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中外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极大地唤起。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是7%文字 38%音调 55%面部表情。我们从公式中不难发现,教师的教态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作用与我们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指的是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运用恰当的语气助词,它同样能将情绪和感情加以传递,并形成我们的语言内容。
非语言提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性的最为主要的部分,教学是否生动活泼基本上都是由是否不断更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的注意来决定的。有一些课堂之所以十分枯燥乏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教师的语言呆板,很少会运用到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及缺乏必要的手势来协助等等。
想要令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就需要正确地使用教态语言,让教态增添你的魅力指数。
目光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非语言的交际当中,通过眼神传递的信息是最为丰富的,使用的占有率也是最高的。学生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之上,教师目光所注视的类型和次数被认为是对课堂管理与教学目的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每当教师与学生的眼睛接触平均次数下降时,学生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就上升;当教师不断注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目光交集的次数上升时,课堂的秩序就会很好。目光的类型不同,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冷峻的目光,使学生产生疏远感;热情的目光,使学生产生勉励感;轻蔑的目光,使学生产生逆反感。眼能传神,眼能达意,而且能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而现在的班级教学当中,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人数如果较多的话,教师就需要合理科学地运用自己的目光。
1.目光分配要合理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观察了19位教师在课堂上一刻钟时间内,凝视时间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他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视前方,3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交换目光,而“光顾”右边法是把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并兼顾其他。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真正使教师的目光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枢”。
有一些教师在对学习小组或者是个别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时候,经常会过于专注极个别的对象,忽视了对全班学习形式的观察,在小组指导和全班控制之间处理不当会对教学的有序和有效性有所影响。因此,教师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时,要经常用目光巡视全班,随时关注前后左右的不同位置和所有学习小组,处理好点面的关系,对全班的学习实施有效的组织指挥,以免顾此失彼或因小失大。
2.目光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改变以往只将目光投向优秀学生的倾向,要将关切和期待的目光以及微笑更多地投向后进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之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改变目光注视的方法
(1)改变“目中无人”的上课方式。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眼睛只顾盯着课本或者教案,很少会看自己的学生,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会令学生的兴趣大减,导致课堂纪律混乱。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深于钻研,对教案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走上讲台的时候能将课本与教案放开,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学生。
(2)提高目光注视的技术。究竟在何种情况之下用什么样的目光,需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要有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比如,对正在违反纪律的学生,需要投以严肃的目光;对做出满意回答的学生,应投以赞赏的目光;对性格内向、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投以鼓励的目光;对于性格腼腆的学生,尽量不要长时间接触,防止使学生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表情达意
人们经常能够通过表情上的变化,将某些难于表达,抑或不适宜用语言来表达的一些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因此,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的面孔通常会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目标。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二要适度,脸色、形态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温和,自己不好的情绪、心态不要透过表情带到课堂上来。
当教师在运用自己的表情技巧之时,一定要目的明确,切不可以变成无聊的打趣。表情的运用还一定要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统一,需要与教师的身份、达意相称。
头部示意
教师头部的动作同样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用点头或摇头等动作鼓励或调整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手势助语
手也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手势,可以令教师的主题形象更为鲜明,令语言更能传情达意,令学生通过视觉获得形象,增强美感。手势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表示物体的形状、大小,事物的数量、方位、层次,再配合口语,便可以加重语气、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教师运用手势要舒展,大方,准确。
手指语可以分三种类型:手指势语、手掌势语和手臂势语。
1.手指势语
手指势语,这种手势最主要的是依靠手指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运用。下面是一些基本手指势语的一般含义。
(1)用来表示数字的手势。如伸一个手指表示“1”,伸拇指和食指表示“8”等。
(2)将大拇指竖起表示赞扬、优秀;将小拇指竖起便是渺小、轻视和后劲的意思。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时,应该多向学生竖起自己的大拇指,永远不要向学生竖起自己的小拇指。
(3)五个手指由外向里收拢——表示凝聚集中。
(4)五个手指由里向外张开——表示散开、松散。
(5)五个手指用力向下收拢——表示控制、抓握。
(6)手掌紧握,横向或向下伸出食指——表示命令、斥责之意,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当教师在指名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之时,切不可用这样的手势。
(7)手指逐一伸或屈——表示计数或排序。
(8)其他手指紧握,食指在空中画圆、直线、曲线或上下、左右、内外、快慢——表示事物的运动轨迹、过程或方向。
(9)左手掌心水平朝下,右手紧握食指垂直顶着左手掌心——表示停止、暂停。
(10)两只手平握胸前,两个食指在同一个水平高度由外向里合拢——表示两个事物运动、贴合、碰撞。
2.手掌势语
(1)掌心朝上代表的是真诚、客气、尊重和谦逊。
(2)掌心向下表示命令、强制和要求。
(3)将掌心斜向上对着学生,由低向高抬起,表达的是邀请之意。在请学生发言或者是参与课堂的活动之时,适合用这样的手势。
3.手臂势语
手臂势语指的是手指势语和手掌势语的延伸和扩展之意。例如,两只上臂自然下垂,小臂在胸前作左右、前后、上下运动,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指示、象征或说明,就与手势语和手掌势语的相同动作有相同的含义。除此之外,手指势语和手掌势语在多数情况之下也是需要靠手臂的相对运动才可以完成的。此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也可以通过手臂势语来传达。
(1)向前上方展开双臂,手掌向上展开,表达的是颂扬、称赞、向往和希望的意思。
(2)将手背在身后,双手相握、昂首翘视,表示权威、自信和至高无上。有的教师十分喜欢用这样的姿态巡视学生,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不可冒犯,这样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和震慑力,也就难以建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友好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自然就难以达到和谐共振。
教师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
1.要讲究手势艺术
课堂教学之中的手势语,是一种十分艺术化的手势语言,要自然得体,力求优美潇洒,切不可矫揉造作,装模作样,令人感到轻浮和厌恶,也不可过于死板约束,扭扭捏捏,给人一种压抑和滑稽可笑的感觉。
教师在课堂之上运用的手势既不能太少亦不能过多,或者太奇怪。太少则死板,缺少生气和感染力;太多又显得琐碎凌乱,不利于内容的表达;太奇,则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至于那些不雅观和不文明的手势,更是要注意纠正。如遇确实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如搔痒、修饰散落的头发等,教师应利用回头板书或学生低头笔记时迅速解决。
2.保持协调
(1)手势需要与身体的姿势、眼神和表情等动作协调一致。
手是人体器官之一,而人体运动具有整体连贯性,手的运作姿态必然牵动人体其他部位。倘若手势语同其他体态信号不一致,甚至会互相矛盾,将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用手示意右边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而身体和面部却朝着左边,用眼睛注视左边一位同学,岂不叫人疑惑?
(2)手势要与口头语言协调一致。
一是在手势的运用时机上要与语言相互配合一致,防止二者脱节;二是在手势的运用上要与所表达的内容协调一致。如果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对光明讴歌和对黑暗鞭笞之时,手势就要具有象征性、情感性,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也需要更强烈一些。而在叙述事情、分析比较和说明道理时,动作则应轻快舒展、流畅自然,幅度和力度不宜过大。
(3)手势要与所表达的态度、情感协调一致。
如果想要表达急切期待、跃跃欲试的情感之时,可以摩拳擦掌,而不应当背手踱步;表达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时,应是捶胸顿足,而不该高举拳头或招手致意。这样内外一致,相得益彰,会使教学的感染力和手势姿势的表现力得到增强,提高教学的效果。
3.动作要准确
手势既不能不伦不类,或花样百出,也不能不讲分寸,过于夸张,而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慎重使用。在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之上,时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时而会以一种自然大方、平静安详的姿势来做一般的讲述,时而也会以柔和舒展的手势来表现诗性画意,当然也会以急剧的挥拳来表现满腔义愤和无情的鞭挞。在这些教师的教学中,手势的运用很讲究节奏,决不搞得过频而使人眼花缭乱。
4.应当避免消极的手势
课堂教学中的消极手势主要包括:指指点点、用粉笔头投掷学生、抠鼻子、揉眼睛、搔痒、敲桌子、拍黑板、捋胡须、理头发、手插裤兜、玩弄衣扣以及女教师玩弄辫梢、发卡等。这些消极的手势会严重地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定要坚决摒弃。
身体移动
教师移动身体(教师在教室内位置的变化)能够令课堂富有生气,并且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恰当的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使课堂有生气。反之,如果在课堂之上教师的身体位置不动,一直处于僵直的状态,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十分沉闷。
教师在课堂之上的身体移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讲台的周围走动,另外一种是当学生做练习、讨论或者是做实验的时候,走到学生的中间。第二种移动可让学生感到心理上的接近,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感情交流,还可以个别辅导,了解情况,解答疑难。
(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