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1000000005

第5章 明清时期风靡折扇上书画

折扇,古时又称为“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折叠扇”、“聚头扇”。《南齐书·刘祥传》记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腰扇即折叠扇。

由此可以推测,我国在南齐就已有折扇了。但可能由于制作并不精美,直至北宋,借鉴了从日本、朝鲜传入的折叠扇才流行起来。

折扇画是在明代永乐皇帝朱棣的推崇下发展起来的。当时只是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以供宫廷中使用,或赐给臣下。

直至明成化年间,才广为推行。据明代李日华所著《紫桃轩杂缀》记载:“折叠扇古名聚头扇……至于名人挥洒翰墨,则始于成化间。”

折扇本以男式为主,扇式较长,一般在30厘米左右,扇面纵长18厘米以上,展幅阔约55厘米。折扇的扇面一般以纸料为主,也有用绢和夹纱的。纸料以细腻牢韧、久用不裂为佳。较高档的扇面往往采用细洁绵韧的宣纸为面,牢固软熟的皮纸为衬,光滑细薄的竹料连史纸为芯。

白色的扇面亦称“素面”,最适宜书画。素面纸以老矾面为最好,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开料、刮光、切形、上矾、整理、裱制、套刷、折叠、切通、沿边等十道工序,质量优乘,素洁大方,深得书画家之喜爱。

除了白色的扇面以外,还有经过染色、煮硅、上浆、刷胶矾、上云母、洒金银等工序做成的有色扇面,如淡青色、古铜式,还有煮硅笺、清水笺、云母笺、金花笺等许多花色品种。

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为讲究,“泥金笺”,就是在扇面上贴满金箔。“冷金笺”,即在纸面上黏附若干面积比较大的金箔碎屑。金色的扇面配以字画,显得炫目堂皇,充溢着富贵气息。

扇骨在书画折扇中也是十分讲究的。扇骨分为大骨、小骨。大骨又称“大边”,小骨又叫“心子”。扇骨一般用毛竹、木料制作。高档的扇骨用湘妃竹、梅鹿竹、桃丝竹、紫竹、方竹、红木、乌木、沉香、檀香、牛骨、牛角、象牙、玳瑁等制作。

扇骨在明代大都以素面为多,此后发展出镶、嵌、画、烫、刻、镂雕、雕漆等各种装饰手法。其中镂空透雕扇边以明清最为流行,花纹图案有“古老泉”、“禹门洞”等。

扇骨大边竹刻,经过历代名家的创造与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名家所刻山水、花鸟、鱼虫、人物、博古、篆隶书法,无不形象鲜明,构图别致,刀笔流畅,妙趣天成,它与扇面书画互为映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折扇的扇头也有多种造型,如圆头、方头、尖头、椭圆、鱼尾、葫芦、梅花等。扇头是用坚韧耐磨的牛角制钉贯穿,也有用金属制作扇钉的。

明代成化、弘治年以后,由于折扇的广泛使用,使得文人雅士对扇倍加珍宠,一把上乘的、经过名人书画过的折扇成为他们显示风度气质必不可少的道具。

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文人墨客,袖囊藏扇,修文勘书或闲来之时,取出小扇,轻摇慢摆,招来徐徐清风,或仨俩朋友相聚,取出品鉴一番,加之香茗修竹相傍,岂不悠哉美哉,视为乐事。

明代顾清的《东江家藏集》中就提到,成化年间,如有人能兼得李昭制的扇骨并得到王孟仁的画扇,就夸以为奇事了。可见,一把好的扇骨配以名家的画扇是怎样的弥足珍贵。

这种请托名家画扇的情形,以江南吴中地区最为炽盛,像“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都曾为别人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许多优秀的作品完好地传存下来了。

所以,清代收藏家吴荣光在题《文徵明书画扇册》的跋文中就谈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

1427年,沈周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的一个书画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元代画家王蒙的好友,而他的父亲又是杜琼的学生,由此可见,书画乃是沈家的家学渊源。

沈周自幼聪明,受家庭熏陶,经名师教授,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因此学识过人,天才溢发。11岁时,他随父去南京,即景生情,挥笔立就,一首《凤凰台赋》举惊四座。

沈周的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不愿做官,喜欢交结朋友。在他的家里藏了很多的书,但他还是觉得不够看,经常向朋友借书,看书成了沈周的习惯。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他扇画作品有《挂兰图》、《倚杖寻幽图》、《蚕桑图》、《秋林独行》、《夜游波静图》、《西塞渔舟图》、《春水晚山图》等。

其中《夜游波静图》作于1509年6月,当时,沈周已经83岁高龄,此图完成仅两个月,沈周病逝,因此,此扇画成为现知沈周最晚作品。画家的题扇诗如下:

夜游同白日,波静似平田。拨桨水开路,洗杯江动天。诛求寻乐土,谈笑有吾船。明月代秉烛,老怀追少年。

和孙先生夜泛韵,即书其扇沈周从诗文气息可知,能在83岁高龄之时在夜间出游,沈周的少年情怀不减,画中笔力亦不减。唐寅也有“追和”诗一首在此扇页之上,描绘了夏夜游湖的惬意,月光、凉风、水田、渔火、虫语,还有欢声笑语的沈老先生。

此扇上还有一枚鉴藏印:“虚斋藏扇”朱文印,表明这张沈周作品曾被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字画收藏家庞元济收藏过,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别号虚斋,浙江南浔人。20世纪40年代,庞莱臣曾寓居苏州颜家巷。

沈周弟子之一的文徵明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在明末的文人绘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54岁时他被荐进京,后辞官专力于诗文书画。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风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从事艺术活动,作品表现文雅幽静的审美情趣。

文徵明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但对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最深却是元代画家,尤其是赵孟頫的艺术。

文徵明,从事书画创作30余年,名声显赫一时,影响颇大。“吴门派”是明代中期最有影响的画派,其代表人物便是“明四家”中的沈周和文徵明。

在文徵明的为数众多的传世书画作品中,扇面书画占有相当部分,有的堪称精品,价值极高。他有一柄书画折扇中的精品,此扇扇骨用乌木所做,泥金扇面。在泥金扇面上画雨中山水,近景以墨笔混点配合晕染表现山坡烟树,林中小屋三两间,以淡墨勾出。烟雨蒙蒙中,远山数峰隐约。

如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在小小扇上千山万壑,气势宏大,画面紧凑,有着一般大尺幅山水画都难以达到的效果,是一幅咫尺天涯的好扇面。此外,文徵明所画扇面《古柏竹石图》空灵简洁,人云:“清雅无比”。他的《红杏湖石图》也被喻为:“秀雅清超,绝无画家浓艳气”,清雅无比。

与文徵明同为沈周学生的唐寅,他的山水画形成笔法挺健细秀,墨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而清逸的艺术特色。在早些时候,沈周是苏州名画家,唐寅虽师从于他,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后来,唐寅兼沈周所长,在南宋时期风格中融元代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名声大振,每天登门求画的人多不胜数,弄得他只好经常出门避客。

一天,唐寅准备过河,刚上了船,凑巧有个臭名昭著的州官老爷呜锣喝道来到了河边。衙役们上船赶走了正想渡河的百姓,唯独唐寅坐在船首不肯相让。

有个衙役正想发作,不想州官老爷己发现船头坐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唐寅,就连忙假惺惺地说道:“唐兄,久仰,久仰!”一面喝退衙役,一面装模作样地踏上渡船。

唐寅旁若无人,不睬州官,只顾自己欣赏如花似锦的山川风光。

那州官却一个劲地凑上前来,唠叨不止地向他求画。唐寅被缠得烦了,说:“好,把你手中的扇子给我!”州官一听,连忙递过扇子。唐寅懒洋洋地从书箱里取出一块大墨,蘸了蘸江里的清水,在扇面上重重地涂了一个墨团,再用墨角在墨团边勾了几笔锯齿一样的粗线,然后将扇子交还给州官。

州官一看,心中大为恼火,悻悻地说:“我这把扇子是稀世之宝,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艺?你将宝扇糟蹋得这等模样,我要跟你算帐!”

唐寅也不与他啰唆,接过扇子,冷冷地说道:“既然如此,我把画拿掉!”唐寅说完转身走近船沿,将扇子轻轻地在船帮上“喀喀”敲了两下。突然,扇上的墨团活了起来,那锯齿形的东西伸开了脚爪,变成了一只八脚螃蟹,“刷”的一声,跳入江中。这时船已靠岸,唐寅将扇子丢给州官,离船登岸而去。

州官老爷怔怔地看着扇上的一滩水迹,突然间,似乎大梦初醒,拍着头,跺着脚,连声叫道:“唉呀!好画,宝画!快把它给我抓上来!”话没说完,脚一滑跌到了江里,衙役们连忙七手八脚地把他捞上岸来。

有个爱说笑话的小衙役悄悄地对旁边的伙计说:“唐寅画的那只八脚小螃蟹跑掉了,咱们抓回了这只两脚大螃蟹!”边上听见的人都捂着嘴偷偷地笑开了。

唐寅所画扇面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摆脱了原来工整劲秀、设色清丽的“院体绘画”风格。唐寅的扇面《临流倚树图》被赞道:“六如此萐丰神潇洒、清秀人骨,非天人兼资所能画,盖五十后神来笔也。”

在扇画上题诗是这一时期扇画的主要特点,如唐寅的扇面《枯木寒鸦图》,画上绘有枯木、青石、寒鸦,笔下又透露着几分淡淡的伤感。自题诗:

风卷杨花逐马蹄,送君此去听朝鸡。谁知后夜相思处,一树寒鸦未定栖。

似乎是在倾诉告别朋友时心中的失落与凄凉。再看他在所画《雨竹图》的扇面上自题诗:

细雨萧疏苦竹深,茅茨高卧静愔愔。日高反把柴门锁,莫放人来搅道心。

扇上的诗与画中的竹,彼此呼应,诗中的寓意与画上的意境相互契合,无疑,为折扇添加了雅兴。

仇英出身工匠,他和唐寅两个人均从南宋院体绘画入手,并远追北宋时期名家,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严谨,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

仇英临古功深,世称“精丽艳逸,无惭古人”。文徵明称他为“异才”。就连门户偏见极深的董其昌赞叹仇英的艺术为“近代高手第一”。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以工笔重彩为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他扇画作品有《倚梅赏月图》、《松阁远眺图》、《琴书高隐图》、《兰亭图》、《采菱图》、《松泉煮茗图》、《江岸停琴图》、《松下眠琴图》、《秋山问道图》等。

仇英的扇面画《兰亭图》,描绘的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在兰亭中休憩的场景。冷冷的清泉上,杯盏顺流而下,鹅群逐嬉。岸边,小僮们抱琴涤砚、汲水烹茶,气氛轻松愉快。此图是仇英代表作之一,堪称他扇面画中的精品之作。本幅无仇英款印,有项子京藏印二方。

仇英读书不多,均于画幅边角落款,他的一幅《松下眠琴图》,中为玉台史瓠川宗训为古塘先生题,句为:

紧谁高卧青松下,世上从教白眼看。细听野弦醒两耳,清风吹落海涛寒。

此图描绘的是,一位高士倚琴卧在古松下,俯首读卷,左坡后半见一侍童,正在捧着茶具前来。三颗古松互为匀衡,右高左低,左松枝桠与边际夹叶相互呼应。图中留白很多,可能是原图即预留他人题句之用,故仅在前端下角,略作坡石遥为呼应。

另有十岳山人题:

懒向城中路,耽栖堂上屋,玻璃荡春波,浮翠入窗虚。

仇英的《秋山问道图》描绘的是,入山水泽边处岩上,有二翁对坐,右翁一手支岩,屈右腿正比手作语。他的旁边放置书册成函。左翁若来访者,就石块抱膝而坐,眼神专注,仿佛正在专心聆听。后面一个童侍站立,杖头并悬药壶,以显示二老均为炼丹煮药之人。

背后石岩开张,旁见磴道,有古松两株,略微可见枝叶。右翁石岩后斜出古树,欹斜历乱,一作夹叶,一作朱色,已见秋意。悬崖上有古藤垂树,山脚延伸到极远处。此图为秋山景色,染色以赭石色为主,偶而以草绿色分出,并以石青色染岩颈与衣襟。

自“明四家”之后,随从者不绝如缕,以至晚明至清代,大凡著名书画家,几乎无一不能书画扇面,画史上于此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扇书扇画,这种书扇画扇之风可谓时出新意,历久不衰。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记载,当时的折扇:

所画多作仕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汉人物,粗有形似。其所染青绿奇甚,专以空青、海绿为之,真奇物也。

明末大画家兼大理论家董其昌,推崇“以画为乐”。文人画家在扇面绘画中,以轻松随意的笔墨,不苟形似的造型,表达心灵的自由。他们拒绝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授意”而“精工细作”,更不会为别人指令的“命题”而呕心沥血。

他们甚至在扇面上寥寥数笔,把兰草、墨竹画得潇洒自如,抒发“胸中之逸气”。文人画家通过“以画为乐”而享受愉悦,同时把这种“快乐”转化为笔墨形式和视觉形象传递给观赏扇面的玩家。

在折扇上书画,和一般卷轴画或册页画的艺术创作不一样。由于折扇的扇面呈半圆形,因此在它的构图章法或视觉平衡的处理上就显出一定的难度,加之扇面展开时又凸凹不平,难以下笔,要在这尺幅半圆之内,求其穿插错落、疏密有致的情趣,则是更难的事,这样就使得书画家挥毫时大费周章。

然而,扇面书画的构图章法若处理得当,不但能使行气构图别具风采,一些简率不经意的笔触在点画之间,反而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扇面花鸟画的构图和一般的卷轴花鸟画构图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扇画中,一般有中轴构图和边角构图两种。中轴构图即是把表现的主体置于扇面中央的突出部位,两侧留白。

边角构图大多画一些折枝花卉,可由上、下、左、右任意一角斜入画面,用笔繁简、构图疏密、空白多少皆任画家随意安排,这种构图富于变化,在花鸟画构图中被广泛采用。

明清折扇画的“诗与画并重”还表现在扇面画的背面。几乎所有的折扇均是一面为画,另一面为书法家题写的诗词。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折扇近乎程式化的独特格式。

明清时,名贵的折扇作为贡品,一般都用精致的软缎扇套包装,上面绣出花鸟、如意、福禄寿、八仙等纹样,扇套口系有丝带,穿有木珠、玻璃或玛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人对名贵折扇的珍爱。

清初画家蓝瑛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他在明末影响很大,师承者甚众,为武林派之创始人,亦有人称其为浙派殿军。

蓝瑛的扇面《嘉树晴云图》,画的是山石丘壑间,古松盘桓,白云缭绕,二隐士临溪席地而憩,坐而论道。整个扇面幽静清远,洒脱自然。我国古代文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归隐山林则成为了官场失意的士大夫避世的理想与归宿。

《嘉树晴云图》画中的隐士坐而论道的“避世”情境,适应了我国古代文人涉、忘、出而皆备的心理需求,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扇面《乔岳松年图》是蓝瑛55岁时为宁庵祝寿时所绘。画上的景物,笔墨苍劲,山石突兀嶙峋,白云在山间缭绕,远处的楼阁在烟雾之中,时隐时现,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画的近处有9株苍干虬枝的古松,繁密的松针,碧绿青翠,使得画面苍浑郁茂,平添了清新的气氛。在松树的掩映下有一座茅亭,亭内有一位老者正在观赏那飞流而下的瀑布。

整个画面笔墨精到,用色灵巧,再加上山石之间有规律的点以苔藓,使得画中的景物更加雄奇壮观。

清代恽寿平为清初六大家之一,善山水、花卉,山水早年师承家学,从堂伯恽向,并上溯元四家传统,风格超逸灵秀,花卉继承、发展了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法,创造了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没骨花卉画风,别开生面,一洗时习,被称为写生正派的常州画派。

恽寿平以花卉为题材画了许多扇面。从他所画的《落花游鱼图》、《冷草不爱蝶》、《桃柳图》以及《菊花》、《荷花》等扇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画家对自然界万物的眷恋之情。

恽寿平在《花卉扇面》上自题:

艳雪微歌处,红罗醉舞时。彩霞长在手,含笑看瑶姬。

在画家心中,花草已经不再是神秘的、冷漠的、遥远的物质存在,而是人们可以与之“会心”,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天然亲人,是如同朋友一样的知己。

清代的郑板桥、金农、任伯年等书画家的扇面画和题扇诗,均为珍品。郑板桥、金农的扇画以画梅兰竹菊见长,意境宁静高远。

提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那风神潇洒的竹子。他的扇面《墨竹》,寥寥几笔,极力追求神情意趣,画面从左至右横题诗句:

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

郑板桥在借笔墨为天地万物写神的同时又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板桥为了画竹,无论什么天气,他都跑到竹林散步,观察竹的神态,有“板桥无竹不入居”之说,他爱竹子才画竹。

相传,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有一年秋天,他微服赶集,见一位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扇子发愁。

郑板桥走上前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而眼下秋凉,已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经询问,郑板桥得知这位老太太家境十分贫困,便决定帮助她。

郑板桥从附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一会儿工夫,凝翠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一幅幅图画便飞到扇面上,再配上题诗,使扇面诗与画相映成趣。

周围赶集的看客见到后,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工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卖扇子的老太太自然是感激不尽。

金农,清代艺术大家,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

金农17岁时便在当地名人盛集的诗会上一鸣惊人,中年时曾游历四方达15年。他作画始于半百之年后,无师自通,他先学画竹,以竹为师,目接神会,涉笔即古,别出心裁,独自成体,竟画得与画竹名家郑板桥不相上下。在八怪名家之中,他的画路宽广,既擅长花卉,也会画马,画佛像罗汉,既作古人诗意画,又能自画写真,实在难能可贵。

金农在诗、书、画、印以至琴曲、鉴赏、收藏等方面都堪称大家,其中书法和绘画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他的书法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其楷书拙朴浑厚,行书健劲潇洒,隶书苍古奇逸,并首创了风骨独特的漆书。

对于绘画创作,金农提倡展现画家的个性,反对泥古不化。他的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梅竹、山水、走兽等都入其笔。金农画梅,盖因痴情于梅,视梅为手足,故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龙精墨为梅兄写照”之雅记。

金农的扇面《梅花》,画一老梅,花头任意圈点,却意趣天成,是金农画墨梅的典型风貌。该画作于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1762年,当时金农76岁。

清代画扇面最多的画家,要数任伯年了。任伯年,原名任颐,初字小楼,后字伯年,生于鸦片战争的清道光十九年,即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他的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薰,也是名声显赫的画家。少时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绘画。十来岁时,一次家中来客,坐了片刻就告辞了,父亲回来问是谁?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纸来,把来访者画出,父亲看了,便知是谁了。这说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写真画技巧。

任伯年早年曾在宁波、苏州等地学画或兼卖画,同治七年,也就是1868年,他由萧山转徙到上海,从此寓居在上海,以砚田为生,不几年便名重大江南北。任伯年天资高迈,挥毫不辍,精人物、花鸟,山水兼擅,涉笔成趣,莫不高妙。

任伯年为人率真,不修边幅,他学画时已近30岁,因其画多而名声渐大,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损伤元气,这也是他年仅56岁就过早去世的原因。

任伯年的扇面画《花容玉貌图》,体现了一种费丹旭式的半工半写法,仕女形象则清丽娇柔,风雅脱俗。图中花人相对,颜容相映,突出了画题。用笔简练,墨彩挥洒自如,不拘成法,利用留白构成画面。可谓匠心独运。

折扇上写字绘画,自宫廷传至民间,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至明末清初,折扇书画已成为富贾、豪绅辈作为“斗富弄雅”的工具,出则“每袖怀名人书画扇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风雅”。

扇面书法,概括地讲就是书写在扇面上的书法。扇面书法和扇面绘画一样都是扇面上的艺术作品。同扇面绘画一样,扇面书法历史也十分久远,甚至可能还要早于扇面绘画。

扇面书法通常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扇面书法的章法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要处理好扇骨与书写内容字数的关系,并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

古往今来,很多书法大家在扇面这个尺寸之地,挥毫泼墨,扇里乾坤,创作了一件件充满诗情画意、龙飞凤舞的书法珍品,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和艺术妙件。

同类推荐
  • 七夕

    七夕

    《 七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这是一张摩登上海的地图。这是享受的上海,消费的上海,让人惊奇的上海。这里有一些人的温柔乡,让他们由衷赞美上海的多情、上海的现代文明、上海的高雅艺术。但也让另外一些人看不惯这里的恣意享乐和放荡不羁。也有一些人既被这里的温柔多情所吸引,又被这里的金钱崇拜和少情寡义所伤害,苦恼得很……
热门推荐
  • 传奇战士在末世

    传奇战士在末世

    除了此世之外,还有其他的世界么?或许有。那另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哪?不知道。那么,另外的世界,会不会与此世非常相同,只是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拐点上,发生了意外哪?天知道。
  • 天嫁之和,前夫太高能

    天嫁之和,前夫太高能

    池晓央这辈子最倒霉的事就是摊上了北城的地产大亨季唯川。高冷霸道毫不讲理,任性小气爱好耍赖,这样的男人白送给她都不要。可是,命运不公,偏偏安排她有求于他。直闯季氏无果,她便去某咖啡厅守株待兔,终于某男帅气登场。谁料,谈判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无奈之下,她只好耍起了心计。暗算威胁,眼见目的就要达到,不曾想,她竟将自己赔了进去。人前,他们如胶似漆;人后,竟互不搭理。他夜夜笙歌,她视而不见;她心系旧爱,他却愤怒不已。传闻,他是商界不败的传奇,多金帅气,唯一不足的就是:已过而立之年,仍旧单身。————酒会上,某女携子出现,亮瞎全场:六年前,她不是已经死了吗?久别重逢,一向冷酷的某男开始对她穷追不舍,可得到的答案却是一句:“您认错人了。”曾经他伤她多深,现在她便要悉数奉还,而办法就是与之形同陌路。他故技重施,对她步步紧逼,质问:“孩子是不是我的?”她夷然不畏,掏出一份泛黄的证明递了过去,笑靥如花:“季总,您可真逗!”他不怒不恼,只是一纸将她告上了法庭,无奈败诉。“妈咪,我要爸比!”蛋宝扯着某女的衣角,哭起了鼻子。池晓央也是醉了,千防万防,小鬼难防!————他是北城的名门望族,更是首屈一指的商业巨子,表示从来不做亏本买卖。唯独那一次,他差点赔了夫人,又舍了孩子。
  • 家有娇妻太暴力

    家有娇妻太暴力

    顾长乐,神兽白泽,一朝身死,却重生在以前最看不起的人类身上!然而,血脉之力还在,神兽骄傲还在!周岁礼抓阄,她不按常理,抓了一个人。秦铭瑄,秦家嫡长孙,却在一个女娃的周岁礼上被抓住。而这一抓,就是一生。上一世,她是神兽,强大,却孤独。她不知父母是谁,也不知示弱,唯有变强是她的信念。这一世,她有了一个家。还有他护她爱她,不离不弃。(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斩天剑

    末世斩天剑

    灾变四起,末世来临,这一切缘于何故?失忆少年,拥有巨剑,只有蛮力。萌萌采药少女,御姐女少庄主,顽皮小萝莉悉数出场,会同失忆少年,能否阻止末日到来?
  • 绝恋EXO之遇见和毁灭

    绝恋EXO之遇见和毁灭

    泥马啊!好好的考试遇上了一个怪老师,有没有搞错啊,还是EXO的黄子韬啊........这个世界怎么啦
  • 微风拂过少年心

    微风拂过少年心

    丝丝微风,轻柔拂过少年的心。情窦初开的年纪,对于感情是如此迷茫。而那种特殊的感情,是否犹如天涯般遥远?其实爱,很简单。快乐安好,足矣。【童熙×倪熏】“阿熙,你觉得我是不是很恶心?你是不是这样觉得的?”他紧咬嘴唇,终于告诉了对方他一直憋在心里的话。“我永远都不会觉得小熏很恶心。”还不及他反应,对方就挑起他的下巴并吻住他。【俞修×米竹】他没说话,脸上却是一副难受的表情,他把头别过去。“米竹,不要逃避你的内心了,好吗?”对方轻轻低语,“你……从很早开始……就喜欢我了吧?”
  • 随身空间之妍妍的幸福生活

    随身空间之妍妍的幸福生活

    从小被熊猫妈妈养大的孤女带着空间闯荡都市。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啦!
  • 空间之彪悍农家女

    空间之彪悍农家女

    一朝穿越,死了爹,没了娘,祖母不疼,爷不爱,弟妹四个瘦如柴,面对一群老妖怪。黑了心肝,齐来欺,不要脸,偷走银钱,推倒墙,小小农女发了彪,收了这些白眼狼。空间在手,什么都有。种田赚钱,空间养花。学了医术,名扬天下。扑倒帅锅,生几个娃。她安静时,貌美如花,人见人夸。她发飙时,鸡飞狗跳,狠虐人渣。【片段一】和大伯娘吵架时泼妇骂街“你上辈子缺钙,这辈子缺爱,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吃东西浪费粮食!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就你这母夜叉,还敢号称一朵花,你要是鲜花,牛都不敢拉粪了!”云卿拍手鼓掌,“姑娘好口才,出口成章,小生甚是爱慕,不知道姑娘能否赏脸,吃个茶!”“不约,离我远点,不然我会让你晓得,我不止出口成脏,还文武双全!”【片段二】面对婆家一堆极品亲戚“你们一个个吃我的,喝我的,跟那恶鬼投胎,土匪过境一样一样的居然敢跟我谈三从四德,还想往我男人床上送女人,行,既然你们这么好意,我怎能不领情,有来不往非礼也,我送你们丈夫两个貌美如花的姨太太,谁先生下孩子,不论男女,我就送谁一个三进宅院,金银万两!”云卿忙道,“娘子,那我今夜睡哪儿?”“还想睡觉?美得你,今晚给我跪搓衣板,跪得好,你这些三姑六婆我养着,跪不好,全部撵出去,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 守护甜心之茉莉花雨

    守护甜心之茉莉花雨

    坏人:所有我想要的东西,我都能的到,日奈森亚梦,你是斗不过我的!
  • 宋词(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宋词(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