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处于生育年龄(25~30岁)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并不多见。由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患心脏病的女性都能安全地分娩健康的宝宝。同时分娩也不会对心脏的功能产生长期的影响,并不会减少预期寿命。但是患心脏病的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要比一般孕妇高得多,整个孕期的花费也比较多。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严重的合并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4%。我国1992年本病发病率为1.06%,死亡率为0.73%。在我国孕产妇死亡中,妊娠合并心脏病高居第二位。
妊娠对准妈妈血流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体内,心脏起到一个“泵”的作用,推动体内的血液不断地流动,以满足各个器官和脏器的需要。如果体内的血液量和成分发生改变,或者体内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发生异常,都会对心脏的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妊娠期间以及分娩过程中,准妈妈的血液情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妊娠早期准妈妈体内的血液开始增加,妊娠期间血液量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满足妊娠子宫代谢的需要,到孕20~40周时约增加35%。孕32~34周达高峰,以后持续至足月,总量约增加40%~50%。多次妊娠的准妈妈血容量的变化大于初次妊娠的准妈妈,双胞胎准妈妈的血容量变化大于单胎准妈妈。而增加的这部分血液中,血浆增加大于红细胞数的增加,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血液被稀释了。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准妈妈的心脏功能,对于患有心脏病的准妈妈,这个影响更大。
准妈妈的心脏功能状态对妊娠的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看到,在妊娠之后,准妈妈体内的血液量增多,在32~34周达到高峰,这意味着妊娠后心脏的负担加重,对合并有心脏病的准妈妈来说,能否经受住妊娠期血流的变化对心脏的考验就变得尤为重要,毕竟保证准妈妈的安全是应该被放在第一位的。那么通常情况下,如何评价准妈妈的心功能状态呢?一般而言,医生主要通过主观和客观证据来进行分级。
通过以上标准进行分级后,医生会评价准妈妈的心脏工作能力,一般而言,有下列情况的准妈妈是不适宜妊娠的:
心功能Ⅲ级或以上者。
有肺动脉高压。
房颤。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活动性风湿热。
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
有心衰史。
先天性心脏病紫绀型。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已明显减少,退居妊娠合并心脏病病因的第二位。
先天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目前已跃居妊娠合并心脏病病因的首位。
其他: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脏病、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贫血性心脏病等也占一定比例。而二尖瓣脱垂、慢性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较少见。
分娩方式的选择
对合并有心脏病的准妈妈来说,分娩方式大多由医生来决定。因为在分娩的过程中,心脏的负担会在瞬间急剧的增加,很多准妈妈都是在分娩的时候出现心力衰竭的。所以在分娩之前,医生会进行严密的准备,做好各种抢救的措施。一般而言,分娩方式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心功能Ⅰ~Ⅱ级:胎儿不大,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的准妈妈可以尝试进行阴道分娩,但在分娩的过程中会严密监测准妈妈的心脏功能状况,同时使用各种措施减少准妈妈“用力”的时间,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胎儿偏大,产道条件不佳的准妈妈就只能接受剖宫产分娩了。
心功能Ⅲ及Ⅳ级以上:一般会建议采用剖宫产。
心脏病准妈妈孕期注意事项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尊重医生的各项建议,并适当增加孕前检查的次数和频率。怀孕20周以前两周一次,20周以后每周一次,36~38周提前住院待产,发现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现应立即住院。而且应该选择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具有心脏内科的专业人员和设备)进行产前检查,以保证孕前准妈妈的安全。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最好每天睡眠10小时左右。
避免各种感染的发生,例如尽量不要感冒,因为感染引起的发热等症状常常是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