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要即席发言,也就是在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当众讲话。 即席发言是当众讲话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们最为困惑的。因为它不像预先安排好的演讲,可以打好稿子做充分的准备,而是必须现场组织,容不得深思熟虑,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因此即席发言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文化积淀、说话水平等综合能力的检验。
有的人一即席发言就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弄得非常尴尬,这对事业、社会交际都极为不利。其实,即席发言虽然难度大,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相信终究会有一天,可以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面对众人侃侃而谈,摆脱词不达意的痛苦,成为一位即席发言的高手。
那么,应该为即席发言做好哪些“准备”呢?
(1)即席发言要选择合适的话题
打蛇要打“七寸”,即席讲话也要抓住关键——“题眼”。无论是有明确主题的赛场即兴演讲,还是没有明确题目只有情境的大会发言,甚至是那种生活中的突然来几句,表达者都要能抓住关键的“题眼”。“题眼”确定了,就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中,从古今中外的知识宝库里寻找材料。
即席发言的适当话题有:与主题密切联系的话题,自己熟知的话题,听众爱听的话题,有独到之处的话题,与语言环境相符合的话题等。话题确定之后,就要立即组织材料,迅速构思,形成讲话的框架。
(2)材料的组织非常重要
材料是讲话的基础,没有材料就无话可说。即席讲话无法在事先做充分准备,完全依靠现场组织。要尽量选用论证观点有力的材料来证明论点。因此,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观点、支持观点的材料。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与观点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有的人在即席讲话时,对引用的材料往往不加鉴别、不加选择,不管对观点有用无用,顺嘴就说,使材料与观点大相径庭,听众不以为然。
即席讲话也可选取现场人或事,它比间接材料更具针对性和说明性,说明力更强,听众感觉更有现实感。只有多联系现场中人和事,才能把讲话者和听众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收到预期的效果。
(3)即席发言的内容要足够精彩
即席发言时,表达者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与观点,可以着意地穿插一些轶闻、故事、生活实例等,使内容错落有致,活泼生动,更好吸引听众。
(4)即席讲话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
即席讲话的时间一般比较短,说话者在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留有回味的余地。
需要强调一点:当你被要求即席发言时,一定要保持沉着。紧张不会给你任何帮助,只会让你手足无措、说话结巴,而冷静却能让你迅速思考、立即取材,出口成章。
1993年3月,在一次经贸合作洽谈会上。一名记者向新任大连市长薄熙来提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薄先生,你的父亲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长,是不是并非主要因为政绩,而是沾老子光?”一时间,全场所有眼睛、摄像镜头都对准了薄熙来,看他如何回答。薄熙来微微一笑,从容即席发言:“我欣赏这位记者先生的直率,也许他提出的问题不止是他一个人想问的。我不否认‘沾老子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终身受益!当我还是个正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中学生时,因为家庭牵连,我被关进了监狱。五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命运在这五年里给予我的馈赠,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没有一个倒过霉的老子,我也得不到这份礼物,这岂不是沾了大光?至于个人政绩,我不便评价,这是我的市民的事,但有个事实我想在这里提醒:我是由大连人民推举的代表选出的市长,而大连人民是不会视他们的权利为儿戏的!”
这番精彩的发言,使在场的所有人立即对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市长刮目相看。
在这里,薄熙来把记者的责难当作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即兴发挥,面对对方说他“沾老子光”,来了个先承后转,借题发挥。他先承认自己确实“沾老子光”,而且所沾之光使自己“终身受益”,继而巧妙地引申、发挥道:自己所沾之光是厄运和磨难,而正因为如此,才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学会了思考,认识了社会和人生,逐渐成熟起来。所沾之光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使自己受益匪浅。薄熙来妙解“沾老子光”,不仅回击了对方的无理责难,而且向听众作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表现出了不凡的公关能力。
辩论,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彼此之间为确立自己的见解所进行的论证与反驳的说理过程。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谁都想出奇制胜,都在制造“杀手锏”,随时随地都想克敌制胜,把对方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