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动物身体
动物身体的基本构造
在这充满神奇的地球上,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演变,世世代代繁衍了无数的物种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它们有的生存下来,而有的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被淘汰。
根据动物学家们计算,地球上大约有150多万种动物。如此种类繁多的动物,身体构造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长有30多米,体重达一百多吨。最小的原生动物,身体只能用微米(千分之一毫米)来计算,体重简直无法称量。然而,动物体大小虽不相同,身体的基本构造却是一样的,它们的身体都由细胞构成。除了原生动物以外,绝大多数动物由很多很多的细胞构成。
动物的体温
当你用手摸鸡或哺乳动物的身体时,会感到热乎乎的,可是摸鱼、青蛙或爬行类动物的身体时,却感到冷冰冰的。前一类动物的身体因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后一类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叫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恒温动物的身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鸟类体温一般在37至44.6摄氏度,哺乳类动物一般为25至37摄氏度,这种不依赖环境而保持恒定的体温与这些动物体内完善的调节机制有关。如炎热的夏日,狗伸着长舌喘气,因为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伸长舌头有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严寒的冬季,狗又可以用自己厚厚的皮毛来抵御严寒。
除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外,其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能随着外界生活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夏天的清晨,蛇的体温是25摄氏度,到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其体温会猛升至40摄氏度。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变温动物也有办法来对付过低或过高的气温,如青蛙到了冬天,可以不吃不喝进行冬眠,以躲过寒冷环境的影响。
动物的血液
大多数动物的血是红色的,因为血中有一种物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含有的铁元素,与其他物质共同形成的复合物呈现红色。
血红蛋白在血液中执行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任务。随着血液流动,血红蛋白将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运送到动物体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同时,又将二氧化碳和各种代谢废物带到肺、肾、皮肤,然后排出体外。
也有一些动物的血液不是红色的,因为这些动物的血液中没有血红蛋白。如河蚌、田螺、对虾等血液中含有血清素,血液是无色透明的。更奇特的是有一种叫“鲎”的动物,血液中含有铜元素,血液是蓝色的。
动物的眼睛
动物种类繁多,眼睛的构造也多种多样。原生动物中的绿眼虫,它的眼睛是一个红色的眼点,只能感觉光的强弱,这是最原始的眼睛。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部上方的一对触角的顶端,小得像针孔,构造非常简单,称为“针孔眼”,只能模糊地辨认方向,所以蜗牛只能慢吞吞地爬行。复眼是节肢动物(如蜈蚣、蜘蛛)的特有的眼睛。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眼构成的,每只小眼只能感受一小部分形象,而许多六边形的小眼连在一起形成的复眼,则能把所有小眼看到的形象汇集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能观察距离较远的物体并辨别方向,小眼越多,视力越强。但昆虫眼睛的感色能力很差,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在它们眼里是个单调的世界。蜻蜓、苍蝇等昆虫的眼睛就属于复眼,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
鱼类的眼睛,变化多端,如比目鱼的两只眼长在同一侧,金鱼的眼睛形态多样。但所有的鱼类都没有真正的眼睑,也没有泪腺,所以你会发现,鱼从来都是睁着眼睛,不会闭眼,也不流泪。
鸟类的眼睛视力最好。鹰在1000多米的高空翱翔时,也能清楚地看到地面小动物活动的情景。猫头鹰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也可看到田鼠在农田里活动的行踪。
动物的耳朵
动物也有听觉器官——耳,但长的形状和位置各有不同。
水母,又叫海蜇,它的耳是一种感受球,长在身体的伞形边缘。感受球里含有钙质的平衡小石,依靠这种小石,水母能“听”到风暴来临时的次声波,于是赶紧逃之夭夭。鱼的耳藏在头骨里面,所以叫内耳。蛇的耳与鱼很相似,所以蛇听不到空气传播的声音,只能听到地面振动的声音,“打草惊蛇”就是这个道理。
高等动物耳的构造就复杂多了,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外耳道和耳廓两部分构成,哺乳动物的耳廓有些还很大,如兔子、驴、大象等,耳廓能够接收空气、地面或水里传来的声波振动和集音。中耳包括鼓室、三块听小骨,可把鼓膜接受的声波加以扩大并传播到内耳。内耳有三个半规管和一个耳蜗管,起感音和平衡的作用,耳蜗管接受声波,由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引起听觉。
动物的鼻子
鼻子是嗅觉器官。不同的动物,嗅觉的灵敏程度差别很大。鱼的鼻子是两个凹陷的孔,嗅觉细胞主要集中在鼻腔里。鱼在黑夜里寻找食物主要靠嗅觉。鲨鱼的嗅觉极其灵敏,可以在几公里外嗅到血腥味并立即赶往有血的地方。狗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够辨别1000多种不同物质的气味。警犬就是用它对气味非常敏感的鼻子跟踪罪犯的。
动物的鼻子构造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大象的长鼻子有坚韧的肌肉,可以随意伸缩,所以它可以极为灵巧地做各种事情,如汲水、拔草,甚至还能搬运木头。水牛的鼻子在炎热的天气会渗出汗滴,起着散发热量的调温作用。蝙蜗的鼻子可发出两万赫兹以上的声波,好像雷达一样。
动物的嘴
动物的摄食方式多种多样,这与动物有不同的嘴有直接关系。
昆虫的嘴称为口器,构造很复杂,可分为五种。蝗虫、蟋蟀等为咀嚼式口器,由上、下唇,上、下颚,舌和尖锐的齿构成,适于取食固体食物。蚊子是刺吸式口器。这种口器像一枚锐利的针,动物学家叫它口针,能刺入动、植物体内,吸吮液汁。可恶的蚊子就是将它的口针刺入我们的身体来吸血的。蝴蝶的口器叫虹吸式口器,外形像钟表的发条,是一根中空的虹吸管,平时不用盘卷起来,当蝴蝶停在花朵上,那长长的虹吸管就伸展开,伸入花朵吸取花蜜。苍蝇是舐吸式口器,膨大的唇瓣可以吸取半固体物质或直接用来舐刮糖等较粗的物质。蜜蜂是嚼吸式口器,这种口器既能把食物嚼碎,又能将食物吸取到体内。
鸟类的嘴是角质化的,动物学家称它为喙。鸟的舌头也较硬,具有角质膜和骨头,有利于摄食。
哺乳动物的舌高度发达,有着多种用途,如食蚁兽遇到蚂蚁时,立即伸出细长粘荡粘液的舌头,来回一扫就能粘住许多蚂蚁填入口中。老虎、豹、猫的舌头表面有许多向后倒生的乳突,可以舔食附在骨头上的肉屑。牛、长颈鹿的舌就像手一样灵活,可伸出口外把草送进嘴里。
动物体的四肢
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没有四肢,或只有简单的附肢。高等的脊椎动物四肢坚硬,便于运动。
鱼的四肢是鳍状的,前肢是一对胸鳍,在水里起转换方向的作用;后肢是一对腹鳍,既有游水的作用也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青蛙的前肢短,后肢粗而长,趾间有蹼。这些特点,使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爬行、跳跃。
鸟的前肢演变成翅膀,能在天空翱翔,两条腿是后肢。鸵鸟的双腿强健有力,在沙漠上奔走速度很快。
哺乳动物四肢发育完善,能灵巧自如地运动,快速地奔跑,跑得最快的猎豹,百米速度仅为3.2秒。哺乳动物的四肢变化很大。袋鼠的后肢强壮有力,长度是前肢的5至6倍。蝙蝠的前肢变成皮膜状的翼,能在空中飞行。海洋中的鲸前肢变成了桨状的鳍脚,成了游泳器官。
动物的爪
动物的爪是由皮肤的表皮角质层演变而来的。
生活在茂密丛林中的避役,指(趾)端的锐爪便于它在树干上爬行。猫头鹰、秃鹫的趾端有钩曲锐利的爪,利于捕杀动物。啄木鸟的趾端的利爪,能帮助它稳定地抓住树干。爪最复杂而多样的是哺乳动物的兽类。穿山甲的爪是向后弯的,像一把锄头,善于挖掘。树獭的爪呈钩状,适于钩住树枝。牛、羊、马没有利爪,而长着蹄,这类动物是食草的。老虎、狮子等猛兽的爪既锐利又能自如地伸屈,有利于捕捉小动物。
仪态万千的动物世界
蜻蜒
蜻蜓属于脉翅类蜻蛉目昆虫,大约有5000多种,多栖息生活于热带。我国约有300种。
蜻蜓的祖先,大约在三亿五千万年以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
蜻蜓的飞翔距离和飞翔速度在昆虫世界中出类拔萃,每年夏季,一些蜻蜓从英国海岸成群结队地飞过多佛海峡到法国去“旅游”。蜻蜓一般飞翔的速度是每秒钟9米,在做急促的冲刺飞翔时,速度每秒钟可达40米。所以,人们称它是出色的“飞行家”。
蜻蜓专门吃蚊子、苍蝇和其他小昆虫,而且食量大得惊人,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00多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蜻蜓被称为“益虫”是当之无愧的。
蜻蜓长着一颗滚圆的,并能任意转动的脑袋。最引人注目的是头上那对碧玉般的大复眼。它的每只复眼大约由近两万只小眼组成,是一般昆虫复眼的好几倍。所以蜻蜓的视力较好,远近都能看清。这对它捕捉空中飞翔的昆虫是十分有利的。
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产卵。雌蜻蜓在产卵时一次次不断地把尾部插入水中,产下一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蜻蜓的卵在水里孵化成的幼虫叫水虿,水虿在水里生活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羽化为虫。
螳螂
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人也称它为“刀螂”。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头,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细又长,可以和长颈鹿的长颈媲美。螳螂的脖子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转动,能使头向任何方向窥视。一对锐利的前足,收缩在胸前。
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所以,它是有益的昆虫。秋天,是螳螂婚配的良辰吉日,但交配以后,雌螳螂往往因饥饿要将雄螳螂吃掉,以便她能产生饱满的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每只雌螳螂可产4至5个卵鞘,卵鞘多粘附在树枝、树皮或石块上,第二年夏天孵化,经蜕皮3至12次后,才变为成虫。
瓢虫
瓢虫在昆虫世界里属鞘翅目,瓢虫科,因为它的形状像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它瓢虫,俗称“花大姐”。
瓢虫有两层翅膀。外面的一层已经变成硬壳,只起保护作用,所以叫鞘翅。鞘翅下还有一层很薄的软翅膀,能够飞翱。瓢虫种类很多,我国约有100多种。它的颜色和斑纹也多种多样。大部分瓢虫的体色是红、黄或黑色,并生有各种颜色的斑纹,看起来很美丽。常见的瓢虫有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和大红瓢虫等。
瓢虫无论是幼虫还是成虫,都能吃蚜虫、介壳虫和壁虱等害虫,特别是吃起蚜虫来,狼吞虎咽,一只瓢虫平均每天能吃掉100多只蚜虫。所以农业上常利用瓢虫来治蚜虫,安全可靠,效果神速。因而,农民们把它叫“活农药”。
蜜蜂
蜜蜂是自然界中的建筑大师。这可以用蜂巢那精巧的结构来证实。蜂巢是工蜂用蜡腺分泌的蜡片筑成的,由多片的巢脾组成,每一片巢脾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六角形的巢房。据数学家们测量计算,像蜂房这样的六角形柱状体是同样条件下用料最少、容积最大的建筑结构。
蜜蜂是一种过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学家称它为“社会性”昆虫。每群蜂的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每个成员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文学家形象地称它们为“蜜蜂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的三种成员,蜂王、雄蜂和工蜂。
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蜂。身体颀长,大腹便便,很显眼。通常一群蜜蜂只有一个蜂王,是整个蜂群的“妈妈”,主要任务是产卵。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体形粗壮,它惟一的职能是与蜂王交配,交配后即死亡。雄蜂什么活都不干,而且食量还特别大。除繁殖季节以外,当食物紧张时,它点是被工蜂赶出家门,冻饿而死。
工蜂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峰,它个体比蜂王小,不会生育,在蜂群中,它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一窝强大的蜂群可有几万只工蜂。工蜂有适合咀爵花粉、吮吸花蜜的嚼吸式口器,暂时贮存花蜜的蜜胃,后足上生有采集花粉的花粉刷和花粉篮,腹部末端有防御用的螯刺。
工蜂担负着整个大家庭的全部劳动:侍奉蜂王,哺育幼蜂,修巢建房,清理垃圾,采花酿蜜,守卫门户。
蚊子
在蚊子中,雄、雌蚊的食性是不同的,雄蚊“吃素”,专以植物的花蜜、果子、叶的液汁为食,雌蚊则专食人和动物的血。
蚊子的一对触足和三对步足上,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每根感觉毛上密集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黑夜里,蚊子可凭着这种传感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准确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蚊子在吸血前,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与血混合,使血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然后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吮吸新鲜血液。
蚊子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疾病。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世界上的蚊子有两千多种,我国约有140多种。能传播疾病的蚊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叫疟蚊,主要传播疟疾,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的一年内,全世界因患疟疾致死的约200万人。另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消灭蚊子,是预防和减少疾病的有效途径。
苍蝇
苍蝇以前翅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而区别于其他昆虫。它的头部有一对圆圆的复眼和一对短小的触角,触角是它的嗅觉器官。
苍蝇有闻香逐臭的恶习。它的行踪离不开污秽,爱吃腐烂发臭的东西。它的身上能够携带上百万个细菌,传播伤寒、霍乱、痢疾、传染性肝炎等许多疾病。苍蝇到处乱飞,把细菌散布到食物中,所以,吃了苍蝇叮过的食物很容易得病。
粪便是蝇蛆最好的滋生地,管好粪便,毒杀蝇蛆,可以收到很好的灭蝇效果。
蝉
盛夏酷暑,热浪常常带着蝉“知—了,知—了”的鸣声迎面而来。有人认为“蝉鸣林更静”,是大自然的美景。其实,蝉是一种害虫,因为它喜欢栖息在柳、杨、槐、梧桐等树上,用它尖锐的口器插入树皮下吸吮树汁,使本来碧绿的树冠上,出现一蓬蓬蜡黄的枯枝。
世界上蝉的种类有30多种。最小的夏蝉仅有1.5厘米,似花生米大小,最大的南洋蝉展翅足有20厘米,同小鸟一般大。蝉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地下度过的,少则3至5年,多则17年。它们在地下靠吸吮树根的汁液牛长,成熟后钻出土层,爬上树干,最后一次脱去外衣——蝉蜕,飞向高枝。
雄蝉高歌并不用嘴,而是靠收缩腹部的鸣肌,振动鼓膜,产生响声。它的鸣唱是一种求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