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知,后投资”是这一回的重点,但投资理论那么多,又多专有名词,应该从何处开始呢?以下我们会介绍几个很常用的概念,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踏出第一步。
(一)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认识了供求关系,便能大致明白市场上很多现象。
1.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描绘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这条线一般由左向下倾斜,当物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便会增加。情况就像当超市大减价,减价货品会被抢购,即需求量增加。
2.供应曲线
供应曲线是描绘价格与供应量关系的曲线。这条线一般由左向上倾斜,当物品价格上升,供应量便会增加。好比当楼价上升,更多业主愿意放售物业,供应量便增加。
3.双方同意的价格和数量
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相交的地方便是买卖双方同意的成交价和成交量。
4.需求增加,价格上升
如果供应不变,当需求增加(即组线由左向右移),市场价格便会由P1增加至P2,需求的数量亦由Q1增加到Q2.
在1997年前,日本经济向好。当时很多日本公司派员到香港工作,这些日本人喜欢在日本百货公司附近居住,因此增加了对太古城和康怡花园的住宅单位需求,所以当时该两个屋苑的租金长期高企。由于租盘回报高,亦吸引了很多业主将单位出租,供应量亦因而增加。
需求曲线其实可以用来描述人们的购买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贵就少买一点,便宜就买多一点”。当一件货物售价上升,人们去买的机会和数量都会下降;相反,当售价下降,人们的购买力大了,买的数量和机会都会增加。
需求关系还可以用来解释货品的定价。中东一个国家正在打仗,巿民被炮火蹂躏。军队守着河道,巿民根本没有足够的饮用水。一个年轻人想,饮用水不够,巿民就会“买”水,于是独个儿推着两个大木桶,到邻近的城市打水。这年轻人算是一个商人吧?知道水价一定大升,两个大木桶的水可以卖到数千元。
这位年轻人想得不错,战争时,食物和水比其他东西都贵,这是因为售价会因供应不足而上升,加上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价钱只会愈来愈贵。这小子把水推到原来的城市,果然引来大批巿民来买,原本接近免费的清水现价10元一杯都仍有大批人抢购。
由于人太多,混乱中推倒了其中一个木桶,水流在泥地中,大家都觉得很可惜。
年轻人连忙保护着剩下的那桶水,并大叫:“只剩下一桶水而已,现在一杯水要卖50元。”结果人群更抢着要。
意外倒了一桶水,令年轻人多赚了钱。奇怪吧?能卖的水比原来的少,但赚到的钱比原来的还多。
虽然故事的情况比较极端,但是当中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供求关系。股票基金等价格不停浮动,正是因为有人买,有人卖,有供有求才会有巿价。
当供不应求时,售价自会上升。有趣的是,售价升了,代表有利可图,聪明的商人又会增加供应。一旦供应多了,售价又会回落,所以价格会不停浮动。你看国际油价上上落落,又是另一个供求关系的例子了。
(二)理财金字塔
理财金字塔展示了财务策划时资源的分配比例。
1.现金流/应急钱
金字塔的底部是一层大而坚固的“现金流”层。据分析,如要有健康的财务,我们至少需要预备3~6个月的收入用作紧急备用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收支平衡的实质就是“无钱剩又无钱储”,这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机。透支消费者更甚,必须要重新规划来收紧“银根”,千万不要“先用未来钱”或借贷度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好好地优先打稳“现金流”这层财务基础,当上层更大更宽时,只会加速倒塌的危险,到头来压死自己!
2.风险管理/保险
接着“现金流”的上一层是“风险管理”,在财务策划之中,资产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自己或家庭的收入突然减少、疾病、意外伤残、恶性的通货膨胀、汇率大幅降低、经济全面紧缩等。不过,可以放心,有一些措施能够避免、预防或转移这些风险,在财务上帮助我们。
保险是其中一种管理风险的工具,它能即时提供一笔保证现金,来减低我们在财务上的损失,缓解我们在经济上短期的负担,甚至日后长远的忧虑;亦可用于遗产管理,替我们继续照顾家人。
虽然保险是一个很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但常被大家忽略了!现今很多家庭还未有保险计划,就算有也不足够或不够全面呢。
3.储蓄/财务目标
如果你准备好应急存款和保障计划,恭喜你,你的理财金字塔最关键的基石就已经搭建好了,也就是说其他投资的收益无论好与坏,你的基本生活质量都不受影响,可放心地依照自己的风险偏好来组合你的储蓄或投资项目。
如果留有足够现金流后还有余钱,应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结婚、买车买楼、供子女读大学、退休安排等等)而选择用一笔过、或按年、或按月的供款形式作目标储蓄。市面上有多种不同年期的储蓄及年金计划,适合谨慎、不大愿意承担风险的朋友。
4.投资
投资最大的目标——跑赢银行的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投资亏损不应影响生活。另外因每个人的生命周期都不一样,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投资策略以至投资组合都不会相同。
比如,年轻时可承受较高风险,在投资年期比较长,短期波幅的影响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将较大部分的投资放在股票;到接近退休时,风险承受能力下降,而且距离用钱的时期缩短,组合应转换至一些较为保守的工具,例如债券(因债券的波幅相对较小,还有稳定的利息收入)和现金,同时减少股票的比例。
近年来最流行的投资工具非基金莫属。很多人透过专业的基金经理及投资队伍管理其资产,投资一篮子的环球股票、债券、现金、期权等投资组合。各大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类型的基金计划,可供选择。
5.投机
最高风险的莫过于投机了,包括买卖期权、期货、孖展、认股证、炒楼、外汇孖展、三四线股票及其他衍生工具。这些只是放在理财金字塔的最上层,占整个理财金字塔最少的部分。
投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回报可观,但风险亦是最大,大家在投机前须三思而行。闲时娱乐一下身心无妨,但千万不要养成病态的习惯,“瞓身出击,靠它吃饭”“输了固然失落,赢了又为赢不尽而气愤”,弄至入魔的境地。
善用你的理财金字塔
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愈往金字塔下层愈是属于“需要”的部分,愈往上层就愈属于我们“想要”的部分。在构建自己的金字塔时,应当优先考虑最需要的现金流部分,在它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才适当地考虑我们“想要”的较上层部分。资产通过这样合理的配置和安排,既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又能有效地控制及管理财务风险。
1.你的金字塔是“倒三角”?
金字塔的尖顶有多高,底边有多长,要根据建设金字塔人本身的希望、需要和能力。而这些要视乎投资者的年纪、收入稳定性、资产规模、预计投资年期、税收政策、资金流动性需要等等而定。
如果财产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这预示你的资产会有比较大的风险。求富的浮躁心理较为普遍,很多人热衷寻找一些偏门的快速致富机会和投资渠道,这种想法是十分不健康的。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但长远来说,大部分人的投资收益还是达不到“打和”的水平。你是否能“进可攻,退可守”?
2.积存大量现金,便不需要买保险?
有些朋友认识到生活中有各种风险的存在,所以积存大量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其实这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这样做等于由自己独力承担无限风险。为什么不应自己承担自己的事?自己是一切的关键时,万一自己遇上什么事,毕生积蓄就可能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尽数付诸流水,那样看的话,你的资产其实并无什么安全性可言。
朋友阿陈多年前已锁定了储蓄的100万元作为自己患上危疾时的医药费,平时没有病痛也不敢随便动用。他今年都近90岁了,也没有特别病痛,精精神神,而那100万也是在银行内过了多年。现在,除了让自己承担风险外,其实也白白错失了很多资产增值的机会。
如果时光倒流,他每年用$10,000~20,000(依年龄和缴费年限而不同),投保一份100万元的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又可以有闲钱用,生活和心理负担就可以稍为减轻。而到保险期满时,他若一直都没大事发生的话,还可以连本带息取回保费,即是最终可享用免费的保障,有效地管理好财富。
又如果阿陈将那闲钱拿去投资,说不定收益要比每年的保险费还要多。这就是保险“四两拨千斤”的特性。
(三)复息效应
“复息效应”是理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复息”而出现“财富增长”,可称为复息效应。复息效应可以对你的财产带来很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复息效应(Compound Interest Effect)是一种计算“复利”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除了本金会产生利息外,每次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生息,因此俗称“利滚利”或“利迭利”。只要计算利息的周期愈密,财富增长就会愈快。所以,随着年期增长,复息效应会愈为明显,影响亦愈大。
若你在25岁时开始每年投资12000元,以每年22%的平均回报,你猜一猜38年后,这些钱将增加至什么数目呢?
一般人可能猜800万或900万,你呢?你猜是多少呢?答案是超过$100000000,整整1亿元!请留意,每年只是12000元,即每月只要投资约1000元,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可以付出这个数目,用38年去累积,你便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这正是我们在前面提过曹仁超先生建议的致富技巧了。
可能你还是认为以上“1亿”的例子太夸张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这就是“股神”巴菲特。他认识到“复息效应”的强大威力,在1966至2004年,这38年中,他管理的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便以平均每年22%的增长速度一直在增长。即是说,若你能在25岁时以每年12000元在巴菲特的公司投资,38年后(63岁)你的投资将会增值至1亿零4百万!
Tips
“72定律”
实际上愈早储蓄和投资,愈能善用复息效应。这里介绍“72定律”,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明白复息效应再配合时间所发挥的威力。你知不知道将一笔资金放在银行储蓄或投资,大约需要多久才可以将本金“翻一番”(即把本金变成两倍)?
计算方法是将魔术数字“72”除以银行存款或是投资回报年利率,所得的数字便是令本金“翻一翻”所需的年数。
1.假设投资回报年利率为9%:
72÷9=8
(即大约需要8年便可以把资金“翻一番”)
2.假设银行存款利率为2%:
72÷2=36
(即大约需要36年才能把资金“翻一番”)
(四)分散投资
“分散投资”主要是根据“投资学的风险管理”而说。每项投资也存在风险,而风险(Beta)愈高,代表潜在回报便愈高。编写此书时,香港零风险(Beta=0)的银行储存回报利率为0.001%,即每$100000的存款,一年有$1的利息收入。
效率市场分界线
当进行银行存款以外的投资(例如股票、债券、物业等),以求换取更高回报时,投资者便要承担以下两种基本风险:
一是有组织性的风险(Systematic Risk)。例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利率狂升等,遇上这种风险,投资者没有办法可以防止,也不可能用分散投资法来减低影响。这是不可以避免的风险(Non-diversifiable Risk)。
二是无组织性的风险(Unsystematic Risk)。例如上市公司的市场推销计划失败,公司员工罢工等等,这种风险,可以用分散投资法来降低影响及减少损失,是可以避免的风险(Diversifiable Risk)。
以上两种风险加起来,就是风险总和。
风险总和=有组织性的风险+无组织性的风险
我们分散投资只可用来解决“无组织性的风险”。有效的“分散投资”关键在于各投资项目的相关程度(Correlation),分散投资的真正意义不单只在于投资了多少个项目,更在于投资项目的相关程度有多少。换句话说,各项投资项目相关程度愈低,风险就愈低。
分散投资法有以下三种:
1.地区性分散
地球一体化,我们可以很容易投资到世界不同的地方,地区性除了可以分为不同国家来投资之余,还可划分为美洲、欧洲、亚洲,或成熟国家、新兴或发展中国家。除非出现世界性灾难,否则一个国家的破产并不会对已分散的投资带来太大风险。
2.行业性分散
在商业循环过程中,任何行业都有旺盛和清淡时期。例如,酒店行业、百货行业、地产行业都有盛衰期。投资各行业的“相关性”低,风险便相对下降。又例如,油价上升,对航空运输业不利,但炼油公司便会受惠,对于银行金融则没有直接影响。
3.公司性分散
将全部资金投放于一家公司身上,有如与它共存亡。因此若该公司一旦发生事故,资金可能会付之东流,并非明智之举。
(五)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 Strategy)指投资者在投资股票/基金时,不考虑价格,用固定金额作定期投资(分阶段入市),以作中长线投资。这种方法好处在于可降低投资成本,从而避免一次性投资的高风险。
平均成本法(DCA)背后的原理
25020015010050
“平均成本法”之运作
用固定金额作定期投资(分阶段入市)。若作较长时间投资,总会遇上高低价位的时候。但若一直以一定的金额投资,当股票/基金价格较高时,就相对地购买较少的股数/单位;而当股票/基金价格较低时,相对地购买了较多的股数/单位,这样就能降低投资成本。
平均成本法的优点
克服波动情绪
1.与一次性大额投资相比,风险更为分散及较低;
2.定期定额投资,在低位时购入更多单位,从而降低平均成本;
3.避免因市场的反复不定而错失入市良机;
4.定期定额、规律化投资,能协助投资者达到理财目标。
Tips
只要能在相对低档定期定额入市,不仅不用忧心进场时价位,还能在心理压力较小的情况之下,有机会达到反败为胜的目标。
以平均成本法投资先跌的市况
注意
1.难以预测市场走势,何不善用平均成本法?
2.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方法可以保证回报或避免
亏损,但平均成本法提供规律的投资,让投资者达到理财目标。
3.平均成本法=理财纪律
想要一辈子都能投资成功,并不需要天才的智商、非凡的商业眼光或内线情报,真正需要的是健全的知识架构供你做决策,同时要有避免让你的情绪破坏这个架构的能力。
——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