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明代边塞中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关隘之一,故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称。
这些残旧的沙河桥墩已经矗立了2000年了。谁能知道它的肩上曾相传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兵攻取河西,大破元军于甘州、亦集乃等地,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为长期设防,冯胜将军仔细考察河西的地形,想找到一个理想设关点。一天,他骑马出酒泉城40里,涉过“九眼泉”,登上了嘉峪山(也称嘉峪塬),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东面泉水淙淙、绿洲片片,西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嘉峪塬上地势平坦,是建关设防的好地方。冯将军欣然赞道:“此咽喉之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众将领也异口同声表示赞同。于是,冯胜将建关表章上奏,得到明太祖的嘉许,便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关城于嘉峪山西麓,关以山名,故名嘉峪关。
嘉峪关历经百余年的扩建、整修,边关的防卫工程才全部完成,形成我们目前看到的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楼阁等几大部分组成的“天下雄关”。
嘉峪关关城平面呈梯形,西宽东窄,内城夯土墙基厚6.6米,上阔2米,高9米,周长640米,总面积2500平方米。城头垛口林立,砖砌垛墙高1.7米。东西城垣各开一门,东曰“光化门”,西曰“柔远门”,城门顶上建有对称的两座高达17米的歇山顶三层三间城楼,东为“光化楼”,西为“柔远楼”。城楼红漆明柱,雕梁画栋,斗拱层叠,飞檐翘翼,气势巍然。东楼三层分别悬挂“气壮山河”、“天地正气”、“长城主宰”三块巨匾。两门内之北侧均有马道可通城顶。
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中部各建敌楼一座,一层三间带前廊。城内有游击将军府、官井等建筑。在关城东西二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它们像两头雄狮,日夜守卫在关城门外,使关防更为巩固。瓮城同关城形制相同,以黄土夯筑,各辟南门,门上各有一座阁楼,东门楣刻“朝宗”,西门楣刻“会极”。在西瓮城外,建有罗城,中间辟西门,为嘉峪关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个大字。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于罗城上修嘉峪关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并在一条中轴线上。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左宗棠驻节肃州时,曾整修关墙与关楼,并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悬在楼上。
1842年10月,林则徐谪戍新疆伊犁,途经嘉峪关的时候,为雄关的气势所折服,挥笔赋诗曰: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峰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首只见一丸泥。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1931年关楼被西北军马仲英拆毁,匾额也随之丢失。现在的嘉峪关楼是1988年按原样重修的。罗城墙与内城墙同高,全部用砖包砌,南北两端吾有一座箭楼,作为警戒哨所。罗城内南侧有马道可达城顶,顶部有垛口133个,垛墙高1.5米,并有隙望孔、灯槽、射击孔等防御设施。罗城两端连接着南、北、东三面的土筑围墙,形成了环形外城,周长1100米。外城门位于城东北,称“东闸门”,为棚架式建筑,门顶建有门楼。外城广场内建有街道、驿站、店铺、饭馆、车马店、庙宇等,现仅存文昌阁、戏楼、关帝庙、牌楼、墩台等。外城又与南北延伸的长城相连接,南面城墙如同蜿蜒的巨龙,穿过平沙戈壁,横断走廊,直奔讨赖河畔“万里长城第一墩”;北面的城墙又称“暗壁”沿嘉峪山内侧向北伸展,直至黑山山腰的峭壁之上。南北两面的长城就像嘉峪关城延伸出的两把巨大的铁钳,锁控着河西走廊的东西通道。故有“河西第一隘口”,和“边陲锁钥”的誉称。
历经战乱和历史的沧桑,嘉峪关巍峨依旧,任何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会肃然起敬,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