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赀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很正确。人们也不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那么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会赞赏你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批评的话就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每个人都随兴所至地产生种种看法并例举诸种理由加以支持。但大多数人的判断总是受情感驱使。两人对论,各执己见,这是常有之事。但是道理是不欺人的,绝无两张面孔。在这种情况下,应小心机智地加以处理。有时不妨站在对方立场上,谨慎修正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思想角度考察自己的动机。只有如此,你才不会盲目地谴责他人或盲目地自我辩护。
最没有理由自豪的人往往最自豪。他们把什么都说得神乎其神,并且说得相当拙劣;他们是一心只求别人喝彩的变色龙,徒令人捧腹大笑。虚荣心总是令人讨厌的,但这种情形比虚荣心更加可笑。有的人像乞丐讨饭一样讨取功名,或像蚂蚁储食一样攒积荣誉。你纵有天大的才华,也应尽量避免虚荣。心安理得地做自己的事: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功劳尽可抛弃,万不可待价而洁。不要夸夸其谈,违反常情,惹人耻笑。与其表面上有英雄气概,不如实实在在有英雄品行。
“信品开河”亦称“信口开河”;是指不经意地随口乱说。要知道,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应酬,主要是以语言作交流工具,说话如同人际沟通的桥梁,十分重要。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它警示我们,说话要谨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要随口乱说,尤其是身为领导者更要慎之又慎,否则一言有失,即会惹祸遗患。
据说,有一天,唐太宗告诫众臣要谨言慎语时说:“当我想说一句话、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要先想一想我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是否顺了天意,是否顺了民意。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天子,天子金口玉言,说的话天下就要照办。所以我不仅要以谦逊的态度诗人,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唐太宗深信,与人交往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般的老百姓,在与人交往时若信口开河得罪对方,对方难免牢记在心,伺机要报复你。作为万人之上的天子,在和臣民交谈时更不可信口开河,以免有些许的失言之处。因为即使是很小的失言,也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这又是一般老百姓万万不及的。
看来,唐太宗是十分明智的,他之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被天下人称之为“圣明天子”,与他这种不欺上苍、不凌百姓、谨言慎行的处事风范不无关系,与他汲取前朝隋炀帝昏庸、独断的教训不无关系。
相传,隋炀帝即位,第一次入宫时,对宫中庭园景观十分喜爱,但觉美中不足之处,是夜晚看不到萤火虫。于是心血来潮,信口开河地下令捕捉萤火虫来代替灯火。天子的话谁敢违拗,所有的大官小吏立即倾城而出,下令老百姓纷纷去捕捉萤火虫,违者即罚。一时闹得满城风雨,鸡犬不宁,老百姓正常的农事不能进行,怨声载道。
可见,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每一句话都会对部下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稍一出言不慎,带来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谨言慎语,不信口开河呢?必须在下列四方面加以防范:
第一,不要信口用恶语伤人
荀子说:“伤入之言,深于矛戟广其意思是说,用恶语伤人比尖锐的长矛和利戟伤人的身体还要厉害。要知道,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说话和气、以礼诗人是尊重人的一种表现,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表现。一些出言不逊、信口开河的人都是缺乏修养和举止横蛮的人,不仅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气,严重的还会遭致别人报复,造成无穷的祸患。
第二,不要信口说出犯忌之言
何谓“忌”!忌,就是禁忌,人的性格不同、习俗不同、生理特征不同,都有各自的禁忌。如果你说话不注意、脱口而出,戳到他的痛处,自然就犯了他的忌讳。比如秃头,最忌讳的是说“蜡烛”、“光”。如果你在他面前不慎说出去买蜡烛,或说出一句“无法无天”,他一定会怀疑你是用借喻来奚落他。沉稳一点的人,会把不悦埋在心里;如果是个火暴性子的人,就一定会反目相向,与你理论不休。
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看对象、场合有什么忌讳,三思而后言。生活中总有些心直口快的人,有什么说什么,虽是个优点,假如在一定的场合,彼此了解,大家都熟悉你的个性,也不至于会有什么事。但是,假如是在一个陌生的场合,不看对象、心无禁忌、口无遮拦,这是万万不可的。因为你不了解别人,别人也不了解你,且听话者的知识水准、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会把你的无心当成有心,把你的善意当成恶意,结果双方都下不了台,甚至产生隔阂、造成怨恨。
第三,不要信口议论别人的短处任何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护短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你信口议论别人的短处,揭人的隐私,被传到对方耳里,对方对你一定会产生反感,不仅伤了你们之间的感情,影响了团结,严重时还会闯出大祸。有些爱信口议论人家长短或隐私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怀有恶意或企图,只不过是不负责任地图嘴皮子一时之痛快而已。毫无根据地议论人家,说长道短,是一种很不好的品行。俗话说:“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当思自己过。”我们在现实中,千万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信口议议论他人是非,这不仅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应具备的品格。
第四,不要信口戏谑别人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兴之所至,说句幽默话,开句玩笑,缓和一下交谈气氛,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切记,这种幽默与玩笑,一定要掌握分寸,绝不能信口开河,不顾后果。据载,挪威贝根市某电台的一位先生,乐于戏谑,一些戏言谑语常常是信口开河,毫无尺度,闹出许多笑话,最后竟闯下大祸,进了牢房。
据说有一天,这位先生在值班,突然心血来潮,突然停止播放歌曲,用非常紧张的语调对听众宣布:“发现了数以百计致命的变形虫,正向市区侵袭,市民应马上找地方躲避。如果不幸碰上变形虫,将会一命呜呼。”市民一听,立即惊慌失措,各公司行号停工停产,纷纷躲避。有六人因为惊慌过度,跳楼身亡。事发之后,这个先生被捕,进了牢房,受到法律的严惩。
可见,信口开河,危害极大。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指的就是这种危害。
有些人在社会交往时喜欢表现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好像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他全部知道。殊不知即使十句话你说对了九句,别人也未必会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便会立刻遭到人家的指责。这就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道理。尤其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更应谦逊自制,谨言慎行。
古语云:“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缄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其意就是教人要谨言慎行,绝不可逞一时口舌之能。
传说,至圣先师孔夫子在参观后稷之庙时,寺庙的住持和尚跟随左右,想听一听他的意见。谁知孔子看完三座金铸的人像,竟一言不发。住持和尚心里明白,这是因为金像背面铭刻了一行文字:
古人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连孔子这样伟大的圣人,都谨记古训,不以毁誉乱加于人,实在是至圣至明了。
《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却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却没有听到。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尤其要注意,不要对一些人和事妄加评论,有些事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要说,爱逞口舌的人,十个有十个会有失误,或攻击别人,或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呻吟语》中也说:“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外,虽十缄也不妨。”这就是说,保持沉默比一逞口舌更有涵养、更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