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还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也有是非曲直,能分青红皂白。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宏愿,成就大事,创建大业。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忍小取大,舍近求远”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这是一种“忍”功的较量。谁能够“忍小取大,舍近求远”,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能伸不能屈,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所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下面几件事足以说明刘邦与项羽的不同: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您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忙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围城与攻城都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化敌为友,就可以放心西进,先入成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成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间把20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刘邦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据《史记》记载,刘邦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当刘邦军进了成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时,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而项羽一进成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的金银财宝,虏取宫娥美女,据为己有,并带回关东,相比之下,他怎能不负人心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40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相隔40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是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和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了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甚至是当自己胸部受了重伤时,刘邦也能忍着伤痛,在楚军阵前故意弓着腰,摸着脚,骂道:“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以麻痹敌人,回到自己大营后又忍着伤痛巡视军营,来稳定军心。他对不利的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相比之下,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却输不起,所以连连中计,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结果一败涂地,自己先大放悲歌;被刘邦迫到乌江时,一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认为“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动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惟一机会,拔剑白刎而死。这个勇武过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终被自己打败。可怜的是,他至死也没明白,他首先是输在自己能伸不能屈的性格手里。
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还在于刘邦能从大局出发,能忍一时之气,而项羽不能。有时政治上的得失,军事上的胜负,就在于一念之间,能不能忍祝刘邦被楚围困在荥阳时,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以为一定是韩信发兵救援的消息,没想到打开信一看,是韩信要求刘邦给封一个假齐王的封号,这下刘邦可气坏了,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你发兵援救,你不来救,竟要自立为王……”骂到这里,站在旁边的张良、陈平赶紧踩了他一脚,接着对他耳语:“如今你正处在困境中,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既然禁止不住,何不就势封他为齐王,好好待他,让他好好地守住齐地;不生二心,不这样,恐怕韩信就要反叛。”刘邦听了,立即将怒气忍了回去,改口说:“大丈夫兴兵平定诸侯各国,要做就做真王,为什么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持诏书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调韩信的兵来打楚军,结果扭转了形势,使自己由处于不利地位变为有利地位。终于借韩信兵力夺得了天下。如果刘邦不忍这一时之气,恐怕这段历史就要重写了。
§§第三章 做人要能屈能伸
古今中外做出杰出成就或干出轰轰烈烈事业的人,常常是那些能屈能伸的人。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