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听着窗外淅沥沥的雨,静坐桌前无端的泛出许多莫名的情怀,下意识握住的笔在纸笺上游走,一个个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的秋字占满了整个页面,撕下来,揉捏成团后扔进了废纸篓,又开始下一页不经意的涂抹,居然还是这个字……
秋,从禾从火,字面意思不难理解,红红火火的庄稼,自然是成熟的标识。但是,说到秋字,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指季节,秋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秋是收获的季节,这也与秋字的构成相关联。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季节又总与气候物候相关联,季节不同,物候也不同,但真正有别的恐怕还是人的心情。“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笔下的秋景致宜人,想必他是积极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笔下的秋悲愁难解,也许他有更多无奈。“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笔下的秋一派萧杀,印象中他应该是志得意满,何以这么消极颓废,甚是不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相比之下,刘禹锡对于秋天更多溢美之词,不经意想起他的《陋室铭》,想起他的豁达洒脱,也就不难理解了。
秋,在我的臆想中,月清风爽,温润宜人,白天是天高云淡、大雁掠空,晚上是皓月繁星、萤飞虫鸣。秋收之后,人们更多的是慵懒赋闲,自在逍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的《秋日偶成》表达了一种对于闲适恬淡生活的追求,轻描淡写却韵味十足。不过,程颢是大儒,钟情理学,怡情山水,与书为伴,也算是清高恬适之人了,他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样写的轻巧闲适,意境中充满童趣和原始的恬淡情怀。记得小时候,时常在不温不热的秋阳下做功课,在气清月朗的夜幕下玩游戏,即便在前些年,我也喜欢手捧书本,挪个躺椅,融入秋阳与清辉,偶见落叶飘零,也只想着那是自然规律,不足为奇,秋之萧瑟毫无感觉。
然而,今天,应该不只是今天,连绵的秋雨致使广袤的天际阴霾重重,心也莫名的充满惆怅,莫非真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年之有春夏秋冬,人之有幼青中老,年逾不惑而知天命,也算是入秋了。也许是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的恐惧,也许是经历越来越多感动越来越少的淡漠,无因无由滋生出许多怅然若失。“岁月几许?人生茫茫坎坷路,为人作嫁无今古。清风两袖,苦情向谁诉?”不经意想起了自己前不久一首拙劣的《醉落魄》。想想潦倒一生,还真是落魄了。
人之入秋,最是无奈,也矛盾多多。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古今借秋抒怀者大有人在,虽然不乏高雅之士的坦然怡情,但多数也只是“天凉好个秋”的揶揄,总被一个悲愁哀怨的情绪所笼罩,往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结难以排解。至于曹孟德的雄心豪迈怕是独一无二了。
“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这是一首童谣,说的是自然界的循环轮回,其实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母亲从分娩后代的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盼着男儿成为伟岸的山,女儿成为娟秀的河;岂不知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候,他们也秋意浓重了,而当儿女们长大成为了父母,谁又不是重复着父辈的日子?
有人说:“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的相依是匆匆的。唯其短暂,人生之秋才有了特殊的意韵。无论是黄熟了的稻麦,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他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着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也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树体有知,是感伤的。果实有情,也是留恋的。
远眺窗外,遥望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又见额前发鬓添霜。秋雨迷离中愈感秋意浓重,秋之惑,惑之深矣。
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