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经意中的成长
生命如一段旅程,只有走过才会完整。其间经历的得失,我们或许有怀疑、有等待;有幸运、有挫折。蓦然回首,成长的痕迹消融于风中,然心却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更为丰盈充沛。
记得第一次购书是在1976年的11月。那时候刚入初中,因为课本知识“短缺”,老师要我们多找些课外书来读,但是,去哪里找呢?有个同学提议:去镇上的书店买书,买回来互相交换着看。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在一个周末去买了书,我花5角钱买了一本浩然的《西沙儿女》。没想到回家后遭到了母亲的训斥:“学校不是发了书吗?读好了那些书就可以了,还买什么书呀,不要钱呀?”我理解母亲的心情: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买书实在是一种奢侈。其实,那5角钱不是父母给的,是外婆在我入学的时候给的,我一直舍不得花,在口袋里整整揣了两个多月。虽然嘴上没有反驳,心里还是特委屈,委屈得流出了眼泪。不过,自那以后直到高中毕业,我再也没有买过书。
平生第二次购书应该是在1984年的秋天,那时候我在参加自学考试,我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几乎所有的辅导资料都是借阅的,好在我的基础知识还算扎实,每门课程一般突击复习一下就能通过,唯独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太多,我担心突击复习过不了,下决心要买到配套的辅导资料。打听到了江西的莲花书店有购,我便约了一个同事前去。我们骑自行车跑了50多公里,找了半天才找到了一本简易的《中国古代文学导读》。不过,这本书还是有用的,帮我很好的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脉络,让我在浩繁的古文典籍中找到了突破口和知识点,后来考试也一次过关了。
1988年的4月间,儿子一岁半了,那时候,我断断续续参加的自学考试还没结束,限于条件,我经常在后半夜起来看书,他居然也会不声不响爬起来翻书。我知道他什么也不懂,但我感觉他对书本颇有兴趣,于是,在那次考试过后,我顺便买回来十多本儿童书籍,多数是识字用书。妻子说:“他还这么小,你买这些书有什么用呀?”我说:“我小时候没条件买书,现在我要让他在书本中长大!”印象中,这应该是我平生第三次主动购书了。
此后,随着家庭条件的逐步改善,我购书的次数也多起来了,最初主要还是给儿子买书,后来才给自己买书。我给自己买的多是名著,而且尽量买平装本,为的也是节约。现在我的书柜里怕是也有六、七百册了,除了中外名著还有不少科普读物、哲学著作和人物传记。
书是最好的纪念品。一般到了什么地方,特别是外出旅游,我都喜欢买一两本书做纪念,喜欢在书的扉页写上“×年×月×日购于××”等字样。闲暇时候偶尔翻翻,看到扉页上的标注就能想起购书时候的情景,这也算是书的一种特有的记忆功能吧。
一本好书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2004年的正月,我到长沙东塘亲戚家做客,没事时候去了书店,我精挑细选买了一本《北大状元的家庭教育》,回家后给了儿子,儿子后来还带到学校去了,那年正好是他高中毕业,高考的作文题就与家庭教育有关,儿子考出了最好的成绩,他对我说:“那本书至少帮他增加了6到8分”。
有人说书是智慧的钥匙,有人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生的向导……站的角度不同,对书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么理解,一般都是对书的肯定。中国有句古话:“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购书为读书,读书为什么呢?这恐怕只有在书中获益了的人们才能作出回答。
2009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