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运用有时也和兵法的运用一样,而巧设圈套、诱敌深入是基础的第一课。巧设圈套法的奥妙就在于紧紧抓住对手的弱点,然后布置陷阱,诱敌上当,最后置敌于被动境地。
诱敌深入的方法不仅能使对手陷入被动,俯首称臣,还能使对手在步步上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否定自己,达到不战而屈入之兵的良好效果。
孟子的朋友陈相受农家许行的蛊惑,抛弃了儒家学说,改奉农家观点,反对社会分工,盛赞“与民并耕而食”的滕国国君。很明显,这是思想的倒退。
孟子深感痛惜,只好委婉相劝。
他首先从陈相的崇拜者许行谈起。孟子问陈相:“许行是自己种粮吃饭吗?”“是的。”陈相回答。孟子问:“许行必定自己织布做衣服?”陈相答:“不是。”孟子问:“许行戴的帽子是他自己织的吗?”陈相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孟子问:“许行为什么自己不织布呢?”陈相答:“因为耽误种田。”孟子问:“许行做饭用锅、种田用农具吗?”陈相答:“当然。”孟子问:“那他的锅和农具是自己做的吗?”陈相答:“也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接着说:“用粮食交换炊具和农具,许行是这么办的,这当然不算是农夫妨碍制陶工和冶铁工;那么反过来,制陶工和冶铁工用其产品去换取粮食,难道就说是妨碍了农夫吗?许行既然反对社会分工,他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做陶器、做农具呢?为什么还用粮食与百工交易?”面对这一连串质问,陈相不由自主地说道:“百工之事,本来就不能一边种田,又一边做工呀!”
孟子见陈相承认了社会分工这个事实,就接着说:“你讲得很对嘛!做工与务农属于合理的社会分工,难道偏偏当国君的就得一边种田、一边治理天下吗?有统治者的事,有劳动者的事,这都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谈话到此,陈相心悦诚服。
孟子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许行穿衣、戴帽都离不开交换这个事实出发,反复诘难、连环诱问,把对方引导到否定自己的结论上去,巧妙地改变了对方的立场,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可见,抓住要害巧设圈套,诱敌深入,这种语言智慧产生的力量是无法抵挡的。
干什么事都得有个铺陈,铺陈主要是指打基储作准备的意思,有了铺陈,事情办起来往往就容易得多。
说话也需要铺陈,因为有时候要使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或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的渲染或烘托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暗度陈仓也是一种语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