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
不敢进寸,③而退尺④。
是谓行无行⑤,攘无臂,⑥
执无兵。⑦
扔无敌。⑧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⑨。
故抗兵相若⑩,哀者胜矣。
注释
①为主:指主动侵略进攻他国的一方。
②为客:被动接受反击战的一方。
③不敢进寸:即不敢侵吞别国的寸土。
④退尺:在敌国进攻时宁可暂时进行战略退却。上句“进寸”决定了本句之“退尺”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退尺”是指战略退却;不是退让土地讲苟和。
⑤行无行:指反战在行动,反方的指挥员谨慎得好像没有好的反战计划可行样。
⑥攘无臂:指反战在行动,反方的指挥员谨慎得好像没有驱敌外出的能力。攘,驱敌。
⑦执无兵:指反战在行动,反方的指挥员握兵在手,但谨慎得好像没有兵力使用。执,握兵在手。
⑧扔无敌:投入战略反攻则天下无敌。扔,投入、投掷。
⑨吾宝:我的祖国。不指“三宝”之内容。
⑩抗兵相若:抗兵,反战的军队。相若,犹“相当”义,即敌我双方兵力相当之义。
哀者:指受侵略被欺侮而得到正义力量同情支持的一方。
意译
昔往守道用兵的人说过:“我不敢侵犯别国,而只进行反侵略战争。我不敢侵吞别国的寸土,而宁愿防御退却而暂失尺土。”这就叫做反战在行动,指挥员却谨慎得好像没有好的反战计划,好像没有驱敌外出的能力,握兵在手也谨慎得好像没有兵力使用。(有这样的用兵态度)投入战略反攻则无敌不克。战争中的祸患,再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了,轻视敌人可能丧失自己的祖国。若两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一般是受侵略被欺侮得到正义力量同情支持的一方获取最后胜利。
智慧解析
后人对老子的评价是很客观的,认为老子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还是军事家。
不信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从老子以后的有名的军事家,没有一个不是熟读《道德经》的,而且还要经常温习,以免有所迟误,如不是如此,那可能就有生命之忧。说得明白一点,知《道德经》,就有脑袋;没《道德经》,就没脑袋。可见,老子的言论对军事战争所起的重要作用。
老子在这一章中的重要命题就是:哀兵必胜!为何会有如此与众不同的观点呢?老子有自己的看法。老子认为遭受过挫折和失败的兵将,其实是遭到了打击的,已经去除掉了身心上的骄纵与傲慢,并卸除了虚荣之心。因轻敌傲慢所带来的失误和漏洞,都已经进行了认真地修补和改正,用血和泪换来的教训,经过渗透和吸取正一点点在内心中转变成无穷的力量。这样的军队,还有可能急躁轻浮吗?还会轻举妄动吗?还会靠着主观意识去判断吗?
其实不仅是打仗用兵,老子讲述我们打仗的目的其实不为打仗,虽然它也可以包括打仗。老子更重要的是在说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我们无论是做什么事,都不能狂妄自大、浮躁轻敌。那我们的敌人是谁呢?老子曾经告诉过我们,所有与我们对立的都是敌人,所有我们要征服的都是敌人。但是我们真正的、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能够看清敌人的一举一动,了解到对手的活动意图,探知敌人的缺点和失误,但是,我们能够对自己的缺点、毛病知道多少呢?
我们之所以经常失败,不是因为敌人比我们高明,而是败在我们自己的狂妄自大、焦躁轻敌的心境中。我们之所以不敢直面自己的缺点或是承认失败,是因为我们从来也不曾把自己的虚荣心丢掉。正如杜牧在总结秦朝灭亡时说:“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现在我们套用一句俗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所以说我们是自己杀死自己的,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明明不知道的事情,偏偏要装做很懂的样子,结果轻者闹出不少笑话,重者命送黄泉。因此有一位哲人说:智者是不会自骄自大、自以为是的,这样做的只有蠢人!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大学时是一个高才生,并且拥有三种过人的技能:文笔好,提笔成诗;口才好,出口成章;记性好,过目不忘。正因为这三点,使他自负自大,瞧不起别人,认为谁都不及自己有才华和能力。毕业后走上社会,由于自负得罪了很多人,遭到了诸多嫉恨。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越来越郁闷和苦恼,最终跳楼自杀了。
我们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我们想要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自己是另一个别人,别人是另一个自己,只有像了解别人一样了解自己,才能给自己最正确的判断。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可以做到。所以圣埃格楚佩里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判断自己要比判断别人难得多!
我们在杀死别人时,也同时杀死了自己;我们在维护别人时,其实是在维护自己。因此只有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才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和毛病,其实就是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这样就可以更多地认识自己了。所以不要忙着进攻别人,先对自己进行必要的调整;不要忙着批评别人,先看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真正正确。知道怎么对付自己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对付别人了,让自己成为哀者,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