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年,詹姆斯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开始出版自己的报纸《新英格兰报》。报纸一开始印刷,小印刷所一下子繁忙了起来,富兰克林也经常得加班工作。
富兰克林的主要任务,是把印出来的报纸送到城里各处的订户家中。詹姆斯的朋友中有人为报纸写些短文作为消遣。令人高兴的是,这些文章使得报纸的声誉提高,销路更广。这些朋友常到印刷所来,在谈话中提到他们的报纸受到居民的欢迎。
听到这些,富兰克林不禁怦然心动:自己也要在上面一试身手。但是哥哥不允许他写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因为在他眼中,弟弟始终不过是一个学徒,一个孩子。
有一天,格林又来找富兰克林玩,他们又说起了报纸。
“其实你们的报上有些文章写的不是很好的,为什么都登出来了,假如你来写的话,大概比那些人会好些的。”格林说道。
“我是很想试一下的,可是哥哥一直是把我当小孩子看的,我要投稿,他一定不会允许的。”富兰克林摇摇头说道。
“我们一起想个办法,不让你哥哥发现不就行了吗?”
“那该怎么办好呢?”
“你投稿时可以不写上你的名宇,写一个别人的名字不就行了吗!而且这件事就我一个人知道,我要不说,谁也不会知道的。”
格林终于为朋友想出了个巧妙的办法,富兰克林也感觉这个主意不错。在朋友的鼓励下,富主克林决定开始写稿。整整两个夜晚,他都在为自己的第一篇稿子忙碌,当然别人不知道。富兰克林写了撕,撕了写,直到最后自己满意为止,他的第一篇文章终于出来了。
最后,富兰克林署上了一个女人的名字,“爱伦丝·杜古德”,而且整篇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在富兰克林的笔下,杜古德出生在到新英格兰去的船上,父亲在旅途中丧命。
到了新英格兰后,杜古德和母亲住在离城不远的乡下。她的教师是一位牧师,他教她学习针线活、书写和算术,过了一段日子,那位牧师开始物色一位妻子。
在几次向上层社会的女子求婚不成功后,牧师开始把眼光转向了杜古德。这里,富兰克林显然是以他的外祖父当年娶了他的女佣,也就是富兰克林的外祖母为原型加以虚构的。
杜古德很欣赏她的教师,于是,决定嫁给他,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后来又成了寡妇,平静地住在乡村。
写好后,富兰克林把它放入信封里封好口,半夜悄悄地溜出门,把这封装看自己得意之作的信从哥哥办公室的门缝里塞了进去。然后,富兰克林异常激动地期待着结果,他不知道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能不能登上哥哥的报纸上。
1722年4月2日早晨,富兰克林的哥哥在报社门口发现一篇文章,署名陌生。读了这篇文章后,他感觉不错。詹姆斯和朋友们猜测文章的作者,纷纷举出他们中的姣姣者的姓名,这样的评价使富兰克林在一旁听了喜出望外。
富兰克林听了这些议论,简直是高兴极了,当天的报纸卖出后,读者反响也不错。
有了第一次不错的反应,富兰克林投稿更积极了,他经常写一些散文、随笔、书评,特别是一些短评,刊出后很受读者的欢迎。
“这些文章是出自哪位大作家之手呢?是费得莱吧,他最近在实事短评方面很受欢迎的。”“也许哪位大学教授吧,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才不愿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的。”
对文章加以好评的这些人或许称不上什么专家名士,但正是这些无名人士的赞许,增强了16岁的富兰克林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
富兰克林还撰写诗文,讽刺当时在新英格兰的诗人中写得最多的挽诗,因为挽诗的作者常,常将莫须有的美德和业绩加到死者身上,加以赞美和哀悼,使得挽诗具有一种虚伪的、套话连篇的格式。
后来,不只是詹姆斯对这位投稿人产生了兴趣,许多读者都纷纷给报纸写信,想了解这个杜古德的近况。于是,詹姆斯决定想办法揭开这位神秘投搞者的真面目。
有一天晚上,詹姆斯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回到房间里去睡觉,而是悄悄地躲在自己办公室旁边的暗处,静候这位投稿人。可是熬到了半夜,也没见人影,詹姆斯禁不住迷迷糊糊地打起瞌睡来。
正在准备回房间睡觉去的时候,詹姆斯隐约间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门边走来。詹姆斯又惊又喜,困意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他屏住呼吸,睁大眼睛。这时,只见微弱的月光下,走来了一个身影,不过,这个身影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
也许自己看花了眼,詹姆斯揉揉眼睛再看,只见那个人手握着一个信封,急忙向门边跑了过来。为了防止那个人投完稿子后跑掉,詹姆斯已来不及细看,一下子从门边跳了出来,抓住那个人的胳膊。这下可把那个人吓坏了,差点惊叫起来。
詹姆斯还没有看清对方是谁,只是说:“对不起,久仰大名,却始终不识其人,今天终于可以当面向您请教了。”
詹姆斯的话音刚落,那个人“咯咯”地笑了起来。原来正是富兰克林,他第一次看见哥哥对自己这么恭敬,却忍不住笑出了声。
詹姆斯听到了这再熟悉不过的笑声后,抬头一看,原来自己崇拜已久的名家,竟然是自己的小弟,很是气愤。
“你这个小混蛋,在这跟我捉什么迷藏,难道那些文章都是你写的吗?真是让人不敢相信!”詹姆斯恼怒地喊道。
富兰克林低下头说:“哥哥,请原谅我。我这样做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棒极了,我的好弟弟!”哥哥拍着富兰克林的肩膀高兴地说。
此后,富兰克林便在哥哥的报纸上不断发表文章。在发表文章的同时,富兰克林还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为今后事业的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