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年华虚度了,到老空留悔恨心。
若是点双蕊,定是败家精。
若是老鼠就怕猫。
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喷鼻香。
傲骨凌寒飘香的梅花
唐代传奇小说《龙城录》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开皇年间,有一个叫赵师雄的人,一次到罗浮去。一天,天气寒冷,快到傍晚时分,赵师雄喝酒喝得迷迷糊糊、半醉半醒之间,就停车休息,在松树林附近的一处客栈落脚。
这时,只见一个美貌女子淡妆素服,出现在师雄的面前。此时正值冬日,天色已经昏暗了,月色刚刚显现,地上还有残雪没有融化,此情此景,让他欣喜不已。
赵师雄上前去和这位女子攀谈,感到一阵阵芳香扑面而来,女子的声音极为清丽。于是相约敲开酒家门,买了酒共饮。共饮之际,又有一个绿衣童子进来,谈笑歌舞,3人非常尽兴。
不久,赵师雄就睡着了,等到由于风寒而冻醒时,一看天已经亮了,而自己正躺在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绿羽毛的小鸟在鸣叫,但女子已经不知去向。
赵师雄感到十分惆怅、遗憾,事后静心一想,才明白当晚那位美人正是梅花所化,而绿衣的童子应该就是树上的翠鸟。后人常用“罗浮山”比喻梅花,用“梅下开樽”写人快活逍遥、舒适自在的生活。
有关梅的最早文字记载当推民间歌谣的汇集《诗经》,写有“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诗经·周南》里说:“缥有梅,其实七兮!”我国重要古籍《山海经》里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具有凌寒傲骨,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作诗赞咏梅花说: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我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高风亮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梅花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着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
梅花培植起于商代,已有近4000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1600多岁的晋梅,如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
梅花的象征意义更多是关于人的拼搏,是不畏艰险的骨气,是一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是高洁、傲骨的象征,被人们誉为钢筋铁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梅花不畏寒冷,独步早春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若能骗千人,总骗不过良心。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若登高,必自卑。
若涉远,必自迩。
若不与人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
若不预先算费用,无论何事勿轻动。
若要官司休,除非原告丢;原告不丢,打得天地不休。
若要家不知,寻个小老婆;若要家不康,一心宠姨娘。
若要不害病,地方打扫净。
若要醒着,就不会尿床。
若要佛法兴,还须僧赞僧。
若要享福,鼻头向北。
若要不怕人,不做怕人事。
若要兄弟贤,明算伙食钱。
若要公道,打个颠倒。
若要会,人前累;若要精,人前听。
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若要识诗书,需下死功夫。
若要江湖走,学会一把口。
若要伙计长,除了勤算账。
若要便宜先下手,祸到头来不自由。
若要私情断,不死男来便死囡。
若要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若要事成全,张果老撑铁船。
若要人敬己,先必己敬人。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人如意,一家门口一个天。
若要不寂寞,赶快找活做。
若要人似我,除非两个我。
若要想成功,舍得下功夫。
若要人心足,除非黄土筑。
若要吃得香,两手不离脏。
若要贫富都一样,必须大大闹一场。
若要私情安,只要下泥潭。
若要生活容易,就和民众一起。
若要冬天暖,需得早打柴。
若要他爱你,还需你爱他。
若要少莫老,切莫多犯愁。
若要小孩保平安,常带几分饥与寒。
若要人下水,除非人拖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饱,早饭饱;若要好,公公手里好。
若要赚,险中钻。
若要胖,吃饱睡一晌。
若要忧,买只破船修。
若要骗,开药店。
若要俏,冻得装鬼叫。
若要长,看后样。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发,穷人头上刮。
若要富,走险路。
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葫葱烧豆腐。
若要富,只养小老虎。
若要富,鸡啼三次离床铺。
若要富,男耕田,女织布。
若要富,半夜摸棉裤;要想穷,睡到日头红;若要好,一年起三百六十个早。
若要好,二头来;一头好,做不来。
若要好,大敬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若要事成,先去打听。
若要学会,先要受累。弱敌不可轻,劲敌不可畏。
弱肉强食。
弱国强敌欺。
势均力敌
“势均力敌”的意思是,双方力量旗鼓相当。出自《宋史·苏辙传》:“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均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
苏辙(公元1039~1112年),字子由,宋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弟弟。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与哥哥苏轼同年考取进士。王安石实行革新新法时,苏辙极力反对。那时有一个叫吕惠卿的人(公元1032~1111年),字吉甫,当初大力讨好奉承王安石,扶助他推行新法,有关重要的改革措施,他全部都参与了。因此,他颇受王安石的器重。
吕惠卿一开始时巴结、谄媚王安石,倡导推行暴虐的政策,给百姓带来很大危害。后来,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同他力量相当时,就倾轧、设计陷害王安石,对王安石的态度非常恶劣,比仇敌还厉害。对吕惠卿的得丑恶表现,世上人更为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