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总与月连在一起,中秋节是传统的团圆节,取意怕是也与月圆有关。古代雅士都有中秋赏月的习惯,众多的中秋诗词也都是借月抒怀。最著名的怕是要算苏轼的《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很直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好像更大气: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还有一些诗作,通篇不言月,但却一眼便能看出所写的就是月:如齐已的《中秋月》: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晏殊的《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古人唱和中秋的诗词不计其数,可谓佳作连连,一般都是表达一种对于团圆的期盼与相思的情怀。不过,李商隐的《嫦娥》似属例外,也是让我最难以释怀的一首: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记忆中,每年的中秋节都是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深邃的苍穹显得特别高远。小时候的许多稀奇,总难忘却。大人们说,月亮里面有个美女叫嫦娥,和玉兔为伴,愁肠百结而十分无聊地窥视着人间,她的旁边还有一个老者叫吴刚,不停地砍着一棵桂花树,他的斧头不断地砍向桂树,但拔出斧头时桂树的刀口随即愈合,只要定睛凝视明月,便可以把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我自然也尝试过,定睛地看着,还真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月亮里的嫦娥和吴刚……等长大了才知道,那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还有就是关于天狗吃月的故事,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湛蓝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月亮分外明亮,我和众多小孩子在晒坪上玩,大约9点钟的样子,月亮忽然暗下来,圆圆的月亮只剩半张脸,有人说,天狗要吃月了,于是大人们拿来了锣鼓和月饼,在空旷的晒坪上放一盘月饼,并狠狠地敲打着锣鼓,把天狗赶跑,救出月亮。这招还真灵,不久,月亮就被天狗吐出来了,清亮柔和的月光水一般泻下来,一切又恢复到开始的模样。大人们说,每年的中秋节天狗都会吃月,要用锣鼓吓唬天狗,还要用月饼祭祀天狗。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偶然:中秋遇上了月食。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不记得这是谁的诗作了,诗中明确地写出了月是秋的主题,人们在秋天对月心存期盼。然而,今年的中秋无月,倒不是被天狗吃了,而是忽然的绵绵秋雨和降温,把月亮淋湿了。中秋夜,无月可赏了,只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伫立窗前,凝望黑乎乎的夜空,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似觉别有一番情趣。虽然无法看清雨帘的密度,但却不难感受雨水的潇洒,近处,远处,更远处,并不小的雨下得正欢,就像久别重逢的情人,要把满腔的相思倾诉给大地,尽情地亲吻着。透过雨声,又仿佛听到了秋虫的叹息,田畴的欢笑,农人的欣喜。其实,不得不要承认,这是一场贵如油的及时雨。就在节前的半个月,高温炙烤着大地,稻田开裂了,庄稼蔫了,正盼着下雨呢。也算是上苍送给农人的中秋大礼了。
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是一年中最后一个传统的重要节日,过了中秋,也就意味着一个年份的时日不多了。做了的,没做的,想做的,在做的,理智的人们又该清理一下自己的心绪,盘点一下自己的得失,调整一下自己的方略,无论怎么清理盘点,都会无一例外地增强了紧迫感。透过雨声,我又似乎听到了人们急躁的步履……
搅乱了赏月的传统,平添了听雨的乐趣,虽无奈却并不怅然。那些遥远的神话传说,那些遥远的附庸风雅,那些遥远的原始习俗,那些遥远的虔诚仪式,都浸润在雨中,湿漉漉的,拎不起来,也无所谓放下。忽然觉得,中秋其实就是一个时令,只不过被好事者赋予了诸多的虚无缥缈和繁文缛节,美其名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人们有所寄托有所期盼有所慰藉,但却实实在在无端地增加了人们诸多的忧心烦恼和惆怅。这真是:有心赏月月不见,无意听雨雨更多;年节无非启心智,中秋催人莫蹉跎!
201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