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7700000009

第9章 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处世艺术。中国人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要懂得适可而止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金刚经》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适应了环境,它就会生长。修道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缘分就能适应。

佛教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为“缘起”,因此人生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无限,就毫无顾忌,妄肆而为。有的时候,更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强开的花难美,早熟的果难甜,天地的节气岁令,总有个时序轮换。《宝王三昧论》也说:“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适可而止”,实在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参考。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国人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退为进。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中国的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所以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代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刻往往是最短暂的。俗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只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

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古人言:“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极生悲一语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一般人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一个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举止失矩,结果不慎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凡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人,大致上可以领悟乐极生悲的含义。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雅致环境里,众贤毕至,高朋会聚,曲水流觞,咏叙幽情,这是何等快乐!王羲之欣然记道:“是日也,天朗气晴,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是,就在“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之时,突然使人产生了万物“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于是情绪一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憾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阵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真正的乐极生悲。类似的心情变化可以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进一步印证。苏东坡与客泛舟江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本来是很快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乐极生悲概括地讲,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留恋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详情而言,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常在的无奈和怅怀。人的情绪很难停驻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更替习以为常之后,心境喜怒哀乐的轮回变换也成为了自然,人在纵情寻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虚伤怀,推之不去避之不开,因为欢乐和惆怅本来就首尾并列。所以庄子在“欣欣然而乐”之后感叹:“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人只有在生命的愉悦中才能体会真正的悲哀。所以,真正的丧亲之痛,不在丧亲之时,而在合家欢宴,或睹旧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间。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凡事不能太过,太过则招致祸患

人生太闲,则别念穷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菜根谭》

《菜根谭》中曾描绘过这样一种境界:官爵不要太高,不要一定达到位极人臣,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不能得意忘形,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不要盲目清高,否则就会招来诽谤或攻击。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处世良方。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采取均衡状态,不过分,不嚣张,却也没有很消极落后,这是一种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之说。《菜根谭》中有许多关于“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闲,则别念穷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精神愉悦的时候,也不能忘乎所以,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恶心,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或者享受的欢乐,自己却把握不住,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平台,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在很多人看来,名分多多少少都要有点,即使是虚名,所以还是有不少人去追求。这样注重虚名,只能让自己越来越肤浅。人有了虚名,往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三国时的许靖就是由于有些虚名,被士大夫们所看重,因而也被刘备利用了。

三国的刘璋,属下还有个叫许靖的,汝南郡人。在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样,善于褒贬评论人物。由于战乱不断,辗转来到益州,先后担任巴郡、广汉、蜀郡等大郡的太守,与当时的社会名流,诸如华歆、王朗、陈群这些魏国的辅佐大臣都有来往,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很有些名气。可是,就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许靖曾准备背叛刘璋,趁刘璋不注意,出城投降刘备,因为被发觉,没有成功。刘璋也看到自己本来是危在旦夕,因此没有杀他。后来刘璋投降了,刘备对那些跟着刘璋投降过来的人,都妥善地予以安排任用,就是瞧不起许靖,认为他对主人不忠,不打算任用他。

刘备的手下法正进言说:“天下有喜欢要虚名,实际上没有真才的人,许靖就是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您才创建大事业,凡事您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向人们去解释。许靖的虚名,传扬于天下。如果您不特别礼遇、重用他,天下的人因此就会说您轻视人才。您应该敬重许靖,以此让远近的人都知道,您是多么的重视人才,就像战国时候的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却先厚待郭隗一样。”

刘备听了之后,认为法正说得很对,立即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总管将军事务。后来刘备做了汉中王,又尊崇许靖做了太傅,那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荣誉官衔呢!于是,好些有才能的人,甚至曾经反对刘备的人,都倾心为刘备效力了。

许靖真是可怜,看似功成名就,声名显赫,但实际上刘备对他心中别有想法,用他也是为自己的大事业考虑,把许靖当作一个招牌,招揽天下人才罢了,并不是真正欣赏他的才能。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下》

有的人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愿意每分钟都固定不动。“七十二变”确实很厉害,但是怎么也敌不过稳如泰山的如来佛;有的人追求飞蛾扑火的壮烈,以为那是一种执著的美,扑火的一瞬间,飞蛾毅然决然,但终究还是化为灰烬。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只有既坚持执著又坚持变通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这样说似乎是有些矛盾。执著是指面对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而变通则是灵活应变,随时改变方向。这两个词似乎是反义词,但是,矛盾总是统一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每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要选准一个方向,执著地去搜寻解决的方法。如果丝毫也不见效果,那么我们的方向可能错了,就要开动脑筋变通一下,重新确定个方向再坚持不懈,直到解决困难为止。在这里的“一定条件”就是指“丝毫不见效果”。所以说,只有在需要变通时才能变通,否则我们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答案。

两个人进山洞寻宝,但是迷了路。后来干粮快吃完了,只剩下了一支手电筒。第一个人起了坏心眼,夺走了余下的干粮和那支手电筒,离开了第二个人。山洞中漆黑无比,第二个人每走一步,因为没有了手电筒,都有可能摔倒。但是也正因为没有手电筒,使第二个人的眼睛对光亮异常敏感,最后终于爬出了山洞。而第一个人吃光了干粮,拿着手电筒搜寻出口,怎么也找不到洞口,最后终于饿死在山洞里。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许多道理。一般人在黑暗之中都需要光亮,但是第二个人却因为没有手电筒而走出山洞,这是变通的表现。但是,如果第二个人缺少了执著搜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不能爬出山洞的。

现代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们就必须具有临危不惧的头脑和以静制动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不过,我们也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灵活作战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人的一生少不了一种叫做执著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信念,但是现实生活和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多变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机智灵活的变通往往比执著更能获得“完美”。

适时的变通往往需要一种灵活而又迅速的转变,来一个对规则束缚的挣脱,否则我们若一味地钻入“执著”的套子,结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则可被称为“钻牛角尖的英雄人物”,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地开阔思维,寻找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不用劳神费力、盲目执著蛮干的意外收获。

譬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往往会称赞愚公的坚持不懈、执著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固然是可贵的,是战胜困难所必备的,但如果我们突破思维规则的束缚,再来谈论一下愚公的举动,或许你就会发现,其实愚公的做法也是一种很“傻”的办法,出动全家大小、男女老幼进行移山,那经济来源何以取之呢?与其用微乎其微的力量来“搬”山,倒不如开辟一条旅游的通道来,在山上建一些“风景”,岂不更好?所以当执著真正地植入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就需要我们用思维和理智另辟一条新路。

如果我们缺少了变通,一味地执著,或许我们也可称这种行为是蛮干,这种“执著”往往使人身陷困境并湮没于困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命的旅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我们需要执著,然而当面前就是万丈深渊之时还固执前行就意味着死亡。变通就是:一指间的距离却让你获得生命。

一个林场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片的林场,每天驾车穿梭于林场中,他都万分欣喜地看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大笔财富的森林。然而。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棵棵百年树木变成了焦木,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发现许多人排队购买木炭取暖。他灵机一动,把焦木加工成木炭销售,结果获得了大笔财产。

聪明的林场主在苦心经营的林场成为焦木时,没有盲目地执著种树,而是利用焦木获得大量财富。这一指间的变通让他重获财富。

变通能带来成功,转机能给人以新生。“变则通,通则久。”“历史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这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给我们的科学真理。

商鞅二次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唐玄宗的变法改革于是有了开元盛世,有了贞观之治;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则使清朝严重落后于世界历史的潮流,造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大量财产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血泪史。

因此,人的一生不能缺少执著,更不能缺少变通;只有突破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是与非,才能在理想的道路上执著而又灵活平稳地前进。当我们真正地将“变通”和“执著”融合,真正获得思维的解放,或许我们会得到更多。

一个人需要变通来获得成功,一个企业需要变通来获得效益,一个民族需要变通来获得发展。变通就在你不经意的一瞬间,就是一指间的距离,变通会让你看到柳暗花明。

不要求太多,要懂得知足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宜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菜根谭》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心能够正,欲望越少越好。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要能进行自控,别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趋淡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况景,则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说则可贯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际的彩云绚丽万状,可是一旦阳光淡去,满天的绯红嫣紫,瞬时成了几抹淡云,古人就会得出结论道:“常疑好事皆虚事”;看到深山中参天的古木不遭斧斤,葱蓬勃发,究其原因是它们不为世人所知所赏,自是悠闲岁月,福泽年长,“方信人是福人”。中国的古代,自汉魏以降,高官名宦,无不以通禅味解禅心为风雅,可以在失势时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自能悠久长存于天地畛域之中。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还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争也白搭。

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

恰到好处,才是最好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菜根谭》

中国人办事,讲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正如《菜根谭》所言:“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有时候,过分认真或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们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IMG有一位精力旺盛的女业务代表,负责在高尔夫球及网球场上的新人当中,发掘明日之星。美国西海岸有位年轻网球选手,特别受她重视,她决定延揽对方加盟本公司。

从此,纵使每天在纽约的办公室要忙上12个小时,她依然不忘时时打电话到加州,关心这位选手受训的情况。他到欧洲比赛时,也会趁着出差之便,抽空去探望探望,为他打理一切。有好几次,她居然连续一周都未合眼,忙着飞来飞去,追踪这个选手的进步状况,偏偏手头还有一大堆积压已久的报告。

一次那位年轻选手参加法国公开赛。按原订日程,这位女业务代表不需出席这项比赛,但是她说服主管,为了保持与那位年轻选手的关系,她应该到场。主管勉强答应,但条件是,她得在出发前把一些紧急公务处理完毕。结果她又是几个晚上没合眼。

抵达巴黎的当日,在一个为选手、新闻界与特别来宾举行的晚宴上,她依旧盯着这位美国选手,并且像个称职的女主人,时时为他引见一些要人。当时是瑞典网球名将柏格独领风骚的年代,他刚好是他们的客户,又是那名年轻选手的偶像,自然地就介绍他俩认识,柏格正在房间一角与一些欧洲体育记者闲聊,她与年轻选手迎上前去。对方望向这边时,她说:“柏格,容我介绍这位……”天哪!她居然忘了自己最得意的这位球员的姓名!

后来,那位年轻选手成了世界名将,但他与IMG再也没有关系。

这位女业务代表的确令人钦佩,如果运气好,碰上一个懂事的小伙子,她的失误也不是什么大的失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只要小伙子自我介绍一下就没什么问题了,不计较,同样也没有什么事。但她这样不顾一切认真工作,对服务对象过于关注,则总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错误。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报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情绪十分低落,这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

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厌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日,以他东方式的丰富的智慧,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

常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

当然,人生有许多推不开的负担,但是,在这些负担中,有很多是没有必要的,由于人太奢求,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

在今日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发生这样的悲剧——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注反而引起子女的怨恨与不满,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做事还是恰到好处的好。

不要因为自己常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能者多劳”,是对于有才干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在有生之年,把握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郁离子》

古人说,权势过高,物极必反,所以要忍权势,不要过分贪恋高官厚禄。权力在握,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权应该正确地行使。否则胡作非为,为所欲为,置民生、国家于不顾地争权夺势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自古以来官场之上相互倾轧,有因妒忌别人,进谗言害人的;还有贪图利禄,不能全身而退,以至于遭到杀身之祸的;有得到权力,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自己谋一己之私利的;有大权在握,不顾百姓死活,乱施暴虐的,这些人都是不能忍耐的,因而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灭亡。

大凡权势这种东西,对君主有利,对臣子不利;对等级名分有利,对大臣夺权不利。只有不明智的人才把权力揽在自己手中。

西汉的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骠骑将军,攻打匈奴有功劳,他的弟弟霍光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受汉武帝的遗托辅佐太子。遗诏上写:“只有霍光忠实厚道,可以担当重任。”并让黄门画了周公辅佐周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赏赐给他。他辅佐汉昭帝当政14年。昭帝死,霍光迎接昌邑王刘贺入宫,当了皇帝。刘贺淫逸玩乐,没有节制,霍光废掉了他,又迎立汉武帝的曾孙病已,立为孝宣帝,政权都归霍光,并另有加封。等到霍光死了,孝宣帝才开始亲理朝政。霍光的夫人和她的儿子霍云、霍山、霍禹等谋划废掉太子,事情被发现,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霍光夫人和她的几个女儿、兄弟都被杀头示众,家族遭到株连,因此被杀的有几千家。司马迁说:“霍光辅佐汉朝皇帝,可以说是很忠诚的,但是却不能保护他的家族,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权威、福分是君主的东西,臣子掌握它,长期不退,很少有不遭到灾祸的。”

司马迁对此评论说:“小人的智谋足够完成他的奸计,其勇力足够完成他的暴行,这就是老虎又长上了翅膀。”

西汉萧望之和王仲翁都是由丙吉推荐的。被皇上召见时,正是霍光把持朝政,别的人都攀附他,只有萧望之不攀附霍光,于是不被重用。后来萧望之射策得了甲等,做了郎署小苑东门侯,王仲翁则当了光禄大夫、给事,进进出出,侍从大呼大叫,十分受宠,他回身对萧望之说:“你为什么不肯附从众人而宁愿守门呢?”萧望之回答说:“人都各自坚持自己的志向。”也就是人各有志的意思。不依附于权贵是忍受权势诱惑的表现。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志向,不为一时的个人权欲所左右,才能真正地忍受权势的引诱,也就逃避了灾难。

权势到手,确实令人振奋,也实在可以令人风光一回,似乎更可以光宗耀祖。但是稍一不慎,大祸临头,权力旁落,后果也就自然连普通百姓不如,反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灾祸。对于权势不可过贪,应该克制这种占有权利的欲望,不让它盲目膨胀,忍耐住不去落入争权夺利的陷阱,为长远利益着想。

追求名利地位,本来无可非议。立于天地之间,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从中获得社会的公认,而得到名利、地位也是应该的,只是不要单纯为了贪图名利地位而不惜一切地去追求。

名利地位竞争中的忍,就是要不贪权力,不仗势欺人,不妒忌他人的成功,不挑剔别人的不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成功了不自傲,失意了也不妄自菲薄。得宠不得意洋洋,受辱也不惊慌失措。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战胜艰难困苦,立于不败之地。

天然去雕饰,结果自然成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

《坛经》上认为,人们先天就具有一种觉悟本性,而这种觉悟本性本来就是洁净无瑕、没有蒙受世俗间的尘埃污染的;又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其实,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这种本性,一旦依照这种本性处事,得到的结果往往就是成功。

达摩祖师曾经做过一偈,名为《一花开五叶》,说的就是一种追求本性,结果自然成的境界——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是昔日达摩祖师给慧可禅师的一首示法偈。当初达摩祖师来东土中国的目的,就是遵从师教,用佛理来通大义,解救迷途的众生。达摩初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讲学,梁武帝不契,遂渡江北上到少林寺静修。达摩祖师所说的“一花开五叶”,指的是日后中土禅宗分为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到六祖慧能立宗,直宣“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要旨,诚如达摩所言,真正是“结果自然成”。

许多事因为人们刻意地介入而变糟,强调的人治恰恰与事物的本质相抵触,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客观规律。在万物面前,人们应该保持尊重、虔诚的态度,不要硬性地非打上个人的烙印。不必要的机巧和智慧要避免,这样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减少人生的磨难。

东汉时期,新蔡县是一个很穷的地方,每年的朝贡根本交不上来,因此朝廷撤换了多住县令。

吴祐在任新蔡县县令时,有人曾给他出了很多治理百姓的点子,吴祐却无一采纳,他说:“现在不是措施不够,而是措施太多了。每一任县令都想有所作为,随意改动蔡县的制度、法令,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百姓身上,百姓都被弄得无所适从了。”

吴祐上任之后不但没有提出新的主张,而且还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他召集百姓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凡事要依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你们尽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我不但不干涉,还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你们。”

吴祐不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又严命下属不许骚扰百姓。闲暇的时候,他整日在县衙中看书写字,十分轻闲。

有人将吴祐的作为报告给了知府,说他不务公事,偷懒放纵。知府于是把他召来,当面责怪他:“听说你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分外自在,难道这是你应该做的吗?”

吴祐回答说:“新蔡县贫穷困顿,只因从前的县令约束太多,才造成今天的这种局面。官府重在引导百姓,取得他们的信任,没有必要凡事躬亲,把一切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我这样做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百姓休养生息,进而达到求治的目的。我想不出一年,你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一年之后,新蔡县果然面貌一新,粮食有了大幅增长,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知府到新蔡县巡视一遍,对吴祐说:“古人说无为而治,今日我是亲眼见到了。从前我错怪了你,现在想来实在惭愧。”

所谓的治理,并不在治而在于理,如何将人们固有的那种本性理顺、理通,能够达到一种结果自然成的状态,自然就会不治而治了。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新修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两组人马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

县太爷说:“各自整修一座庙宇,所需的器材工具,官家全数供应。工程必须在最短的时日完成,整修成绩要加以评比,最后得胜者将给以重赏。”

此时的工匠团队,迫不及待地请领了大批的工具以及五颜六色的油漆彩笔,经过全体员工不眠不休的整修与粉刷之后,整座庙宇顿时恢复了雕龙画栋、金碧辉煌的面貌。

另一方面,却见和尚们只请领了水桶、抹布与肥皂,他们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庙宇玻璃擦拭明亮而已。

工程结束时,已到了日落时分,正是评比揭晓的关键时刻。这时,天空中所照射下来的落日余晖,恰好把工匠寺庙上的五颜六色辉映在和尚的庙上。

霎时,和尚所整修的庙宇,呈现出柔和而不刺眼、宁静而不嘈杂、含蓄而不外显、自然而不做作的高贵气质来,与工匠所整修的眼花缭乱的颜色,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对比。

事实上,庙的功能为一个心灵的故乡,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场所,太过于华丽铺陈,相反的将失去其真正的功能。依照庙本身的样子建造出来的庙宇才能称之为庙宇,倘若用华丽的砖瓦来建造庙宇,那就变成了皇宫而非庙宇了,处事也本该如此。

出水芙蓉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还是由于它“天然去雕饰”的美丽,因为它的美丽是天然的、不带任何渲染的。倘若我们处事时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事情必然能够圆满成功。

缘分不可强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含义如何呢?答案很简单,“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老子的意思是说,凡事都不可强求,只要顺其自然就好。就连人人渴望得到的缘分也是这样,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什么是缘分?没人能说清。缘分就像风一样,它可以随时来,也可以随时散。因为缘分总是飘忽不定的,所以你越是有强烈的要求,它就会离你越远。强求只是一相情愿的事情,到头来才知道那一切不过是和生命开了个玩笑而已。难怪苏轼说,心安处即故乡,不一定生你养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那只不过是个具体的物态定义,而抽象的故乡就是精神栖息的地方。

道家主张“无为”,即认为一切都应顺其自然,所以缘分的解释就很简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方法都无能为力。

这时,一位游方僧人路过,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他。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一眼,摇了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个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了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嘛,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刷地从床上坐起,病痊愈了!

如果你相信缘分的存在,就应该明白,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该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十万零八千级的阶梯,直入云端。一个年轻人,正在这阶梯上缓缓地蠕动着。仔细一看,三步一拜,九步一叩。想来这年轻人是想以诚意感动上天。

寒冬酷暑,风霜雨雪,丝毫阻止不了他求佛之心。阶梯上留下的是他永不磨灭的痕迹!

时间已过三载,终于,眼前只剩下了最后的三级,这时天空传来一个声音:“年轻人,你历尽艰苦,耗费三载之时,所为何事?”

“我只想求佛赐还我的缘分。”

“你知道你走过了这三级阶梯后你将到哪里?”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诚心一定能感动佛祖,他定会将我的缘分还与我。”

“如果你越过这三级阶梯后将完结你的人生你也无畏吗?”

“若是如此,我也心甘情愿。”

“那好吧,你上来吧!”

年轻人终于完成了他最后一个叩头,当他抬起头的时候,佛祖就在面前。

“佛祖,我想要回我的缘分。”

“你既信佛,应明缘分不可强求之理!”

“我之诚意,我所经历如此的磨难,难道无法换回我的缘分么?”

“缘分未至,等待机缘!”

说完这句话后佛祖消失了。可年轻人不甘心,他大喊道:“如果你不赐予我缘分,那么我就在这跪求,哪怕100年、1000年!”

10年过去了……

100年过去了……

1000年过去了……

年轻人承受了大自然所有的磨难,可他依然保持着那份执著!

终有一天,佛祖出现了。

“年轻人,你始终还是无法参透。缘是天定,分在人为。无相才能着相!明白么?回去吧!”

年轻人回来了,因为他想明白了,1000年的等待,终于等到他想要的缘分!缘分一直就在他身边,只是他没有发现而已。今天,他找到了他的缘分,于是他说:“你是我向佛求了1000年求来的。我不会让你再离开我!”

因此有人说: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将来。

缘分最是奇妙,缘分的事,任谁也说不准。我们都猜不透,只知道它可遇而不可求。还好,我们都没有强求。

放旷达观,随遇而安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而考虑怎样做适宜。得时则驾,随遇而安。

人生于天地间,则立于世,行于世。立身处世,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为权势利禄所羁,不为功名毁誉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方可做到旷达,能持性而往,能临危不惧,能以本色面世,不费尽心机,不为无所谓的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快哉。

陶潜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出仕。29岁时,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动辞职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又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而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一种十分清淡贫穷的日子。

辞官回家以后,陶渊明仿佛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的花园,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他立即写了一首辞赋,题目叫《归去来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从此以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过着一种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后来,成了晋代一位杰出的诗人。

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自己主宰自己。超然物外,有官无官不在意,有钱无钱无所谓,有名无名不上心。穷福得失,淡然处之,如此便无往不乐了。旷达乎,逍遥哉!

这就好比是两条船并排着过河,如果一只船是空的,两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会发脾气。如果那空船上有一个人,那船要撞过来时,这船就会让开,船上人并且大声喊,要那船上人注意。如果那船上人不听,这船上人就会发出警告。再三之后,就会恶语相加。有人和没人的区别就这样大,原因就是想得太实了。把意气、地位、物质这些身外之物抛开,人不就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么!

我们每天都和别人打交道,有君子有小人。即使朋友中,不小心,也有小人存在。有的人为名利所驱,往往会做出有失道义的事来。

唐代诗人刘禹锡,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因为直言相谏而得罪了权贵,但他从不在意。

永贞元年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了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为与改革派合作,也被贬。十年后,由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才将他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以后不久,就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的啊!

其实,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起来的谄媚之臣。

看到这首诗后,权贵们当然恼火了,于是再一次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偏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对他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于是便改为连州刺史。

十四年以后,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这年的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这时的景象已和十四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但是坚持正义的“刘郎”却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胸襟豁达,为人要有几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后,做最后的胜利者。

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逍遥旷达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淡看各种名利之欲。淡看之后,则可生旷达,有了旷达之后,人生自然逍遥了。庄子说得好:“我愿意活着,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

东坡说,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

人,一旦“游于物内”,而不“游于物外”,梦寐以求地沉浸在没有穷尽的“物”的占有欲,及其永无止境的膨胀的状态中,人都成了“物”的奴隶,那还有什么真正的人生乐趣呢?钱,可以使人不择手段;权,可以使人胆大妄为;名,可以使人变得虚伪,欲可以使人失去理智……这“游于物内”,人为物所役,不仅会使人失去了人生的乐趣,还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和道德。

人,只有摆脱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超然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有名无名也不在乎,穷富得失淡然处之,钱多钱少无所谓,这样不就无往而不乐了吗?

同类推荐
  • 智慧人生如生命彩虹

    智慧人生如生命彩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择定人生的航途;把机遇装进智慧的口袋;点亮思维的火把;奋斗铺平前进的路;用拳头击退困难等。许多人为了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藏着浩瀚的大海,一则短小的文章中孕育着博大的智慧。感动源于生活中的每一次花开草枯,日落月出。而微型小说就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
  • 出人头地的137条人生经验:他能,你也能

    出人头地的137条人生经验:他能,你也能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诸多不顺,甚至会遭遇许多困境和失败。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是的,如果自己都认输了,那就是真的输了。如果你想成功,就要有不服输的精神,相信自己能行并立刻行动起来。成功只属于那些充满自信并付出努力的人。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掌握你命运的就是你自己。
  • 做人四得:把得稳、行得正、熬得住、算得到

    做人四得:把得稳、行得正、熬得住、算得到

    许多人都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摇头叹息:做事难,做人更难!因为生活的种种际遇常常让人心灰意冷。做人想八面玲珑,处处讨好,最后却疲惫不堪,失去自我;做事想轰轰烈烈,最后却失去方向,迷惘不已。我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够聪明,可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收获却总是可怜的一点点?
  • 25岁前必须要懂的79件事

    25岁前必须要懂的79件事

    《25岁前必须要 懂的79件事》是专门为青年人写就的一部关于如 何面对成长、如何快速融入社会、如何尽快度过“入世”过渡期走向正常发展等问 题的著作。本书告诉了年轻人“世界上到 处是机遇,但却并非人人都能抓住”的事情是正常的,但也是有原因的,而通过自 己的努力可以让这种情况得到改变。《25岁前必须要 懂的79件事》对于如何才能对自己的运气、命运和机遇 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实现寻找幸福、 圆满的生活途径等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描述和解答。
  • 性格决定命运的24堂课

    性格决定命运的24堂课

    本书对人生性格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告诉每一位读者,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因为,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所以,改变性格即改变命运!书中的每一课都是成功者的经验,创造者的智慧。相信您全面阅读、深刻领悟后,必将突破人生性格的局限,获取非凡的成功和无穷的财富。
热门推荐
  • 仙侠小污神

    仙侠小污神

    一个现代污污的女孩,只想着泡修真帅哥的白日梦,没想到上天真的给了她这个机会,面对修真界的极品美男,她将何去何从,面对黑心情敌,她将如何打脸......
  • 羁绊兮

    羁绊兮

    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命运与自由,责任和羁绊,水和白云,科技与环境,看似对立,又彼此交融,相互影响;敬畏之心,对等之德,无畏之态。这是一个有关少年的故事。陌生,又好奇;弱小,又无畏。在这个多样丰富,却又充满冒险的世界里,命运让他(她)们彼此有了羁绊,时间使他(她)们彼此有了成长。少年兮,羁绊兮,未来兮。
  • Two Poets

    Two Poe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独占妖皇:调教,小绵羊

    独占妖皇:调教,小绵羊

    “冲动,不合群,天真,无能,懦弱,难怪...那个下作的一族会对你放任如此,充其量只是一个耍性子的小毛孩,根本没有下手除去的价值。“他是千古一皇,千古一妖,千古一帝,号令四界,涂炭生灵的一代妖皇,以绝色人类的姿态,时隔千年的再次降临。这里是遥远的二十一世纪,这里是异术纵横的国度,这里是没有战争杀戮的净土。当傲娇青涩的绵羊巫女与杀伐嗜血的饿狼妖皇相遇,谁又是主~?谁又是仆~?-----------------------------------此文异性恋一对一甜宠微虐,异能文,球鲜花、球打赏。
  • 男神大人,温柔宠

    男神大人,温柔宠

    钟念念的男神对于钟念念来说那就是命啊,唯一的爱好就是,了解男神的一切,男神喜欢的她喜欢,男神讨厌的她讨厌。第一次相遇就仓促表白。第二次为她男神打架晕倒。……结果到最后她却被占了便宜。面对钟念念时的顾瑾然:老婆,我要亲亲~面对众人的顾瑾然:怎么样,羡慕吧?你没有这样的老婆吧?【这是一个追求者被一个被追求者反追求的故事,男主腹黑毒舌,女主护短可爱,帅时帅,萌时萌】
  • exo之离开不兮

    exo之离开不兮

    本文女主许宜兮本是豪门许家千金,但是父亲因嫌弃自己是个女孩不可继承家业,于是将其赶出门外,母亲因为心疼女儿但因为实力却无能为力,只好寄人篱下,女儿因在一起家中争吵被最在意的母亲打一巴掌心灰意冷离家出走,选择轻生,但被一名十分和蔼美丽的女人救下名为花姐。于是一直住在花姐家,但当她满了18岁后便离开家里,独自一人去外面打拼,最后遇到了exo便相知,相识,相爱的故事
  • 全民男神:深爱妖娆女神

    全民男神:深爱妖娆女神

    她是千金小姐,是媒体口中最具人气的美女导演,也是被许多男神粉丝称为“顾嫂”的人。他是豪门公子,是被万千粉丝争着要当他太太的国民男神,也是爱她爱到不可自拔的人。她和他的爱恋,是娱乐圈最美丽的爱情故事。
  •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创世造物主

    创世造物主

    公元3999年,人类的科技达到了顶峰,物质生活如神一般潇洒,机器人有了思想,成为了人类的下仆,每天不断的服务着人类,人的惰性横行,勤快的人已经少有,人们走路穿衣吃饭等生活琐事都不能自己独立的完成,都需要机器人来完成。
  • 安塔拉传奇(第四部)

    安塔拉传奇(第四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