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7700000006

第6章 该糊涂时就不要认真,该妥协时就一定让步

要做到难得糊涂,必须要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所以掌握了难得糊涂,会使你恍然顿悟,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会让你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贵在“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郑板桥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历史上,真正达到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意境的还是大有人在。如苏东坡,他本是一个博学正直的乐天派,可偏偏不为当权派所容,一辈子被贬谪再被贬谪。东坡居士有首名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他是因为现实的太多不如意,这恐怕也只是无奈的难得糊涂!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

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将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直截了当,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涂战术。确实,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庆皇帝,登位后对前代留下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清理,还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作过贡献却被奸臣排挤、打击的官员。但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历代尚无先例,群臣反应不一。嘉庆拿不定主意,便问老臣纪昀。纪昀沉吟良久,说:“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数十年了。从政,从未有人敢以重金贿赂我;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礼,什么原因呢?这只是因为我不谋私、不贪财。但是有一样例外,若是亲友有丧,要求老臣为之点主或作墓志铭,他们所馈赠的礼金,不论多少厚薄,老臣是从不拒绝的。”

嘉庆听完纪昀一席话感到莫名其妙,进而想一想,才点头称许,于是定下破格提拔这批官员的决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来纪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赞成皇上应该放下包袱,大胆去做的建议。纪昀的这番话听起来言不及义,但细究起来里面大有文章。既然为官清廉,何以对亲友之丧事点主、作铭所得概不拒绝呢?为祖宗推恩无所顾忌之故也。您嘉庆皇帝破格提拔曾为先帝作过突出贡献的官员,本来也是为祖宗推恩,弘扬先帝的德化,还有什么顾忌的呢?这不正和我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不推却馈赠,好让死者的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一样吗?嘉庆皇帝聪慧,哪能悟不出纪昀的话中话呢?

纪昀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于两种考虑:其一,虽然建议破格提拔这些官员,但没明说,此意见倘若被采纳,是成是败,名义上自己都没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着把柄;其二,嘉庆皇帝秉性聪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张的特性。不说吧,自己的意见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会不高兴。倘若说白了,恐有教导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讳,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让皇帝自己“悟”出道理来,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张的秉性。纪昀此举,真是一次一举两得的糊涂。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举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该清醒时要清醒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宋史·吕端传》

该糊涂时糊涂,该清醒时清醒。这句话里面可有大学问。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是无关紧要的事就不必计较,不卖弄学问,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楚庄王刚刚继位,就整天不理朝政,每天只知田猎消遣,酒色欢谑,与宫女日夜歌舞作乐。还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朝臣都不敢作声。这样三年过去了。

忽然有一天,有人要见庄王,此人名叫成公贾。庄王问道:“你来干什么?是要喝酒、听音乐呢?”成公贾正色回答说:“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是来给你说说隐语解闷的。”

接着,成公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刚才无事去郊外闲走,有人对我说了这样一个隐语,我不明白,想请大王明示。那隐语说:有只大鸟,身披五色花纹,栖息在楚国的高坡上已有三年,只是它总是不动,不知这是什么鸟?”庄王回答说:“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暗下决心;三年不飞,是在丰满羽翼、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庄王其实很聪明,听懂了成公贾的意思。他的回答,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朝政还很混乱,他自己年纪很轻,没有威慑力。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又名子仪)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结伙作乱,蠢蠢欲动。庄王即位后,他们假王命派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去对舒人作战,而当子孔、潘崇出征后,他们又将子孔、潘崇两家的财产分掉,并派人刺杀子孔。当阴谋败露后,斗克和公子燮挟持庄王出逃。庄王在庐地获救后才回到国都亲政。在这种形势下,庄王龟缩潜伏。如今羽翼已逐渐丰满,所以,庄王接着对成公贾说:“我知道做什么了,你等着吧。”

第二天,庄王突然上朝理政,接连甩出大手笔,提拔了五个有才德的官吏,还惩办了十名为非作歹的赃官,百姓拍手称快。接着,庄王下诏,派郑公子归伐宋,派蒍贾进攻晋军,以解救郑国的危难。结果,纷纷告捷:郑公子归战胜了宋人,抓获了宋国的执政人华元,还打败了晋军,俘虏了晋军的将领解扬。

从这以后,在庄公的治理下,楚国日益强大,庄王准备逐鹿中原。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实际上是一种养精蓄锐的谋略。养精蓄锐就是积蓄力量,从容应变。养精蓄锐者大都胸怀开创自己事业的大志,可是又缺乏展示宏图大志的充分条件,于是,采取暗中积蓄实力,蓄养精神的谋略。而一旦时机成熟,便全力出动,“一鸣”而众人惊,“一飞”而冲云霄。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说这个人明白利害冲突,孰重孰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一些情况下,需要我们糊涂,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利益,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就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展现自己,同时也不要计较那么多。左右逢源,必能游刃有余于人际之间。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过刚的易衰,柔和的长存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断。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

所以过于坚强之个性的人,就是走向死亡的人,个性柔弱的人就是能生存的人。所以用兵过强,反而不会胜利,木过强硬则容易断掉。强大之个性,想要居人上,反过来就败在人下,柔弱自守之人,反过来就高居在上。

老子所参悟的“过刚的易衰,柔和的长存”似乎与所罗门的智慧之语“柔和的舌头能折断百骨”不谋而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也是这个道理。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硬度而在于它的韧性,鲁迅生前最推崇的就是坚韧的精神。“韧”字的含义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人如果没有一股韧劲,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道:“老师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都落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都在其中了。”

你知道拿破仑在滑铁卢一役中是被谁打败的吗?答案是英国的威灵顿将军。这位打败英雄的英雄并不只是幸运而已,他也曾尝过吃败仗的滋味,并且多次被拿破仑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最落魄的一次,威灵顿将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落荒而逃,迫不得已,只好在一个破旧的柴房里藏身。

在饥寒交迫中,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军队已经被拿破仑打得七零八落,伤亡惨重。这样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父老呢?万念俱灰之下,他只想一死了之。

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忽然看见墙角有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一阵风吹来,网立刻被吹破了,但是蜘蛛并没有就此停下来,它再接再厉,努力吐丝,立刻开始重新结网。

好不容易快要结成时,又一阵大风吹来,网又散开了。蜘蛛毫不气馁,转移阵地又开始编织它的网。

像是要和风比赛一样,蜘蛛始终没有放弃。风越大,它就织得越勤奋。等到它第七次把网织好以后,风终于完全停止了。

威灵顿将军看到了这一幕后,心中思潮汹涌,不禁有感而发:一只小小的蜘蛛都有勇气对抗大自然这个强大的劲敌,何况自己一个堂堂的将军,更应该奋战到底,怎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丧失了斗志呢?

于是,威灵顿将军坦然接受了失败的事实,并且重整旗鼓。苦心奋斗了八年之久,最后在滑铁卢之役一举打败拿破仑,一雪当年的耻辱。

威灵顿将军赢就赢在坚忍不拔的品格上。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药能够救人于失败落魄的境地中,那么这剂药的名字就叫“坚韧”。

在一本书里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你是鸡蛋还是胡萝卜?假设鸡蛋和胡萝卜是两个人,他们同时面临着被水煮这个困境,而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鸡蛋被水煮过之后蛋清与蛋黄凝固,比先前还要硬。而胡萝卜却没有了先前的脆而被软所代替。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的人在困难面前展现了他的坚韧,打败了困难,有的人则在困难面前畏惧、退缩。

富兰克林说:“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耐心就是一种坚韧,需要特别的勇气,需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这里所谓的耐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一种主导命运的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坚韧,以一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执著,投入到既定的目标中,才具有人生的价值。

人的一生如果过于顺利,就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虽然也能绽放艳丽,但却缺乏一种源于大自然、经历风吹雨打后展现出的生命力。世间万物只有经过大自然狂风暴雨的洗礼和锤炼后,才能诞生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生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处身于逆境之中,若能坚强地忍受一切的不如意,甚至于磨难,而后仍屹立不倒,他便是强者!

生活就像是一场现场直播的演出,你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你会无数次地被命运之手推拒在主场之外,因此你的激情没有了,曾经的笑脸也没有了……在生活的惯性思维中,你开始变得沉默和妥协。慢慢地,你的棱角被磨平了,淹没于人海了。只有保持一种特别的坚韧,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

记得米兰·昆德拉曾说过:“生活,是持续不断地沉重努力,为的是不在自己眼中失落自己。”作为人,只有坚韧地承受着各种的失意和寂寞,才能不迷失自己,才能笑到最后,也才能笑得最好!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

永远看不清自己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多闻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些非常看重自己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总以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一心只想干大事,创大业;总以为自己是个能工巧匠,别人什么都不行,只有自己最行,总以为自己出身高贵,苦活累活是别人的事情,自己怎能吃苦挨累?于是,稍不如意,便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说穿了,这是太看重自己导致的心理失衡。

关于自高自大的危害,佛家在《法句经·多闻品》中作了这样的总结:“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因此,善于看轻自己,其实是一种高明的人生策略,它需要豁达的胸怀和冷静的思考。

善于看轻自己的人,懂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不会自高自大、自命不凡;善于看轻自己的人,懂得只有努力奋斗,开拓进取,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人生的高峰;善于看轻自己的人,为人谦虚、厚道,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敬重。

一个人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的确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人们的修养不同,所以人们的品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说有的人自以为是;有的人自高自大;有的人傲慢无礼;有的人偏听偏信等等,这未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不仅如此,反而会给自己招致麻烦和灾难,因此说修身养性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修身养性呢?虽然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虽然有的人也懂得修身养性的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如果人们深刻理解了“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那么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这不仅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座右铭,这在我们的人生中有着深切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这句话,并且以这句名言警句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那么,我们为人做事就有了依据,并且也是我们明哲保身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人们违背了做人的原则,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情,都是“偏信自任,自满嫉人”,而不去考虑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恰当,反而自以为这是最正当的,不仅自以为是,甚至得意忘形,可是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做法,已经违背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不仅伤害了别人,而且伤害了自己,结果给自己造成了悲剧。

《伊索寓言》故事里,讲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就是证明了这个道理,这则故事不仅值得我们深思,而且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用,相信我们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也会吸取这样沉痛的教训,下面就是这个故事内容:

一只猫头鹰每到晚上才出来吃东西,白天就睡觉。有一天,正当它睡得很香时,被一只蚱蜢的声音吵醒了,它没法入睡,便急切地请求蚱蜢停止叫声。蚱蜢却根本不理它,仍然叫个不停。猫头鹰越不断地请求,蚱蜢反而越叫得响。猫头鹰被弄得无可奈何,烦躁不安。突然它想到一个好计策,便对蚱蜢说:“听到你动听的歌声,我已睡不着了。你的歌声如同阿波罗神的七弦琴一样动听。我将把青春女神赫柏刚送给我的仙酒拿出来,痛痛快快地畅饮一场。你若不反对,就请上来一起喝吧。”蚱蜢这时正很渴,又被这赞美之词弄得高兴得忘乎所以,什么也没想就急忙地飞了上去。结果,猫头鹰从洞中冲出来,把蚱蜢弄死了。

这故事是说有些人有一点点本事就飘飘然起来,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和处境,处处和人家作对,结果,不仅给自己招致了麻烦,而且自找苦吃,最终自食其果,给自己酿造了可悲的悲剧。

做人不要为自己愚昧的思想所束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不仅要克服自己盲目自信的缺点,而且要对自己的行为有约束力,而不是被别人的甜言蜜语,或者是一面之词所迷惑,就对人家偏听偏信,以为这是人家给自己的恩惠,就为人家所左右,结果只不过是受到了别人的利用,被别人蒙蔽和欺骗,甚至成了人家的替罪羊。当自己清醒的时候,也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如果有的人比别人的地位高一些,或者是比别人有权力和势力,就对人家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以为是什么圣人,到处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可是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可以同样地对他们,结果使自己身败名裂。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大般若经》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变的话题,那就是自己在小的时候所受的苦楚,在读书时的穷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还有婚姻的挫折,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对不起自己……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因而抑郁寡欢。其实,这都是数十年前的陈年旧账了,我们却为此所困,始终不开心,常年处于负面、阴暗的心态中,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样活着的确是一种痛苦!

岂不知,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

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果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时间长了,定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

加州大学一篇保健资料提出: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和80%左右的恶性肿瘤都与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及不良信息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面事件及不良信息,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大般若经》告诉我们:“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近代高僧印光法师也劝告我们:“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怜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金不练不纯,刀不磨不利。不于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识得彼无什势力,其发生劳扰心神者,皆吾自取。经云: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例之云:若知我空,烦恼何生?古云: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如此,则能少生烦恼,淡化烦恼,心境平和愉悦,久而久之,则能不为烦恼所动,犹如中流砥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有了这份修养和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谁不愿拥有一个不为烦恼所动的快乐人生呢?

所以,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们一定要对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宽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你不妨想想,哪一句是你常说的?这两句是:

“所有的人对我都不怀好意。”

“所有的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类?不知报恩如何做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着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近似于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为仇,善缘竟成恶缘。这真是划不来!所以,应虽行布施而不求回报,作而不执。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彼岸。

淡忘不快,作而不执,这是智慧、洒脱,也是审美: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

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那么,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曾做过的一些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淡而忘之,如此怒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会充满慈悲。

不为无法改变的事而痛惜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

孔子说:“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他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被已经发生的相关的事情所困扰,只要是正确的,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没有必要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悔恨,眼光要向前看。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心理,即使嘴里高喊着向前看,眼睛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瞄向已经过去的日子。绝大多数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会表现出一种羞羞答答的心态,直到新事物不再新鲜,再用一种怀旧的或恍然大悟的口吻来评说。客观地分析,向后看既是对过去的留恋,也是对现实的迷惘和不满。

但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向前看就显得比怀旧更为重要。特别是对新事物,更应该用发展的和超前的眼光来认识对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就是说分析事情或现象要以特定的时空作为条件。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向前看。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于曾经失去的机会耿耿于怀。每当失意的时候,都会感叹,如果当初我那样选择,那么现在我将是怎样怎样了。但关键是你没有那样选择,关键是你已经失掉了那个机会,如果你再自怨自艾下去,你将失掉下一个机会。所以,过去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你当初那样做,一定有你那样做的理由,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不能用你的今天去对比你的昨天,然后使自己生活在痛苦中。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对于现实来说,预测永远都要甘拜下风,你当然不必为曾经的选择失误而伤心沮丧。

东汉大臣孟敏,年轻的时候曾卖过甑。有一天,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有人问他:“甑摔坏了多可惜啊,你为什么都不回头看一看呢?”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既然已经破了,再疼惜它也没有什么用处了。”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感到可惜,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明代大学问家曹臣的《说典》中的一则小故事《甑已摔破,顾之何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痛惜、后悔、哀叹、忧伤,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聪明人的共同的生存智慧。

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上弄出去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这位老人把失去变得可爱,我们何尝又不能呢?不要老盯着被打翻的牛奶,赶紧把家里的猫抱来,就当是给猫准备的晚餐了。

我们都经历过某种重要或心爱的东西失去的事情,其大都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没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与其抱残守缺,不如就地放弃。普希金的诗中说:“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变得可爱。”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

有些人终日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过去的决策失误而惋惜,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之中,是事业成功的一大障碍。它会斩断进取的锐角,磨钝智慧的锋芒,甚至愚蠢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过去失败了,下次恐怕不行了。”因此,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

甑被打破,不可能恢复原状。任你哀叹,任你后悔,任你捶胸顿足呼天喊地,任你悔断肠子,心疼、肝疼、胃疼,任你三天不吃饭、五天不睡觉,也肯定不会改变这个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实。聪明的做法,就是按照扔鞋子的老人的做法去做,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的,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下岗,被精简,被老板炒了鱿鱼,不如意;落选,被降职,被顶头上司冷落,不如意;评副高职称少了一票,送学术刊物的论文泥牛入海,不如意;经商亏本,工厂赔钱,路上被窃,也不如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旦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想想《甑已摔破,顾之何益》,想想那个扔鞋子的老人,想想人家的生存智慧,对自己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在当代社会,更应具有这样的生存智慧,因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手中的“甑”随时可被他人打破。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不哭天抹泪,不怨天尤人,不消沉颓唐,不心灰意懒;记取教训,挺直腰杆,义无反顾,径直向前。生活中,这样的人,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成为强者,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鲜花美酒的陪伴。

既然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调整好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要知道,悔恨过去,只会损害眼前的生活。不要让“打破的甄”潮湿了我们的心情,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这件事而拒绝这一天的生活,相反我们应该将这天的生活过得平静而恳挚,这样才会有丰盈的过去,也才能开创未来。

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益处。

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不知道而硬装作知道是一种病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我国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太无知、太虚伪了。人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那只能是被后人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的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的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凡是聪明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人们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有一次,一位外国人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样的情况假如发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他一定会绞尽脑汁,说出“我想结果是……”的话来。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不知道”。殊不知,有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和亲近。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并且敢于当众说不知道,其勇气足以让人佩服。这样,对你所说的其他观点,人们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你也就会更加信任。

几乎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绝对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才能成才。敢于承认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自作聪明,欺人自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那个评论家受一位知名人士所邀请。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一会儿,主人拿来一幅画像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画。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再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介绍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什么?米开朗琪罗的?”

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个评论家捧腹大笑。评论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不要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才告诉子由“懂了就是懂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常言道:“人是感情的动物。”其实还应当补充一条:“人是理智的动物。”一言一行,都该是理性的,理智的。一个人听任感情发泄,那会有什么结果呢?任凭情感的潮流激荡、冲动、涌撞,不用意志的堤坝加以控制,潮流便泛滥开来,悲剧就此发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外发作的能力,就叫自制力。它是意志品质,亦即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对于刚踏上社会人生的青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青年人最少保守,却易冲动;最少因袭的重负,却易想入非非。为此,便需引导他们学会自制。高度的自制力,可以克制任何有悖理智的冲动,战胜一切阻碍自己向健康目标前进的恐惧动摇、怠惰、贪欲等情感。

岳飞喜欢饮酒,高宗对他说:“今国难当头,你不可嗜酒啊!”岳飞从此把酒戒了,并终身不饮。岳飞的自制力强,所以他能大小数百战,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吴王夫差战胜不了自己的欲望,所以被人用美女和财宝打败了。越王勾践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记住自己的耻辱,为了尊严,他最终夺回了自己的江山,还消灭了吴国。

美国教育家威廉·赫金博士曾说:“人性有欲使自己同化于所全力注意之目的物的倾向。”我们只要仔细地想想,这话确实意义深远,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经常去想一些低劣的事情,注视丑恶的事物,或沉溺在恶劣大环境中,不知不觉间,我们也会受到它们的感染。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人一开始是基于好奇的心理而接近罪恶,然而,一旦与之接触,就往往不知不觉中受罪恶的诱惑,而掉入罪恶的深渊,不能自拔。

释迦于修行之际,恐怕也曾遭遇过这一类懈怠心志的诱惑,并且尝到自陷溺中努力自拔的况味,所以他才一再告诫弟子们:“近善则善,近恶则恶”。

朋友交往也是如此,一味地接近恶友,与恶友交往,自己也会受到恶的感染,而无法自拔。也许我们可以说,借我们的力量去感化恶友,但是,除非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定力,否则切勿作此幻想。相反的,多多接近善的人或事物,不知不觉中人也会受其感化而变善。

当然,人并不能清清楚楚被区分为善人或恶人,每一个人都有优于我或劣于我的地方。我们应该吸取朋友身上有利于提升人格的优点,并与之共勉,共享人生的喜悦。

这个世界诱惑实在太多,你能在关键时刻管得住自己那你就胜利了,失败的人居多,是因为真正能掌控自己的人实在太少。其实胜利很简单,无非需要点思想,需要点意志力,需要点时间。

成大事者,须“退而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世上让人们羡慕的事很多,不少人只停留在羡慕之上,并不靠努力去争取,结果他们终生有恨了。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要求人们不要空想,要真抓实干。人生是有限的,机会也是不等待人的,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国时期的名臣诸葛亮,幼年丧父,他便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了叔父诸葛玄的门下。

诸葛亮很有志气,一次他和诸葛玄谈论了很长时间,诉说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诸葛玄只是端坐而听,却没有说一句话。

诸葛亮有些难堪,他对叔父说:“我说得不对吗?为什么你不肯指点我呢?”

诸葛玄说:“你年纪还小,不知道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像你这样夸夸其谈的。我看你说得虽好,但读起书来并不认真,以后靠什么去实现你说的话呢?”

诸葛亮深受触动,他从此读书刻苦,再不以空谈为能了。

诸葛亮长大以后,学问日渐精深,但他从没有满足的时候。

一次,诸葛玄对他说:“你学问有成,应该有所作为。荆州牧刘表和我有交情,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一定会收留你的。”

诸葛亮说:“我的才能还只是小有所成,如果轻易出山,虽然可得一时的富贵,但终不是我的志向。”

他没有答应诸葛玄的要求,仍是钻研学问,苦读不止。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到隆中,亲自耕种土地,磨砺自己的意志。有人劝他不要浪费自己的才能,诸葛亮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大才的人是不能平定天下的。我不是不想出山,而是担心我的才能不够啊!”

诸葛亮日夜苦学,他的学问早超过了众人,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于是凭着自己的卓越才能,建立了丰功伟业。

诸葛亮勤奋务实,苦练本领,在以后的军事生涯中才能智计无穷,建立大功。他是个实干家,他的业绩也就不是虚幻的了。

在真刀真枪的人生战场上,只有有真本领的人才有获胜的希望。人们对此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行动要落到实处,大话吓人是没有市场的,否则就难以生存了。

东汉时,廉范拜博士薛汉为师,跟随他学习学业。

廉范时刻不敢偷懒,常常学习到深夜。一次,薛汉劝他不要过于辛苦,廉范说:“我天生并不聪明,如果不用勤奋弥补,那么就没有指望了。”

薛汉夸他有出息,于是把自己的学识倾心传授,没有一丝保留。

廉范学习期间,有地方官府征召他做官,廉范都以学业未成而回绝了。他对薛汉说:“若只想做个小官,我现在的学识应该可以应付了,这样一来我就失去了做大事的机会,请求你让我留下。”

廉范学业大成之后,陇西太守邓融请他到官府任职。廉范知道邓融为官不法,便毅然推辞。邓融想报复他,廉范于是隐姓埋名跑到洛阳,做了一名狱卒。

后来邓融事发获罪,廉范正巧负责看管他。他对邓融悉心照料,却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有人知道了实情,劝廉范不要干这样的傻事,说:“邓融曾有心加害于你,为什么还要关照他呢?”

廉范说:“我读书很多,如果明白了书中的道理而不加以实行,那么我就是白白读书了,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圣贤教诲我们要仁爱对人,我现在正是学习仁爱啊。”

邓融在狱中得了重病,廉范没日没夜地在他身边侍候。又有人怕他招来非议,对他说:“邓融是朝廷重犯,如果人们误会你和他是同党,你不是很危险吗?”

廉范说:“仁爱本是不讲得失的,否则就不是仁爱了。我的行为若给我带来麻烦,只要不是我的错,我都可以坦然接受。”

邓融死在狱中,廉范亲自赶车把他的灵柩送回他的家乡,把他安葬了。

廉范的义举渐渐传开,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百姓纷纷写信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也多次征召他。一时之间,廉范成了天下最有名的人物,被尊为当时的圣贤。

廉范不沽名钓誉,注重身体力行,这是他成名的根基。他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完全出于本心,人们才会真正佩服他。

有些人不干实事,总以为干了实事也得不到好的回报,这是他们的虚荣心太旺盛了,也是他们不相信世人的缘故。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自私和偏激的,他们的讲究实惠与怀疑一切,使他们丧失了做事的动力;出于责任意识,只能被动地应付了,而这恰恰是失败的根源。成功容不得杂念和猜疑,人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对待它。

不争而争后来居上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从表面上看,“不争”似乎有悖进化规律,然而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道理。“争与不争”的辩证法,透露着一个天机:不争而争、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公理。

所谓“不争而争”,并不是说什么也不争,而是弃其小者,争其大者;弃其近者,争其远者。所以,不争是相对的,争则是绝对的。所谓“不争”,是指小处不争,小名不争,小利不争;倘若是大处、大名、大利,也许就另当别论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很不稳定,康熙为巩固清朝政权,安定人心,改变清朝不立储君的习惯,把他的第二个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

作为皇太子的胤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康熙帝能早日归天,自己尽快登上皇帝的宝座。为此,他与正黄旗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结成党羽,进行了抢班夺权的种种活动。这些都被康熙帝发现,康熙下旨杀了索额图。没想到胤礽更加猖狂,不得已,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废除胤礽的皇太子头衔。

皇子们见太子已废,争夺皇储的斗争更加激烈。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康熙的意图,打发皇亲国戚到康熙面前为自己评功摆好,搞得康熙“昼夜戒慎不宁”。没有办法,康熙在废掉太子后的第二年三月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好让诸皇子死了争夺太子的野心。

在皇太子废立过程中,诸皇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祯。在诸皇子的明争暗斗中,胤祯采用的是不争而争之策。

皇太子被废之后,胤祯没像其他众皇子一样,落井下石,而是采取维持旧太子地位的态度,对胤礽表示关切,仗义直陈,努力疏通皇帝和废太子的感情。他明白康熙希望他们情同手足,不愿意看到皇子们反目成仇。

对康熙的身体,胤祯也最为关心体贴。康熙因胤礽不争气和皇子们争夺储位,一怒之下生了重病。只有胤祯和胤祉二人前来力劝康熙就医,又请求由他们来择医护理。此举也深得康熙的好感。

诸皇子中夺位最力的是胤禩。胤祯同胤禩也保持着某种联系,其实他心里不愿意胤禩得势,但行动上决不表现出来,表面上看胤禩当太子,他既不反对也不支持,让人感觉他置身事外一般。

对其他皇兄,胤祯也在康熙面前多说好话,或在需要时给予支持,康熙评价他是“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当胤禧、胤禟、胤禔被封为贝子时,胤祯启奏道,都是亲兄弟,他们爵位低,愿意降低自己世爵,以提高他们,使兄弟们的地位相当。

在众皇子为争夺皇太子之位闹得不可开交时,胤祯却似乎悠闲于局外,没有明火执仗地参与其中,而且还替众兄弟仗义执言,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中,特传谕旨表彰:

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伟人。

胤祯在这场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争中,不显山、不露水,以不争之争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成功。一方面胤祯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康熙的私人感情。康熙一高兴,把离畅春园很近的园苑赐给了胤祯,这就是后世享有盛名的圆明园,康熙秋猎热河,建避暑山庄,将其近侧的狮子园也赏给胤祯。

另一方面,胤祯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之争中,保持低姿态,使其他皇子们认为他实力不够,对他不以为意,不集中力量对付他,使他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

结果,康熙在病重之际,把权力交给了胤祯,胤祯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雍正皇帝。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和自己争就是要战胜自我。这样做的道理,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糊涂”也是一门学问,糊涂不是脑子不好使,而是一种处世之道,有个成语叫做视而不见。就是很好的解释。对有些事情,你好像已经看见了,好像又没有看见。例如,对于上司的某些行径,你比谁都清楚,但你就是装作不知道、不在意,故意让自己蒙在鼓里。倘若你说自己知道了,那你就是聪明过头了。

法国有位聪明而又热心的农学家,偶尔有一次在德国吃了一回土豆,就很想在自己的国家里推广种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地宣传,却越得不到回应,没人相信他的话。医生甚至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聪明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

这个推广方法的成功,就得益于智慧和心理的巧妙结合。如果直接向人们推广说土豆好,人们是不会接受的;如果由国王种植,又有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这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再加上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实际情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创造了一个让人们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这样的学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毛病,平时尽量隐藏。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抱着窥视别人的目的,睁大眼睛,就像两眼球是显微镜似的观察、计较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对对方满意。甚至你可能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令你满意。因为我们会嫌弃、厌恶别人,所以也就处理不好与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了。心态不正确,我们就会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别人一份宽容,给别人一点理解,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也就因此而变得可爱多了。

有个算命先生收了一个孤儿做徒弟。而算命先生本身也是一个瞎子。一天,一个人算完命后,掉了一枚银元。徒弟刚想伸手去拿,却让师傅抢先一步拣去了。原来师傅的目瞽是假的!徒弟不明白师傅为什么要装瞎,师傅说:“我装成瞎子是生活所迫,为了这生活你又不得不伪装。你看,我通过自己的‘瞎眼’,能看清每个人的神态、衣着、动作。这样才能算的准确啊!那个女人手持药方,步履匆匆而神色慌张,你就知道她家里肯定有人得了急病;那个男人大腹便便,讲话打哈哈,你就猜出他是位当官的。如此,替人算起命来也就容易多了。”

徒弟恍然大悟。因此,他在这个方面进步很快。出师后,这孤儿也装成瞎子,戴上一副墨镜游走四方,而且,他青出于蓝,算的很准。在他的算命生涯里,接触的人可谓三教九流,有秘书陪同的官员,也有官员陪同的更大官员,有身边人替他付算命钱的,也有自己从一只“红包”里抽出钱来的。反正人家都以为他是瞎子,只会闭眼替人算命,不能睁眼看这现实世界。事实上某些人在他眼前一站,他就认出那是谁了。

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就是:糊涂给别人看,清醒留给自己。在生活中,糊涂不是马虎,糊涂是一门学问,它包含着深奥的道理,它是清醒的最高境界,需要倾注大量的文化情愫进行长年累月的修炼之后才能自然流露。而马虎是不需要学习和模仿的,只不过是一种陋习罢了。

同类推荐
  • 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成功忠告

    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成功忠告

    《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成功忠告)》是一本关于成功励志的通俗读物。史蒂夫·乔布斯,这位亲手打造苹果帝国奇迹的 男人,创造了当代历史上不可思议的商业辉煌。自他离世后,世人都在思考:是什么让乔布斯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天才呢? 在《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 成功忠告)》中,作者黄薇收集和整理乔布斯的名言 警句后,归纳总结出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个忠告, 将乔布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精彩地呈现给读者,研究乔布斯的思维,找出他成功的秘诀,用生动的案例和简单的道理给予读者诸多人生启示。乔布斯的经历无法再现,但只要敢于尝试,你也可以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 用心才能做好

    用心才能做好

    用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心态;一种动力,一种境界;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种执著追求的品格。用心做事不仅仅是每个员工必备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本书以“用心做事”这一全新观念为主线,不仅叙述了“用心做事”的意义,更多的叙述了“用心做事”的方法,以此来调动、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书是一本适合所有公务员、公司员工培训的必读书!
  • 女人心灵圣经

    女人心灵圣经

    西方人崇尚《圣经》,因为它如同一部知人心的天书,帮助人们解烦恼,去忧愁,教导人们如何宽心。《女人心灵圣经》虽然不能与它媲美,但它会帮助现代女性们彻底释放心灵,找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闪光点……
  • 性格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成败

    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地了解自身性格的优势和弱势,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 人脉的诡计

    人脉的诡计

    人脉的积累是长年累月的,是一种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要刻意定时完成的项目。不管是一条人脉,或是由人脉伸展出去的人脉,都需要长期的付出与关怀,这样才能在看似不经意间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本书结合中国人际交往中的世故人情与现实中求人办事的客观需求,涵盖了有关人脉经营、场景应用、交友策略、拓展圈子等方方面面的人脉常识和经验。
热门推荐
  • 孙子注

    孙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世英熊

    一世英熊

    一个现世大学生附身成了屌丝熊妖的奋斗故事,神州横纵千万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且看一只小妖如何成就一世英雄。
  • 进化学生

    进化学生

    一群儿童被米国神秘组织研究,在实验失败导致的大爆炸中幸存下来并获得脑部开发成为被进化的一批人,成功逃出后各自过着平凡的生活,却不知危险在一步步逼近......
  • 斗罗大陆之流泪的忧伤

    斗罗大陆之流泪的忧伤

    当许嫣璃哭泣的时候,有秋月、当她受伤的时候,有甜甜,当她孤单的时候,有玉玉,表示男主什么的,都是废物好么?不给女主关爱,特么连个饭都不会做
  • The Well at the World's End

    The Well at the World's E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崛起吧青龙局

    崛起吧青龙局

    神盾局神马的算什么,我有青龙局。穿梭于无数个时间轴,搞坏一个个宇宙。
  • 网游之参天悟道

    网游之参天悟道

    一个猥琐的人,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天道酬勤,理应让他平凡一生。命运多桀,让他受尽挫折。且看他如何逆袭,纵横仙魔。
  • 绝世战兵

    绝世战兵

    潜伏在都市的高手?!特种兵王李江南,经历九死一生,归隐都市,原本想要过一段平静的日子,却遭遇权贵欺辱和阴谋算计,最珍惜的人也将被别人夺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李江南望着对面乌压压的一群人,扔下手中的烟头,用脚碾了碾,说:“兄弟们,上!”
  • 美梦七年:大牌男神我要了

    美梦七年:大牌男神我要了

    (QQ群:451548641)夏沫对着她心中唯一的高冷男神说“欧巴,我漂亮吗?”高冷男神高冷的回答“漂亮。”夏沫皱眉“那你还让我追你七年。”高冷男神一改高冷的面孔,充满爱意的说“追了我七年,熬过了我们的七年之痒,这样,我们以后才会更加幸福。”他们是红遍大江南北的荧幕情侣“辰沫夫妇”他们也是是真正的夫妇在外人眼中,夏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公宠,粉丝爱。却不知道,她曾经拼命了七年,现在才换来了羡煞旁人的幸福。
  • 热血钦差

    热血钦差

    现代混混穿越大清后偶遇钦差被白莲教杀死,发现自己与其一摸一样,混混欣然接受了钦差的一切,在大清官场争权夺利,举兵起义,逍遥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