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教堂。作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完美典范,它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式的信仰。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像中世纪的人们那样,把无限的崇高精神种植在心灵中,并真诚地以自己的所有向它靠拢。大教堂曾是科隆的灵魂,如今,它是科隆的象征。
最完美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与哥特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它倒是和罗马式建筑有相当的姻亲关系,16世纪的倡导复兴古典文化的意大利人对这种建筑形式极力抵触,蔑称其像COTHIC(哥特)一样野蛮。这种建筑自12世纪兴起于法国,在400年的时间内,其坚挺向上的神圣雄姿遍布英、德、北欧、中欧。以整体的庞大和细节的繁缛震动人心是哥特式建筑的共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古希腊对艺术形式大小适中和和谐静穆的要求大相径庭。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中心。在公元873年建的一座教堂的遗址上改建的这座教堂建于卡罗林王朝时期的1248年,以后经过公元632年的陆续修建,1880年最后建成。这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到重创,后来,被按原样修复。其主教主的高度达48米,它不仅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并且最重要的是它被誉为最为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大教堂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物本身占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米,南北宽86.25米,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外观十分巍峨而不失雅致、轻盈正门有两座与门墙相连的尖塔,塔高161米,就像两把锋锐的剑,直刺苍穹。钟楼就在这两座尖塔上,共有5口大钟,最重的一口圣彼得钟,重24吨。据说在1164年,意大利米兰大主教送来《圣经》人物“三王”(又叫三博士)的遗物,这些遗物后来被存放在科隆大教堂的金制神龛内,因而,在欧洲基督徒的心目中,科隆大教堂更加具有一种特别的神圣性。
教堂的四周,砌筑着毗连的小尖塔。教堂主殿的穹顶高43.35米,中厅跨度15.5米,走进教堂,四壁的上方彩色玻璃的总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上面的图案依照《圣经》故事构思,当阳光经过这些彩色窗射入,斑斓的色彩营造出神境的光芒。
迷狂的高峰体验
战争和自然灾害使人意识到人在世界上的位置的不确定性,人作为思考者,试图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追索其终极的原因,基督教神学从人的受制约性出发,从现象世界的受制约性出发,引导人们去寻求冲突的消泯和精神的超验的皈依之所。而教堂,就成为引渡精神的方舟。
科隆大教堂的内部全部用框架式骨架券组成,几乎没有多少墙面,甚至^刻和壁画也无所附丽,与其他风格的教堂的华美装饰相比较,它的内部显得素而冷峻,而这种朴素冷峻,正好体现了中世纪否定物质世界的观念以及德天主教的神秘理性主义。
这座大教堂意在强调神圣的“彼岸性”,进入者从平视的角度看,这里是宽敞的场所:宏伟的正堂、两旁的侧厅,巨大的支柱支撑巨大的穹窿,而侧面廊住与中厅的骨架券共同组成的尖券结构,使中央大厅增加了高度。事实上,进入的人们不会持久地平视,在那些飞腾的线条的影响下,会不由自主地向上仰望,也就必然处于一变动不居的求索状态。
在这里,视感获得的不是对象的完整自足的形象,而是很不确定的空间意象。空间在绵延,空间是生动的、连续的、无限的、开放的,似乎消除了时间性,化做一个虚空的联想之母,在线条无休止的律动与升腾所构筑的意味世界中,充满升华了的力的向上的运动,在表现强度上,超过了、摆脱了物象的阻隔,成为一曲摆脱有限、通向苍穹的乐曲。乐曲中,一种不断增强和不断上升的不安的未获得解救的力量,把自身不和谐的心理推向极度的迷狂,精神急速地升腾,这就是在哥特式教堂中领略的高峰体验。
过程没有终点
基督教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就赋予了他自由意志,这就是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达到神性近旁不是作为一个过程的终点来标明,而是在当下、现行的抉择中显现出来。每个人以生命中的每一个思想和行动向上帝负责也向自己负责。但是,上帝始终是无言的,即使当人类以各种理由互相杀戮或者发动规模庞大的战争时也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4枚炸弹落在科隆教堂的上面或附近,由于这座大教堂的羊皮设计图纸被精心保管下来,就为它的复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份图纸也成为研究12~13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教堂已经修复,战争带来的物质性的损失也已经慢慢得到补充,世界似乎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机,但人类的精神高度确实在回落,不断地堆积、升高的物质正在以华丽的、格调化的、虚浮的形象吸引人们的目光。
艺术是生命本身的一种特定象征,它可以被视为特定地区或特定文化形态的人的自我表现。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命,他们的艺术是此岸艺术,中世纪的人们向往天国,这时的艺术表现为彼岸艺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忧郁的强动性、极端性、崇高感,给后世文化留下的影响却是可以感知但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