》,有的在美国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这本诗集带给人不小的惊喜,作者的语言干净剔透,既有少女情怀的书写,在诗歌和语言技巧上也有有意识的训练和实验。作者的优点非常明显,语感轻松如鹿,意象选择有少女的清浅,如发表于《星星》诗刊的《白鹤语录》一诗,“雨后的棚屋杏花泥土浅浪”“蚕豆粒只等七分饱才摘来吃/黄瓜南瓜刚摘来尝时新”,用词和语感清新仿佛带有清香。字条系列的几首诗散落在诗集中而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和匠意。《海岛数日》充满童话色彩,颇富想象力。
  •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见个面,通个话,或经人介绍握下手,通报姓名,打了声招呼,那就算认识了。有个性的,印象可能要深一些。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淡忘的可能也会很快。可若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或是走进他的内心,让他的睿智、聪慧、感知和你的思想一同碰撞,那就不太容易了。于是,有人总结出探入一个人内心的捷径:认识的,多交往,勤探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于言谈举止间捕捉他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没见过面的,就要读他的文字,从他的文字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学识,修养,体会他的思想情感。我和杨涛的熟悉,就是属于后者,是通过她的文字,让我们心有感应的。
  • 海那边的风景

    海那边的风景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时很少跟我交流的儿子石川,一见我回家便憨头憨脑地冲我笑。看着儿子可爱的模样,我也顾不得旅途的劳累,一下子把儿子抱在怀里。
  • 春天里的四季

    春天里的四季

    从少年时代的故乡河北大名县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退休以后的家居生活。从中充分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师尊的感恩之情,以及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血肉之情。
  • 镇海楼拾遗

    镇海楼拾遗

    一个人与一座山楼的机缘,很像传奇,引来众人称赞,让人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但一座山楼从天而降,巍然矗立于福州北端越王山之后,八闽大地风调雨顺,众生惊呼之余,早已开始文化寻根,从信仰回归至风水造设,再到道德重建,我们赞叹说:道法自然,万物有序。
热门推荐
  • 给女人的每天一堂人生课

    给女人的每天一堂人生课

    本书共分十二部分:做一个有人缘、善交际的新女性;女人的成熟不是用年龄来证明,而是用智慧来衡量的;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时问,做高效女人;左右逢源,成为纵横职场的白领丽人;开源节流,用科学的理财方法提高生活品质等。
  • 庖丁和猎手

    庖丁和猎手

    庖丁没有地位,只能仰望传说中的猎手大人。然而猎手却只想做一名小小的庖丁,快口舌之欲。结果人们发现——原来庖丁也可以活得多姿多彩,风生水起!
  • 第一相爷

    第一相爷

    东霓十二年,相府惨遭灭门,仅有小女儿夏憬逃出生天,改名换姓,男扮女装,八年后,霸气回归,自古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她道“既然君心难测,那便换个帝王”
  • 我的青春里有你鹿晗

    我的青春里有你鹿晗

    温婉回到中国,遇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人。鹿晗喜欢闺蜜诗心?这是什么鬼呀!啊喂!倒追三年,他却冷眼相待父母意外身亡,深受打击。他却…开始追她了。“傻丫头,你以为我不累吗?”
  • 黑岩射手—穿越!BRS!

    黑岩射手—穿越!BRS!

    帅气冰山的黑岩射手,BlackRockShooter,意外的穿越到不同的动漫,让她头痛不已。目标是要协助主人公完成动漫主线最后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动漫。
  • 鹿总裁的小娇妻

    鹿总裁的小娇妻

    或许是老天无情,一场车祸使她成为孤儿,直到她遇到了他......“鹿悦,我发誓,这辈子,你永远是我的唯一”他一脸诚恳。“鹿晗,我发誓,从我遇到你的那一刻,直到永远,会跟你不离不弃。”她一脸甜蜜
  • 万界诸仙

    万界诸仙

    上古年间,万界混沌,诸天纷乱。一位古神陨落诸天,然而他魂魄不散,化作天地;肉身不灭,成山峦江海;意识散落于万界,孕育出天地二十一脉。历经数百万年的演化,天地最后一脉重现人间,借星辰之力完成最后的演化,将天地命脉依托在一个凡人身上。这是一个缘起于远古,我欲飞天欲封仙的故事。(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战争与和平(三)

    战争与和平(三)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书中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
  • 瓜田那个李下

    瓜田那个李下

    人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怕是被人怀疑呀。这个跟本文有什么关系?好吧,我暂时也不知道。介绍正题。我是H城D中某班的学生,上学第一天我就遇上了这样一个二货的她,oh,mygod.我的生活就这样,悄然发生了改变。。。。。
  • 电竞之传奇教练

    电竞之传奇教练

    操作不行?我们来加加体力。运气不行?脸黑暴击打不出来?抽不出SSR?我们来加加魅力。对大局观的掌握不行?记牌记不住?我们来加加智力。在孟清看来,即使你是个傻子或瘸子。只要跟着我,我也能让其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