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知识大爆炸,在知识经济时代,其主导因素是知识,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以科技为核心构成新的生产力体系。
知识——这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最重要资本。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于是去做各种事。但是,欲望无论多么强烈,如果不具有满足欲望的知识,那么,这种欲望只能停留在主观意识、主观愿望上,而不可能成为客观现实。比如从来没有打过篮球的人,不懂篮球规则,也没有打篮球的技术。那么无论篮球运动是多么引人入胜,他无论怎么想享受打篮球的乐趣,也很难成为现实。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推陈出新速度加快。你的学历如何暂且不提,如果你没有记忆的习惯,你的学历会像冰块一样,在阳光下融化掉,你也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淘汰。
自然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知识才能生生不息。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依赖于人才,而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须具备有完整系统,及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这已成为构成人自身素质的主要方面。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言及的功底和才华,功底和才华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用以满足一种社会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内因,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做成一件事,能把这件事做到何种程度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只有具备有一定的功底,才可能把握住机会;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才可能满足他所发现的那一种社会需求。
深厚的功底,亦即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与突出的才华,亦即带有个人特色的专长与一定的机会相结合,就可能造就一个大的成功人物。
功底愈厚愈强,使人在把握机遇之后潜力无穷,可以把一次机遇的内涵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深厚的功底还可以使你举重若轻,把一件事做到圆满周到。
才华是一种创造力,而创造力就是一个人与大众相区别的标志,使你在社会中显现出来,而不是沉沦其中。
创造力使你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东西,会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把机遇发挥到最大值。掌握,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后全面展现了自身的素质,从而走向了成功。
知识的获得,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靠读有字的书,同时也要靠读无字的书。因为有字的书,即白纸黑字的书,是人通过教育获取的间接经验。无字的书,即万事万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许多实际知识。它们其实代表着两座大学,以书本学习为主体的课堂大学和以观察实践为主体的社会大学。
成功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长期的磨炼。也就是一个人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它们来源于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
有字的书,记录着前辈或当代文化、智慧的创造过程和成果,其中不乏智慧的晶体,和合成新的智慧晶体的必要因素。但大多终究程度不同地失去了活性,只宜充当现代智慧的基石,但它仍不失为练就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
无字的书,包含着进化着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新的智慧测查的范围,诸如,新的物种层出不穷的涌现,生态环境不断地急剧变迁等等。也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化所引起的不断转变,不断改塑,不断飞跃。而后者尤其具有活泼生动性、深刻隽永性,现实可信性和具体可行性。
因此,认真地读好有字的书固然重要,但是,决不可自囚于有字的领域,满足于书本学习的成绩,以致降低适应社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性,所以必须同时读好无字的书。
在当今,我们尤其强调无字的书——社会大学的重要性。大多数人的成长,不能不仰赖于在社会大学中的锻炼,我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虽具备“天下遗之闻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特殊条件,但他终于捧出《史记》,更是由于受益于他曾读遍了东南、中原以至西南等神州大地的无字之书,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字的书加无字的书,陶冶了他刚健不阿的人品和富于天籁的艺术气质与素养,使其著述既表现着学术巍峨的壮观,又流泻着激情如喷的气势。这无不是有字之书及无字之书使然。
现时代,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一个人的社会经历有关。经历往往是和专业知识和技巧同等重要的,丰富的阅历往往是高素质的体现。经历是一种财富,而且是一种单纯用知识所无法替代、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知识更重要的财富。
独特的经历,丰富的见识,较高的素质,给许多成功者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这种生活基础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支持着他们在事业上的奋斗。再加上他们的悟性、努力和其他条件的配合,终于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众人瞩目的成功者。
而成功就是自我拥有知识能量程度的体现。
有人在分析未来工商精英八大素质时,排居第一位、第二位、第七位和第八位的素质都和知识有密切关系。第一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我们——迎来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第二素质,善于获取信息,因为智能工程使知识爆炸提前到来。第七素质,不断学习,这不仅是一个人不断走向成功的坚韧精神的体现,而且其背后有坚实、丰富的知识基础。第八素质,多角度思考问题,如若没有丰富的知识,准确而敏锐地掌握信息,对问题有详尽的背景了解,何谈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实际上又是一个知识问题。
因此,不断丰富更新和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中国亿万富翁李晓华,为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34岁时,只身到日本,重新开始学习。
34岁的李晓华,又要从头开始了,人生永远在开始,只有这样,生命才能不断地更新,人才能不断前进。
1985年,李晓华独自来到日本,将妻儿留在国内,他要专心致志地继续冲刺,不停地进取。
踏上异国的土地,李晓华就感到了现实的严峻。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来接他。满眼的日本字,他斗大的不识一升,像一只孤雁,他整整在机场徘徊了两个多小时,心里一阵阵发凉。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连一句日语都不会说,上哪去找旅馆?上哪儿去找工作?
接他的人终于来了,说是东京地铁工人罢工,在路上耽搁了。
他被来人领到了住处。陈旧的巴掌大的房间,只有四个单人凉席大小的面积,席地而卧,叫榻榻米。吃饭要自己采购、自己开伙,饭菜也不对胃口。在北京腰缠万贯,出门坐奔驰的李晓华,一下子尝到了王起明初到纽约的滋味儿。但他毕竟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人,一切困苦都不在话下。
他先是来到一家饭馆打工,洗碗刷碟端盘子,好在他当过炊事员,把个跑堂的角色扮演得十分到位。
后来,他又来到一家日本商杜当学徒,一边打工一边念书,有时累得筋疲力尽,晚上坐在地铁车厢里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地铁开到了终点站,车上的旅客全都下车了,列车服务员过来喊他,他才睡眼惺忪地揉揉眼睛,乘上相反方向的列车再往回坐。
就这样,李晓华在日本,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忍受着一切艰难困苦。也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日本,李晓华惜时如金,不浪费分分秒秒,每天摸爬滚打,晚上躺在狭窄的榻榻米上,他总要看一会儿日语课本和名人传记。哈默、霍英东、李嘉诚……东京求学,为他打开了一扇大窗,使他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日本先进的管理经验。
看到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资源缺乏的岛国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善于思考的他,想起了亲眼见到的日本人身上所具有的坚韧、刻苦、认真、执著的优良品质,见到的日本人“人只有一次机遇”的处世哲学,大和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是啊,日本人的吃苦精神和务实精神在世界上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一个毫无资源优势的岛国能够在一片废墟上迅速起飞,除了社会政治经济的诸多原因之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吗?
善于思考的他终于明白了。
在日本,李晓华为了节省时间学习,他学会了吃生蔬菜、煮蔬菜。生活上粗茶淡饭足矣,而学业上却突飞猛进,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不仅看到了日本人务实苦干的拼搏精神,也深深感受到了某些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像刀子一般绞割着他的心。
他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一遍又一遍地思索着祖国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立志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介商人,但是如果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了商人,不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更好地为祖国的腾飞效力吗?如果中国多一些成功的商人,不是可以大大加快中国经济起飞的速度吗?
李晓华成功了,他不仅在日本办起了自己的公司,而且通过在日本的学习,他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视野更加开阔了。
李晓华在去日本之前,他就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他不满足于现状,只身闯日本,在他的身上,闪着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思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赵忠祥上过四次业余大学,他几乎每天都在认真读书、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他的成就,就是这多年勤奋学习的回报。
赵忠祥的成功,不仅在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为人谦虚,和人交往,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于是别人稍有比他强的地方,他就向人请教。他和文学修养高的人结交,就向他们讨教文学;和爱唱歌的人在一起,就跟他们学首歌;和常爱锻炼的人在一起,就学一两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有一次,他和赵玉明在一起,五分钟内就掌握了如何在舞台上看起来挺拔、精神。他还在餐桌上,学会了十三辙。
总之,赵忠祥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偶尔一次和华罗庚教授在一起,他马上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恭敬地向华罗庚请教什么叫做“运筹学”。
赵忠祥是个善于学习的人,是个不断学习的人,从书本上,从生活中,他抓住机会向比自己强的人请教。正是怀着对本民族文化如痴如醉的情感和谦虚的胸怀,使赵忠祥积累了坚厚的文化知识,丰富了他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内涵。他的主持风格,流露着文化气质,展现着他个人的永恒的魅力。
鲁西中文系毕业后分到电视台工作,有了两居室并有一部电话,在当时是很受人羡慕的,鲁西也一直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但却不善于提高和充实自己,电视台搞优化组合把他组合掉了,面对市场经济,他没有一技之长赖以求生。他的同学大都拥有了三居四居,拥有了小车和大哥大,鲁西在那两居室,成了个被时代淘汰了的人。
杨林则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也深知时代在发展,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行,他本是一个职位不低的行政干部,公干之余他常钻研市场经济理论,不久,国家精简行政机关人员,杨林也在精简之列,但杨林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觉得世界末日到了似的感觉,他用曾经所学,开了家电器批发市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现时代的大势所趋,对人的知识结构、知识能量,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以知为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迅猛发展,不断地更新旧的知识,补充新的知识,将是完善自我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知识才能生生不息。以色列几乎没有天然的自然资源,他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就是知识和智慧,这使以色列在沙漠之中创造了奇迹。中国人所占有的物质资源也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会开采完,而知识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知识的大树从人类产生以来,便在不断地生长、分枝、分杈、开花、结果,同时新的树苗不断生长,越来越繁茂、越来越丰富。历史跨入19世纪以来,人类知识除了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精确和新陈代谢之外,许多新兴的学科也相继发展起来,显示了人类知识相互联系、推陈出新的有序、整体特征,到了本世纪,人类知识的演化,出现了一方面继续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这表明人类知识演化到今天,已达到了非常丰富的程度。这个严峻的事实提醒我们:学习知识,必须放弃毕业或一劳永逸的观念。钱伟长教授对此曾风趣地指出,过去,大学毕业之后,可以吃老本,可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但现在,你大学毕业以后,光靠卖你的那点老本,卖了三年之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懂了。再卖三年,你懂得的只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工作吗?因此知识的新陈代谢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