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时,有一次扛着生产队发的大锄头到田里去除草。原以为挺简单的活儿,干起来才知道稍不小心锄头就打偏、翻转,屡屡伤及秧苗。约个把小时光景,我就累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手磨起了串串水泡,进度也大大地落在其他人后面。休息时,一位老伯发现了我手上的血迹,就拿过我的锄头看了看,又试了试,然后说:“小伙子,什么家什都得有个好‘把杆’才行。”他和我交换了工具,我再干起来果然非常顺手、轻松,进度也明显加快。收工的时候我还老伯锄头,他说等我先给你换个好“把杆”吧。
老伯做“把杆”的时候我去看了,才知道没有天生的好“把杆”,需要选材、去毛杈,对弯曲的部分在用火烤之后还要用重量合适的石头矫压一段时间使其挺直,待晾干后再擦磨掉毛刺。到这时“把杆”才算基本合格了。
返城后,我十分痛惜那些蹉跎过去的宝贵年华,因此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学习文化知识,但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完善,因此与许多好的东西失之交臂,工作生活中也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阻力。环视周围的人们,我发现亦不乏聪明有才智的人,但不少人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瞻前顾后,有的恃才傲物,有的鲁莽急躁,有的自私自利;更有甚者性格扭曲两面三刀阴险毒辣。最可怕的是许多人往往缺乏自知,人生之路也就可想而知了。
幸亏我对自己这些发现得早,反观自省的同时,每每想到苦难岁月里的那把锄头那根“把杆”,深深体会到:锄头好比人的能力,固然要锋要利,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把杆”,它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有时甚至还会伤人或自伤。我想告诉那些抱怨怀才不遇伯乐难寻人心不古的人们,你还是赶快为自己寻一个好“把杆”吧,那就是:不涩不滑少毛刺、精细适中有柔感的性格;质地结实没有裂伤、笔直匀称带韧性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