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①
当其无,有车之用。②
埏埴③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④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三十辐共一毂:辐(fǔ),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gǔ),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内贯车轴、外承车辐。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当,介词,作“在”什么地方讲。句义是有了车毂中空的间隙,才成就了车轮的转动,使其有了运行载物的功用。
③埏埴:埏(shān),揉和什么。埴,黏土。
④凿户牖:凿,打孔作洞。户,古之门。牖,古之窗。这里是以凿户牖代指建造房屋。
意译
三十根辐条环绕汇集于一根毂上,在那毂与轴的空间处,使车轮得以转动,才成就了车的运输功能。揉和黏土做成器皿,在那器皿的中空部分,才具盛物的功用。建造房屋,在那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了居住的功用。所以眼见为实的有形物体,能给人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孰知看似中空无物的空间,却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智慧解析
古代的车轱辘有三十根车条支撑,而车的轱辘中间有一个空当,是用来连接在车轴上的,而车轴是与车身相连接的,如果没有这个空当,也就没有车可以用了。用黏土烧制成的器具,中间也是空的,不然就无法用来盛物品了。而我们建造的带窗户和门的房屋,里面也有相应的空间,如果没有,我们又如何生活在里面呢?
世上所有的事物,好像都是以“有”的形式存在着的。我们都见过“有”,可是有谁又见过“无”呢?然而老子却通过上面的例子,发现了“有”和“无”之间的微妙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统一的。“有”的另一面是“无”,而“无”的另一面是“有”,“有”离不开“无”,“无”也离不开“有”。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存在着的。这就好像书法一样,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外俱虚”。实与虚就好比有与无,成就了书法的意境。
我们人类为了弄清楚、把握住繁杂多样的事物,不仅给各种各样的事物起了名字,而且还会从颜色、形状、体积、面积、重量、质量、数量等方面来区分。比如我们看见一只猫,我们知道有猫的存在,并且根据它的叫声给它起了名字,而且发现有不同种类的猫,于是又根据它们的外型和颜色加以更细致的区分。如白猫、黑猫、花猫,虎斑猫、折耳猫等等。猫是这样,其他物种也是如此。我们看到花朵,就给花朵起了名字,为的是识别它们、记住它们,也为它们起了很多与它们的颜色、外型等相适应的名字。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由此推论出世界上其他的事物。这是从无到有。
然而,“无”的东西好像是没法见到,更无法把握。形形色色的人,我们都见过了,而我们人类信奉的各种各样鬼神,就没有人见到过。庙宇中、画卷里的那些神鬼的模样都是按照人的摸样想象出来的,真正的鬼神是什么样子,我们凡人是不可能见过的。那么这种无是如何转变为有的呢?是由我们人类的生活中加以想象得来的,是将我们人类生活的外延扩充,假设了天上也有一个世界,也有一个皇帝,天上也有花草树木、马匹、牛、犬,只不过比我们人类多了一些法力罢了。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他们的存在。而这又是从有到无了。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原先看不到的、不知道的,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看到和了解。比如电的发现,分子、原子的发现……这些以前我们没见过的,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发现了它们,了解了它们。这也是从无到有,而我们人类众多的知识与财富就是如此得到的。
记的《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禅宗的故事:一个叫灵佑的和尚跟随百丈禅师学禅,有一天,他来到正在打坐的百丈禅师身边。百丈禅师问:“谁?”灵佑答:“我。”百丈禅师说:“你看看炉中还有火吗?”灵佑看了看说:“没有。”百丈禅师站起身,走到炉子边,在炉灰深处拨出几粒火炭。他夹起来给灵佑看:“你说没有,这是什么?”灵佑一下子悟了道。
只知道明处的“有”,而无法知道暗处的“无”的人,又怎能了解到“无”的伟大用处呢?这不正是告诉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管理中更是不能只看到“有”,而忽略了“无”的存在和作用。只有两样都了解,并且都采纳的人,才能在人生和事业上立于不败之地!
推而广之,把“无”的东西硬当作是“有”,为它烦恼,为它生出恶念,也是相当愚蠢的。
从前有两个穷人,因为欠下了不少外债,便商量好趁着天黑逃跑。逃跑途中坐在路边休息时,其中一个人说:“唉,你说,如果咱们这么走着走着忽然捡到一大笔钱的话应该怎么分呢?”
另外一个人说道:“如果捡到那么多钱的话,当然是见面分一半,你应该给我分一半。”
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说:“你想得倒是不错。那可不行。钱这东西,谁捡到了就是谁的,凭什么分给你一半?”
另外一个人生气了,叫道:“什么?咱们一起赶路,捡到了钱当然是一人一半了,难道你还想独吞不成?想不到你居然是这种贪财之人,太不够朋友了!”他越说越激动。
提出问题的人也急了,嚷道:“你凭什么骂我呀?你算是什么东西?”
就这样两个人越吵越激动,越吵越生气,最后终于扭打起来了。
这时,正好有一个人从他们身边经过,看到这两个人大打出手,便过来劝解道:“喂!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究竟为了什么打成这样呢?”
两个人中的一个人说道:“正好请你来评一评理,我们两个人一起出门,这个家伙捡了钱却不肯分给我,想要独吞。”另一个人也不示弱地说:“对,请你评一评理,我捡到的钱当然是我的,这个小子凭什么要分一半,太无耻了吧。”
劝架的人说:“你们都别激动,让我给你们调解调解。你们先告诉我,到底捡了多少钱呢?”
听了这个问题,那两个打架的人都傻了眼,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还没有捡到呢。”劝架的人闻言不禁哈哈大笑,说道:“你们为本来没有的东西打起来,这又何苦呢?”
话又说回来了,即使真的捡到了钱,也不必为这种本质为“无”的身外之物而烦恼吧。
世界上发生过很多为了夺取“有”的战争。比如争夺土地、争夺财富。土地和财富固然有用,然而人们有没有想到过,这种“有”是从何处来的?没错,是从“无”中来的。“无”相当于老子说的“玄牝”,也相当与佛家讲的“虚空”。所以这些“有”终将归于虚空,那么为了它而起争执,弄得两败俱伤,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