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对别人的言论、行为,指出缺点错误、提出改正意见,它能使人们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不过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过于生硬直白的批评之辞会让人无法接受,感到委屈甚至不满,结果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事实上,批评的负面效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此批评者要努力修饰自己的话语,对种种尖刻、直接的语言进行包装,让它们“裹上糖衣”,就能获得被批评者的理解和认同,让对抗消弭于无形。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对于批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批评别人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用于批评的言语决不能生硬、尖刻
过于生硬、尖刻的言语会让批评变成指责,很容易让被批评的一方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从而影响理智判断力。“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这一类的话语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决不能无所顾忌地冲口而出。相反,“我相信你已经为这事后悔了。”“其实你这样做可能更好。”这样的话语就不会让人觉得你在将自己的批评意见强加于人,而且有助于对方参考借鉴,从而修正自己的错误。
(2)批评任何人的话语都要力求简短
批评切勿长篇大论,没完没了,反复提及对方所犯的错误,这会让人无法忍受,并产生抵触情绪。其实批评只要适度就好,点到为止,最好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明白,然后十分自然地转到别的话题。
(3)给你的批评之辞“裹上糖衣”
良药不一定非得苦口,批评别人时也可以先戴“高帽”,尽可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让对方放松心情,然后再“进入正题”。“裹着糖衣”的批评虽然意在指责缺点,但却能让人乐意接受,这对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莫大的帮助。
(4)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
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必须要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有效的批评方法。不要只是“指手画脚”,一定要让对方明白:你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只是想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不求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也要做到语言中肯,措辞恰当,使人心服口服。
除此以外,你还要始终牢记一点:批评是对事不对人的。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如何。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某个当事人。因此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这样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指向当事人,就会无意之中造成伤害,进而于事无补。所以当你批评别人时,应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击了?”等等。
总的来说,你的批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采用的态度。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不要相信“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地指责别人或者简单说明你的看法,你将会发现,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你将一无所获。但你若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而不是仅仅来发泄你的不满,批评就有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某天在校园内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块追打同学,便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那位学生以为自己肯定会得到一顿训斥,却不料陶行知一见面就先给他一块糖,说道:“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你按时到校,我却迟到了。”学生惊疑地接过糖。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打人,是因为那几个男生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听到这里,学生感动极了,流着泪喊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 [2]
陶行知没有疾言厉色地斥责学生,而是用“四块糖”及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还发掘出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师长、正义和勇于承认错误。这样的批评教育法达到了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产生的效果却远远大于单纯的严厉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