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由满族统治者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历经12帝,共计296年。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千米。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在此前的1583年,他曾经以上辈遗留的13铠甲做最初的装备,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然后构筑城池,设置大臣,制订法律,受理诉讼,并建立八旗制度。
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反叛明朝政府,明朝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70余城。后来相继攻占辽阳、沈阳,首次迁都于辽阳,其后又迁都于沈阳。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大炮打伤,不久去世。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也就是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努尔哈赤时的大金国号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52岁的皇太极猝死于沈阳后宫。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位,年号顺治。福临是清朝第三位皇帝清世祖。
1644年,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见明朝形势急转直下,就向清军投降。清摄政王多尔衮趁机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进占北京。同年,清世祖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清朝入关后,剿杀农民军,铲除明朝残余势力。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历经20多年的战争,清朝基本统一全国。
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他还在1685年和1686年,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此外,还平定了回疆、准格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
自康熙时期至19世纪中期,我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
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康熙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康熙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民过上了和平生活。
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平定了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叛乱,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
雍正帝作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作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1736年,25岁的弘历登基,这就是乾隆帝。他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为保卫祖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
1792年,清朝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订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达到六千多万公顷,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我国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3亿大关。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军队的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在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清朝政府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军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6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在当时,奕,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
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主权爆发了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于八国联军入侵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
革命派希望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
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
1907年,清政府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政府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在清政府组成“责任内阁”的同时,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急派新军入川镇压。同年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标志着我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自此之后,我国进入民主时期。
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科技在医学、地理、建筑、农学、铁路取得的成果显著。
清朝的文化事业成功辉煌。清朝小说杰出者众,曹雪芹著《红楼梦》被认为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清代的绘画水准很高。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