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真相不明时就应弄清实情,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了解敌情、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计名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任当涂县令时,贪赃枉法,搜刮民财。有一次当地县民控告其下属主簿贪污,王鲁见状,做贼心虚,竟不由自主地在诉状上批道:“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宋代郑文宝在《南唐近事》中亦载:“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令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算,吾已蛇惊。’”此计原意指在情况不明时,因打击次要敌人而惊动了主要敌人,以致其隐藏得更深,不便发现。运用打草惊蛇之计,宜善于审时度势。在知己不知彼时,要谨防打“草”而惊“蛇”,疏漏了主要目标;而在知己又知彼时,要充分利用“草”动则“蛇”惊这一规则,引蛇出洞。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做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做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视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视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