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初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进行有规模的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
规模最大的是美国麦克默多站,位于麦克默多海峡畔,1956年2月16日建站。站内各类建筑200多栋,建有洲际机场、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型综合修理厂、通讯网、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电影院、商店等。一到夏季,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许多游客来这里观光,一时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就像一座现代化城市,故有“南极第一城”的美称。
唯一位于南极点上的科学考察站是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1956年开始建设,花了12个夏天才建成。可以容纳150名科学家和后勤人员,预计可以使用许多年。所有建筑材料都用飞机运送。考察站形状像一个机翼,由36根“高跷”支撑,距离地面10英尺,风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积。当雪堆积得太厚,液压千斤顶可以再把建筑抬高两层楼。
这里,我们重点说说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斯科特站自建成后,观测工作就年复一年地进行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那里的工作人员逐渐发现,这个基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本来正好设在南极点上的观测站,已经不在极点上了,它向南美洲的方向“移动”了100多米。平均每年移动速度约10米,每天移动速度不到3厘米。
科学站怎么会移动呢?原来,并不是科学站在移动。移动的是它下面的冰层!冰层不停地移动,建在冰层上面的科学站也只好随冰“漂流”,越走离极点越远,因此不得不考虑重建新站。这次,新站没有建在极点正上方,而是建在极点附近。预计几年以后,由于冰层的移动,可以使观测站“走”到极点上。即使这样,这个新站也只能用十多年。
这个事例说明了,南极冰盖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即使在南极大陆的腹地,冰盖也在缓慢地移动着。为什么冰盖会移动呢?
高山上的冰川挂在倾斜的山坡上,它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会向下滑动。南极冰盖下面的地形有高有低,崎岖不平,它移动的情况,和高山冰川不完全相同。
冰是一种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固体,就是说,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改变自己的形状,就像一块刚刚出锅的粘糕,时间一长,就向四周“塌”下去,也就是发生了移动的现象。
当然,冰不像粘糕那样软,不那么容易变形。但是,南极冰盖受的压力真是太大了。我们知道:每1立方厘米冰重约0.9克。尽管南极冰盖的冰比重比一般冰的比重略小,但是,几千米厚的冰层所产生的压力还是十分巨大的,在指甲盖那么大的面积上,承受的压力要达到几百千克!
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冰就会像粘糕一样,不顾下面地形的起伏,缓慢地从中央向冰盖四周移动。降雪又不断地压在冰盖上,使它的压力不致减少,冰盖的移动也就每年不停地进行着。它的速度一般每年是几米到几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