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他是一个天才,但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他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不少都是通过修改历史和史料达到变通的目的,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变古为我今用的。
嘉祐二年,礼部侍郎欧阳修在京师主持贡举,评判试卷时,欧阳修被一考生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吸引住了。该文说理透彻,文采非凡。欧阳修本想将此文列为第一,但他对文中作为论据的一个典故产生了怀疑。这典故是说当年尧为帝时,有人犯了法,刑法官请示尧列出3条此人该杀的理由,但尧却列出了3条应该赦免的理由,最终赦免了这个犯人。考生用这一典故来论证“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使用得恰到好处。欧阳修饱读诗书,对史书上的典故了如指掌,怎么就没有看到过关于尧赦免犯人的故事呢?不过疑虑归疑虑,他还是给这位考生排名第二,名列进士高榜。这个考生就是苏轼。
事后,欧阳修问及此事,苏轼笑着说:“这个故事是学生想当然耳,今天特向老师请罪。”
欧阳修对苏轼更是刮目相看了。认为苏轼不但善读书而且善用书,才思过人而且善于变通,将来成就必然在自己之上。
在任何情况下,懂得灵活变通的人都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苏轼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活学活用,而不去遵循规条和史料。但他的变通有一个前提就是把握原则,“想当然耳”是因尧作为明君是会这么做的,遵循了事物的“可然律”。但如果苏轼编造的是一个有违尧性格和原则的故事,就不能算是变通,而是瞎编乱造了。
因此,变通还是要把握一定的原则的。在工作中的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变通,就要根据本岗位的职责进行判断处理,对各方面的利益进行好的照顾,最终找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灵活变通,否则的话只能是幼稚和不成熟。
职场上的灵活变通法则
在职场上与同事和上司相处是一门学问,事情做到位,说到位,上司就容易接受你,你的职场之路也就会更加顺畅;否则,不分场合、不知深浅、不懂分寸、不会变通就会适得其反。因此,人际交往往往更能决定你的工作成败,要多运用变通的法则来行事。
凡事留有余地
现代社会变化万千,老板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够灵活变通,老板身边的人与事也转变得特别快,所以在他身边的员工,就一定要适应弹性处理法则,固守己见往往会成为老板的心腹大忌。
藏器于身,相时而动
嫉妒是人的天性,所以你的聪明才智不要在上司面前故意炫耀,否则上司就会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放旷、盛气凌人,轻则不会和你产生共鸣,彼此之间缺乏默契;重则会对你产生戒备,并有意压制你。
树立自己肯变通、会适应的形象
如果能够给上司一个凡事肯变通、会适应的印象,上司一般会格外看重你。因为他不用担心你会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事的影响而导致情绪变化,使工作质量下降,而且他还会认为可以依赖你的灵活变通应付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事件,因此自然会更加看重你。
执行箴言
当今的信息时代,风云多变,不能变通的人必定要吃大亏。在执行中,灵活变通是做事的重要准则。要善于养成自己灵活机变的素质,在复杂多变的执行环境中找到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