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3200000007

第7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汉家旌帜满阴山——唐朝中兴自灵州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使经历了300多年分裂割据局面的中国又开始走向统一。公元588年隋朝灭掉了由陈霸先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今宁夏地区也归入了隋朝的版图。隋朝的地方政权设置实行郡县两级制。在今宁夏南部置平凉郡(治所在高平),辖今宁夏南部山区和今甘肃省平凉市。在今宁夏北部地区置灵武郡,治所在回乐县(故址在今吴忠市西南,近几年有遗址发现),辖境为今宁夏银川平原各地及银南山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属盐川郡(治所为五原县,在今陕西省定边县界)。在隋朝建立时,原居住在漠北的突厥人已经很强盛了,其势力范围南至河套地区。在前后10多年间,隋朝军队多次从平凉郡和灵武郡出发进攻突厥。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灵州道行军大总管杨素率军由灵州出塞(即越过隋长城,关于隋长城,文献有记载,但目前的田野考古发掘还未找到具体的遗址)讨伐从河套地区南下的突厥大军。突厥骑兵虽有10万之众,但却是临时凑合到一齐的,缺乏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并不强,与隋军遭遇就被隋军击败。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晋王杨广(后继位为隋炀帝)和杨素统兵出塞讨伐突厥。在《资治通鉴》中有以下记载:“诏命晋王广、杨素出灵武道。”这是史书上首次出现“灵武道”这一名称。“道”,此处指道路交通。灵武道的走向为:由今甘肃省的庆阳而北,经今甘肃省的环县,至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实际上这条道路正是秦汉时期北地郡郡治迁移的路线。秦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省宁县;西汉时迁移到今甘肃省的庆阳市西北的马岭;东汉时迁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到了隋朝这条大道的走向固定,是供战车行走的交通干道。这条大道名称的变迁也正好印证了宁夏地区的中心自南向北转移的事实。随着朝代的更迭,道路的名称也随之更改。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灵武郡,通往灵武郡郡治的大道称为“灵武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灵武郡为灵州,道路也随之改为“灵州道”。“灵州”之名也从此闻名于世。这一过程是宁夏古代的地名随朝代的变迁而改变的具体实例。

公元618年,李渊在今山西太原起兵,很快就占领了长安,建立了李唐王朝,取代了隋朝。唐朝是在统一的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隋炀帝当政时期今宁夏南部地区的平凉郡(治所在高平)是隋朝在西北地区对抗突厥大军的军事基地,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在隋朝时期平凉郡已通驿传。反击突厥侵扰的隋军一般是分两路出兵。东路是从灵武道出塞;西路是从萧关出塞到高平讨之。原州为北魏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置,治所在高平。原州之名即从此始。隋朝置平凉郡,治所仍在高平,唐武德初,复置原州。原州和灵州均有通京都长安的驿传。同时,在唐代更是把对抗突厥的主要军事力量的基地置于今宁夏地区的原州和灵武。从唐武德初年起,原州和灵州成为唐朝在今宁夏境内的两个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西域各地的使节和商旅的必经之地。这两个基地是唐朝军事对抗突厥的主要指挥中心。

在唐代进入今宁夏地区的驿道规模最大,其中最重要的是从长安出发,经过原州到凉州(今甘肃省的武威市)的长安—凉州北道。原州位于六盘山东北,是唐朝京畿的西北门户,众水导源,雄关固锁,这是对当时原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形象描写。唐朝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在原州置都督府,督管原、庆、会、宁等7州。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宰相元载在《城原州议》中说:“原州当西塞之口,接陇山之固,草肥水甘——其西则监牧故地,皆长壕巨堑,重复深原……”从唐朝的京都长安向西北方向,有一条规模庞大的驿道横贯我国的大西北。这条驿道同时也是通达西域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这条从长安出发,跨越欧亚两大洲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长安—凉州驿道又分南北两道。北道沿泾水西北出,经邠州(今陕西省彬县)、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至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然后翻越陇山北陲(六盘山北段),过黄河抵凉州。唐代诗人张籍的《泾州塞》中“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的后两句诗点明:从泾州到安西,必经原州,所以说道旁的土堠标记着去安西的路程。张籍的另一首诗《凉州词》则从正面点出了“泾州—原州—凉州”这条驿道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部分: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①。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释”

①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写凉州暮春的景色。下雨天,因气压低归雁不能高飞。芦苇初生的嫩芽即将绿遍沼泽地。②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驮着白练(丝绸)的骆驼越过沙漠去安西。“铃声”指驼铃声。“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写的正是长安—原州—凉州北道。诗中所描写的暮春的景色正是对“丝绸之路”长安—原州—凉州北道上的典型的自然环境的形象概括。边城被暮雨笼罩着,大雁不能高飞。初生的芦苇嫩芽即将绿遍沼泽地。无数的骆驼驮着白练越过沙漠去安西,这是“丝绸之路”上典型的景色和常见的现象。

唐朝虽然是在隋朝已经完成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但在建立之初仍面临内有以王世充为首的残余隋军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顽强抵抗,外有突厥的不断进犯,特别是到突厥去和亲的隋王室的公主与隋军的残余势力、地方割据势力和突厥势力相勾结不断向唐军发动攻击,是唐朝面临的最大危险,西北地区在这方面的形势更加严峻。

李渊在长安称帝以后,经过了几年的东征西战,基本上扫平了各地的抵抗势力。首先由唐军的主力扫平了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所统率的残余隋军。然后挥师朔方之地消灭了勾结突厥的梁师都地方割据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由于隋朝在今宁夏境内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地方社会管理机构,完善了以原州和灵州为枢纽的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体系,完善了军事防御体系。唐朝建立之后,很快就把这一地区建成了西北和北方的防御基地和军事指挥中心,特别是在灵州演绎了唐朝历史上的两次关系到唐朝的兴衰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正是由于原州和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唐朝初年就在原州设立了全国最大的牧马监,在唐朝扫平了各地的抵抗势力之后,在灵州所辖的黄河两岸的平原地带兴修水利,形成了全国驰名的引黄灌溉农业区。在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置朔方军节度使,理所在灵州(驻回乐县)。到天宝年间,朔方军节度使军镇已成为全国最大、兵马最强的军镇,其管辖范围东北至东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北至单于大都护府,西至会州(今甘肃省靖远县),南至邠州(今陕西省的彬县、富县),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省的东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地区及今宁夏的全境。朔方军镇除主管上述地区的军事防务外,朔方节度使兼领关内支度营田使、关内盐池使、关内道采访使、陇右兵马使。尤其是所领水陆转运使、六城水运使,直接管理河套地区的水陆交通。灵州实际上已成为关内道北部的交通枢纽,以灵州为中心的交通网一直存在到唐末。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形成了唐诗中的一个以反映西北戍边军旅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在唐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边塞诗也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诗歌流派。以创作“边塞诗”而闻名的唐代诗人中有许多人曾经到过今宁夏地区。有的诗人甚至曾经在今宁夏境内戍边多年;有些诗人虽未到过今宁夏但曾有过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些唐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内容涉及宁夏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王维、高适、岑参等都是名垂青史的边塞诗人,他们都是最早把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创作题材的诗人,他们写的许多边塞诗都深刻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写出了常年驻守边塞的将士的精神世界,写出了戍边将士特有的献身情操,也写出了戍边者的深切的思乡之情。在中国的诗歌处于巅峰时期的唐代,除了边塞诗人之外,诗坛巨擘李白、杜甫、白居易也留下了不少内容涉及宁夏的名篇,这些诗篇中关于宁夏的具体描写对今天了解古代的宁夏情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八月萧关道仗鉞奋忠烈

由于原州自秦汉以来,在军事和交通方面的特殊地位,因而原州常与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唐以前就有秦始皇嬴政、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隋炀帝杨广巡幸或征战于这一地区,原州是长安—凉州北道的必经之地。自秦朝开始,原州附近的萧关就远近闻名了,萧关位于战国秦长城旁边。出萧关越过长城就进入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古诗中的“塞”,即指长城。长城又称“紫塞”,所谓出塞,就是越过长城,前往西北或北方遥远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越过战国秦长城,走向六盘山以西的关隘就是位于战国秦长城边的萧关(据近几年地方志工作者考证,秦汉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古城镇五里山。五里山南为茹河古道,北为两山相夹的长峡谷,山上有古城遗址,地面散有秦汉砖瓦等。另一说,遗址为今瓦亭)。所以历史上把行经原州境内的一段大道称为“萧关道”。在唐代由于丝绸之路主要是从长安出发,从萧关出塞经过凉州或灵州前往西域,其中也有不少唐代诗人从这里经过,他们留下了不少描绘萧关道上的见闻或感想的诗。“萧关”成了唐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宁夏地名。和王维同时代的诗人,特别是和他交往很密切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大多有过边塞军旅生活经历,他们的不少诗作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描绘了边塞的奇异景色,写出了在边塞的戍边将士乐观豪迈的精神境界和他们在征战生活中复杂矛盾的感情,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他们的诗歌还体现了另外一种风貌,这类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被后世人称为“边塞诗”。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特殊的地位。在开元、天宝时期,战争频仍,对外征战成为全社会很关注的问题,许多唐代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这个题材,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名篇,有些诗人传世的作品虽然不多,如崔颢、王之涣、王翰等,但他们作的边塞诗名篇却使这些诗人因他们的诗作出名而成为著名的唐诗人,他们的名篇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有的边塞诗感情洋溢;有的边塞诗意境雄浑、音节优美;有的边塞诗在豪气中透露了深深的悲伤,但也很感人。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有许多名篇的内容反映了宁夏地区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如现存的边塞诗中仅描绘萧关道自然景色的诗就可以查到20多首。王维前往燕然都护府,在路过萧关时写下了《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②,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堠吏③,都护在燕然④。

“注释”

①居延:古县名。本汉初匈奴地名。指居延海一带,为当时河西地区与漠北往来要道所经,西汉置。古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西汉为张掖都尉治所。东汉为张掖属国都尉治所。魏晋为西海郡治所。古边塞名,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路博德筑于居延泽上,以遮断匈奴由此侵入河西之路。至今遗址犹存。又指居延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境。汉称居延泽,魏晋一名西海。②汉塞:汉长城。③堠吏:堠,古代瞭望敌方情况的土堡。堠吏,土堡的小头目。④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长途跋涉的前方据点。紧接两句是补充说明,过了长城就进入胡人的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概括了大西北景色的最有代表性的特点,特别是宁夏的特点。因此这两句诗早已成了世人皆知的描写大西北的自然景色的经典名句。全诗的结尾借萧关堠吏的口吻说出了诗人的目的地是燕然,也说明了萧关是通往西域或北方的必经之地的特殊地位。

颜真卿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大臣,也曾出使天山南北,路过原州。岑参写了《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一诗以表示送行。

君不闻胡笳①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②遥望陇山③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释”

①胡笳:北方少数民族的古乐器,汉朝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②秦山:即秦岭,主峰为太白山,在陕西。③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此诗中指六盘山。

岑参(约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天宝进士,累迁侍御史,出为嘉州刺史。他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这首歌行体诗用通俗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萧关道的自然景色,在对萧关道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表达常年戍边的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用秋凉八月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悲凉”与“愁苦”的心情。由胡笳曲调的哀怨,从内心深处勾起了人们对秦山与陇山的向往和留连。秦山暗指帝京所在地,陇山则是出塞之地,两山并称,即两山合起来表示中原。这样就巧妙地托出边城是塞外之地。在塞外之地常听到的是胡笳之声,因而夜夜所梦的都是一个“愁”字,充分表达了思乡是戍边将士割不断的情结,是生活在边塞之地的人的普遍的心理状态。

岑参的另一首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以与前一首诗方向相反的眼光审视边塞生活的艰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①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②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①都护:官名,即总监。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是驻在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东汉魏晋时又有都护、都护将军,为统率诸将之官。唐代自太宗至武则天时,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北庭等六个都护府,管理辖境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②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本仑台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后并入龟兹。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唐羁縻都督府名。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平西突厥,析其部落而置。县名,清末置。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所描写的是西域八月时的自然景色。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远在萧关之外的轮台更加严酷的环境,与“秋凉八月萧关道”相比,轮台则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对于轮台之雪的来势之猛,诗人用“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形象地描写出了雪天树木挂满雾凇的典型景色,形象地勾画出了边塞雪后的奇异景观。三四两句诗是千百年来描绘雪景的经典名句。这两句诗不仅形象,而且静中有动。下面的6句诗则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从室内到室外,既有具体事物的描写又有广阔背景的描绘,特别是根据不同事物的主要特征,逐项描绘,对于背景的描写则突出最主要的特点:大地冰封,天空中的云也像凝固了。后一部分写欢送归京者,但侧重面仍然是紧扣“雪”,并深进一层,写出了降雪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给戍边将士带来的困难。写出了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的艰苦。结尾4句的重点是对降雪造成的道路的变化,马走在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首诗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描写大西北雪景的典型景观,是唐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至今仍是人们用具体形象说明大雪来临时的北方自然景色的经典之句。

王之涣的《凉州词》虽然只有4句,却也是边塞诗中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每句诗中描绘戍边者所处的艰苦环境的手法则更为绝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

“注释”

①杨柳:指古曲《折杨柳》。②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汉输入玉石取此道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小方盘城,与西南的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唐朝诗人,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迁至绛(古邑,春秋晋地,在山西翼城县东,新田也称“绛”)。王之涣经常击剑作歌。其诗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常与王昌龄、高适等唱和,他们都以写边塞诗著称。这首《凉州词》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塞外特有的典型事物主要的特点的描绘,使“静”的事物处于“动”的状态,特别是三四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荒凉,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具体的自然现象写出了塞外自然条件的艰苦。这句诗是千百年来描写塞外自然景色的经典诗句。

唐诗人王烈的《塞上曲》这首诗则以“孤城”落笔,以“万仞山”收笔构成的两句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戍守者的生活的单调与环境的艰苦,体现环境艰苦的原因莫过于风沙:

孤城夕对戍楼闲,回合青冥万仞山。

明镜不须生白发,风沙自解老红颜。

诗中描绘的戍边将士的环境是在戍楼上傍晚远眺所看到的只有孤城,天明所看到的只有万仞山。在这样孤寂的环境中,长年累月的风沙使年轻的面貌很快就白发自生。诗人用点睛之笔收到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异曲同工的效果。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吟咏,似是两位诗人在一起唱和,而后者把边塞生活的艰苦孤寂表现得更精彩更形象深刻。

阴山山脉在唐代实际上是中原王朝与突厥人的分界线。唐时的阴山包括今宁夏的贺兰山。今宁夏地区是唐王朝抵御突厥侵扰的前沿阵地,又是主要的军事基地,“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当时戍边将士的共同心愿,也是他们英勇奋战的具体目标,绝对不让突厥的军队越过分界线。王昌龄的《出塞》一诗是唐代边塞诗作中很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②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又称龙庭。匈奴人祭天、大会诸侯的地方,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鄂尔浑河西侧的柴达木湖附近。又古龙城也称和龙城、黄龙城。故址在今辽宁省朝阳。《出塞》一诗中指前者。②飞将: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猿臂善射,结发从军,经历大小七十余战,人莫敢敌。上拜北平太守。匈奴人称为“汉飞将军”。

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6年),京兆长安人。开元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其诗擅长七绝,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的《出塞》一诗在广阔的背景下描绘边塞的生活。诗的首句就在秦汉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封建王朝的历史背景上描写有特殊意义的事物——关。第一句诗形象地点出明月在人间不分时序而一视同仁地照亮在秦汉时通向塞外的“关”这个典型事物,把秦与汉两个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朝代作为“关”的修饰语,这样便把中国历史上以统一、强盛,有特殊历史地位的两个王朝以今宁夏地区为出发点的开拓疆土的多年征战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自秦始皇在今宁夏固原地区的萧关附近修驰道开始,已形成了北出萧关向西北出征的两个中心——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和富平(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通过对从这两个中心出发去征战而成为名将的飞将军李广的赞扬,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其实也是戍边将士的共同的目标——“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另一首诗《塞下曲》则具体地描写了自秦汉以来均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边关——萧关秋天的自然景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②好。

“注释”

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幽州,古九州之一,即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又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及朝鲜大同江流域。唐方镇名,即范阳。并州,古九州之一。又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东汉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②紫骝(liú):《紫骝马》,盖从军久戎怀归而作。

这首诗通过对地处西北边地的古萧关已显出秋天特有的景色这个典型事物的描写:天气渐寒,桑林已空,芦草开始变黄,写出了萧关的环境的特有景观。“出塞入塞寒”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从萧关奔向塞外的人和从塞外返回中原的人来来往往,一派繁忙的景象。一个“寒”字写出了来往行人的共同感觉。诗的后两韵则对比地指出,历来戍边的人都是与沙尘相伴而老,凡整天哼唱小曲,游手好闲的人历来为戍边者所不耻。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主张,自古以来戍边者就有献身精神。总之,通过描绘萧关的秋天带有几分萧杀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发动连年征战给广大人民,尤其是长期戍边的将士造成的悲惨处境,把青春年华都耗在了沙场上的多数在北方戍边者寄予深深的同情。但诗人更希望他们严守边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诗仙李白在他的名作《关山月》①中把上述感情和愿望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离别也。②天山:在西域,古指祁连山。③白登:台名。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县东北之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白登台。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自称家本陇西,为汉将李广的后代。先世在隋末被流放到西域,5岁时,其家从西域的碎叶移居四川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25岁出川,远游襄阳,认识了孟浩然,还居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县),娶许相国的孙女为妻。35岁后,北上太原,结识郭子仪于行伍中。东游山东,寓家任城(山东省济宁市);南游吴越(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天宝元年(公元741年)42岁,游会稽,道士吴筠荐之于朝廷,旋应诏入京,贺知章遇,赞许李白为“谪仙人”。唐玄宗召见,论当时世事。草《答蕃书》,供奉翰林,专掌密命。由于李白性格高傲,与阿谀奉承之徒格格不入,不为权贵所容,在长安生活了3年,终被排挤出京城。在洛阳和杜甫相识。公元744年至公元755年,北涉燕赵,南游泗淮,不时往来于齐鲁间。游梁宋最久,常往来于宣城诸处。公元755年至公元762年,自宣城至庐山,应永王李璘之邀为幕僚。永王军败,李白被牵连获罪,流放夜郎。遂过洞庭,上三峡。中途遇赦,重游金陵,依李阳冰于当涂,以疾卒。葬于采石矶,后迁葬于青山。李白的诗《关山月》的前4句表达的是在无限的空间,任思绪漫游,五六两句写中原王朝与突厥的动向,写出了双方都随时随地在准备夺取对方地盘的紧张对峙形势。自古以来,凡是发生战争,总有一部分人一去不复返,诗人写出了“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赞颂了戍边将士的献身精神。结尾4句先写戍边将士的思归之苦,后借用诗人徐棱在《关山月》中的“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的诗句略作变通使思归之意更加具体,回应戍边者的思归心情之切。

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以设问的手法,加深了李白的诗《关山月》的诗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进士,官仙州別驾。其诗传世的不多。《凉州词》颇有名。这首诗的首句借写河西走廊富有地方特色的葡萄酒和酒具把瞬间的生活细节加以发挥,表达了戍边将士豪迈的献身精神。“思归”是戍边者的时时相伴的心境,而献身精神则是戍边将士代代相传的高尚情操。李白的《塞下曲》则表现了戍边者要战胜一切的豪迈之情: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烽火”表示战火已在大漠之南的地方燃起,用“连照甘泉云”表示战争的形势危急,战火已烧到了帝王的行宫附近,希望帝王像汉武帝那样,仗剑而起,起用像李广那样的能征善战的名将,把所有爱国将士的心合为一股惊天动地的力量,造成空前巨大的声势,一仗就可以解除入侵者的威胁,充分表现了不畏惧一切入侵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的大无畏的精神。

高适的歌行体诗《燕歌行》①则表现了一种期望,一方面希望有“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的将领站出来,承担起“一战净妖氛”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有远大志向和为国献身的豪迈精神的戍边将士的赞颂,要以李将军为榜样:

汉家烟尘②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③。

男儿本自重横行④,天子非常赐颜色。

⑤金伐鼓下榆关⑥,旌旆逶迤碣石⑦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⑧照狼山⑨。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10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落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1.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①燕歌行:魏文帝有《燕歌行》。燕,地名,言良人役于燕而为此曲。②烟尘:蔡琰《胡笳》:“烟尘蔽野兮胡虏盛”。③残贼:《诗·小雅·四月》:“废为残贼,莫知其尤”。④横行:《史记》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⑤:击也。⑥榆关:即今之榆关也。⑦碣石:平州石城县有碣石山。碣石,右北平骊城县西南。汉武帝登之,以望远海。⑧猎火:庾信诗“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⑨狼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阴山山脉西段。10凭陵:侵扰。11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烧饭,夜间打更巡逻。

高适(公元702年~公元765年),沧州人,举科。授封丘尉。歌舒翰表为书记。迁左拾遗,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出为彭、蜀二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为刑部侍郎。广德中,以左散骑常侍封渤海。适五十始为诗,每篇一出,为世称颂。在《燕歌行》一诗前有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之。”这个小序指明这首诗是因为读了从戍边前线回来的人作《燕歌行》一诗而和的一首诗。是写边塞生活的。开头两句直接写边塞的形势,接下来的两句是借用了汉朝初年的典故,宣扬戍边者的一种精神,如李白的诗《塞下曲》中所指出的“横行负勇气”,目标是“一战净妖氛”。从“金伐鼓下楡关”句开始,展示了戍边将士在广阔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沙场拼搏的场景,体现了戍边者不顾路途遥远,不怕艰苦,以身许国的精神。沙场征战虽然是残酷的,但戍边者只记得飞将军李广。“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也写出了即便在硝烟弥漫的沙场上,统治者也不忘享乐,写出了官兵之间苦者自苦,乐者自乐的矛盾。谴责了那种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的腐朽人生。

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所表现的则是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公元732年~公元786年),唐朝诗人,润州(今属江苏)人。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史。《塞上曲》的前两句直接表现了唐朝抗击突厥人的兵力之强,后两句诗则写出了戍边将士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正是戍边将士所崇尚的传统精神。

王维的《老将行》一诗则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表现了边塞诗人所崇尚的为国献身的精神: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奋得胡马骑①。

射杀中山白额虎②,肯数邺下黄须儿③。

一身转战④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⑤,虏骑崩腾畏蒺藜⑥。

卫青不败⑦由天幸,李广无功⑧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全无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⑨,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牗10.

誓令疏勒11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12.

贺兰山13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14三河15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16.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17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

莫嫌旧日云中18守,犹堪一战树功勋。

“注释”

①胡马骑:典出《史记》。李广兵败,胡骑得广,广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得脱。②白额虎:典出《晋书·周处传》。周处好田猪,父老叹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害矣。”处乃入山射虎,投水杀蛟,遂厉志好学,志存义烈。期年,州府交辟。③黄须儿:典出《魏志》:任城王彰,少善射御。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④转战:相驰逐斗也。⑤霹雳:雷之急击者为霹雳。⑥蒺藜:本指一年生植物,茎干平铺在地上,羽状复叶,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古时兵家铸为之,布敌路,以梗敌路,亦呼为蒺藜。⑦卫青不败:典出《汉书》。卫青拜车骑将军,至龙城,斩首虏数百。汉武帝派使臣到军中拜为大将军。霍去病从大将军为嫖姚校尉,敢深入敌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⑧李广无功:典出《史记·李广传》。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侯者,而广军无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卫青在背后受汉武帝告诫,以为广老,数奇,毋令当匈奴单于。⑨故侯瓜:典出《史记》。邵平者,古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瓜美,世謂之东陵瓜。10虚牗:语出慧净诗:落照侵虚牖。11疏勒:典出《后汉书·耿恭传》。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匈奴于城下抽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苲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天叹曰:“闻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以为神,乃引兵去。12颍川空使酒:典出《史记》。灌夫为人刚直,使酒。家累数千万,食客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师古曰:“使酒,因酒而气也。”13贺兰山:在灵州保静县西九十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山其阿东望云中,形势相接,逶迤向北,经灵武,又西北经保静。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的走向相符。)14节使:典出《通典》。朔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15三河: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西,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河南,河东,河西为三河也。唐人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尧乃其领袖。16五道出将军:典出《汉书》。汉发15万大军五将军分道出。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以及度辽将军花明友、前将军韩增,咸击匈奴。17燕弓:燕之角翰曰角弓,出幽燕。18云中:古云中郡,即今山西省大同市。

这首诗以颂扬汉代抗击匈奴的典型实例及历史上出名的老将虽届暮年但壮心不已的精神,表现了边塞诗人所崇尚的为戍边而献身的传统精神,以鼓舞当时的戍边将士的斗志。从诗中提到的“贺兰山下阵如云”说明在唐代,今宁夏地区是抗击突厥人的前沿阵地,与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中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相呼应。贺兰山与阴山均是阴山山脉的组成部分,在唐代阴山山脉实际上是中原王朝与突厥人活动区域的分界线。戍边者的共同的决心就是不让突厥人越过分界线一步。今之贺兰山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被称作阴山。“贺兰山”首见于唐诗以后,是唐诗中多次出现的宁夏古地名。

王之涣的《凉州词》则写出了汉唐两个朝代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关系明显的不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徙绛(古邑,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新田也叫“绛”)。官文安县尉。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他们皆以写边塞风光而著称。王之涣的传世之作仅6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尤其有名。在汉代的很长时期,皇室往往用和亲的方式达到与匈奴人和睦相处的目的,但唐太宗在灵州与内附的周边许多突厥部族首领会盟,并拒绝了与东突厥的婚约,《凉州词》的后两句诗具体地反映了汉唐两代对和亲问题的不同态度。“汉家天子今神武”一句写出了不肯和亲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唐朝的国力已大大加强,完全可以和突厥人抗衡,没有必要再与突厥人和亲。在唐初荡平了王世充的隋军残存势力和梁师都的割据势力之后,朝廷把主要力量转向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农业方面。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建立已近三十年,唐军不仅将突厥的势力逐出了大漠,而且军事力量已远胜于突厥。唐王朝已没有用和亲的方式去解决与周边各民族关系的必要了。

(二)汉家旌帜满阴山灵州勒石酬百王

唐太宗李世民的灵州之行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最具体的事实依据。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王朝。在隋朝末年,由于战乱,中国北方有不少汉族人进入突厥人控制的地区去躲避灾荒。突厥也正处于强盛时期。突厥掌握的军队达百万之众。李渊初起事时,东突厥的始毕可汗以其兵马资助,提供的军饷不计其数。因此突厥上层恃功骄倨,每次派遣到长安的使者多粗暴蛮横。李渊则采取优待容忍的态度。这与唐初国内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政权还不够巩固、国力较弱等原因有直接关系。

唐初面临两股军事势力:东边是以王世充为首的占据洛阳的隋朝残余势力,阻碍唐军向东稳定局势的军事行动的进行;西边有早在隋朝末年就已反叛朝廷而割据朔方之地的梁师都集团。这两股军事势力都和突厥保持着特殊关系,特别是梁师都北连突厥,接受突厥的封号,引突厥人入居河南地,成为唐军向西北进军的一大障碍。

王世充本是隋末的江都丞,因隋炀帝到江都时,献铜镜、屏风等珍奇之物而讨得隋炀帝的欢心,被升迁为江都通守。王世充密为隋炀帝简阅江淮民间美女献之,于是更加得宠。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七月隋炀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淮劲旅赴洛阳讨伐占据该城的李密之部,下诏诸军皆由王世充节度。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留守洛阳的隋官拥立越王杨侗即皇帝位,改元皇泰。七月王世充攻入皇宫,杀了皇泰主的支持者。皇泰主以为王世充是忠诚之臣,遂任其为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王世充即趁机独揽大权,首先厚赏将士,缮治器械。冬十月皇泰主以王世充为太尉、尚书令,总督内外诸军事。王世充于是开太尉府、备置官属,大肆收罗死党。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开始专总朝政,事无巨细,悉关太尉府,台省监署均形同虚设。四月王世充令长史韦节、杨续等及太常博士孔颖达,造禅代仪,逼皇泰主退位,遣其兄王世恽幽禁皇泰主于含凉殿。遣诸将引兵入清宫城,又遣术人以桃汤苇火祓除禁省。王世充备法驾入宫,即皇帝位,改元开明,立其子玄应为太子,玄恕为汉王。封其兄王世恽为尚书令。王世充听朝,殷勤悔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侍卫之人不胜倦弊,百司奏事,疲于听受。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三月,王世充的将帅与州县时有降唐王李渊者,时月相继。王世充制订了严厉的惩处办法: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父子、兄弟、夫妻许相告而免之。又使五家为保,有举家而亡者,四邻不觉皆坐诛。杀人益多而亡者益甚,至于櫵采之人,出入皆有限数。公私愁窘,人不聊生。又以宫城为大狱,意所忌,并其家属收系宫中;诸将出讨,亦质其家属于宫中,禁止者常不减万口,馁死者日有数十。

四月突厥遣阿史那揭多献马千匹予王世充,且求婚,王世充以宗室女妻之,并与突厥开互市。

李渊与诸大臣商议讨伐王世充。王世充得到消息后,选调诸州镇骁勇善战的将领集中到洛阳,设置四镇将,招募人分守四城。李世民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围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阳攻回洛城,大军屯于北邙,联营以逼之。王世充的洧州长史繁水张公谨与刺史崔枢以州城来投降李世民。八月昆州刺史、益州刺史先后投降李世民。九月王世充的显州总管田瓒以所部25州、尉州刺史率所部7州降唐。李世民以便宜命州县官,依王世充所部署未加变易,仅改尉州为南汴州。于是河南州县相继投降了李世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王世充素服率其太子、群臣等两千余人诣军门投降李世民,李唐王朝向东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威胁被扫除了。

义宁元年(公元618年)二月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梁师都略定雕阴、延安等郡,遂自称皇帝,自定国号梁,改元永隆,北连突厥。突厥的始毕可汗赠以狼头纛,封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梁师都则引突厥居河南之地,并攻破了盐川郡。梁师都与突厥相勾结成了初建立的李唐王朝向西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股割据势力还不时制造麻烦。如,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突厥的始毕可汗率其众渡过黄河到了夏州,梁师都发兵与突厥人会合。三月梁部两次发兵攻打灵州,八月又攻打延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六月梁师都引突厥兵入侵,被唐军击溃。八月~九月梁师都的石堡留守张举、将领刘旻先后投降了唐军。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一月唐宗室的略阳公李道宗被封为郡王,任灵州总管。梁师都遣其弟引突厥数万兵围灵州,李道宗不失时机出击,大破突厥兵。突厥与梁师都联合,派郁射设入居故五原,又被李道宗逐出。在这个过程中唐军拓地千余里。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三月,梁师都的部将贺遂、索同以所部12州投降唐朝,四月唐鄜州道行军总管击梁师都部,直至夏州,俘民畜而还。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皇上又下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为太子处决,然后奏闻。”从此唐朝的各路大军皆由李世民统帅。八月唐太祖李渊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称为唐太宗。公元627年正月,改元贞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契丹酋长率其部降唐。突厥的颉利可汗派使者提出以梁师都易契丹,唐太宗答复使者:“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治,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突厥借使者这条途径未能达到目的,唐朝最终也“不以降附之民易之”。唐太宗知道,突厥政乱,不可能庇护梁师都,以诏书谕旨,梁师都不从。唐太宗派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攻打梁师都。刘旻等多次派轻骑践踏梁师都地盘上的庄稼,离间梁各部的关系,使梁师都势力渐弱,其属下投降唐军者不绝。梁师都的名将李正宝等密谋抓梁师都,但泄露了。李正宝投奔了唐军。于是梁师都集团内部互相更加猜疑。刘旻他们知道时机成熟了,向皇上上表请兵。李世民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对梁师都展开攻击。又派刘旻等占据朔方东城,向梁师都紧逼。梁师都带领突厥兵到朔方东城下,刘兰成则偃旗息鼓不出战。梁师都趁夜逃跑。刘兰成则随后追击,梁师都所带的人马被打得大败。突厥大发兵援救梁师都,柴绍的军队行至距朔方城几十里的地方,与突厥人相遇,展开了激战,奋力进击,使突厥大败而退。柴绍的军队乗势包围了朔方城。突厥不敢援救,城中弹尽粮绝,城外又无援军,在走投无路之时,梁师都的从父弟杀了梁师都,献城投降。

随着王世充、梁师都两股反唐割据势力被扫平,李唐王朝的统治开始趋于稳定,特别是割据河南地的梁师都势力被扫平,李唐王朝在中国的西部,即今宁夏境内建立了巩固的地方政权,在这里的的统治有了坚实的基础。唐初诗人虞世南的《出塞》一诗具体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唐朝国内形势的变化: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①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②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注释”

①桴(fú):鼓槌。②赍(jī):携、持。

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越州余姚人。唐初书法家,能文辞,工书法。少受学顾野王,10年精思不懈。文章瞻博。先仕陈,陈亡后入隋为官。唐太宗时为弘文馆学士,改秘书监,以银青广禄大夫致仕。《出塞》一诗的前4句盛赞李世民的军事谋略是超越古人的。接下来的6句是写贞观初年唐王朝的军事形势,“山西多勇气”中的“山西”是指陇山以西,意思是西北前线的唐朝军队(朔方节度军镇的唐军)的士气正旺盛。“塞北有游魂”,“塞北”,指长城以北,点出了当时的突厥人已退出了长城以内的地区,在长城之外的大漠地方,突厥人仍然在游荡的局面。但唐军的势力已大大增强,“扬桴上陇坡,勒马下平原”形象地写出了唐军的军威。“桴”,鼓槌。“扬桴上陇阪”,敲着战鼓走上陇山之巅,“勒骑下平原”,骑着战马奔向平原,即所向披靡之意。“誓将绝沙漠”,绝,发誓穿越沙漠。“悠然去玉门”,很轻松地走出玉门关。总之,这4句诗具体地写出了贞观之时的唐军已是一支战斗力很强、所向无敌的军队。用“扬桴”、“勒马”、“誓将”、“悠然”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唐军的军威远播,所向披靡的气势。“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形象地写出了这支军队作战时轻装前进,不讲条件。边塞的寒风、战马的劳累都不影响战事的进行。结尾部分通过典型事物具体地描绘了唐军远征中遇到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却动摇不了远征将士的浩然正气。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即皇帝位于太极殿。突厥始毕可汗派骨咄禄特勒使唐。李渊在太极殿设宴招待。当时的突厥处在强盛时期,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臣服于突厥。突厥控制的军队有百余万。李渊初起事时,突厥人资助的兵马,前后给予的军饷等不可胜记。因此突厥恃功骄倨。到长安的使者多横暴,但李渊总是以优厚的形式接待。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突厥始毕可汗率其众渡过黄河到夏州(北魏太和十一年,即公元487年改统万镇置。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区),梁师都割据势力发兵与突厥人会合准备进攻太原(此处指大原,即今之固原地区)。恰在此时始毕可汗病亡,因其子什钵苾尚年幼,不便于立为可汗,故立始毕可汗之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处罗可汗以什钵苾为尼步设,使居东偏,直对幽州之北。六月突厥派使者到长安报告始毕可汗的死讯。唐太祖举哀于长乐门。诏百官到馆舍对使者表示吊唁,又派内史舍人到处罗可汗的牙帐去吊唁。

王世充自立为皇帝之后,窦建德立齐王杨暕之遗腹子杨政道为郧公。隋义成公主(处罗可汗之妻)派遣使者迎萧皇后及南阳公主到突厥,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春,突厥处罗可汗迎杨政道到突厥,立为隋王,把在突厥境内的万余中原人统统归杨政道,依隋设置百官,居于定襄。十一月梁师都派人与处罗可汗密谋,由梁师都的人做向导,带领突厥的莫贺咄设进攻原州,泥步设与梁师都进攻延州,处罗可汗自引兵进攻并州,突利可汗与奚、契丹、靺鞨进攻幽州。莫贺咄设是处罗可汗的弟弟咄苾,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之子什钵苾。处罗可汗打算夺取并州让杨政道居住。将出师时,处罗可汗突然死亡。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而废,立莫贺咄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派使者向唐朝报告了处罗可汗的死讯,李渊用对始毕可汗的礼仪为处罗可汗吊唁。

突厥颉利可汗由于继承了父兄之资财,军队实力雄厚,早就怀有凭陵唐朝的志向。颉利可汗之妻隋义成公主的从弟避乱在突厥,其人与王世充使者共同游说颉利可汗:“今唐天子非文皇帝子孙,可汗宜奉杨政道以伐之。”颉利可汗答应了。李渊认为国内的局势尚未稳定,待突厥甚厚,但颉利可汗却贪得无厌,言辞傲慢。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先后入侵汾阳和石州,颉利可汗领兵进犯雁门关。八月突厥进犯代州,九月进犯并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李渊派使者向突厥颉利可汗送上厚礼,并且答应颉利可汗的请婚要求。颉利可汗放还扣押的唐使者汉阳公瑰、郑元、长孙顺德,还派使者前往长安与唐修好。李渊也放还了突厥的使者特勒热寒、阿史那德。八月突厥寇边。颉利可汗以15万骑入雁门,寇并州,别遣兵寇原州。李渊命太子李建成出幽州道,李世民出秦州道以防御突厥。皇上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提出:“战则怨深,不如和有利。”有人则认为:“突厥恃犬羊之众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复来。不如击之,既胜而后和,则恩威兼著矣!”李渊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州大总管襄邑王神符破突厥于汾东;汾州刺史萧破突厥,斩首5000余级。李渊派郑元为信使,去会见颉利可汗。当时突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内,各山谷间到处有突厥的骑兵。郑元见了颉利可汗,当面责备他负约,虽互相辩诘,但颉利可汗多次显出愧色。郑元进一步挑明,唐与突厥的百姓等的风俗习惯不同,突厥虽占了唐的土地,但不能长期居住,“今掳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颉利可汗听后很高兴,遂领军退回原地。郑元自义宁元年(隋恭帝年号,公元618年)以来,先后5次出使突厥,有几次是死里逃生。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五月至十二月,突厥一方面先后进犯林州、幽州、匡州、原州、朔州、真州、渭州、定州。另一方面,突厥又请求和亲,归还了一些所占据的唐朝的土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突厥进犯代州,七月进犯朔州、原州、陇州、并州,京师戒严。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李世民带领军队迎战。而当时的关中多日下雨,粮食运输被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都十分着急。李世民的军队与突厥军队在幽州相遇,正准备驱马投入战斗,可汗率万余骑遽然来到了城西,在五陇坂摆开了阵势,将士都感到震惊。李世民率骑兵疾驰到突厥阵前,高声说道:“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是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颉利无法探知虚实,笑而不应。李世民又前进,派出骑士告诉突利可汗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李世民又前,将度沟水,颉利见李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人阻止李世民曰:“王不须度,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同盟约耳。”乃引兵稍却。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謂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朔州、泾州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复何待!”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李世民又派信使出向突利可汗说明了利害关系。突利听了很高兴。表示愿意听李世民的安排。颉利可汗想对唐军发起攻击,而突利可汗表示不可以,于是颉利派突利和他的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回见李世民,请求和亲。李世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思摩是颉利的叔父。突利因自托与李世民,请结为兄弟,李世民也以恩义对待,与其结盟才分别。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四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使者请婚。唐太祖李渊采纳黄门侍郎裴矩的建议:“远交而近攻,许其婚以威颉利,俟数年之后,中国完实,足抗此夷,然后徐思其宜”。派高平王李道立前往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见到唐朝的使者非常高兴。从六月到八月,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先后进犯灵州、相州、代州、并州、潞州、沁州、韩州。而李渊则对侍臣说:“突厥贪婪无厌,朕将征之,自今勿复为书,皆用诏敕。”颉利可汗将兵10余万,大掠朔州,后又进犯灵州,被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击破。颉利可汗派遣使者请和并撤走军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春,突厥先进犯原州、灵州、凉州,安州大都督李靖与颉利可汗在灵州之硖石相遇,突厥乃撤走。八月突厥派使者请和。恰逢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太宗继皇帝位,大赦天下。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合兵10余万骑进犯泾州,前锋到达武功,京师戒严。突厥进犯高陵,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展开大战,结果把突厥军打得大败,俘获其俟斤阿史德乌设啜。颉利可汗前进到渭水便桥之北,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到唐军军营见唐太宗,以探虚实,但却宣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已至矣。”唐太宗告诉思力:“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思力非常害怕,先请求饶命。唐太宗对大臣说:“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于是把思力囚禁在门下省。

唐太宗与房玄龄等6骑直接到了渭河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备颉利负约,突厥人大吃一惊,都下马罗拜。不一会儿各军都到了,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没有返回,而唐太宗挺身而出,军容甚盛,有点胆怯。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阵,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为唐太宗轻敌,叩马固谏,皇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之战则克,与之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就在这一天颉利来请和,皇上下诏答应。后来唐太宗与颉利在便桥之上盟誓。突厥的兵撤退。左仆射萧瑀请教皇上:“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皇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求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突厥颉利可汗献马3000匹、羊10000只;皇上没有接受,但下诏,要求突厥归还所掠中国的人口。

公元627年正月,唐太宗改元“贞观”。

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率来归,李世民为这些人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因此,出现了民少吏多的嫌疑,贞观元年二月李世民下诏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全国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突厥性淳厚,颉利好信任诸胡而疏突厥,胡人贪冒,多反复,兵革岁动;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颉利不仅不给用度,反而重敛诸部,因此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初,突厥既强,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等15部。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薛延陀在各部中最强。西突厥曷萨那可汗方强,敕勒诸部都归服了西突厥。曷萨那可汗征税无度,诸部都有怨气,他却杀了渠帅100多人,因而敕勒诸部相继叛离。颉利可汗政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相继叛离。颉利派其兄子欲谷设率10万骑讨之,回纥酋长将5000骑与之战,大败欲谷设,部众多为回纥人所俘虏。由于这次胜利,回纥的名声大振。薛延陀又破东突厥四设,颉利可汗没有任何办法,而且更加衰弱,他的部众纷纷离散,又遇到了大雪,民众大饥。颉利可汗担心唐军乘其内外交困而进攻,率领大军进入朔州,扬言是会猎,其实是防备唐军的袭击。鸿胪卿郑元使突厥还,向皇上进言:“戎狄兴衰,专以羊马为候。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过三年。”皇上赞同他的看法。众大臣也多劝皇上抓住这个机会攻击突厥。而唐太宗说:“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李道立来到长安,向唐献上万钉宝钿金带、马5000匹,以迎娶公主。颉利不愿中国与西突厥和亲,数次派兵侵扰唐,同时又派人告诉统叶护:“汝迎唐朝的公主,要须经我国中过。”统叶护由于害怕而不敢迎娶,终究没有成婚。

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牙直幽州之北,主东偏,奚、霫等数十部叛离而降唐,颉利可汗以其失众而责之。及薛延陀、回纥等大败欲谷设,颉利派突利讨之,突利的兵又被打败。颉利怒,把突利拘禁10余天,并鞭打一顿。突利因此而怨恨颉利,背地里打算叛离颉利。颉利几次向突利调兵都没有调动。突利上表,请求入朝。唐太宗对侍臣说:“向者突厥之强,控弦百万,凭陵中夏,用是骄恣,以失其民。今自请入朝,非困穷,肯如是乎!朕闻之,且喜且惧。何则?突厥衰则边境安矣,故喜。然朕或失道,它日亦将如突厥,能无惧乎!卿曹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也。”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十二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他的伯父所杀,其伯父自立为可汗,称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但他的国人却不服。弩矢毕部推泥孰莫贺设为可汗,而泥孰自己不上任。统叶护之子咥力特勒避莫贺咄之祸,逃亡在康居,被泥孰迎回而立为可汗,称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他与莫贺咄互相攻击,其境内战火不息。双方都派使者到唐朝来求婚,唐太宗断然拒绝,明确指出,“汝国内方乱君臣未定,何得言婚?”并告诉他们,以后要各守本部,再不要互相攻击。消息传出后,西域诸国及原先臣服于西突厥的敕勒诸部都叛离了西突厥。

突厥北边诸姓多叛离颉利可汗,而归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当。唐太宗派游击将军乔帅望间道赉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夷男大喜,派出使者入唐朝进贡,建牙于大漠之郁督军山下,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部落都臣服于真珠毗伽可汗。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八月,薛延陀毗伽可汗派其弟统特勒到长安进贡,皇上赐以宝刀及宝鞭,并下旨:“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夷男甚喜。颉利可汗非常害怕,始派使者到朝廷称臣,请尚公主,修婚礼。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俘颉利可汗,押送京师。漠南之地遂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有10万口。东北诸夷,奚、霫、室韦等10余部皆内附,归顺唐朝。

西突厥肆叶护可汗为众部落所附。莫贺咄所部酋长多轨附之。肆叶护引兵攻击莫贺咄,结果莫贺咄兵败被泥孰设所杀。诸部共推肆叶护为大可汗。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七月,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发兵攻打薛延陀,被薛延陀所打败,并遭到弩失毕等二部的攻击。肆叶护轻骑奔康居,不久亡。西突厥人迎泥孰于焉耆而立为咄陆可汗。咄陆可汗派出使者到唐朝表示内附。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七月,颉利可汗亡,北方空虚,薛延陀真珠可汗率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独逻水南,胜兵20万,立其二子拔酌、颉利苾分别主南北。唐太宗认为他们的势力过分强盛,担心以后很难控制,于是拜其二子皆为小可汗,各赐鼓纛,对外表示优崇,而其实质上是分散其势力。

初,西突厥的咥利失可汗把他的地盘分为10部,每部有酋长一人,仍各赐一箭,称为十箭。又分左右厢,左厢号五咄陆,置五大啜居碎叶以东;右厢号五弩失毕,置五大俟斤,居碎叶以西。通称为大姓。咥利失失去了民心,被他的臣子统吐屯所袭击,咥利失兵败。统吐屯打算立欲谷设为大可汗,但统吐屯又被人所杀,欲谷设亦兵败。咥利失复得故地。西部立欲谷设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既立,与咥利失大战。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十二月,中分其地,自伊列水以东属咥利失,以西属乙毗咄陆。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月,薛延陀真珠可汗得知唐太宗去泰山封禅,他认为唐太宗到泰山去封禅,高级官员和军队必然都要随行,则边境定会空虚,那么他去攻打投降唐朝的思摩,就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于是薛延陀真珠可汗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靺鞨、霫等部兵共20万进入漠南地区,扎于白道川,占据善阳岭,进攻投降唐朝的突厥人。降唐的俟利苾可汗不能抵抗,率领部落越过长城,保朔州,同时派人向唐太宗告急。唐太宗派营州都督张俭率所部骑兵及奚、霫、契丹在向薛延陀之部的东境进发,以兵部尚书李世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将兵6万,骑兵1200,屯羽方。右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将兵4万,骑兵5000,屯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将兵17000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出其西。

诸将辞行,唐太宗告诫说:“薛延陀负其强盛,逾漠而南,行数千里,马已疲瘦。凡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薛延陀不能掩思摩不备,急击之,思摩入长城,又不速退。吾已敕思摩烧薙秋草,彼粮休日尽,野无所获。顷侦者来,云其马啮林木枝皮略尽。卿等当与思摩共为犄角,不须速战,俟其将退,一时奋击,破之必矣。”

十二月,唐太宗的车驾回到了京师。薛延陀派使者进京拜见唐太宗,请求唐朝与突厥和亲。李勣在诺真水击败了薛延陀,起初,薛延陀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都以步兵作战取得了胜利。于是就在战前大教步兵作战,使5人为伍,1人牵马,4人在前面作战,打胜了就把马交给这4个人去追击逃跑者。大度设率领3万骑逼近长城,准备攻击投降唐朝的突厥人,而思摩率领部众离开了,便派人登上城去骂阵。恰逢李勣率领的唐兵赶到。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大度设见状大惊,带着他的部众自赤柯泺北走。李世勣从自己的部下及归附的突厥人中挑选精骑6000,直道追击,逾白道川,追到了大青山。大度设连续走了几天后,到诺真水才停下来迎战。突厥人先与大度设对阵,不敌。大度设乘胜追击,遇上了唐兵,薛延陀万箭齐发,唐兵的马多被射死,李世勣命士卒都下马,手持长矛直往前冲,薛延陀的部众见状立即溃散。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包围了持马的突厥人。薛延陀失去了马,不知所措。唐军马不停蹄地向纵深冲击,捕俘5万余突厥人,突厥余众全被冲散。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八月,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他的叔父沙钵罗泥孰俟斤到唐朝请婚,献马3000匹,貂皮38000张,马脑(玛瑙)镜一副。当时唐朝的国力已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许多大臣都认为,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不应再与薛延陀和亲,而应坚决予以拒绝。诗人东方虬的诗《王昭君》①就是反映这种主张的力作之一:

汉道②方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③,辛苦事和亲。

“注释”

①王昭君:西汉南郡(今属湖北)人,名嫱。汉元帝选进宫,为汉元帝刘奭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入朝求和亲,王嫱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被称为宁胡阏氏。②“汉道”二句是仿王昭君的口吻,借汉喻唐。“道”指国势,唐太宗贞观时期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③薄命妾:意思是命运不好的女子,即俗语“苦命女”也。

东方虬,在武则天时期任左史,和诗人陈子昂友善。东方虬的《王昭君》一诗借王昭君的口吻,从和亲者的角度表达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和亲的作法的不认可的情况。他们认为唐朝的国力在贞观时期已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再与突厥人和亲是一种耻辱,国家有那么多的精兵强将,何必用和亲这种方式去求得安全呢。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六月,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侄子突利设向唐太宗献马5万匹、牛驼及橐驼万头、羊10万只,表示请婚。唐太宗表示,真珠可汗可以到灵州迎亲,他将在灵州与真珠可汗相会。真珠可汗十分高兴地说:“吾闻唐天子有圣德,我得身往见之,死无所恨,且漠北必当有主,我行决矣……”唐太宗三次派出使臣,表示同意所献杂畜。薛延陀既没有现成的库房,也没有现成的牲畜圈舍,真珠可汗调敛诸部的牲畜往返万里,道又需涉无边的沙碛,沙碛又无水草,耗死的牲畜将近一半,因失期而不能到达。因此各地议论纷纷。朝廷上下认为,聘礼没有送到就与真珠可汗完婚,会使狄戎从此轻视中国。唐太宗下诏拒绝了与真珠可汗的婚约,停止了幸灵州的行动,追回了赴薛延陀的三批使臣,并明确表示:“昔汉初匈奴强,中国弱,故饰子女,捐金絮以饵之,得事之宜。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颡,唯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余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刻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今吾绝其婚,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薛延陀真珠可汗请以其庶长子曳莽为突利可汗,居东方,统杂姓各部;嫡子拔灼为肆叶护可汗,居西方,统薛延陀。唐太宗下诏许之,皆以礼册封。曳莽性格暴躁好斗,与拔灼不和。真珠可汗死后,两个可汗到一起办理丧事。办完丧事,曳莽先动身返回所部,拔灼追袭并诛杀之,然后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废弃其父时的贵臣,专用己所亲昵者,国人不服,多被所诛,使得人人自危,回纥酋长吐迷度与仆固、同罗共同起兵攻击,拔灼被打得大败。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又派兵,分道并进,向薛延陀发动攻击。薛延陀国中惊扰:“唐兵至矣!”诸部大乱,拔灼引数千骑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回纥攻而杀之,并其宗族而据其地。诸俟斤互相攻击,右领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将凉州及胡并且争先恐后派使者到唐朝表示归顺。薛延陀余众西走,还有7万余口,共立真珠可汗的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归其故地。后又去“可汗”之号,派遣使者奉表请求唐朝容许他们居住在郁督军山之北。

敕勒九姓酋长,以其部落素服薛延陀种,当听到咄摩支又要回来,非常害怕。朝廷议这件事时,大臣们提出,担心薛延陀会成为碛北的一大隐患,于是唐太宗派李勣去与九姓敕勒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告诫李勣:“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同时亲书诏书,以“薛延陀破灭,其敕勒诸部,或来降附,或来归服,今不乘机,恐遗后悔,朕当自诣灵州招抚。其去岁征辽东兵,皆不调发”。八月初,唐太宗起程幸灵州。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曷、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11姓各遣使入贡,称“薛延陀不事大国,暴虐无道,不能与奴为主,自取败死,部落鸟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封地,不从薛延陀去,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官司,养育奴等”。唐太宗非常高兴,下诏回纥等使者宴乐。颁赉拜官,赐酋长玺书。

唐太宗一路经汉故甘泉宫,至泾州,逾陇山,至西瓦亭,观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牧马监。九月抵达灵州,敕勒诸部俟斤所派遣的使者相继赶到灵州的有数千人。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写下了“雪耻酬百旺,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勒石灵武。在灵武时唐太宗还写了《饮马长城窟行》一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在这首诗中首先描写从长安出发,在萧瑟秋风中千里跋涉来到了塞外的灵武。在塞外看到的是凄凉的自然景观,感受到的是寒冷的气候。由大漠风光联想到了将士出征突厥的战争场面。用“玉塞”一语点出了灵武一带的边塞的重要军事地位,暗喻突厥人已从边塞消失了。唐军已大获全胜,用“纪石功名立”这句诗点出了“勒石灵州”这一历史事件。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下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曷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楡溪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诸酋长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68驿,备有马匹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唐太宗都答应了。于是,北荒悉平。

唐朝将归附的敕勒的6个部落安置在今宁夏中部和北部地区。这一举措对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的和谐,使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唐诗人韦蟾的诗《送卢潘尚书之朔方①》具体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②暗,弓刀③千队铁衣鸣。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

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注释”

①朔方:北方。古县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年)置,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西汉时曾为朔方郡治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改岩绿县,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白城子,历为夏州、朔方郡及夏绥银节度使治所。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同朔方县治。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汉武帝所置十三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宁夏银川至山西壶口的黄河流域,北方包括阴山南北,南起今陕西的宜川,甘肃的宁县一线。唐方镇名,又称灵盐、灵武、灵州。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为防御突厥,改为朔方行军大总管,治所在灵州。②朱户:门上加朱漆。古代帝王赏赐给公侯的“九赐”之一。如王安石的诗中有“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攲斜见画楼。”朱户也泛指贵族宅第。③弓刀:古代的兵器。古代兵器的代称。

韦蟾,福建人。唐代诗人。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咸通末,终尚书左丞。他所作的七言诗《送卢潘尚书之朔方》(在《全唐诗》中为《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的开头两句以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赞美贺兰山下的朔方之地的总特点。“果园成”3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贺兰山下成片的果园展现的一个早就开发的农业灌区的总面貌;一个“旧”字点出了“成”字深层次的蕴涵,朔方之地早在历史上就以“塞北江南”而闻名。“水木万家朱户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朔方之地的自然条件——有黄河水浇灌的平原地区,正是由于有引黄河水浇灌的条件,所以形成了水木万家的自然景色。贵族的宅第在树木的掩映下红色大门的颜色就显得更深,眼前的景色使人不能不联想起“塞北江南”的来历。据宋代人乐史所作《太平寰宇记》载,“灵州)杂羌戎之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宣政二年(公元579年)破陈将吴敏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这是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关于“塞北江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塞北江南”这个银川平原的美称在公元579年就已经出现了。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公元847年~公元858年)的诗作中已是270年后的事了。在美如江南的塞北,在“水木万家朱户暗”的美如图画的背景下,却是“弓刀千队铁衣鸣”,这是多么的不协调,但这种充满了矛盾的现象却又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诗人用富有典型特点的诗句反映了唐太宗所采取的在当时的灵州地区安置归附的游牧部落的具体措施。把原本是逐水草而游牧的部落安置在黄河两岸的引黄灌区的水田连成片,树木葱茏,到处是果园的塞北江南。那些部落的首领住在只有贵族才可以居住的宅第里。他们都是经过征战的洗礼的人,归附后他们的部落成员都取得了“唐民”的待遇。因此这些部落的首领们也成了“胆气堂堂”的将领。《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哥舒歌》是当时流行于西北边地的一首民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民歌中所歌颂的哥舒指哥舒翰,他就是突厥人归附后成为唐代名将的代表,曾任陇右节度使。

%%%%%%敕勒部落归附后仍然保持着骑马习武的传统,虽然他们的子弟也接受汉文化的教育。但在骑马习武方面仍保留着游牧部落的习惯,所以“马前不信是书生”,实则是说他们在马前就充分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而缺少读书少年的表现。在《送卢潘尚书之朔方》这一首诗中描绘了一幅以“塞北江南”闻名的引黄灌区的色彩艳丽的风景画。远方是巍巍贺兰山下成片的果园、近处是成荫的树林构成的背景,随山峰远眺,望不到尽头,在绿树的掩映下,朱户门前活动的不是农户园丁,而是手持弓刀身披铠甲的骑手、是指挥征战的将领。他们的子弟也仍然保持着骑马习武的习惯。诗人在这里委婉地指出,正是唐初把内附的游牧部落安置在边防重地,富足的生活待遇使他们有充裕的条件练兵习武,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委以重任,但有些心怀叵测之徒却乘机发展个人势力拥兵割据,因而埋下了以后天宝之时的安史之乱的隐患。

在唐诗中,朔方、灵州、灵武是经常出现的地名,所指相同。这是因为唐朝自建立之时起用了30年的时间解决了与突厥人的矛盾,才完全掌握了对朔方之地的统治权;唐太宗李世民亲临灵州接待归附的西北游牧部落的使者,灵州是唐朝历史上“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自唐初开始,灵州一直处在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交点上,灵武军镇是唐代的边防重镇和唐朝复兴的地方。从唐朝不同时期的诗作中,特别是从风格独具的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中,尤其看得明白。自唐初兴起的边塞诗影响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题材始终是唐代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三)唐肃宗灵武登基号令天下平安史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在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李唐王朝的大厦几乎因此而倾覆。这就是时任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室韦、契丹凡15万众,反叛于范阳,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月,分平卢别为节度,以安禄山为节度使。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37500人。安禄山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正月入朝,唐玄宗宠待甚厚。安禄山本来是营州杂胡,其母嫁与突厥人安延偃,故他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数次侵扰奚、契丹,并杀了各部的唐朝公主而暗中散布说奚、契丹反叛,安禄山则乘机击破他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御史大夫。安禄山外若痴直,内实狡黠,暗中令其部将刘骆谷常留京师长安,专门打探朝廷动向,大小动静都随时报告安禄山,有时需向朝廷报告事务,刘骆谷则当时代作上报。安禄山岁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之物,常年不断,使得郡县疲于递运。安禄山潜蓄异志,托以御寇,暗筑雄武城,大贮兵器。但在唐玄宗面前应对敏捷,杂以诙谐,千方百计讨皇帝的欢心,为达到能出入禁中的目的,在公众场合提请作杨贵妃的儿子。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坐,安禄山先拜杨贵妃,并声言“胡人先母后父”。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唐诗人白居易曾写了《胡旋女戒近习也》①一诗,对安禄山与杨贵妃的不合庄重场合礼仪的失礼举止及其后果,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正是杨贵妃与安禄山不合庄重场合礼仪的往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开端。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馀。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②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③中册作妃,金鸡障④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注释”

①胡旋女:原题下有小注“天宝末,康居国献之”。②太真:杨贵妃号太真。③梨花园:即梨园。唐玄宗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长安广华门北禁苑中,有广场,兼可拔河、打球。一在蓬莱宫侧宜春院,其中分设男女二部。唐玄宗曾选“坐部伎弟子300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后人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④金鸡障:《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载:“上尝宴勤政楼,百官列坐楼下,独为(安)禄山于御座东间设金鸡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卷帘以示荣宠”。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元和初,对策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后为中书舍人,外迁为杭州刺史,移苏州刺史。文宗立,擢刑部侍郎。开成中,起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自称香山居士。著作有《白氏长庆集》71卷。《胡旋女戒近习也》是一首歌行体诗。全诗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来自西域康居国的舞女的舞蹈动作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胡旋女舞姿的赞赏。“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两句诗对胡旋女的旋转舞姿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赞扬了胡旋女舞蹈动作的娴熟和舞蹈水平之高超。第二部分以胡旋女引出了唐朝宫廷中的一幕,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天宝末宫廷中的荒唐、龌龊行径。杨贵妃与安禄山在宫中大跳胡旋舞,安禄山不仅利用这种形式千方百计地接近唐玄宗,麻痹唐玄宗,甚至在暗中调动军队。当有的大臣向唐玄宗提出了“安禄山有谋反之意”这样严肃的问题,安禄山还利用可以出入禁中的机会,恶人先告状,向唐玄宗表白,有人说他谋反是冤枉他。安禄山的军队已经过了黄河,唐玄宗还不相信安禄山已经反叛。杨贵妃则是千方百计利用歌舞形式一步一步地把唐玄宗拉向不问国是只管享乐之境。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把国家的日常政务均托与奸相李林甫。李林甫一贯的做法是媚世左右,专门迎合玄宗,杜绝言论,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屡起大狱,诛逐贤臣,最终酿成天下大乱。安禄山甚至乘机把黑手伸向了位于今宁夏固原地区的西瓦亭牧马监。这处牧马监是当时唐朝最重要的军马饲养基地。第三部分是结尾,表达了诗人的主张。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入朝,唐玄宗在华清宫接见并赏赐巨万。连太子李亨都知道安禄山必反,但唐玄宗还是不信。安禄山要求兼领闲厩、群牧。皇上即派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后又要求兼总监。皇上即命安禄山为兼知总监事。安禄山即利用所掌握的权力密派亲信到设在今固原市西瓦亭的牧马监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二月安禄山又奏称:“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嘉奖,仍好写告身臣军授之”。所谓“吿身”,即“委任状”,于是安禄山按自己的意图讨得告身,趁机封了将军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两千余人。其实是安禄山准备反叛,以这种方式收买人心。天宝十四载春,安禄山派他的别将上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唐玄宗即命给告身。大臣们极言,安禄山有贰心,现在又有这样的请求,其反意是明摆着的,应明确回复,所请不可许。但唐玄宗竟从安禄山之请。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15万众,号称20万。安禄山发使贾循侯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悔守平卢,别将高秀守大同。其余诸将皆引兵连夜出发。安禄山出蓟州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引兵南下。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已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叛军所到之处,有的州县官吏束手就擒,有的出城投降,有的弃城而逃。许多地方的守备闻风而逃,官军完全没有抵抗力。河北、河南很快大部为安禄山的叛军所控制。安禄山的叛军向陕西方面推进,地方官吏和守军纷纷倒向叛军,或在叛军还没有到就纷纷逃跑。所过州县的地方政权望风瓦解,叛军如入无人之境。诗人李白及时赋诗反映了这次时局骤变时的混乱局面。其中《永王东巡歌》中的两首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一为:

三川①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②。

但因东山谢安石③,为君谈笑静胡沙④。

“注释”

①三川:秦代郡名,其地在今河南北部的黄河西岸。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在这首诗中是指洛阳一带,当时已为安史叛军占据。北虏指安史叛军。②永嘉:西晋怀帝年号。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洛阳,中原百姓纷纷南逃避难。③谢安石:东晋谢安的字。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东山,在他的主持下,曾以寡胜众,大破南侵的氐族苻坚的军队于淝水,即著名的“淝水之战”。④静胡沙:指荡平安史之乱的叛军。

李白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历史上发生的永嘉之乱比喻安史之乱。写出了天宝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给中原百姓带来的灾难,破坏了中原百姓的平静生活,中原百姓纷纷南逃躲避战乱。后两句诗借东晋谢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心愿,自信有勇气和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协助唐军荡平安史之乱。

其二为: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得到君王的授权指挥千军万马,亲身投入荡平安史之乱战斗的强烈愿望。

李白的另一首诗《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对中原社会造成的灾难性的破坏,给广大的中原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的“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就是具体的概括:

双鹅①飞洛阳,五马②渡江徼。

何意上东门,胡雏③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④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⑤,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⑥。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⑦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溪⑧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⑨,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10苦,来求但砂要。

华发常折腰,将贻陶公11诮。

“注释”

①双鹅:典出《晋书·五行志》。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二月,洛阳东北地陷,有苍白二色鹅出;苍者飞翔冲天,白者止焉。时人以为白者金色,苍为胡象,谓应刘渊、石勒相乱华事。②五马:太安(晋惠帝年号)中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中原大乱,宗藩多绝,惟琅琊、汝南、西阳、南顿、彭城五王至江东。而元帝(琅琊)嗣统。晋为司马氏,故曰五马。③胡雏: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胡雏,吾观其声,似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④太白: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七月己酉,太白昼见经天,历秦、周、楚、郑、宋、燕之分野。传说太白金星见,为有兵灾。⑤西笑: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⑥南山豹:典出《列女传》。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远害。白以自喻。⑦胡床:即交椅。⑧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南,一名戴溪,即王徽之乘舟访戴逵之处。⑨洛生咏:《世说》“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谓洛下书生咏声浊似老婢。10墨绶:汉法,丞相中2000石,金印紫绶;御史大夫2000石,银印黄绶;县令600石,铜印墨绶。11陶公:指陶潜。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本诗以双鹅、五马、胡雏等典故开篇,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说明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历史教训,给中原造成的混乱局势。安禄山反叛,北方的许多肩负戍边重任的蕃将纷纷倒向安史叛军,更多的戍边武将和地方官吏闻风而弃城逃跑,都暴露了在所谓的“天宝盛世”的掩盖下文恬武嬉,皇上本人沉湎于声色的后果。虽然安禄山已多次暴露出了谋反的迹象,却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当安禄山的叛军的矛头指向长安时,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安史之乱对中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诗人用“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写出了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的惨景,写出了安史之乱给广大的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自“崔子贤主人”句起,诗人似让苍劲健拔之气奔驰于笔端,一气呵成全诗,看似所写诗句并无联系,所用典故也各不相关,但却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唐玄宗确知安禄山和史思明反叛的消息,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那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大臣们却相顾失色,没有一个人能提出具体的对策。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唐玄宗问他讨贼方略,回答是:“今太平积久,故人望而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度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皇上听了很高兴,拜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即日乘驿马赶到东都洛阳募兵,10日后募得10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唐玄宗又命荣王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十二月高仙芝将飞骑、彉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5万人自长安出发,皇上派宦者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西境内。封常清招募的都是白徒,未经过任何训练,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叛军以骑兵冲击,官军大败。封常清率残兵撤到陕西,遇到高仙芝时,指出:“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高仙芝统兵趋潼关。叛军至,官军狼狈而逃。高仙芝东征,监军边令诚往往以各种理由干扰,因高仙芝一般也不听他的。边令诚入朝上奏,具言高仙芝和封常清桡把爱之状,并且说“长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听后大怒,下令就地杀了高仙芝、封常清。

天宝十四年载(公元755年)六月唐玄宗派哥舒翰进兵复陕。哥舒翰本是突厥人,到关西驿收集散兵,打算复守潼关,但他的部下中的突厥人将领却将他围在驿中,逼他投降安禄山,他表示不可,结果被部下缚在马上送到洛阳。在潼关的守军全部散去。歌舒翰的属下派人到长安告急。唐玄宗得知潼关失守的准确消息,移仗北内,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赐钱帛,选用厩马900匹,外人皆莫知之。第二天黎明,唐玄宗独与杨贵妃姊妹、皇子、妃、皇孙、杨国忠、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女出延秋门。至咸阳望贤宫,洛卿与县令均已逃跑。太阳已高悬中天,唐玄宗还没有进食,杨国忠自己去买了胡饼献给皇上。老百姓也献上粝饭,饭里有麦粒和豆粒。皇孙辈们争用手掏去吃,不一会儿饭就吃完了,可是好像还没有吃饱。诗人杜甫在《哀王孙》一诗中对这种场面作了详尽的描绘:

长安城头头白乌①,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②,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③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④。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⑤。

花门剺面⑥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⑦佳气无时无。

“注释”

①头白乌:典出《三国典略》:侯景篡位,令饰朱雀门。其日有白头乌万计,集于门楼。②隆准:谓高鼻。汉高祖隆准龙颜。③豺狼句:豺指安禄山,龙指玄宗。④斯须:暂时。⑤南单于:指唐肃宗即位,派使与回纥和亲,回纥首领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入朝之事。⑥剺面:剺,割也。剺面为回纥人宣誓仪式。花门,甘州有花门山堡,东北千里,至回纥衙帐。此处指回纥。⑦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意思是五陵有佳气,王孙当自勉之。

《旧唐书》载:“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不守。十二日,明皇自延秋出幸蜀,亲王妃主俱不及从。”这首乐府诗的前6句层层深进,针对上述记载,讽刺了在安禄山叛军进入长安的前夕,达官贵人仓惶逃跑躲避叛军时的狼狈窘态。仓猝之间金鞭折断,连马也累死了,早把自己的亲骨肉忘记了。紧接着又用6句诗描绘了那些在达官贵人逃跑时遗弃的王孙公子们的可怜相。到此,诗人的笔锋转到了另一种境界:“昨日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诗人以所得到的消息指出,在长安已流传皇上率军反攻长安,并从正面指出抗击安史叛军的大军已在灵武集结,此处的“朔方”是指灵武,因为当时的朔方节度使的理所就在灵武,并明确地指出“朔方健儿好身手”,即是说,在朔方集结的军队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们很快就要对占据长安的安史叛军发动进攻,唐朝的复兴为时不远了。“昔何勇锐今何愚”是说过去朔方将士都是勇武之士,用“今何愚”的说法加强了今天则更加英勇这层意思。意思是如今的朔方将士难道就不行了吗?因此诗人信心百倍地大声疾呼,“希望”在灵武,以十分复杂的心情告诉那些落难的王孙们,长安是中国有名的帝王的陵墓所在之地,作为帝王之后代当自勉,应看到结束流浪处境的前景。以此表达了诗人对赶走叛军,结束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强烈愿望。

唐玄宗一行到马嵬驿时,将士饥渴疲惫,且都十分愤怒。护送唐玄宗的陈玄礼将军以祸因杨国忠而起,准备杀了杨国忠,通过东宫的宦者转告太子,太子下不了决心。恰遇吐蕃使者20余人挡住了杨国忠的马,说明没有食物可食。还没等到杨国忠开口,有军士高呼:“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有人立即放箭,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躲到了驿站的门内,被军士追上杀了。军士用枪挑着杨国忠的头走出驿站门外。同时杀了杨国忠的儿子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军士们包围了驿站。陈玄礼向唐玄宗报告了军士们的要求:“杨国忠谋反,杨玉环不宜再作贵妃,希望皇上割恩正法。”高力士也上前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了杨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其敢自安矣!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唐玄宗命高力士引杨贵妃到佛堂上吊而死,尸体放置于驿站的院中,陈玄礼等进去看了以后,唐玄宗命他们向广大将士说明,并开始整顿军队,准备向四川进发。

唐玄宗准备从马嵬坡出发,到四川去。但将士们要求:不能去四川,皇上应去河陇,或去灵武,或去太原。当地的老百姓也站满了道路,要求皇上留下。唐玄宗命太子李亨去宣慰百姓。不一会儿几千人围住了太子,建宁王倓与李辅国(东宫的宦者)执鞚(拉着有口嚼的马络头)谏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复兴!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子仪)、李(光弻)于河北,与之力讨逆贼……”广平王俶亦劝太子留下。于是太子下令让广平王去告诉皇上。唐玄宗下令分后军2000人及飞龙厩马以太子,并且宣谕将士:“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广平王俶则说:“日渐晏,此不可驻,众欲何之?”建宁王倓说:“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朔方道近,士马全盛……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太子自奉天北上。比之新平,通夜驰300余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太子至乌氏,彭原太守李遵出迎,献衣及糗粮。至彭原募士兵得数百人,当天到达平凉(今固原市),视察了牧马监,得到了数万匹马,又招募士兵,招得500余人,军事力量稍稍振作。数日后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湘共同商议认为平凉散地,非屯兵之所在,而灵武兵食完富,如果迎太子到灵武,收集北城诸路兵马,西边发动河陇的骑兵,就可以南定中原,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共同派李涵湘带着信笺和朔方士马、甲兵、谷帛、军需之数等的清单献给太子。太子非常高兴。恰逢河西司马裴晃入为御史中丞,到平凉见太子,也劝太子到朔方。太子同意了。杜鸿渐、崔漪安排魏少游作准备,而他们二人自迎太子于平凉北境,说服太子:“朔方,天下劲兵出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复兴。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

七月太子到灵武,裴晃、杜鸿渐等上太子笺,请尊马嵬之命,即皇帝位,太子不许。裴晃等说:“将士皆关中之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步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前后共上劝进表五笺,太子才同意。这一天太子李亨于灵武南楼上即位。群臣欢呼起舞。尊玄宗曰上皇天帝,李亨称肃宗。大赦天下,改元至德。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裴晃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改关内道采访使为节度使,徙治安化。以前蒲关防御使吕崇賁为关内道节度使,以陈仓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兼防御使。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为天水太守兼防御使。玄宗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御使,南取长安、洛阳”。

京兆尹崔光远与长安令苏震率府县官10余人来奔,至灵武,肃宗以崔光远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派到渭北去招集吏民,以苏震为中丞。侍御史吕湮、右拾遗杨绾、奉天令安平崔器相继到灵武。肃宗以湮、器为御史中丞,绾为起居舍人、知制诰。颜真卿以蜡丸达表于灵武。以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真卿颁下河北诸郡,又颁于河南、江、淮。各郡县都知道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唐肃宗灵武即位本身就表明全国抗击安史之乱的指挥中心已出现,唐肃宗于灵武即位的消息就是具体的平定安史之乱的动员令。知道了这个消息,在各地抗击安史叛军的力量的信心更加坚定。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左兵马使李光弼等带领5万大军自河北至灵武,灵武的军威大震,人人都感到复兴大业大有希望。

八月以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并同平章事。李光弼以景城、河间兵5000赴太原。灵武使者到了四川,唐玄宗非常高兴,告诉左右:“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命韦见素、房琯、崔涣奉传国宝、玉册诣灵武传位。

自太子李亨离马嵬坡向北而行之后,民间盛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长安的老百姓日夜盼望着,或时相惊道:“天子大军至矣!”则皆走,城里为空,贼望见北方尘起,辄惊欲走。京畿豪杰往往杀贼官吏,遥应官军。其始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皆附之。至是西门之外率为敌垒,贼兵所及者,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道路无壅。在这期间,杜甫写了《塞芦子》一诗:

五城①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②割怀卫,秀岩③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④,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注释”

①五城:延州旧有五城。《全唐诗》:朔方节度领定远、安丰二军及三受降城为五城。②思明:指史思明,混血胡人。天宝十四载,随安禄山反,河阳、怀(今河南沁阳)、卫(今河南汲县)尽为所有。③秀岩:高秀岩,哥舒翰麾下将,后为史思明伪河东节度使。④薛大夫:薛景仙以陈仓令收扶风郡,屡败安史叛军。“芦关”四句,旧注:“时官兵止知东讨收复河洛,而不知芦子河塞;公惧有乘机而起者,故有此作。”

杜甫写这首诗时,身陷长安叛军中。当时的安史叛军据长安,史思明、高秀岩的大部队向太原进发,崤函空虚。诗人认为得延州精兵万人,从芦子关进入,直捣长安,可以立奏收复之功。这首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立刻消灭安史叛军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郭子仪从河东居洛阳与长安之间,扼安史叛军之要冲,得两东则两京可图。郭子仪密派人潜入河东与叛军中的唐朝官员密谋,俟唐军至为内应。而郭子仪本人自洛郊引兵趋河东,分兵取凤翔。河东的司户韩旻等从河东的城中翻墙而出返回唐军。叛军发城中之兵进攻唐军,被郭子仪的部队打得大败,遂平定了河东。

二月,唐肃宗来到了凤翔,陇右、河西、西域之兵皆至,江淮庸调至羊川、汉中。肃宗自散关通表成都,长安听说皇上的车驾到了,从叛军的控制下逃出奔来者日夜不绝。安禄山据长安时,杜甫避难走鄜州之三川。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鄜州后,他立即动身奔赴灵武。但在途中被叛军所获并带到长安。杜甫从长安逃出,来到凤翔,唐肃宗接见了他,拜左拾遗。杜甫在这一时期写了30多首诗,其中的《述怀》和《北征》都是直接反映安史之乱的。《述怀》描述了安史叛军对长安的破坏: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①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②,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③,不知家在否。

此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牗?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④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注释”

①麻鞋:夏商以草为,周以麻为之,贵贱通着。②拾遗:官名。唐置,掌供讽谏。③三川:在鄜州南,杜甫的家人的所在地。④嵚岑(qīn cén):山势耸立的样子。

这首诗为杜甫自沦陷区长安至凤翔时所作。此诗是寄书后得不到家信之作。杜甫陷入叛军很久了,既然脱身即当言归,但不归自有不归的原因,起首6句说明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不得归;自朝廷起的六句点出感主恩之厚不得归。自“寄书问三川”起的12句写寄书之时的疑虑。“自寄一封书”4句写家书不至而感到的畏惧心理。结尾4句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因家书不至,虑及归无可归,恐怕只能作“穷独叟”了。这一首诗写出了当时的一部分有爱国之心的文人学士的处境与内心世界。他们在安史之乱中与亲人失散,而本人则千方百计投奔带着中原广大百姓的希望复兴唐朝的在灵武指挥全国抗击安史叛军的唐肃宗,为唐朝的复兴尽一份力量,但又时时不能忘怀失去联系的亲人,在他们的内心中时刻涌动着深深的痛苦。

杜甫虽然说:“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但不久因上书救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诏三司推问,八月放还鄜州,因而写了《北征》一诗。

皇帝二载秋①,闰八月初吉②,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③。

东胡④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华?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⑤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⑥。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⑦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⑧,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⑨。

鴟鸟鸣黄桑,野鼠拱10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11?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12及紫风,颠倒在裋褐13.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14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15.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看天色改,坐觉妖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16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17.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18衰,中自诛褒妲19.

周汉获再兴,宣光20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21,仗鉞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22,寂寞白兽闼23.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注释”

①皇帝句: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其时仍用“载”。②初吉:朔日。③密勿:说机密事。④东胡:指安庆绪之乱。⑤邠:邠州唐时属关内道,今陕西彬县地。⑥荡潏(yù):水涌貌。⑦橡:栎实。⑧鄜畤:即鄜州。畤,地高而远。⑨木末:树梢。诗中是说,自己先到水边,回头望,上行高处,如在树梢。10鼠拱:《说文》“江东大鼠能人立,以前两足拱头跳舞”。11卒:同猝。12天吴:《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是为水伯,虎声人面。丹穴之山有鸑鷟,凤之属,五色而多紫。”天吴,海图所画之物,紫凤、旧绣所刺之物,剪旧物以补竖衣,故拆移而颠倒。13裋褐:童子所穿之毛布短衣。14衾裯:被头睡衣。15聒:声音扰攘。16伊洛:伊水和洛水均在河南,即洛阳之地。17恒碣:恒,即恒山,在今山西。碣,指碣石,在今河北。18夏殷:当作殷周。19褒妲:指褒姒和妲己,此处的褒妲比杨贵妃。20宣光:宣,指周宣王。光,指汉光武帝,即刘秀。此处以宣光比唐肃宗。21陈将军:护送唐玄宗的陈元礼,《资治通鉴》中作陈玄礼。22大同殿:兴庆宫勤政楼之北曰大同门,其内大同殿。23白兽闼:即白兽门。《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白虎殿,唐避太祖讳,改为兽。

这首诗是杜甫自凤翔归鄜州省家而作。因鄜州在凤翔的东北,所以称为北征。东汉时的班彪作《北征赋》(见33页),写他从长安出发至安定郡之所见,是班彪的传世之作。杜甫仅用《北征》为咏题,内容与《北征赋》毫无关系。《北征》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高度写实的表现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旅途的见闻和经历,特别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家境的困苦。通过描写家境的贫困和生活的艰难,控诉了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动乱时局的认识,并指出肃宗在灵武聚集起来的军事力量定会击溃安史叛军,收复两京。全诗有6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交待了诗人归鄜州的时间和目的;第二部分写诗人将要归去时因归去而更恋阙,不忍遽去的矛盾心情。第三部分写沿途所见景物。写出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特别是诗人的家眷所在地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对比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破坏。第四部分写诗人到家后的情形,从初见面时妻子儿女的恸哭幽咽与所见到的他们的衣着、每个人的行动等侧面细致的描述写出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悲喜交集的特殊感情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写诗人对唐肃宗到凤翔后的时局的认识与主张——忧回纥不可恃。结尾部分通过殷周诛褒妲、宣光使周汉复兴等典故追颂平乱之功而抒望治之怀。

这首诗的大部分都是用自然平实的语言直接描述生活场景,特别是描写诗人初进家门时目睹的家庭生活的状况,通过描写一幕一幕转换的场景,妻子儿女形象方面的瞬间典型画面,如面部表情、音容笑貌、具体的动作,充分表现了所具有的超凡的写实才能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写出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生活。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九月,元帅广平王俶(肃宗长子,乾元元年立为太子,宝应元年继位,为代宗)率朔方等军15万人,号称20万人,从凤翔出发,诸军俱发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大军入西京,捷书传至凤翔,百官入贺。上涕泗交颐。命左仆射裴晃入京师,告郊庙及宣慰百姓。十一日广平王俶入东京。广平王、郭子仪来到东京,肃宗慰劳郭子仪,并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充分肯定了郭子仪、李光弻所统率的朔方军在从灵武开始的复兴唐朝的大业已取得了初步胜利,向安史之乱叛军发动全面进攻、收复失地的大规模的行动启动了,唐朝已从危机中向复兴迈开了大步。

(四)从来冻合并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唐肃宗在灵武登基,表明唐王朝已开始形成了发动平定安史之乱的新的指挥中心,特别是调动全国各地平叛力量的中心,更是聚集全国人心的中心,初步建立了国家日常事务的管理机构,开始了以各种形式发布政令,调集训练有素的军队,组织平定安史叛乱的主力,派出使者分头到各地联络在叛军控制下的地区坚持抵抗的官军和自发组织起来的抵抗力量。各地的军事统领也先后派员到灵武向新组建起来的指挥中心报告本地区情况。郭子仪、李光弻等所率领的唐军在中原地区的精锐部队也先后赶到灵武集结。颜杲卿、颜真卿等在叛军占据地区坚持抵抗叛军的官军的使者也先后到了灵武。有不少名臣也从各地赶到灵武护驾或随驾。一时全国各地的公文也汇集于灵武。朝廷的诏命从灵武达于四方。派往各地的使者也陆续从灵武出发奔赴各地。西北地区的许多游牧民族的使臣也纷纷来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大大促进了以灵武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的发展。灵州至长安间自隋朝开始就形成了灵州道。灵州道是从灵州出发,向东南经方渠(今甘肃环县)、顺化(今甘肃庆阳市)、彭原(今甘肃宁县)、凤翔到长安的交通干线。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由于当时灵武所处的特殊地位,又很快形成了另一条通往长安的干线:从灵武出发,向东至盐州(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境,辖今宁夏盐池县),由盐州再经夏州、绥州,到达延州,从延州经鄜州而达于长安。由于这条干线的路程比原南线的路程短,从此以后这条大道也成了一条较重要的干线。唐朝诗人白居易写了《城盐州①美圣谟而诮边将也》一诗说明了这条干线的重要性:

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

蕃东节度钵阐布,忽见新城当要路。

金鸟飞传赞普②闻,建牙③传箭集群臣。

君臣赪面有忧色,皆言勿谓唐无人。

自筑盐州十馀载,左衽毡裘④不犯塞。

昼牧牛羊夜捉生,长去新城百里外。

诸边急警劳戍人,唯此一道无烟尘。

灵夏潜安谁复辨,秦原暗通何处见。

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蓍贱。

城盐州,盐州未城天子忧。

德宗按图自定计,非关将略与庙谋。

吾闻高宗中宗世,北虏猖獗最难制。

韩公创筑受降城⑤,三城鼎峙屯汉兵。

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如今边将非无策,心笑韩公筑城壁。

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

愿分今日边将恩,褒赠韩公封子孙。

谁能将此盐州曲,翻作歌词闻至尊。

“注释”

①盐州: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盐州被吐蕃所毁。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诏复筑盐州城。盐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西安州置,治所在五原(今陕西定边县境),因境内有盐池而得名。唐建中以后属吐蕃,贞元时又为唐所有。②赞普:吐蕃君长之号。③建牙:古代出征,在军前树立长旗,称为建牙。④裘:皮衣。⑤韩公创筑受降城:韩公,张仁愿的封爵。张仁愿即张仁亶,华州下邽人。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五月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十月命张仁愿以击突厥,比至,虏已退,追击,大破之。从此,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当时突厥的首领默啜统全部兵去攻打西突厥的突骑施,张仁愿向朝廷请求乘虚而出兵夺取了漠南地,沿黄河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呼应,以绝突厥南进的后路。留下一部分人保证安全,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尽力赶工,约两月时间于三月完工。以拂云祠为中城,南西正对朔方,西城南西正对灵武,东城南西正对榆林。三城相距各四百里,过朝那而北置烽堠1300余座。突厥人从此不敢越过阴山放牧。每年节省费用亿计,减少镇守军队数万人。景龙二年张仁愿任右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为宁夏历史上的名将。

白居易的《城盐州美圣谟而诮边将也》一诗开篇直接点明了盐州城在五原郡的原上头,即表明这座城的位置是在高而平的大原之上。从第二韵就转到赞扬再筑盐州城的意义方面。首先是引起了吐蕃的赞普和臣属们从再筑盐州城这件事上已感觉到了唐朝的防御能力强了。盐州城本于公元787年被吐蕃所毁,盐州之地亦落入吐蕃之手。6年之后,唐朝再筑盐州城,已表明唐朝有能力收回这一地区。进一步点明了再筑盐州城的实效是十几年没有出现胡人在此犯边的事件,而在北方的其他边境地区却是“诸边急警劳戍人”,“惟此一道无烟尘”,并深进一层,用“灵夏潜安谁复辨”强调了只有灵夏这里的边防是平安的。接下的4韵指出不仅驿路通畅,甚至影响了长安的物价,更具体地说明了再筑盐州城的实际意义。诗人又用“城盐州”引出了这首诗的另一个高潮,即筑盐州城时,天子也为西北边境的安危忧虑。因此,再筑盐州城的决策意义与张仁愿筑3受降城的决策的意义不相上下。这两次决策的时代不同,李唐王朝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也有所不同,但都为国家的安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边地通往长安的交通条件是严酷的,这更显出了灵州大道,即灵武—盐州—延州—鄜州—长安,这条交通干道的重要,也体现了灵武这个在唐朝的历史上起过特殊作用的军事重镇的重要地位。唐朝诗人李益的诗《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写出了盐州城在唐朝时期在戍边方面的重要地位: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并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遗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李益的另一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出了灵武城在唐朝时期在戍边方面的重要地位: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公元748年~公元827年),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大历四年进士。长于诗歌,尤其是七言绝句。曾北游河朔、幽州。宪宗时,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前一首诗中的“饮马泉”,即今宁夏盐池县的铁柱泉。虽然是在荒凉的沙碛中,但因有泉而“绿杨着水草如烟”,在静静的明月之夜,有几处传出了吹胡笳的声音,诗人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就是这芦管之声也引起了戍边之人的重视,在明月之夜仍倚剑白云天,警惕地守卫着边关,保证了边疆的安全,保证了通往塞外的并山路的通畅,今天又有了一条新的并山路可供通往塞外的汉使们通行,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指出了再筑盐州城的作用,就在于又开辟了一条从西北方通往长安的便捷安全的大道。

“笳”(胡笳)和“芦管”都是边地游牧民族的吹奏乐器。这种典型的事物是戍边者常年都可以接触到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诗人在诗中用这两种典型事物来反映戍边者的生活,也足以说明灵武附近的盐州城和朔方行军大总管所统辖的三受降城都在河朔之地,这里是唐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接壤之地。但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分别用“几处吹笳明月夜”和“回乐峰前沙似雪”两句诗中所写出的“声音”和“颜色”巧妙地描绘了边地月夜的突出特点——“静”,说明了此时的西北边疆没有战事。这里的安全对于国家的安全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这里正是唐肃宗登基,形成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指挥中心,聚集全国的军事力量,挥师东进,收复了两京,实现了唐朝复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名城——灵武郡的治所回乐县。在记载唐太宗勒石酬百王和唐肃宗灵武登基这两件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进程的大事时只记载了灵武而没有提灵武郡的郡治所在地回乐县。因此只有不多的几首唐诗中提到了回乐县,一般的唐诗中只用灵武。后来唐诗中强调灵武在中西交通主干道上的特殊地位更突出了再筑盐州城的重要意义。

在安史之乱以后,灵武成了唐朝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中心,是西北各游牧部族的使者前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朝廷派往北方各民族的使者出塞之前的中转地。朝廷的许多文臣武将也经常到灵武任职或经过此地前往西域或北方的其他地方,他们之中也有不少工于诗词的人。这些人写的诗中有许多内容与灵武有关的名篇,如张说的《将赴朔方军应制》:

礼乐逢明主,韬钤①用老臣。

恭凭神武策,远静鬼方人②。

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

天文日月丽,朝赋管弦新。

幼志传三略③,衰材谢六钧。

胆犹忠作伴,心固道为邻。

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

连年大军后,不日小康辰。

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

从来思博望④,许国不谋身。

“注释”

①韬钤:指《六韬》和《玉钤》,两者均为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因此又指代用兵的谋略。②远静鬼方人:静,平定、安定。鬼方,指商周时期活动于陕西西北部及今宁夏盐池地区的羌戎部落。③三略:古代兵书之一。④博望: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方城西南。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东汉末年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于博望,均指此县。

张说(公元667年~公元730年),洛阳人,武则天时应召对策,授太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时曾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曾任朔方节度使,擅长文辞,亦能诗。

《将赴朔方军应制》一诗的头两韵说明皇上是从军事谋略考虑,起用了有经验的老臣。这是奇异莫测的决策,可以安定周边的各民族,使周边的各民族都感受到皇帝的恩宠。以下各韵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用以表明个人心迹,表达了一位身经百战终身献身于戍边事业的老将的愿望,立志像博望侯张骞那样,献身于开拓与保卫边疆的事业。

唐代的许多边塞诗人也曾在西北或北方戍边建功立业,并写下了为数不少的反映在朔方(灵武)戍边将士献身于保卫边疆事业的诗篇。如李峤的《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

玉塞惩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旆①,万乘饯行轮。

猛气临玄朔,崇恩降紫宸②。

投醪还结士,辞第本忘身。

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

方销塞北祲③,还靖漠南尘。

“注释”

①旆:泛指旌旗。②紫宸:紫,帛青赤色。宸,帝王的住处。③祲:妖气。

李峤(公元644年~公元731年),唐诗人,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20岁举进士,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玄宗继位,贬为庐州别驾。诗多咏物之作。李峤的这首诗通过对在朔方军镇有过重大勋绩的老将张仁亶(愿)的功业和“方销塞北祲,还靖漠南尘”的豪情壮志的追述,赞颂了塞北戍边将士把毕生献给戍边事业传统的精神。

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从希望赴朔方任职的人早日还乡这个角度说明了前往之地朔方的地位的重要。

征马向边州①,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②。

“注释”

①边州:边疆。②大刀头:大刀有环。“环”与“还”同音,古人因而用作还乡的隐语。“何日大刀头”即何日才可还乡。

这首诗的题目直接点明了送别的人的去向是“朔方”,即边州。全诗多写送别时的关怀之语,但结尾时的问句却意味深长,去的是边州,一时不可能回乡。暗示所去地方的重要,所去的人都肩负重任。

皇甫冉的诗《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从正面指出赴朔方的人的志向就是去建功立业:

故垒烟尘后,新军河塞间。

金貂①宠汉将,玉节度萧关。

澶漫沙中雪,依稀汉口山。

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②。

“注释”

①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的侍臣的冠饰。诗词中多以“金貂”称侍从贵臣。②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窦宪,东汉平陵人。拜为郎,后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和帝继位,拜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于稽落山。出塞三千余里,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

皇甫冉(公元719年~公元772年),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市)人,天宝进士,授无锡尉,累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一诗的寓意在最后两句,借用汉车骑将军窦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愿望,戍边将士早日建功立业而还乡。

唐诗人郎士元的《送李骑曹之灵武宁侍》一诗所表达的是祝愿到条件艰苦的边地的有志者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带着荣誉返回京城。

一岁一归宁,凉天数骑行。

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

纵猎旗风卷,听笳帐月生。

新鸿引寒色,回日满京城。

郎士元,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字君胄,天宝进士,官郢刺史,“大历十才子”之一。

这首诗的重点是描写灵武之地条件的艰苦,把对前往戍边之地的祝愿与春回大地的自然变化巧妙地结合,耐人寻味。

贾岛的诗《送邹明府游灵武》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西北边疆的条件的艰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贾岛(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唐朝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寒,一度为僧。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故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以五律见长,注重词语锤炼,刻苦求功。“推敲”这个典故就是由贾岛在作诗时反复琢磨用字的故事概括而来的。

这首诗的前4句是写荒凉之境的典型之作。“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已足见环境的艰苦,再用“官满载书归”进一步加强了前面的意思。后4句诗写游灵州的所见。道路被雪掩埋,寒风透过了被子,清晨已听到了戍边军营的号角,但馆舍的门窗还没有打开,足见边地的荒凉和生活条件的艰苦。

唐诗人张籍的五律《送李骑曹灵州归觐》具体地描写了西北边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翩翩出上京,几日到边城。

渐觉风沙起,还将弓箭行。

席箕侵路暗,野马见人惊。

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

张籍(公元767年~公元830年),唐朝诗人。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国子司业。是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其诗多警句。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位从京城出发到西北边地,又返回京城的官员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西北边疆的环境特点和艰苦条件。与前一首诗相比,描写得更细致具体。诗中提到的“席箕”即芨芨草,是西北地区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芨芨草耐寒耐旱且不怕风沙,可以说是这里的代表性植物。

薛逢的七律《送灵州田尚书》写了唐朝时期灵州特有的社会现象:

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

九姓羌浑①随汉节,六州蕃落②从戎鞍。

霜中入寒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

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③门户惯登坛。

“注释”

①九姓羌浑:羌,羌人。浑,吐谷浑。此处指唐代内附的西北游牧部落。九姓,指九姓铁勒、九姓回纥。九姓铁勒,指回纥和其他八个部落构成的部落联盟。分布在漠北和西域一带。九姓回纥,指回纥内部的九个氏族部落。②六州蕃落:指唐朝时于宁夏至陕北安置的内附的游牧民族部落,史称“六胡”。③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即司马穰苴,以治军威严著称。在战国时,齐威王派人整理其用兵之术,附于《古司马兵法》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薛逢: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初进士,历官万年尉、侍御史、尚书郎等,终秘书监。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戍边之部的军容。尽管是在寒风劲吹的环境之中,在训练场上处处都显示出严格按兵法训练出来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崔融的诗《塞垣行》是对特殊环境中的军事行动的描述: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①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昔我事讨论②,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岂要黄河誓③,须勒燕山石④。

可嗟牧羊臣⑤,海外久为客。

“注释”

①冱阴:天气阴晦,积冻不开。②讨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③黄河誓:典出《史记》。《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段誓辞的意思是,使黄河狭窄如带,泰山细小如砺石,国犹犹永存,泽及边远地区。以带砺借喻功臣爵禄世代永传。④勒燕山石:指东汉窦宪,破匈奴,刻石纪功。⑤牧羊臣:西汉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威胁利诱,要苏武留在匈奴做官,苏武严词拒绝,被放逐到北海(今西伯利亚之贝加尔湖)。牧羊19年,历尽饥寒困苦,坚贞不屈,节杖不丢,终于返回汉朝。

崔融,唐全节人,擢八科高第,补宫门丞。中宗为太子时,迁侍读。后受张易之兄弟牵连,贬袁州,寻召拜国子监。为文章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

这首诗从在大风急卷时的环境描写和对特定环境中的军事行动的描述,反映了戍边者的生活特点,又转而描写在冰天雪地的季节戍边将令也不忘读兵书,不考虑朝廷的奖赏,而是以窦车骑为榜样,在戍边的战斗中建立功业;要向苏武学习,以守节为最高标准。

薛逢的《送灵州田上书》和崔融的《塞垣行》两首诗结合起来读,可以说,描绘出了宁夏这片土地的神奇色彩。秦始皇西巡经过,汉武帝6次巡幸,汉光武帝亲征盘据宁夏地区的割据势力,保证了祖国疆土的完整,隋炀帝在登基前亲自率军到朔方之地平定分裂国家的反叛势力,唐太宗李世民巡幸灵武酬百王并勒石以记其事,宣告了唐朝的鼎盛时期的开始。在安史之乱把李唐王朝推向极其危险的时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平定安史之乱而复兴唐朝的大业正式启动,灵武成了挽救唐朝危机的指挥中心。

在唐朝时期,宁夏地区始终充当着两种角色,首先是中原王朝和西北各游牧民族活动地域的分界之处,第二个角色是保证唐王朝安全的前沿阵地和国家稳定的基础。在宁夏南部地区有当时全国最大的战马养殖基地,在西瓦亭设有牧马监。朔方军镇是唐朝时期全国最大的军镇,朔方节度使的理所与灵武郡的治所都在回乐县。特别是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灵武成了全国聚集力量的中心和指挥中心。回乐县在唐朝的复兴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宁夏在唐朝时期的特殊地位使得唐朝诗歌中的很有影响的流派——边塞诗中也有很多作品的内容涉及宁夏的许多方面。

在唐代,宁夏地区的中心已从南部移到了北部。自隋朝开始,灵武已逐步成了宁夏的政治、军事、交通中心。到唐朝时期灵武已成了对唐朝的安危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地方。在唐诗中的灵州、灵武郡朔方军镇的驻地均为回乐县,实际上回乐县是唐代今宁夏地区的中心。

同类推荐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 动物诗篇

    动物诗篇

    在江西,谷雨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诗歌生长的季节;是春雨催醒万物的季节,也是诗歌召唤诗人的季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同志的倡导下,谷雨诗会应运而生。诗人们相聚在谷雨时节,朗诵诗歌,探讨诗艺,诗歌与春天共生共荣,诗情与时代、与故乡同调同韵。春光如羽,春雨如丝,在江西生机蓬勃的大地上,诗歌如花,粲然开放。
  • 坐言起行录

    坐言起行录

    把严谨的学术、深刻的思想和灵动的表达熔为一炉,内容包括:对20世纪前半期诸多文人作品的体会;对语言、思想和社会的一般性思考;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的心得;日常生活的感悟。经由这些内容,一个当代的哲学教授和思想者的形象脱颖而出:从细节中触碰历史,于细微处显现气韵。以人文的姿态驻足或行走,回望或前瞻,沉思或行动,都表现出信心、希望、执着和努力。
  • 红楼的草根儿们

    红楼的草根儿们

    本书选取《红楼梦》中的贾府下层人物中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人,分别就他们的个性和命运遭际展开深入剖析,文笔细腻、观点独特鲜明。作者给几乎每个人物都设定了不同的生活情境,好让他们的命运在“向左走,向右走”的取舍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命运的“惟一性”……
  • 寄小读者·往事

    寄小读者·往事

    《寄小读者·往事》总共分为六辑:第一辑中为我们讲述了,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童年杂忆、我入了贝满中斋、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大学生生涯、在美留学的三年、在巴黎的一百天。
热门推荐
  • 为妻之道(婚婚欲醉系列)

    为妻之道(婚婚欲醉系列)

    [花雨授权]当踏入这深宅大院,她就知道今生今世都将被束缚。三从四德的为妻之道她是懂的呀,为什么要面对他和他的所爱?他怎么可能爱上她呢?他心系国家大事,也有青梅竹马的恋人,他要怎么取舍她与她!国事与情事孰重孰轻?
  • 你是星辰,点亮属于我的夜空

    你是星辰,点亮属于我的夜空

    “星辰是美丽的吗?”此时此刻坐在身边的她,清澈的双眸,仰望着天上的群星。“废话,你说呢。”“真的吗?”她转头来,看着自己,星光映在她的脸上。“那当然。”本少爷当然会爱你。你是星辰,点亮属于我的夜空。慕慕汐然第二作==
  • 太极神上录

    太极神上录

    茫茫洪宇,各体系修士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至强长生之道,都是提取吸收宇宙中那看不见的细微能量来增加自身修为和寿命。长生之道有,永生之道无,这就是平衡,是宇宙最基本的定律。规则赋予了智慧生灵最独有的特性,而却没有多少智慧生灵可以完全掌控它,这是一个关于神明和追求终极宇宙的故事。
  • 夜悲殇

    夜悲殇

    学霸少女在放学途中偶遇自称夜族后裔的“中二”少年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各种怪异事件的发生,少女的身世之谜也被一步步揭开······
  • 鬼案法医

    鬼案法医

    这世上的大部分职业,都是可以放在阳光底下晒的。但是,也有些职业,只能躲在阴暗里。就拿救死扶伤的医生来说,大家知道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中医,二是西医。其实,还有一种医生,这种医生听说过的人不多,见过的就更少了,那就是鬼医。我是一名鬼医,因为那无法侦破的灵异案件,被招进了专案组。不过,因为鬼医是一个见不得光的职业,所以我在专案组里的身份,是法医。
  • 湛蓝之位面战争

    湛蓝之位面战争

    那你是否做过哪怕付出生命也不后悔的选择呢。十几年前我带着我的小队在这片主神空间这中征战,为了生存而战,为了活着而战。几年后我们因为选择分成两派,为了摧毁她和为了保护她。而现在我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抱歉了各位我们一定会在见面的。兑换权限生命兑换,所有生命权限进行兑换。确定兑换10个生命权限吗?看着手中写着猫有9命的卡,我回答了是。再见了我的朋友我们一定有一天会在见的。
  • 男神来敲门

    男神来敲门

    身处小康家庭的王若菡,经经历了家庭变故,辍学打工,一年后遇到好友,在好友的帮助下重返校园。与一众男神相遇,张文、韩君、李晔谁才是她的归属。张文说:“王若菡,我就是你以后的依靠。”韩君不甘落后,“暖男就是我,洗衣做饭样样精通。”李晔笑了笑,“你那是中央空调,妹子来哥怀里。”王若菡呆呆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大家说她该怎么选。
  •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猎神者联盟

    猎神者联盟

    若神与人之间发生战争,迷失的人类需要找回信仰,流浪的孤儿需要寻回家乡。神散落在人间,或是失去记忆,或是失去力量;为了人类的利益,或者说是和平,拥有能力的人类组成联盟抗争神的回归。主角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迷茫在理想与现实间,接受联盟的旨意;然而,一切还不过是个开始;他的身份往前是空白,往后是阴暗,他该何去何从?
  • 修斗邪神榜

    修斗邪神榜

    谁准许赐与吾如天神般神奇的力量让人屈服的古代文明竟然如此匪夷所思魔法神奇之力饱含正义与人性寻找传说中的古墓有着神秘之统治可怕的神秘魔兽继续延续存在的哀歌魔法般之仙境处隐藏着古岐老人的传奇故事蔓藤瀑布里交付的神圣任务,让人心神流连忘返而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