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9400000016

第16章 对温度与湿度的测量

温度与湿度是热学中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但不同物质的变形程度又是不同的。所以古人在此中也得到了不少有关的知识。

我国古代不仅对温度和湿度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记载,而且制造了一些测温、测湿仪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温、湿度计量的热忱。

冷热的概念自古已有,古人以寒、冷、凉、温、热、烫等术语所表示的温差范围,会随人而异,有极大的主观性。即使如此,古人还是找到了一些较为客观地判别冷热程度的办法。

在温度计出现以前,人们只能凭自己的感官去感觉。例如,用手触摸物体来判别物体是冷是热,冷热的程度如何等。这种以体温为基础的触摸感觉法,只能判断一定范围内的温差,而不是特定的温度概念。

还有通过观察水的结冰与否来推知气温下降的程度。如《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就记载:“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种做法被后世人们所认可。

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就有几乎同样的记载:“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这是因为,通过观察瓶中水结冰或冰融化,确实可以大致知道气温的寒暖变化。

古代人们想了不少隔热保温的方法,把冬天的自然冰保存至次年夏天。从周代开始就有“夏造冰”的说法,但当时是怎样的造法,还有待研究。

至于对温度的观察、测定更有多种方法,在节令、体温,以及冶炼和制陶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观测温度的方法。

古人对自然规律缺乏了解,认为反常节令是上天对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诫”。所以,要把节令记录下来,写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验吉凶。同时,对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时的气候状况,古人也比较注意记录。

至迟从11世纪起,官方就已经习惯记录冬至后9个九天当中每日的天气,这叫做“数九寒天”。在明清时期,人们常会把这些日子的天气每天都记录下来。

有关这方面的记录在清代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有4卷之多。现在,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气候的温度变化情况。

体温又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因为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古代人就充分地认识了这种特殊的“温度计”,并在制奶酪、豆豉、养蚕、茶叶的加工工艺中应用。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曾指出,牧民做奶酪,使奶酪的温度“小暖于人体,为合时宜”;他又指出,做豆豉,“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宋代农学家陈旉在论及洗蚕种的水温时说:“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

宋代茶学专家蔡襄曾说过,茶叶“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论及养蚕的最佳室温时指出,养蚕人“需著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古人还通过观察发热物体的火焰颜色,掌握了高温目测技术。“火候”一词最初的本意是,观察发热物体的火焰颜色。

在金属冶炼或烧制陶瓷过程中,历代工匠都以火焰颜色来判别炉体内温度的高低。因此,火候实际上是古人创造的一种经验性的高温目测技术。虽然,它具有很大的经验性,也不能标出温高的具体数值,但它有充分的科学性。

战国时著作《考工记》,最早记述了冶铸青铜的火焰颜色:

在熔炉中加入铜矿和锡矿而进行熔化的过程中,首先熔化挥发的是那些不纯杂物,它们的燃烧呈现黑焰色;然后,熔点较低的锡或杂物硫熔化并挥发,呈现黄白焰色;随炉温升高,铜熔化并挥发,铜与锡成为青铜合金,呈现青白颜色,进而炉火纯青,便可开炉铸造。历代冶铸、陶瓷等工匠常用火候观察法,炼丹家和药物学家对此也有所发展。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的火焰颜色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以及炉内气氛,确实是古人常用的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这与近代物理学中用光谱学原理,对不同物质的不同特征火焰及其所对应的温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西汉时期,有人曾试图制作一个测温装置。《淮南子·说山训》记载:在瓶中盛了水,当它结冰,可以说明气温低,如其融解为水,又可以说明气温之升高。这个观测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关于测温器的设想的萌芽。

真正称得上温度计的发明,是17世纪的事。1673年,北京的观象台根据传教士南怀仁的介绍,首次制成了空气温度计。但我国民间自制测温器的也不乏其人。

据清代初期文学家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记载,清代初期的黄履庄曾发明一种“验冷热器”,即温度计。

据记载,“此器能诊试虚实,分别气候,证诸药之性情,其用甚广,另有专书。”只是验冷热器的“专书”和实物都已失传,我们难以判断其具体原理和结构,估计是气体温度计之类的装置。但它的结构与原理没有被记录下来,也可能是毛发式或天平式湿度计,但也有可能是气压计,因为空气的湿度与气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清代光学家黄履也曾自制过“寒暑表”,据说颇具特色,但原始记载过于简略,难知其详。由于原始记载过于简略,我们对于这些民间发明的具体情况,还无从加以解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活动,表现了我国人对温度计量的热忱。

湿度是一个似乎很难捉摸的概念,它的变化与天气晴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人对此也有所认识。

古代测定燥湿的方法有多种,王充在《论衡》中记述了另一种判断燥湿的方法:“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其中“琴弦缓”属于人们可以测量的物理现象,据此可以预报晴雨天气。

王充还对寒温的传播,从“气”的角度探讨热的传导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热是靠气来传导的,距离越远,热在传导中损失就越大,因而渐微。

西汉时期曾经有一种天平式的验湿器。《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燥故炭轻,湿故炭重。”可见当时已经知道某些物质的重量能随大气干湿的变化而变化。又记载:“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说的就是天平式验湿器。

天平式湿度计的构造很简单:只要用一根均匀的木杆,在中点悬挂起来,好像一架天平秤。

两边分别挂上吸湿能力不同的东西,例如一端石子,另一端为咸海带;或者一端用淡水浸过又经晒干的棉花球,另一端为盐水浸过又经晒干的棉花球等。再使两端等重,天平平衡。

当大气里湿度大了,吸湿能力强的一端因吸入较多的水分而变重了,天平就倾斜,这就预示着可能要下雨了。这种湿度计具有简便易做的优点,而且比较灵敏,是人类最早的湿度计。

对于这种验湿器的结构与原理,《前汉书·李寻传》中说得尤其具体:把两个重量相等而吸湿能力不同的物体如羽毛与炭,或土与炭,或铁与炭分别挂在天平两端,并使天平平衡。当大气湿度变化,两个物体吸入或蒸发掉的水分多少互不相同,因而重量不等,天平失去平衡发生偏转。

这种验湿器简单易制,灵敏度也还好,使用时间很长,甚至在20世纪的农村气象哨站也还沿用,可见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欧洲也有过这种验湿器,那是15世纪才发明的,比我国迟了1600多年。

大气湿度变化引起琴弦长度的变化是很微小,且难于察觉的,但反映在该琴弦所发的音调高低的变化却是十分明显的。这里已经孕育着悬弦式湿度计的基本原理了。

黄履庄在1683年制成了第一架利用弦线吸湿伸缩原理的“验燥湿器”,即湿度计。它的特点是:“内有一针,能左右旋,燥则左旋,湿则右旋,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黄履庄发明的“验燥湿器”有一定的灵敏度,可以“预证阴晴”,具有实用价值。“验燥湿器”可以说是现代湿度计的先驱。

同类推荐
  • 活动的生命之躯: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活动的生命之躯: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本书全面介绍了我们人类的动物伙伴,旨在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科学知识。
  • 灵山秀水之间

    灵山秀水之间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生态文明论

    生态文明论

    本著作将阐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变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内在联系,阐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题中应有之义,剖析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特别是剖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关系。
  • 渭河的明天: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集

    渭河的明天: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集

    本书包括综述、文函集锦、政要论坛、专家观点、特约通讯、新闻荟萃六大部分。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渭河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以来所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情况。
  • 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江泽民在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作的序中指出:“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干部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高度认清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热门推荐
  • 世子殿下

    世子殿下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唐僧,还有可能是法海。会烧香的不一定是和尚,也有可能是道士。世子殿下不一定很纨绔,也有可能很天才。脚下的江湖很玄幻,远方的朝堂很腐朽。大辽,蒙古,女真,被三者围绕的乾阳也没那么蒸蒸日上。读书人很酸,总有一股贱气。青楼女子不好,很是小心眼。江湖人士嘛,天天挨刀。当然想杀主角的人也能从天南排到地北。所谓的盛世也不过如此,世子殿下对其很看不过眼,总想有一天,能不能干翻了这片天地,给这个王朝换个名字?PS:求推荐,求收藏,求包养。
  • 韩娱之韩流始祖

    韩娱之韩流始祖

    他的演绎生涯,就是我们大韩民国娱乐圈的发展史---《首尔日报》在韩权佑宣布退出娱乐圈之后,在写给韩权佑的专题最后,写下了这一句话。(新人,实在是不会写简介啊——)
  • 离别前总有笙歌

    离别前总有笙歌

    当年,他们都误会了对方,而多年以后,男主想要追回女主,而女主一心以为他当初已经对别的女孩动心了,不愿和这种人一起过一辈子,但是,这一切都是误会......
  • exo之萌萌女配逆袭

    exo之萌萌女配逆袭

    纳尼?!泥煤!难道我就这么穿越了?这也太离谱了吧。。。。。还要叫我攻略男主,还是十二个?!(先申明彼岸花是刚升初中的学生更文时间不定)
  • 血噬异界

    血噬异界

    一不小心,他这个孤儿成为了吸血鬼的小小仆从。一不小心,他这个仆从成为了吸血鬼的初拥。一不小心,他这个初拥来到了异界当隐忍一步步被引导,当爆发一次次的来袭,王道之路已经被少年踏在了脚下。约翰·波特:“你们的血,即我之食!”
  • 鬼情操之肉灵

    鬼情操之肉灵

    采肉灵,堕凡心,半夜鬼神惊。画楼高堂,玄机莫测;夜黑风起,与鬼共舞。今心雪原创书友群:482420880,欢迎朋友们前来指点、交流,吐槽。
  • 鼓人

    鼓人

    一份汉武帝编制的鼓谱,一面康熙皇帝御封的大鼓,一对慈禧太后钟情的鼓槌,化作如椽大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太行山区一个谷姓轿鼓世家五代传人的命运长卷。在这幅命运长卷上,有谷家人的荣誉、辉煌和笑声,也有伤痛、悲怆和泪水……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轿鼓世家传人的言行就像咚咚的轿鼓声那样直白、清澈、响亮,在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和流血牺牲;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能够积极顺应历史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超限攻略

    超限攻略

    那些驱动我们一生奋斗的东西,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被悄悄的埋藏在心底了
  • 网游之无尽传说

    网游之无尽传说

    一个神秘的黑洞带着本该死去的林扬回到了网游《无尽传说》开服的前一天,带着拥有火神传承的188级枪斗士记忆的林方,毅然决定踏上另外一条道路,前世所有的遗憾都将在今生一一做出了断,前世的职业选错了,那么今生就直接选个隐藏职业去!前世获得火神传承的时间太晚了,今生得多得几份补偿自己!前世一直是单身,今生一定要找一个......靠,怎么一下出现这么多!小蛮,你听我解释啊!
  • 我是怪物我怕谁

    我是怪物我怕谁

    一场医疗事故,让还在襁褓的她身患怪病,在谩骂中长大:“诶,看,她就是住9栋那个见不得光的怪物,难怪她爸爸也不要她”;“哈哈,同学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呀,怪物来啦,哈哈哈”;“别叫我姐,恶心,浪费粮食的人,都不知道小姨要你干吗,就该把你掐死”......一场邂逅,她原以为是迟来的幸福,没想到只是噩梦的开始.....一直以为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可笑的骗局,最后带着悔恨,在绚烂的年纪,结束了生命。再次醒来,她回到了小时候,重活一世林小草发誓定不让历史重演,她不要爱情,不要亲情,只想好好守护好爱她的妈妈。嘲笑她?讽刺她?欺骗她?没关系,她,林小草都会一一奉还,而且十倍百倍的奉还,有什么好怕,我是怪物我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