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布局一座座八角形陵台是西夏帝陵的标志,俗称东方金字塔。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陵园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置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人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勋臣、贵戚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为穷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这在中国史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基道。帝陵墓室在基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囚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仿宋陵而作。
裕陵考古调查称1号陵。位于西夏陵区最南端,俗称“双陵”之东侧一陵。陵主李继迁,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系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项族平夏部落首领,西夏王朝奠基者。幼年“擅骑射”,成人后“勇悍有智谋”。有一次他率领十余骑上山打猎,遇一猛虎,令随从退入林,自己爬到一棵树上引弓射虎眼,虎死,族人称其英雄。宋开宝七年(974年),出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族兄定难军留后李继捧向宋献五州地,他反对,诈言乳母死,需葬于郊外,将所有兵器藏于丧车之中与其家人亲信数十人奔夏州东北三百里之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抗宋自立。自此联结豪族,与野利氏联姻,以武力征服不愿归顺的部落,逐渐强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诱杀宋将曹光实,袭据银州(今陕西榆林南),自称定难军留后。后向辽称臣,辽以宗室女封义成公主许嫁,册封夏国王。宋端拱元年(988年)附宋。宋淳化二年(991年),任银州观察使,受赐姓名赵保吉,仍发动对宋战争。宋至道二年(996年),邀击宋军于浦洛河,进围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宋师以五路出击,元功而还;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难军节度夏州、银州、绥州、有州、静州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宋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灵州,改称西平府,定为都。次年,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遭吐蕃大首领潘罗支袭击,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继位,尊为光孝皇帝。孙元吴建国后追溢神武,庙号太祖,墓号裕陵。
嘉陵考古调查称2号陵。位于裕陵之西北部约30米处。陵主李德明,小字阿移,李继迁之长子,系西夏皇帝李元吴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封为夏国王,遂建宫阙于整子(今陕西延川县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迁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改称兴州。次年,辽封为大夏国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与辽、宋和好,集中力量开拓河西,战胜回鹊,取得甘州、瓜州、凉州,奠定了西夏版图。子元吴迫溢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
泰陵考古调查称3号陵。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俗称“吴王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莹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虽遭破坏,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吴,又名赵元吴,小字鬼理。后改姓鬼名氏,更名囊霄,自称“兀卒”(意天子)。元吴“困面高准,身长五尺余”。平时爱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出门时乘骏马,前用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伞盖相随。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学,通蕃汉文”,案上常置法律著作,供随时翻阅用。对于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的兵书,更是手不释卷,潜心研读。佛学、兵法、法律皆涉。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袭破回鹊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24岁被立为太子。当太子时就雄心勃勃,劝父背宋自立。其父德明告诫“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绪,此宋恩也,不可负。”元吴争辩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绚为?”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鬼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宋景桔年间,发兵攻啸厮~,夺取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境等地)、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州。宋宝元元年(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祥。次年遣使至宋,上表告称帝建国事,宋帝诏削夺官爵,中断互市,并揭榜募人擒杀之。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庆历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举攻宋,与宋军分别战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好水)(今宁夏隆德县西)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中和乡),皆获胜。夏天授礼法延祥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天授礼法延祥十一年(1048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说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溢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存,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1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基的特征之一。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已正式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句缝,局部砖尚存。花纹砖图案有莲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绳纹砖中部多在凹槽内有一汉字,如李、牛、吉、五等。有三个人像石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资、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神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可以想见武士文官森严肃立的气氛。
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相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穷筑,各段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穷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想见原有角楼建筑。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陵园北高矗一个塔形高约20米的棱锥形穷土台,用黄土密实穷筑而成,八面七级,穷土台有橡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基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安陵考古调查称4号陵,位于泰陵西约2公里的贺兰山山脚下,陵园东、西、北三面环山,面积1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陵台八面五级,高15米。陵园布局与泰陵相同,由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部分组成。现遗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谅祥(1047年-1068年),又名宁令两岔。景宗元吴妃没藏氏之子。没藏氏初为西夏大将野利遇乞妻,后野利遇乞被元吴错杀,元吴悔而迎养没藏氏于宫中,遂与私通,生子谅祥。1048年国相没藏氏兄没藏说庞唆使元吴长子、皇太子宁令哥杀死其父,复诛宁令哥,立谅祥为帝。周岁即帝位,改元延嗣宁国。没藏氏立为太后,因年幼,母与舅没藏化庞执政6年。其间与北宋、契丹时战时和。性好佛,西夏天桔垂圣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数万建承天寺。实行亲宋政策,西夏辑都六年(1062年),向宋进马并求赐九经、唐史及《册府元龟》等书。仿宋朝官制,增设职官,起用汉人,调整州军。西夏拱化元年1063年七复唐赐李姓,与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年21岁,在位20年。溢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基号安陵。
献陵考古调查称5号陵。位于泰陵(3号陵)北2.3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破坏严重。陵城方形,边长183米,陵台穷土已被后人取作他用。该陵有碑亭3座,西边一座,东边南北两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残碑63块,东碑亭出土汉文残碑26块。
陵园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为毅宗谅祥之长子。1067年7岁时继位,由母梁氏垂帘听政,舅梁乙埋专权。1068年宋册封为夏国主。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岁时,始亲国政,实行联辽政策。大安六年(1079年),在皇族支持下,下令取消蕃仪,恢复汉礼,遭后族反对。大安七年(1080年)采用大将李清建议,欲归河南地与宋结好,后族梁乙埋诱杀李清并囚秉常。大安九年(1083年)复位,立梁乙埋之女为皇后,国政仍由梁氏把持。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忧愤而卒,年26岁,在位20年。溢康靖皇帝,庙号惠宗,墓号献陵。
显陵考古调查称6号陵。位于献陵西650米处,陵园紧依贺兰山脚,西北两面环山。独特之处有马蹄形外城,南面开口,东西墙前端至月城终止,其余陵园的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基道等布局与其他皇帝陵园相同。陵园主李乾顶(1083年-1139年)为惠宗李秉常之长子。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仅3岁。国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遁操纵。1087年被宋朝册封为夏国主,1088年被辽册封为夏国王。其舅被诛杀,梁太后死后,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亲理国政。西夏贞观元年(1101年)采纳御史中薛元礼之议,于蕃学之外,特建“国学”(即汉学),置教授,设弟子300人。贞观二年(1102年),向辽请婚。后辽以成安公主嫁之。又封弟察哥为晋国王,掌军权。实行结辽抗宋抗金。后来金以土地相诱又背辽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国方针,贞观年间刻印的《贞观玉镜统》是一部以法治军的军事法典。加强了军事力量,扩展了领土。加强了西夏政权建设,发展了社会经济。能诗文,撰有《灵芝颂》等。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岁。在位54年。溢圣文皇帝,庙号崇宗,墓号显陵。
1972年-1975年,宁夏文物工作者正式发掘显陵,墓室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南道、中室、东侧室、西侧室组成。墓道全长49米,南窄北宽,下窄上宽;最深处24.6米,在基道填土内发现少量碎砖、瓷片、一件石躏首。从墓道人口起,在基道东西两壁各有两排与墓道坡平行的柱洞。靠近基道的南道两壁处的白灰墙上绘有武士像壁画。武士身着战袍,双手叉腰,臂着护甲,腰下佩剑,背后飘带飞舞,头顶绘有火焰纹。基室内出土有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珍珠。发掘前此基多次被盗,出土遗物不多。
寿陵考古调查称7号陵。位于献陵北3公里。陵园面积8万平方米。陵园已被现代建筑破坏,仅剩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墙、陵台。寿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为崇宗乾顺长子,母曹氏。16岁即帝位,改元大庆。李仁孝统治时期,虽因自然灾害和剥削加重,激起哆说等领导的番部起义,但仁孝放粮赈饥,减免租税使矛盾得到缓解。同时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西夏人庆元年(1144年),令州县各立学校,增弟子员至3000;又立小学于禁中,凡宗室子孙7至15岁者皆得人学。并立大汉太学,亲释典。人庆三年(1146年)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发展科举制度,人庆三年(1146年)“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曰盛”。“唱法”即宣布经过皇帝殿试被录取的进士名次。购买儒家典籍派使者到金朝“请市儒释诸书”,组织人力翻译出版西夏文儒家经典著作,“断以国字书之,行于国中”,于翰林学士院内设有翰林学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学士。又以王金等掌史事,篡修《李氏实录》扎,使乐官李元儒采中原乐书,参西夏制度改革礼乐,赐名“辈新斤律”封西夏文字创制者野利仁荣为广惠王。西夏天盛年间,修成法律《天盛改旧意新斤“定律令》讥。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文字制定提倡直言纳谏,用直言敢谏的翰道冲为中书令,用性严毅、守政不阿的翰林学士焦景颜兼任枢密都承旨。西夏天盛十五年(1163年)下令”大禁奢侈将政府机构分为五等司,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规定并用西夏文刊印了官阶封号,严密了封建等级,加强了封建统治,使夏国“典章文物,1111然成一代宏规”。西夏乾桔二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岁。溢圣祖皇帝,庙号仁宗,墓号布陵。陵台八角七级式,被某单位当水塔,在陵台顶建了一个蓄水池。
庄陵考古调查称8号陵。位于7号陵西北,相距500米,紧靠山脚。庄陵墓主李纯桔(1177年-1206年)为仁宗仁孝长子。母罗氏,西夏乾桔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时年17岁。西夏天庆元年(1194年)初金册封为夏国王。李纯拮是西夏历史上“能循旧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的方针。但此时蒙古突起于漠北,严重威胁西夏国的安全。西夏国内上层统治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纯桔母罗太后的支持下,“废纯桔自立”,纯桔“死于废所”,年30岁,在位14年。益昭简皇帝,庙号桓宗,墓号庄陵。
康陵考古调查称9号陵。位于7号陵东北。地上建筑除陵台外其余建筑无存,陵台已明塌过半。康陵墓主李安全,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顺之孙。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六月,罗氏为之请封册于金,金册封为夏国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并破克夷门,进围中兴府,李安全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守御。考古兵引黄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极多。李安全遣使乞援于金,金拒绝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纳女请和。夏金关系趋于破裂,李安全附蒙侵金发兵金霞州。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齐王遵硕废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岁,溢敬穆皇帝,庙号襄宗,基号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