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潮湿空气的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外界气压随高度降低,它的体积也随之膨胀,且在膨胀过程中不断消耗自己的热量。这样,空气就边上升,边降温。而空气中含水汽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的气温下,与单位体积空气的最大限度含水量所相应的水气压,被称为饱和水气压。饱和水气压是随气温的降低而减小的,所以上升空气的气温降低了,它的饱和水气压也就不断地减小。当上升空气的饱和水气压降到实有的水气压之下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烟尘为核心而凝结成小水滴。由于它们浓度很大,在空气中下降速度极小,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托住,所以便悬浮在空气中成为浮云。
飞机飞过,为什么会在天空中留下长长的尾巴
小朋友,你见到过这种情形吗?飞机有时在天空飞过后,会留下一条或数条长长的“尾巴”来,就好像长长的飘带,悬挂在天空,久久不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许多小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是飞机在拉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些留在天空中的“尾巴”并不是烟,而是一种特殊的云,气象学上称它为“飞机尾迹”。
这是飞机飞行中排出的暖湿气体与外界冷空气混合,使飞行轨迹上的空气所含水汽和热量明显增多的结果。当轨迹上的水汽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凝结现象,形成“白烟”。随着气流的不断交换,水汽的蒸发,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尾巴”就会逐渐消失。
天为什么会下雨
在我们地球上,无论什么地方,都会下雨。尤其是在夏天,刚才还是烈日炎炎,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就会哗哗地下起来。
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来呢?
原来呀,天上是没有水的,这些水是从地上升上去,又从天上降下来的。
地上的江、河、湖、海被太阳晒热以后,一部分水变成了水汽。这些水汽随着热空气升到了天空,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珠和小冰晶,这就是云。当云里的小水珠和小冰晶不断增多,到了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变成雨滴降到地面上来,所以,我们可以说云是天上的“水库”。到了冬天,因为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太低,所以那些小水珠和小冰晶又会形成雪。
雷雨后为什么空气格外新鲜
雷雨过后,空气一下子就会清新起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原来雷雨前的闷热被倾盆大雨一淋,气温一下子降了下来。
二、大雨把空气里的大部分灰尘都冲掉了,空气变得清洁了。
三、下雷雨时,闪电会制造出一种“洗洁精”来,它叫臭氧。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起到漂白和杀菌作用。
所以,下雷雨后,深深地吸几口气,就会觉得空气格外新鲜。
雷雨前为什么特别闷热
夏天,当人们感觉闷热时,就会说:“该下雨了!”果然,不久,雷雨就下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下雷雨,起码要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热,二是湿。夏天,炎热的太阳一整天晒下来,把大地晒得滚烫,热空气就不断地、大量地升向天空。这些热空气一边上升一边就会被天空中的低温所冷却,凝结成大量的水滴和冰晶,这样,空气里的湿度就会大大地加大。好了,一个热,一个湿,两个条件都有了。怪不得在这个时候,人会感到闷热,而且,越接近下雷雨,越觉得闷热,人难受得似在蒸笼里一样。
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天
露水什么季节都有,晶莹剔透,很美,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然而,它并不是什么天气都存在,露水一般是晴天才有的。
因为露水的形成有一定的天气条件,那就是大气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上的热量散失很快,温度下降,当水汽遇到较冷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形成露水。
有云的夜间,热量一般跑到空中去,碰到云层,一部分被折回大地,另一部分被云层所吸收。这样,满天是云的夜间,靠近地面的气温不容易下降,露水就很难出现了。
夜间如果有了风的吹动,会使上下空气对流,增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使水汽扩散,于是同样很难形成露水。
露水是哪里来的
有时候我们在草坪里玩耍,出来的时候,鞋面会沾上一些水,这就是草叶上的露水。有的小朋友以为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那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它是在接近地面的空间形成的。初秋的晚上,地面的温度迅速下降,到了后半夜已经降得很低了。这时候,空气里的水汽会凝结成水滴,它们有的附到了草叶、树叶上去,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露水。
我国的露乡在哪里
露水我们到处可见,那我国的露乡在哪里呢?
经人们观察发现,西双版纳不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而且露水多得惊人。
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西双版纳位于云贵高原的南侧,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大。这样使湿空气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凝成露水。
二是西双版纳面对潮湿的印度洋,强盛的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把印度洋上的湿空气送入西双版纳,为凝结露水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三是西双版纳地区风力甚微,草坪上、树枝上的水汽不会被风吹掉。所以,日温差大、水汽丰富、风力微小等因素,是西双版纳成为我国“露乡”的真正原凶。
风是怎样吹起来的
小朋友,你一定见到过旗帜飘扬、林涛怒吼、波涛汹涌的景象吧?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风摆弄的。它高兴时,悠闲漫步;发怒时,则狂奔乱舞。
那么风是怎样吹起来的呢?
俗语说“热极生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不同,受热不均,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密度减小,气压就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密度增大,气压就会升高。南于两地间存在气压差异,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空气在它的作用下,就会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就像江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往低流一样,这样风就吹起来了。
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
龙卷风破坏力很大,常能吹坍房屋、掀翻船只,有时还能把人或者动物吸上天空,再带到别的地方从高空掉下来。
原来,是雷雨云把龙卷风孕育长大的。春夏和夏秋过渡季节,当雷雨云发展得很强烈时,云里的温度很低,而地面的温度很高,上下空气对流非常剧烈,这样就会形成许多空气漩涡。再经过一些时候强烈的上下空气对流,就像江河里的小漩涡变成大漩涡一样,雷雨云里的空气大漩涡形成了,快速地旋转并不断伸长连接到地面上来。
霜是怎样形成的
在寒冷的日子里,有时微风不动,星月皎洁,清晨起来,推窗外望,屋顶上、草地里却雪白一片,这便是霜。
地球上白天因为受着太阳光的照射,气温总是比较高些。大地表面的水分在不断蒸发,这样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总是有着一定的水汽。深秋、冬季和初春的夜里,天气非常寒冷,特别是没有云、没有风的夜晚,寒冷的空气积聚在地面附近,当它和冷到零摄氏度以下一定程度的物体接触时,其中一部分水汽就会附在物体上凝成冰晶,这就是霜。
为什么会有“黑霜”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和冬季,如果天气冷到零摄氏度以下,近地面的水汽就会在地面、草木或庄稼上凝结成霜,这种霜是白色的,所以叫白霜。可是在西北地区,由于春季一向少雨,气候干燥,空气中水汽很少,如果遇到寒潮侵袭,天气突然变冷,到了零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虽然没有水汽凝结成白霜,但是庄稼叶子会受冻变成黑褐色,所以叫黑霜。
黑霜实际上不是霜,而是庄稼直接受冻的结果,它的杀伤力很大,所以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最怕黑霜,一遇黑霜,就会使大量幼苗死亡。
为什么“雪打高山霜打洼”
为什么会雪打高山呢?我们知道,在下雨雪的天气里,下雪还是下雨,是以大气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还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来决定的。地面和高空大气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降落的是雪,在零摄氏度以上,降落的便是雨。由于高山上温度远远低于平地,所以高山顶上的雪总是多于平地。
出现“霜打洼”的现象是因为一到夜间,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坡地上由于热量不断散失,靠近地面的空气层先冷却。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便沿着斜坡流向盆地的底部,这好像天上落下来的雨水总是沿着斜坡流向低处一样,所以晚间凹洼的盆地总是积聚着大量的冷空气,洼地的温度要比坡地、平地低。这就是“霜打洼”的道理。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下雪天,一切都是白色的,白茫茫的一片给我们一个安静的世界,可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呢?
假如有一天,你不小心把玻璃杯打碎了,把它们扫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看到,原来透明的玻璃变成白白的一堆了。雪花的白色与玻璃碎片变白是一个道理,都是光线照射方式的改变造成的。玻璃能透过光线,但只是在平整光滑时,是无色的,因为光线是平平稳稳过去的。如果是不平整、甚至毛糙的玻璃,光线透过时就会出现不规则的折射、反射,于是显出白色来了。雪花是非常细小的冰晶,又有棱角,所以下雪天就会出现白茫茫的世界了。
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意思是说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所以呀,又有“今年麦盖三床被,明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下雪之后,雪松软地盖在土壤上,其间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不传热,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等到寒冷过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又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是很有利的。
雪中还含有很多氮的化合物。雪融化以后,这些氮化物被雪水带入土壤,成为很好的肥料。
雪对土壤起了保温作用,这虽然对钻到地下的害虫是一时有利的。但雪化的时候要从土壤空隙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被冻死了。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吗
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一点也不比说学校在向你走来,乙地向火车驶来聪明些。今天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转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呢?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只能作表面解释,比方认为地是平而方的,有海角,也有天涯,还说地如棋局,天如圆盖。谁要是敢怀疑这点,不是被人认为是疯子,就会被认为是有意捣蛋。15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提出了他的新见解后,因为这是对宗教宇宙观的一个致命打击,因此当时一直被当成异端,并遭到了当时罗马教会的报复和压制。但是真理总归是真理,后来人们还是相信了哥白尼的天体运动学说。
因此,要正确说明早晨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时,应该说:“地球向东方转去,迎向太阳。”
太阳下山时,为什么看上去是扁圆的
每一个仔细观看落日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太阳下山的时候,不但看起来又红又大,而且形状也与平时不同。这时太阳变成了扁圆的,不像白天那样是正圆的。
太阳下山时,颜色发红,这是因为空气中的灰尘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色光线。当红色光线照到地面上时,它看起来比其他时间大些,这是眼睛的一种错觉。实际上落山时的太阳并不太大。用照相机拍摄太阳的照片,中午拍到的和黄昏拍到的太阳相大小是一样的。
大家知道,透明的空气具有折射光线的能力。太阳光在到达地面之前,先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阳光受到大气层折射的作用,稍稍向下弯曲,穿过的空气层越厚,就弯曲得越厉害。因为大气层是紧紧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从地平线方向斜射过来的阳光所穿过的空气层特别厚,所以落山时的太阳,显著地受到大气折射影响,看上去好像是位置抬高了一些。实际上这时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下面去了,不过看起来却好像仍旧停留在地平线上一样。
有趣的是,大气折射的影响对于太阳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不相同的。太阳的下边缘比上边缘更先接近地平线,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大。下边缘比上边缘抬高得更加显著,这就使垂直方向的太阳直径缩短了。
X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精密观测,发现大气折射使太阳下边缘抬高了35度,而上边缘则只抬高29度,相差六度,太阳的直角直径平均为32度。所以这时太阳的垂直直径比水平直径缩短了大约1/5,看起来整个太阳就变成扁圆的了。
月亮为什么会发生圆缺变化
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几乎天天不同:它有时圆得像个盘;有时却缺得像半个烧饼;而有时弯弯的,像浮在大海上的一艘小船。这时圆时缺,究竟是什么原因?
月亮在绕地球旋转的时候,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会时常发生变化。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也就是当月亮把黑暗的半球向着我们地球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它,这就是新月,叫做朔。
新月以后两三天,月亮沿着轨道慢慢地转过来,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边缘部分,于是我们在天空中就看到一勾弯弯的月牙了。这时的月亮,在习惯上叫做新月。
这以后,月亮继续转,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一天比一天多的照到太阳光,于是弯弯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的“胖”起来。等到七八天后,月亮向着地球的这半球,有一半照到了太阳光,于是我们在晚上就看到了半个烧饼似的月亮,这就是上弦月。
上弦月以后,月亮转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去,这时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可以照到愈来愈多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也就一天比一天圆起来。等到月亮完全走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时,也就是月亮把照到太阳的这半球全部朝向地球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个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我们称之为望月,它照耀的时间只有一两天。以后,月亮向着太阳的相对位置又发生了变化,它向着地球这半球,又有一部分慢慢地照不到太阳光,于是我们看到月亮又开始慢慢地“瘦”起来。满月以后七八天,我们在天空中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了,这就是下弦月。
下弦月以后,月亮继续“瘦”下去。过了四五天,月亮又剩下弯弯的一勾了,这就是残月。之后,月亮便完全看不见了——新时期又开始了。
月亮圆缺的变化,是月球不发光的结果。你可以拿皮球和台灯来实验一下。把皮球拿在手里,转动身子,你就会在皮球上看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各种不同的相来。
月亮上为什么有阳影
我们看月亮,除了可以看到月亮上明亮的部分以外,还有些阴影。月亮上为什么有这些阴影呢?古时候的人认为:月亮是神仙的洞府,那上而住着嫦娥仙子、月下老人,以及其他的神仙。他们在月亮上盖起很多的宫殿,因此才有一些阴影。这些神话当然是人们尚未认识自然真实现象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