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有效控制下,可以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正常范围内。口腔温度一般在36.2~37.2℃,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直肠温度比口温略高0.3~0.5℃。
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其口温高于37.3℃,或直肠温度高于37.6℃,再或者一日内体温改变超出1℃时,即称为发热。按发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40℃)、超高热(40℃以上)4 种。在临床上多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前者较为常见,如各种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炎症,包括多种传染病,如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后者多因坏死物质吸收、变态反应、代谢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失常、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如心肌梗塞、恶性肿瘤、血型不合的输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脱水、中暑、脑血管疾病等。此外,妇女如果在月经前出现低热,属生理性发热,多为正常现象。中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外感发热多由风热、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卫表不和所致,常伴有恶寒、头痛等表证;内伤发热者多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包括肝郁、血瘀、气虚、阴虚几类,一般无表证,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将仅有自觉发热或潮热而客观体温正常者,亦归属于内伤发热范畴。
患者在发热时,应以清爽、稀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牛奶、豆浆、米汤、蛋汤、果汁、生姜茶、绿豆汤等流质食物,或小米粥、杏仁粥、藕粉、菜泥等半流质食物。宜少食多餐,一般每日5~6 餐为宜。同时,忌食辛辣刺激、海鲜发物、油腻温热的食物。热退后,饮食可逐步改为普遍的饮食,但应以清淡为宜,直至痊愈。
下面推荐一些常用的补益食疗药膳方,供参考选用。
姜桂粳米粥
“原料”桂枝9 克,生姜3 片,粳米50克,清水、白糖各适量。
“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恶风发热者。
“做法”将桂枝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取其汁备用;将生姜洗净切碎,粳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汁中,加入适量清水熬煮成粥,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用法”每日1 剂,早、晚空腹食用,连食3 日。
豆豉薄荷粥
“原料”豆豉15 克,鲜薄荷30 克,粳米50 克,清水适量。
“功效”本品适用于发热咽干咽痛者。
“做法”将薄荷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取其汁去渣;将粳米淘洗干净,与豆豉、适量清水放入药汁中熬煮成粥。
“用法”每日食用1 次,连食3 日。
柴胡小米粥
“原料”柴胡15 克,小米50 克,清水、白糖各适量。
“功效”本品适用于体温较高及各种发热者。
“做法”将柴胡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取其汁备用。将小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汁中,再添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即可。
“用法”每日1 剂,早、晚各食1 次,连食3 日。
葱姜核桃汤
“原料”葱白4 根,姜4 片,核桃仁3 枚,清水适量。
“功效”本品具有发汗祛风解表之功效,适用于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者。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葱白洗净切成段,生姜洗净切成丝。将以上3 味一同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汤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饮服,连食2 日。
芮叶茅根汤
“原料”芮叶10 克,茅根15 克,清水、白糖各适量。
“功效”本品具有发汗清热之功效,适用于发热头痛、咳嗽怕冷者。
“做法”将二物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汤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饮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