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印纺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明代织染工艺从技术到工具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清代丝织品云锦、棉纺品紫花布和毛纺品氆氇都驰名中外。
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其本身所具有的鲜明艺术特色,向世人显示出我国刺绣工艺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明代的纺织业,无论是纺织工具还是纺织技术都达到新的高度,织物的品种较之元代更加丰富,涌现了许多色彩和图案独具特色的极具审美价值的产品。
明代的染织工艺,除了传统的丝、麻、毛等染原料仍被广泛应用外,棉花的生产和织造,在这时期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饰的主要染织品。
明代纺织品种极为丰富,包括丝、麻、毛、棉几种,其中尤其以丝织工艺最高。
明代丝织品中的锦缎,纹样一般单纯明快,气魄豪放,色彩饱满,讲究对比。江浙一带出产的明锦,以缎地起花,质地较厚,图案花头大,造型饱满茁壮,故名“大锦”;其色彩瑰丽多姿,对比强烈,尤多使用金线,辉煌灿烂犹如天空之云霞,故又称“云锦”。江浙出产的明锦是明朝宫廷的专用织品,多用于制作帐幔、铺垫、服装和装裱等。其中,以织金缎和妆花缎最为名贵。织金缎是从元代的“纳失失”发展而来的。它的图案设计花满地少,花纹全用金线织就,充分利用金线材料达到显金的效果。
妆花缎为明初新创,它将一般通梭织彩改成分段换色,以各色彩纬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在缎地上妆花。它是明代织造工艺中最为复杂的品种,特点是用色多,可以无限制地配色,一件织物可以织出10种乃至二三十种颜色。
而图案的主体花纹又往往是通过两个层次或3个层次的颜色来表现,色彩的变化十分丰富,非常精美富丽,艺术性也最高。明代苏州产的锦缎是在唐代纬锦织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纬三重起花的重纬织锦。它质地薄,花纹细,多仿宋锦图案和宋代建筑的彩绘图案,用色古雅,故称“宋式锦”。
主要图案是在几何纹骨架中添加各种团花或折枝小花,花头较小,故又称“小锦”。这种锦缎图案古朴规整,色彩柔和文雅,常用于装潢书画,故又有“匣饰”之称。
明代的在福州出现一种丝织品,名为“改机”。它将原先与苏州相同的两层锦改为4层经线、两层纬线的平纹提花织物。
这种织物不仅质薄柔软,色彩沉稳淡雅,而且两面花纹相同。它有妆花、织金、两色、闪色等各种品种,多用来做衣服与书画的装潢。
绒是指表面带有毛绒的一类丝织物。明代已有织绒、妆花绒、缂丝绒、漳绒等品类。
其中妆花绒又名“漳缎”,原产于福建省漳州,它以贡缎的织物作地,多为杏黄、蓝、紫色,而以妆花锦的图案起绒,绒花则多为黑色、蓝色。漳绒又名“天鹅绒”,明代大量生产,有暗花、五彩、金地等各种品种,常用来做炕毯和垫子。
明代缂丝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大量采用金线和孔雀羽毛,而且出现了双子母经缂丝法,可以随织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使织物更加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而富于装饰性。
缂丝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传统的画轴、书法、册页、卷首、佛像、裱首之外,袍服、幛幔、椅披、桌围、挂屏、坐垫、装裱书画等也无不采用,并出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巨幅制作。如《瑶池集庆》图高达2.6米,宽2.05米;《赵昌花卉》图卷也长达2.44米,宽0.44米。
明锦纹样丰富多彩。内容有4类:云龙凤鹤类、花鸟草介类、吉祥博古类、几何文字纹类。
云龙凤鹤类比重大、变化多。云纹有四合云、如意形组合,七巧云、鱼形云兼水波变化,还有树形云、花形云等。
龙纹由牛头猫耳、虾目、狮鼻、驴口、蛇身、鹰爪、鱼尾等构成,有云龙、行龙、团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凤纹有云凤、翔凤、丹凤朝阳、凤穿花枝等;鹤纹有云鹤、团鹤、松鹤延年等。
花鸟草介类受绘画影响。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四君子”、“富贵万年”芙蓉、桂花万年青、“盛世三多”佛手、仙桃、石榴、“宜男多子”萱草、石榴、“喜上眉梢”喜鹊登梅、“青鸾献寿”鸾凤衔桃、“灵知增禄”鹿衔灵芝、“福从天来”蝙蝠祥云、“连年有余”莲花金鱼、“金玉满堂”金鱼海棠等。
吉祥博古类以多以器物喻义,有“平升三级”瓶插三戟。“八宝”指的是宝珠、方胜、玉磬、犀角、金钱、菱镜、书本、艾叶等;“八仙”指的是扇、剑、葫芦拐杖、道情筒拂尘、花篮、云板、笛、荷花等;“八吉”是舍利壶、法轮、宝伞、莲花、金鱼法螺、天盘长等。多与儒、道、释三教有关。几何文字纹类发展传统,有万字格、锁子、回纹、龟背、盘绦、如意、樗蒲、八达晕等。字有福、寿、禄、禧、万、吉、双喜,“五福捧寿”5幅寿字团花,“吉祥如意”篆书吉语等。图案组织有:“团花”,有团龙、图鹤、云纹、牡丹、灯笼、鱼纹、樗蒲等,图案规范化;“折枝”有鸳鸯戏水、瑞鹊衔花、干枝梅、秋葵等。取绘画形式:缠枝最为流行,连续波伏骨架间列花朵卷叶,早期花叶相称协调,晚期叶小花大显枝茎,承传统发展。几何形规则而程式化。明代的麻织工艺,在我国的东海地区有很大的发展。麻布的品类也比较多,有麻布、苎布、葛布、蕉布等。生产最著名的地区有江苏省的太仓、镇江,福建省的惠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新会等地。
此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生产一种著名的“绒锦”。它是用麻做经,用丝做纬,织成无色绒。出产在贵州省等地。
明代毛织品较少,主要是地毯,多为白地蓝色花纹,而已黑色为边,毛散而短。明清时期以后,中原内地和边疆生产的毛毯,除供达官贵人们享用外,也开始向欧洲出口。
明代的棉织工艺,在元代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黄道婆对棉织技术的传播后广泛发展的基础上,有着迅速的提高,生产几乎遍及全国。最著名的仍为江南一带,其中特别是江苏省产量很大,织地优美,成为全国棉织工艺的中心。
棉布的品种不断增加,仅江苏省一地所产的布就有龙墩、三棱、飞花、荣斑、紫花、眉织、番布、锦布、标布、扣布、稀布、云布、丝布、浆纱布、衲布等多种。
其中,龙墩布轻薄细软,经过改进的云布精美如花绒,三梭布薄而软,丁娘子布光如银,都是很受欢迎的精美织品。苏州产的有药斑、刮白、官机、缣丝、斜纹等品种。当地的织工,将不少丝织物的织造方法引入到了棉纺织中,使工艺更加精进。
明代染织品的用途,主要分为3种:一是作为冠服;二是制帛;三是诰赦。明代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由于配色、拼色工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颜料和染剂品种也较前有显著的增加。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记载,当时已能染制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紫色、赭黄、金黄、茶褐、大红官绿、豆绿、油绿、天青、葡萄青、毛青、翠蓝、天蓝、玄色、月白、草白、象牙、藕荷等四五十种颜色,色彩经久不变,鲜艳如新。不仅普遍流行单色浇花布,还能制作各色浆印花布。
当时用猪胰等进行脱胶练帛和精炼棉布的方法,使得织物外观的色泽更加柔和明亮。这是在印染工艺中首次运用的生物化学技术。
此外,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纺织和印染技术方面也有相当的发展。如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毯、壁毯、回回锦、和田绸,西南少数民族的苗锦、侗锦、壮锦、土锦,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的蜡染等,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民族审美特点,拥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