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是威胁吗?
20世纪90年代,从贸易层面和国际产业关联层面来看,东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复苏,世界性的IT革命的进展等。下面总结一下已经明显的发展趋势。
1.东亚经过20世纪90年代,扩大了区域内贸易,结果带来贸易关系紧密化。从产业关联来看,表现为来自东亚区域内中间产品投入比率的上升。
2.与ASEAN各国一样,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也出现紧密化。其原动力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韩国、中国台湾向中国大陆的生产转移。
3.看看NIES和ASEAN各国的关系,就像韩国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那样,以 NIES向ASEAN各国转移生产为契机,他们的关系也开始紧密起来。
4.中国和ASEAN各国的关系在现阶段还不算深,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通过贸易对ASEAN各国带来积极的影响。
展望未来的东亚,考虑到外国直接投资向中国倾斜,可以预料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将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此为背景,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确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亚洲各国来说,有产生消极影响的方面:在世界市场上争夺其他亚洲国家产品的份额;中国产品渗透到ASEAN各国和日本市场;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中国;等等。
虽然可以预想中国在许多领域提高了自给力,但在世界性的价格竞争日趋激化的情况下,中国要在所有领域都保持竞争力并维持下去并不现实。与其这样,还不如以拥有全球网络的外资企业来华和将“入世”为契机,放松限制,中国产业构造也将前所未有地开放,与包括亚洲其他国家在内的分工也将逐步扩大。运用国际产业关联表进行的分析,可以体现以上内容的动向。
此外,低廉的中国产品的进入,会给进口国的消费者及使用该产品的生产者带来很大的好处。从长期来看,进口国降低成本的压力增加,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经营资源向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工程、产品)转移。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来说,如果技术革新、产业高度化继续发展,那么就不用过分警惕中国的崛起。假如日本保守主义政策增强,那么日本将失去通过和中国进行贸易带来的利益。
可以预料,中国企业今后将向东亚周边国家投资。这除了可以给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外,还会促进中国和东亚各国的分工。就像日本三洋电机和中国海尔合作一样,在东亚周边各国,也会出现当地企业和中国企业积极进行合作的动向。
二、促进今后区域内关系变化的因素
作为较有可能改变今后东亚经济关系的因素,有2001年12月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缔结东亚自由贸易协定的动向所揭示出来的地区主义高涨等。
1.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入世”的冲击。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入世”所具有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贸易及投资限制会放宽。世界贸易组织规定成员有义务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国台湾不得不放松此前对中国大陆的进口限制和投资限制。实际上,中国台湾从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开始已经相继公布了放宽限制的政策。
关于从中国大陆进口,1987年,在不妨害国家安全、不给相关产业带来坏的影响、有利于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条件下,台湾当局承认了从中国大陆的间接进口。此后,阶段性地扩大了进口许可品种,1996年7月转变为“进口限制清单制”。虽然禁止进口农产品、纤维、衣料、鞋子等消费类产品,但认可了对当地产业没有威胁的半成品、中间产品的进口。而且,对于对中国大陆投资,1996年7月发布了“戒急用忍(对中国的投资不要急,要有忍耐地进行)政策”。根据此政策:公共设施、高科技产业、5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被禁止。此外,可能会导致本地产业空洞化的投资也被禁止。
但是,如果台湾当局继续对中国大陆投资进行限制的话,在国际竞争方面会对台湾地区的企业不利。以产业界为中心,提出了放宽对中国大陆投资限制的要求。2001年8月,陈水扁政权推出了包括放宽对中国大陆投资限制的新的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政策。2001年12月,数码电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属于高科技领域的122项投资禁令(半导体、石油化学的解禁被搁置)被解除。而且,2001年12月宣布,从2002年2月15日开始,对中国产的农工业产品中2126个品种解禁。农水产品中鱼贝类、干果、酒、烟等,工业产品中药品、照相机、计算机等都被解禁。因此,全产业品种的73%都可以进口(2001年底前为56%)。
通过放宽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限制,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将会加速,但因为有好多企业提前预见到放宽限制,已经到大陆投资,所以这次放宽限制只是对现状的一个追认。在暂时搁置解禁的半导体、石油化学等领域,对于中国大陆向台湾地区投资的限制将以什么样的时间表来解禁,引人关注。2002年3月底,台湾当局公布了有条件解除对半导体事业向中国大陆的投资限制。
放宽对中国大陆进口限制的影响将会很广。通过承认此前禁止的成品进口,廉价的中国产品,包括台湾地区企业对台湾地区的逆进口在内,有可能大量流入台湾地区。可以预想台湾地区在对中国大陆、香港的贸易中得到的贸易顺差将会减少。大陆产品流入台湾地区,将加速台湾地区的产业转换。
还有一点是“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之间,已经于2001年开始,承认了仅限于金门、马祖岛屿间的直接通商和通航,即“小三通”。将来,如果实现了直接的通商、通航,那么以前经由香港地区的物流将有大幅度的改变,香港地区在贸易方面的中介职能将会降低。
此外,投资的资金流也可能改变。此前,因为中间产品、机械设备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都非常依赖香港地区,所以向广东的投资很多。但是,如果实现了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间的直航,台湾地区的企业将会更多的选择和台湾地区地理相近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作为投资地。实际上,近年来台湾地区的企业投资地正从华南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昆山、无锡、杭州等)转移,原因是以上海为中心有很多有名的工科大学,以及拥有上海这样的大市场。可以说这是瞄准了将来两岸直航解禁的选择。
2.ASEAN各国和中国的接近。影响东亚区域内关系的另一个因素是设立自由贸易圈的动向。东亚近年来两国间及多国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趋势很明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SEAN诸国和中国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动向。
2001年11月,在文莱首脑会议上,ASEAN诸国和中国同意开始协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以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为目标,还将确定下调关税的具体时间表。如果ASEAN诸国同中国实现了自由贸易协定,那么就会诞生一个拥有17亿人口、2万亿美元经济规模、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大经济圈。此自由贸易圈人口世界第一、经济规模和贸易额仅次于EU(欧盟)和NAF灢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世界第三。
因为中国和ASEAN诸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近,所以竞争关系要大于互补关系,那么就会有为什么中国要和ASEAN诸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疑问。如前所述,ASEAN诸国区域内市场规模小,存在着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依赖较大的问题。ASEAN诸国为了发展,必须强化和区域外的关系,表现为“ASEAN+3”(东盟国家加上中国、韩国与日本)的形式。对于ASEAN诸国来说,仅仅靠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协定取得的经济效果很小,而且,作为发展中的大市场———中国的成长,对ASEAN诸国将是很大的正面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ASEAN诸国才会为实现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去努力。
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除了接近 ASEAN市场的利益外,还有解除ASEAN诸国对中国的戒心、为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圈采取主动的目的。中国对ASEAN表示要给予后发加盟国优惠措施也是这个目的。
为实现ASEAN诸国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通过提出构想,由企业来开展事业。可以预想其结果会是中国和ASEAN诸国间的贸易扩大将加速进行。
三、东亚自由贸易圈的形成
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如果考虑东亚地区的将来,今后该地区大的课题就是为了扩大区域内市场,如何建立自由贸易圈。
经过20世纪90年代,东亚深化了区域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同时,对美依存度也增加了。原因是9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作为需求市场的作用扩大,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东亚成为了世界的IT生产基地(前面已经述及)。
东亚存在着以区域分工为基础生产产品,并最终出口到美国市场这样的产业构造。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是通过IT领域依赖增强的结果,导致东亚经济受美国景气变动影响增大,这表现为从2000年初秋开始东亚的景气急剧下降。为了缓和这种情况,必须扩大区域内市场。为此,有必要使日本经济恢复活力,增强作为需求市场的带动作用;扩大中国国内市场;设立亚洲区域内自由贸易圈。
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ASEAN+3”首脑会议上,提出了“东亚自由贸易圈”的构想。接着,2001年11月在文莱召开的首脑会议上,ASEAN诸国和中国同意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开始协商。在中国快速接近ASEAN诸国的情况下,要求日本拿出对策。小泉首相也在2002年1月访问ASEAN诸国时,表明了设立以日本、中国、韩国和ASEAN诸国的合作框架为基轴,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东亚扩大共同体”的意向。
预想围绕设立自由贸易圈的动向今后如何展开合作是很困难的,但无论如何,在东亚开始有了为地区经济统一而努力的动向。东亚今后将以自由贸易圈的形成为基轴,进一步增强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说与曾经以外资热表现出来的亚洲时代不同,以东亚诸国为主角的“新亚洲时代”到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现在确实要求日本拿出亚洲战略。
面对中国出口激增,不仅是东亚,在日本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1980~2000年,中国的年平均出口增长率达到14.0%(以美元计)。在世界出口总额中,中国所占比例从0.9%增加到4%。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也很大,尤其是制造业产品、机械类产品的比例增加显著。中国已不再是单纯的轻工业品的出口国。
本章的目的是,主要通过贸易数据的分析,来探讨中国20世纪90年代有哪些领域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增长,对哪些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侵占了本国产品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各个国家担心本国的新兴出口产业今后会丧失成长机会。
不过,也要注意到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产品不一定能在所有的领域发挥它的竞争力;中国的进口也显示出了和出口一样的高增长率。特别是中国的产品出口扩大带来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加,对亚洲各国也是有好处的。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后,通过控制竞争产品种类的出口和扩大向中国的中间产品的出口,将带来竞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