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训:“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将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便成为西方管理学界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之一的标杆管理。标杆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之一。
根据标杆企业制定的行动方案一旦得以付诸实施,并且运行良好,企业建立的标杆瞄准小组就可以解散了,标杆项目绩效持续改进的工作与责任应全部或部分地移交给专门负责这一工作的部门。
“标杆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加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有助于企业培育一种不断学习、持续改进的文化,向更深层次挖掘外部和内部知识,优化内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标杆管理层次,企业可从初级到高级分阶段地确立标杆,循序渐进地改善管理。
食品行业一向被看成是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众多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状况中,此消彼长方才造就行业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今天的食品企业家们常常从专家的研究报告中,设法搞清“未来”食品蕴含多少高科技的成分。每天有数不清的新食品出现在市场上,从结构、功能、口味和包装上给消费者实施包围战术,幻想“总有一款适合您”。未来食品的开发若仅以“高科技”或“规模经济”为模式,似乎还欠缺些什么。它们充斥市场,但由于价高和文化习惯上的差异,往往作为礼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品。
食品企业的经营之路,也已从产品导向、市场导向过渡到了消费者导向的营销时代。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只有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才有可能真正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食品。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他们发现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方面是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无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消费者因为食品过于便宜,导致饮食过量、营养过甚,产生了肥胖症、痛风、糖尿病、高血脂和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消费者有关心哪些食品对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又有营养,并且以传统食品的形态出现而呈现亲切感。随着科学技术和营养知识的日益普及,更多的人在经历过困惑之后,正在重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消费模式。
对食品企业来说,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并不意味着产品低档;采用传统的食品形态,并不意味着产品的品味低;更多地为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考虑,并不意味着口味不佳;考虑环保、和平的公众利益,并不意味着成本增加而降低竞争力;实际上,食品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经营者如何专注地开垦和经营一片消费者心中的欲望之地。从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出发,结合可获得的优势资源,将传统形态的食品技术打造成符合现代人消费口味,并保证其健康性和安全性的新概念食品,关注公众利益,并及时回报社会,这其中的过程,贯穿了高科技和创新精神。但应强调的是,技术本身应成为实现企业经营成功和消费者满意的手段,而不是经营者追求的经营技巧。
因此,对食品企业来说,除了体制、资金和人才方面的问题以外,发掘优势资源、明确消费者需求以及把握科技投入的方向,应该是经营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拿经营传统类食品的企业来说,成功经营的机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传统食品的产业化。这几年来新兴的速冻产业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在目前该行业激烈竞争的状况下,怎样细分市场,深入打造更富有传统或地方特色,被特定人群嗜好的产品是当务之急。
2.传统食品的安全化。有些传统食品美味而价廉,但传统生产中部分不合理的操作工艺和使用配料,却较为落后,甚至对人体会构成健康上的威胁,如米粉和粉丝中使用硼砂、明矾等原料。另外一些如吊白块等国家严令禁止使用或限量使用的产品如增白剂、糖精钠等,消费者将会逐渐认识其危害。而食品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及早觉醒,如果能主动承担部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不仅会提高公司形象,还会更多地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和信赖。
3.传统食品的营养化。现代人面对的环境污染和精神压力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先辈们。所以,现代人需要更多的精力、体力和耐力。普通食品中合理添加营养成分往往更加有利于人体吸收,如牛奶中加钙,汤圆、面包中添加枸杞提取液可以增加复合营养成分,果冻中也可以添加β-胡萝卜素等。消费者将因获得营养价值的方便和价廉而欢迎该类产品,企业也将因少投入且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获利。
正如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言:“未来并非遥远,它已经来临”。食品企业的美好未来,亦是消费者健康快乐的未来李森:《啤酒行业应大力适合司标杆管理》,食品中国网。。
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持续的改进与提高的确成为生存的关键。如果你没有改进或停止改进,马上将失去生存的根基。优秀的组织往往把绩效的持续改进融入到组织的文化当中。他们建立了永不满足机制,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标杆迈进。
对中国石化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这样一件事情:2003年,中国石化在股份公司成立后刚刚半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香港、纽约、伦敦三地同时上市的成功。这样一件照常理看来应当大大高兴和庆祝一番的事情,中国石化的高层领导却显得十分平静。董事长李毅中在总结成功上市的经验时曾意味深长地表示,我们感到的是压力、是责任,这种压力和责任比过去更紧迫、更直接地激励和督促我们,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刻苦工作的态度和稳健良好的业绩来兑现对投资者的庄严承诺。高层管理者这种成熟、理性的思考,得到了投资者的良好反映。
“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石化在重组改制上市过程中,在总结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后得出的,也是在中国石化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的新内涵之一,与“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经营宗旨,“拓展市场、扩大资源、降本增效”的经营战略,“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的经营机制以及“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构成一个整体。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激励机制,对于中国石化进一步弘扬企业精神、凝聚人心、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国石化,“永不满足”,就是要不断克服骄傲自满、安于现状和懒惰松懈等消极心理,用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始终保持虚怀若谷、开拓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永不满足的核心是开拓进取。“永不满足、各得其所”体现了中国石化人正视自身问题、解决自身矛盾的勇气和决心。
摆在中国石化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是,虽然公司已经实现了海外上市,虽然无论从整体规模、销售收入还是生产能力等若干指标都排在国际能源化工公司的前列,但回避不了的事实是,与国外大石油企业相比,中国石化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比如,在产业结构上主业还不够突出,优良资产不集中,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过高,技术进步有一定距离,资本结构还有差距,这样就导致了在质量、品种、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上,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但与以上这些显性差距相比,更深层次的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在差距面前,中国石化不能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是选择以积极进取、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缩小差距的路子。
国有企业改革,千难万难,最难转变的是思想观念和员工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了得到全体员工对“永不满足、各得其所”激励机制的认同感并实践这一机制,在2003年下半年加强宣传的基础上,2004年伊始,一个以“上市后怎么办”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讨论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全体员工中展开。仍在进行中的这场讨论、教育,就是从上市后如何去想、如何去做为切入点,解决上市后一度滋生的满足现状、安于现状、松懈疲塌和不思进取的问题。用一些员工的话讲,和以前相比,认识形势更深了——从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大趋势、大格局和大环境去看公司的位置,对比目标更明确了——瞄准国外大公司找差距,任务更清楚了,扎扎实实抓工作、出效益。
在中国石化总部办公大楼,员工每天上班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滚动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油价和股价。这种看似简单的形式却使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压力和责任。油价、股价牵动着员工的喜怒哀乐,大家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与公司的利益和形象联系起来。
中国石化追求的“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如果说中国石化已经具备了物质形态的强大实力,已被国际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所认同,那么,中国石化的管理层和广大员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场合所展示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难道不也是投资者心中一颗重重的法码吗。“永不满足、各得其所”正成为中国石化全体员工实现价值的内在动力。
中国石化企业的文化新内涵,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相辅相成,互相呼应,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企业的追求、意境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把中国石化的企业文化比做一个完整的机体,“永不满足”的追求就好比是通过自己的不断“震颤”,传导信息、带动其他部分发挥功能的“中枢神经”;“各得其所”的激励就是传输血液,供给养料的“动脉血管”。
具体地说,对于“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而言,只有企业的全体员工树立“永不满足”的意识,才有可能保证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主动、积极地去竞争、去开放,并把竞争和开放持久地坚持下去。第6章外包非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