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
(一)柳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也。”(《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脑袋是用来思考的,舌头是用来说话的。一个人,应该想其所当想,言其所当言,怎么想就怎么说。此之谓心口如一。当然,脑袋不受人左右,舌头不随人曲直,很容易招来断头割舌的横祸。这时候,似乎是头既可断,舌也可禁,头之不存,舌将焉附?但是,一个头颅落地,不可能全天下的头颅都落地;割掉一根舌头,不可能割尽全天下的舌头。一个脑袋停止了思考,一根舌头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还会有别的脑袋和舌头继续思考、继续说话。思想不灭绝,呐喊不偃息,人类的正义与良知才得以世代传承,而不至于丧失殆尽。
也有不会思想的脑袋,也有不会说话的舌头;或者脑袋是这么想,舌头又是那样动的。这种脑袋与舌头,我更乐意称之为“废物”,长在人身上,未免有些可惜。
(二)杨万里:“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宋史》卷四百三十三)道理总是很简单,可是事实又总是很复杂。“言有事于无事”,往往被视为“扰乱秩序”而论罪;“言无事于有事”,常常被当做“维护稳定”而嘉许。前后两者的遭遇,竟如天渊之别。所谓容人之量,很大程度是指容“言”之量。子产不毁乡校,用意就是广开言路。民众对执政者品头论足,执政者应当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气量。动辄以“扰乱秩序”、“蛊惑人心”为名而治言者之罪,以为民间没有议论就是太平盛世,我觉得这样做,和掩耳盗铃并无分别。
(三)徐之才:“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北齐书》卷三十三)霍韬:“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所得私也。”(《明史》卷一百九十七)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非常有味道。第一句的表面意思是:大家一起去打猎,谁抓到兔子,兔子就归谁,别人犯不着再动歪脑筋了。第二句也不妨这么理解:兔子是全天下的兔子,人人皆可捕获,凭什么只能归你,不能归我?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其实用这两句话就写完了。视天下为私产,矛盾很明显就归结为“兔子”的归属问题:一个猎人把它抢到手。一不留神弄不好,第二个猎人又把它抢走了。皇皇巨著二十五史,说简单些就是一部“猎人史”或者“打猎史”。苏绰说:“天生庶民,不能自治,故必立君以治之。”(《周书》卷二十三)听起来真是令人感动:你们老百姓没有自治的能力,所以皇上义不容辞,把天下重担挑起来了,还不赶紧叩谢圣恩!其实在专制体制之下,老百姓什么时候有过自治的机会啊?他们的利益,形同“兔子”,成为各种政治集团在历史舞台展开权力角逐的猎物。因为你们天生就需要我来“治”,反对我,就是反对你们自己,所以除了感谢我,你们无须多说什么了。果然,“诸人咸息”矣!
(四)单襄公:“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汉书》卷二十七)这句话粗略的意思是说:官位越高,跌得越重;味道越鲜美,毒性越强烈。当官的出了问题,往往也不从自身找原因,反倒归咎于官位。比如,某某高官东窗事发之后,就是这么“忏悔”的:“从前我这个位置让人羡慕得不得了;今天看来,都是这个好位置把我给坑了。”这很像我们乡下开玩笑时说的一句俗语:自己肠胃有毛病,出恭不顺畅,倒怪茅房不好。位高权重,其实不是坏事情,卑鄙的人由此而变得更加无耻,正直的人却可以借此为民众谋取更多福利。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权力机制,使正直的人比卑鄙的人更容易在官场立足。如果好人都做官,官场就真是好人的天下了。
【作品赏析】
作者信手拈来“历史的碎片”,可看出其敏锐的眼光,剖析古人几句经典言论,阐述自己观点,如匕首般犀利,为了思想,我们必须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作者便在这“历史的碎片”中“思想着自己的思想”。
其一,“思想不灭绝,呐喊不偃息,人类的正义与良知才得以世代传承”,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思想若停止,头、舌何用?呜呼!悲也。
其二,“言无事于有事”其为莫须有,可嘉许焉?作者以旁观者之身份洞察世事。我们身边确有“言无事于有事”、“言有事于无事”,是是非非、黑白颠倒、混为一谈。如果某些社会势力在助长这种风气,那一个人又怎能“言其所言”呢?作者为此袒露心迹,大胆议论。
其三,矛盾无处不在。作者利用两位古人所言相反与当今社会现象联系,耐人寻味,给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使我们进入一场自治、专制、利益归属争论当中。沉思过后,我们也只有“咸息”啦!
其四,作者借单襄公的比喻,在当今一部分官员腐败的现实之下,呼吁“使正直的人更容易在官场立足”,位高权重,人的贪欲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旦东窗事发,就都怪“社会”。人啊!要从自身找原因啊!
这四则言论,真给人当头一棒,醍醐灌顶。变严肃为幽默的手法,使人笑后,沉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