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中途岛之战时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成功在即之时,美国一位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顾作战机密,而将其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
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试想,如果罗斯福一定要把泄露机密事件查个水落石出的话,那么,其结果可能是:记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此次作战计划却落空了。聪明的人不是不知道原则,也不是不懂得是非,而是他们更看得清得失,看得到真正价值的所在。
另外,做人糊涂还有很多好处,比如让自己活得开心,暗示别人,甚至还能解救他人。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下令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
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丙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
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如果这几个人直接向皇帝谏言,那就是和皇帝“较真”,很可能一不小心触怒了龙颜。而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通过这种“糊涂”的方法,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糊涂的真正目的。让皇帝自己去参悟其中的道理,既给了皇帝面子,又达到了办事的目的。不是很好的方法吗?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我的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显然是所答非所问。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位先生,其实就是在用“糊涂”策略。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的意思,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继续纠缠。
这两个小例子都说明了做人糊涂些、不较真的好处。当然,装糊涂不是真糊涂,这是一种外在的处事态度。我们在装糊涂的同时,也应把握好糊涂与认真的界限,以防弄巧成拙。
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都较真,那么必将一事无成,因此在待人处事中,许多时候表现得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