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汉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就作有儒家音乐专著《乐记》,汉成帝时被收入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
《乐记》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和《师乙篇》。
《乐记》体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包容其他各派思想,谈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价值、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余篇仅留篇目,由篇名看,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造、音律理论等问题。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时,有宰相段文昌之孙、太常少卿段成式之子段安节,山东邹平人,自幼善音律,能自度曲,后为诗人温庭筠之婿,任朝议大夫,官至吏部郎中、沂王傅。
段安节撰有《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琵琶故事》,共一卷。首列乐部9条,次列歌舞俳优3条、乐器14条、乐曲13条,最后是《别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此书兼及歌、舞与俳优,留下了唐代历朝著名歌者和乐器演奏手的事迹,及舞蹈、技法、百戏的有关史料。
唐代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
唐玄宗开元年间,著作佐郎、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崔令钦撰《教坊记》1卷,是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逸闻的笔记。
羯鼓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中原,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宰相宋璟等,都善于击羯鼓,以绝技著称,鼓曲因此风靡一时。
唐宣宗大中年间,洛阳令南卓经常与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宴会游玩,谈起当时传入我国的西域民族乐器羯鼓,白居易、刘禹锡便劝他写出来,于是南卓就撰写了《羯鼓录》。
《羯鼓录》分前、后二录。前录成于848年,后录成于850年。此书保存了关于唐代乐器羯鼓的珍贵资料,与《教坊记》一样,是研究唐代音乐艺术、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典籍。
北宋时期,在文艺之风盛行的江苏苏州朱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取名朱长文,希望他长大后能以文立世。其祖朱忆官至刑部尚书,家有藏书2万卷。朱长文19岁中进士,因坠马伤足,家居凡20年,饱览群书,筑藏书楼为“乐圃坊”,当时有名人士大夫以不到“乐圃坊”为耻,其藏书多有珍本秘籍,“乐圃坊”藏书闻名于京师。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史政治的实施,使宋王朝文化自初始之时就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气息,以致文教风流,浸润两宋。朱长文秉承着文人士大夫著书立说、彰显雅趣的传统,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琴史专著《琴史》。
《琴史》共6卷,前5卷为历代琴家的述评,从先秦到北宋计156人,末卷为专题评论。作者将历代散见的有关材料首次作出汇集和整理,按一定体例编辑成书,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
除《琴史》外,朱长文还有《乐圃文集》100卷,以及《琴台志》、《墨池阅古》等音乐类专著。
到了明代,琴乐类专著主要有严澄1614年的虞山派传谱《松弦馆琴谱》,初版收22支曲,再版陆续增至29支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词的风气。本书为《四库全书》所收的明代唯一琴谱,在琴界有较大影响。
清代时,1677年休宁人程雄选定《松风阁琴谱》,收11支曲,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支曲。后人评价说:
谱中所增诸法,多出雄之新意,指法亦较他谱增倍。醉渔诸曲,更欲曼衍声调,以博趣于弦轸之外,可谓心知其意者。
“琴棋书画”是古人注重精神生活的四大雅事,因此,棋类和与书画相关的墨、砚、印,也成为日常评议的话题,这方面的文章、专著非常丰富。
古今之戏,流传最为久远者,莫如围棋,一般游戏都是为了热闹,而围棋则是“取其寂静”,这是对心智的考验与磨炼。
围棋相传起源于尧,到了春秋战国时便已有史料记载围棋活动了,一些关于围棋的简单理论也时有出现,“举棋不定”的典故便出自于《左传》之中。秦汉以后,随着围棋被重视的程度的加强,围棋论述也渐渐多了起来,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
宋代对围棋的喜爱,之于前朝历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开国皇帝宋太祖、宋太宗直到宋徽宗,都对围棋情有独钟。“上若好之,下必甚焉”,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之下,宋代围棋活动极为普遍,老妪山翁、贩夫走卒皆可对弈,并涌现出了以一代棋坛宗师刘仲甫、李逸民为代表的大批杰出国手,宋代也成为第一个围棋圣朝。
宋代是我国围棋走向成熟、系统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围棋的第一次高峰,后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围棋战术逐渐成熟和提高,对战理论也趋于系统和完善。
宋代的印刷出版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一切都呼唤着我国围棋史上一部经典著作的诞生。宋代李逸民编写的《忘忧清乐集》正是集围棋千年发展大成的第一部传世经典。
李逸民是宋代棋坛一代宗师,曾被钦点为翰林院棋待诏。“棋待诏”这一职务始于唐玄宗,宋代沿袭唐制。李逸民便是用他的《忘忧清乐集》记录了宋代的棋弈盛况。
宋代还出现了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作者为北宋棋手、围棋理论家张拟。
《棋经》又名《棋经十三篇》,全书涉及规格等级、品德作用、术语、战略战术等,理论较为全面,还记载了一些善博弈者的名字,书中常引经传中的句子,来说明博弈之道由来已久,并用经典语作为每片的结尾:
虽小戏,亦归之于正,且隐藏绝大智慧。
宋代著名棋手还有山东济阳人刘仲甫,字甫之。他是宋哲宗、宋徽宗时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国手,居开封时为翰林院棋待诏,擅名20余年,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他曾于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先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是我国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
刘仲甫著有《忘忧集》、《棋势》、《棋诀》、《造微》、《精理》诸集,述其弈棋之技巧与心得,但只有《棋诀》存留后世。
《棋诀》包括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大部分,这是技巧部分,刘仲甫在最后言明弈棋之心得:
棋者意同于用兵,故叙此四篇,粗合孙吴之法。古人所谓“怯敌则运计乘虚,沉谋默战于方寸之间,解难排纷于顷刻之际。动静迭居,莫测奇正。不以犹豫而害成功,不以小利而妨远略”。此非浅见闻者能议其仿佛耳。
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收集了围棋理论著作3篇:张拟的《棋经十三篇》、刘仲甫的《棋诀》以及张靖的《论棋诀要杂说》,这些围棋理论著述,无不是我国围棋史上最早刊载的珍贵资料。
《忘忧清乐集》书名出自宋徽宗诗“忘忧清乐在枰棋”。甄选前代及本朝名家弈谱50余图局。其中记载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等图局,为最早的棋局,这对考察我国古代围棋脉络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在墨、砚、印方面的专著,也自宋代文风极盛时开始产生。如《文房四谱》即为宋代苏易简撰,该书共5卷,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涉及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等内容。
《笔谱》卷集中介绍了蒙恬的狐毛笔制作方法,韦仲将的兔羊毫笔制作方法。《砚谱》卷对砚石的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冷热适应能力以及制作方法和外形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介绍了作澄泥砚法,这是我国古代造砚艺术的萌芽,也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纸谱》卷中说,造纸原料其实远不止破布、渔网,还介绍了用麻束造玉屑和屑骨等造纸技术。《墨谱》卷是第一次记载墨的生产工艺的文字。
《文房四谱》中各谱的体例大致相同,首先叙事,次讲制作,三是杂说,四为辞赋。叙事重在说明定义、沿革及产地;制作则重在介绍制造技术;杂说讲述典故和逸闻;辞赋汇集了有关赞咏“文房四宝”的诗词。全书首尾相映,浑然一体。
宋代墨、砚类专著还有唐积的《歙州砚谱》、高似孙的《砚笺》,以及无名氏的《歙砚说》、《端溪砚谱》等。元代棋手严德甫主编了一部比较著名的围棋著作《玄玄棋经》,又名《玄玄集》,由晏天章帮助整理刊刻。《玄玄棋集》书名取自老子《道德经》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来比喻棋图著法精妙。因卷首冠以张拟的《棋经十三篇》,后人称《玄玄棋经》。
《玄玄棋经》分为“礼”、“乐”、“射”、“御”、“书”、“数”6卷,内容比《忘忧清乐集》还要丰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皮日休《原弈》、吕公《悟棋歌》、《四仙子图序》、张拟《棋经十三篇》、刘仲甫《棋诀》等篇。二、三卷重点是边角走式,还有让子局谱和术语图解。四、五、六卷共有378个棋势图,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本书虽有起手法、古遗局等,但重点放在100个死活题上。这些死活题不仅起名生动,如“野猿过水势”、“入穴取鱼势”等,而且质量极高,颇受棋界重视,曾多次翻印出版,广为流传。
元代篆刻家吾丘衍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于1300年著有《学古编》,由《三十五举》、《合用文集品目》和《附录》3部分所组成,叙述篆隶书体的演变及篆刻的章法与刀法等有关知识,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印学的著作。
《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甚多创获,故后人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
《学古编》提出的“篆法优先于印法”理论及其基本内容和结构形式,历来被许为印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篆法与章法并举的经典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
吾丘衍的《学古编》影响很大,在后世多有续作,如明何震有《续学古编》2卷,清姚觐元有《三十五举校勘记》,桂馥有《续三十五举》、《再续三十五举》各1卷。这些著作对我国印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代乾隆年间,有皇家收藏的砚史著录《西清砚谱》所录各类砚计240枚,全书可以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文物珍藏的自汉唐至宋元的砚,第二部分是明或清初的镌品。编著形式图文对照,所有砚的图形用工笔手绘,从各个方位来展示说明。《西清砚谱》存世有3种:文渊阁本、藏书阁本和文华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