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量信息作用于脑际形成了印象:华东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堪比天堂的苏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一直只是在想象之中。七月下旬的华东之旅,给了我印证的机会……
凄美伤感的城市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早让我知道杭州是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虽然意在讽喻,却掩不住繁华美景的直白,当年的赵构只想把杭州作为临时安顿之所,没想到“临安”成了久安,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竟然风雨飘摇了150多年,如果没有风波亭事件,这“西湖歌舞”还真不知道几时能休呢。
旅行车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行驶,密集的红绿灯、拥堵的车辆最能证明的应该是都市的繁华,高大的梧桐树几乎遮盖了整个路面,虽然烈日当空,却并不燥热,绿树茵茵下的街道平整而洁净。都说城市是千篇一律的,说的是建筑与交通设施,杭州还是有她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从这千篇一律中透出来的文化的味道。杭州是美丽的,美在靓丽的设施,美在自然的风韵,美在厚重的文化与历史。
穿过一条条繁华的街道,旅行车把我们送到西湖边上已经是下午的三点了。湖岸边垂柳飘动,游人如织,常在影视、书画或古诗词中方能品味到的西湖美景终于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走在并不太长并不太高的苏堤上,穿行于垂柳和人流之中,感受湖光山色的美艳,想象中有些古朴残缺的苏堤没了踪影。泛舟西湖上,平静如镜的水面让人颇感惬意。导游指着远处的一幢大楼说:“那是杭州市政府大楼,因为尖顶中空的方形设计,诱发了人们的联想——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往里钻!”众人一阵洒笑:还真契合了现时官场的一些潜规则。
我对康熙题词的“花港观鱼”、如同直立悬浮水面的葫芦状的“三潭印月”、素净优雅的“素竹园”之类的局部景观兴致不高,倒是对岸边垂柳、半山古塔以及湖边的岳王庙更加关注,因为那里有“千年等一回”的凄美动人的传说,有“精忠报国”的正义伤感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给予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深思。
杭州作为一个江南名城,美景如云,同伴游兴颇浓,而我却更倾向于对她的传说故事的聆听,虽然也拍照留影,那只是作为一种有形的记忆。
杭州是文化的也是历史的,是凄美的也是伤感的。
灵秀的江南水乡
“依楼品茗,听橹声欸乃,流水无声,淌千年风情,极尽水乡之胜,江南之秀。”这是我在乌镇就餐时看到餐厅墙壁上的描写乌镇的词句。
据介绍,乌镇历史悠久,距今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聚落,名叫“乌墩”,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时期,乌墩处于吴越两国的边境,吴国在此戍兵防越,改称“乌戍”,秦汉至隋唐时候,时而隶属会稽,时而归属吴郡,宋以后曾分为乌、青两镇,有个“乌青水龙会”的招牌应该就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阐释。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造就了乌镇异常丰厚的文化积淀,吴疆越界的地域位置形成了富有的乌镇民俗。其中的“衣俗”当属乌镇民俗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古代乌镇人衣冠比较繁琐,华丽与否更折射富贵等级,这应该也是乌镇染纺业延续数百年长盛不衰的缘由。
在小巷走一走,在河边坐一坐,满目所见都是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简单古朴的美最适合休闲玩味了。我们一行顺着旅游指示牌的方向闲散似的踩着石板路,穿行在木板房之间,看皮影戏,听老故事,嗅文化的味道,去染坊触摸蓝印花布,别有意趣。其实,这里也可以拆旧建新,添加现代气息,打造更为艳丽的风景,但却没有,分明是有意保存下来的原始,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乌镇等待千年就是为了等待一波一波的游人出现。此情此景,的确让人欣喜让人迷醉让人流连忘返……
小桥流水人家,对于乌镇人来说,不只是一种意境,而是一种生活,对于游人来说,展示的也不只是一种有形的特色,更是一种无形的韵致。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傍河建房,水镇一体,可算是别具一格了。桥是乌镇不可或缺的部分,据说现存古桥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一座座古桥把河道两边连成一个整体,走在桥上,看鳞次栉比的小木屋和来往穿梭的乌篷船,那感觉很有些久违的另类。
也许是发自内心的敬仰,我们在茅盾故居停留的时间最长了,是刻意嗅闻文化的味道,也是感受智慧的传承,在脉脉书香中品味一幅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乌镇,一个灵秀的江南水乡,我们记住了你。
感受伟人的博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诗人杜牧目睹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无限感伤,即兴创作了这首《泊秦淮》,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南京不是上海,十里洋场尽是灯光琉璃世界;南京不是苏州,小桥流水映的是螓首女儿情怀;南京也不是扬州,廿四桥下淌着永不回头的运河岁月。南京,承载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每座山,每条水,每幢建筑,仿佛都在述说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雨花石的瑰丽,夫子庙的深邃,乌衣巷的典雅,秦淮河的多彩,还有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都是南京的名片。其实,南京于我一直只在想象中,这次南京之行也因为时间匆忙,许多地方只是“惊鸿一瞥”,只有中山陵庄严肃穆而又恢弘的气势令我最难忘怀。
穿过高大的牌坊,走过宽敞的墓道,看过雄伟的碑亭,攀上数百级台阶,我们立在中山陵门前,仔细端详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再次领会三民主义的真谛,深感中山先生的伟大。祭堂内宽敞肃穆,中山先生的石雕像栩栩如生,和蔼慈祥。因为适逢修缮,墓室没有开启,就此折回,多少有些遗憾。整个陵区松柏参天,一派静穆氛围。站在陵门前回望,南京城尽收眼底,那景致令人震撼。不过,也许是出于家乡观念,我对谭延闿书写的苍劲有力的正楷鎏金碑文更为留意:“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谭延闿,既是民国政坛的不倒翁,也是民国的四大书法家之首,高陇石床村人,地地道道的茶陵老乡。
南京是六朝古都,特别是朱元璋开创明皇朝建都南京之后,经济社会愈加繁华,文化底蕴愈加浓厚,许多亦真亦假的传说故事也滋生繁荣,流传开来,逐渐形成习俗。导游在旅行车上津津乐道地讲着有关南京的民俗故事,比如新女婿第一次拜访丈母娘,如果相中了会给新女婿吃鸭屁股。大家听的时候好像很认真,其实并不怎么往心里去,讲过之后随即也就忘记了。
总体说来,南京给人的印象更多的还是血腥和凝重,从吴越争雄到明朝立国,从太平天国的内讧到抗战时期的屠杀,无不透出血腥味,传说雨花石之所以瑰丽多彩就是因为被先烈们的鲜血浸染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候的壮阔场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传神展现,虽然赋予了南京新生的自信与自豪,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悲壮还是难以掩饰。
过去,南京是一个有担当的城市。未来,南京也将是一个有担当的城市,正如孙先生的“博爱”精神,定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穿行在苏州园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到苏州自然想起了张继的这首诗,这首诗曾经使苏州的寒山寺名扬天下。不过我知道,苏州名扬天下的还是那些园林建筑。据介绍,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这次我们主要游览了狮子林,不得不为其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建造艺术所叹服。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我们穿行其中,曲径通幽,犹如置身迷宫,惬意舒心,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是经太湖入苏州园林的,在吴王宫、三国影视城逗留了大半天。太湖水域空旷,波光潋滟,如果说西湖是羞涩的处子,那么太湖就是多情的娇娘。太湖边的三国影视城虽然人造迹象明显,却也是趣味盎然,但与苏州园林相比,还是稍逊一筹了,我更喜欢园林内的古朴与雅静。
东方明珠的魅力
上海是我们华东之行的最后一站。说来有些憋屈,差不多一天的时间,美其名曰游览了黄浦江、外滩、浦东新区,实际上就是围着东方明珠这座电视塔转悠。
东方明珠坐落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毗邻黄浦江,与外滩隔江相望,塔高467米。东方明珠由塔座、三根擎天大柱、串联上中下三个球体组成,与毗邻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两个巨大球体构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东方明珠的整个结构浑然一体,既雄伟又壮美。不过,我们并没有爬上这个高塔,而是登上了离她不远的金茂大厦。站在金茂大厦88层的观光厅远眺,差不多能将上海全景尽收眼底,尤其是东方明珠的伟岸身躯一览无遗。上海的高楼林立,展示的是繁华大都市浓郁现代气息的特质,与苏州园林比起来,的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的景致。
最美的应该还是黄浦江夜景。岸边灯火阑珊,彩灯迷人,特别是东方明珠通体发光,熠熠生辉。当日恰有一轮明月高悬,正好照射在东方明珠的上方,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美轮美奂。
上海,如同北京一样,曾经是心中无限的向往。记得小时候,能用上上海制造的东西,哪怕是很小的东西,都会感到特别荣幸。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传统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继续,但那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话犹在耳边,时时记起。如今,以东方明珠为代表的新世纪建筑群刷新了地标,展示了活力,更增添了都市魅力。
这次华东之行由于时间短、行程远、范围广,所见不过沧海一粟,所闻也只星星点点,但却管中规豹,实实在在感受了华东一带发达地区的魅力,虽然意犹未尽,此前形成于脑际的美丽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201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