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9800000053

第53章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体系重构:道仁礼

第四章 评论卷

文/关鹏飞

冯友兰先生在对比中西哲学之后,提出思想体系的形式系统和实质系统,并指出中国哲学尽管没有西方哲学那样形式上的系统,但是有其实质上的系统。孔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为此,我将在探微孔子的实质思想体系的同时,尽力构建一个形式上合适的体系。

思想体系,显然包括思想体系内部的历史逻辑和内在逻辑。在本文中,历史逻辑可以细分为孔子对前人思想的吸收和孔子本人思想体系的变化。这当然值得不惜笔墨,但是与我们的主题关系不大,故于此略去哲学史方面的讨论,下文稍有涉及,亦为不得不为。与历史逻辑不同的是,内在逻辑对我们构建孔子本人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在开始之前,我翻阅了一些前辈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关键词构建,一是用内在逻辑构建;前者往往因为关键词不一样而观点不一,后者思辨色彩浓厚但是不符合孔子话语体系。故于此,本文欲得兼二者所长,以为互补。

如果按最通俗的做法,把孔子思想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道和仁则是世界观,礼则是与之适应的方法论。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告诉我们,道、仁、礼的各自内部也是可以有此二分法的。

一、出发点和落脚点:道

孔子爱道,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那么,何谓道?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尽管史书上明确记载老子对孔子的教诲,但是孔子之道跟老子之道却是不一样的。孔子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即是针对老子思想的。首先,道是一种政治理想。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又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皆言此意。

除此大道之外,在《论语》中道还分为许多小道,皆是对此大道的延伸和发展。如“先王之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如“父之道”,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古之道”,云:“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如“夫子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君子之道”,云:“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又云:“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又云:“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如“善人之道”,云:“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又如“文武之道”,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从道有什么意义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见无道不正,不正则言不顺。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由此可见,道又是衡量善恶的处世标准。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随着时代变迁,至于今天,道之不弘亦为事实。那么如何从道呢?首先要“志于道”。其次要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最后还是要学,“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尽管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孔子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丧气话,但是究其一生,他是“行义以达其道”的。言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谓一语中的。又每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更是肯定了人在弘道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弘道呢?对国家政治来说,要选拔那些“子欲善而民善矣”的君子来从政,而不能“杀无道以就有道”。对君子来说,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当然只是就为政权服务而言。若论及为民,弘先王之道,则孔子主张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天下无道,则易之。

二、道在人世的反映: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实用主义的核心。大道虽直达于天,若要付诸实践,尤其是在那样的乱世,则需世俗化,这便是仁。那么仁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在不同场合直接或者间接地回答这一问题。在回答之前,他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好话歹话,孔子都说了。于是弟子纷纷问仁。

孔子释仁,是以实用为前提的,所以在解释的过程中,有间接回答,也有直接回答;有正面回答,也有反面回答。如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观过,斯知仁矣。”“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刚、毅、木、讷近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通过上面这些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发现,在孔子眼中,仁不仅是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原则,也是人本身。正是这样,仁才可以在更加方便地实施先王之道的同时,将手段变成目的本身,这与康德的“人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成仁呢?在孔子看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首先要有一颗向仁之心。其次要有护仁的勇气,“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最后便是学仁。这点其子弟总结得很有见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既成,则“民兴于仁”,天下大治,先王之道便可实现。

三、道仁的实现途径:礼

前文在论及道仁之时,便已兼及如何实现道仁之方法,不过那些方法都是着眼于个人守道成仁的方式,而没有形成社会规范。这个实现道仁的社会规范,在孔子看来就是礼。

礼与道仁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道仁更趋向于永恒,而礼则在不断变化发展。孔子自己也清楚地看见这一点,并给予承认。“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什么是礼?简单说来,就是立于社会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在孔子看来,这些规范准则自然要用来维护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礼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对个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君子来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既然“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那么如何才能符合礼呢?每个时代的礼各不相同,在此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关于礼的条文,我们关注孔子对礼的一些原则。“礼之用,和为贵。”这是直承先王之道的。又云:“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可见行礼要虔诚。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告诫子弟要一礼贯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此话自然是对当权者的要求和警告。

上至国君,下到百姓,人人为礼,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别,社会秩序重新得到恢复,在孔子看来,便是先王之道的实现。

(该文为浙江大学第十二届校园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作者时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

同类推荐
  • 随想录

    随想录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本书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书中痛苦回忆;他在书中深刻反思;他在书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书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 我读.4

    我读.4

    《我读4》万象包罗地收录了关于思考,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家园的书籍,温暖而博大,细腻并客观。梁文道以他的独立思考和敏锐的眼光为我们选择各种好书,期待着与读者分享作者的精神世界。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小书里找到与自己的精神领地,也可以循着其中的线索和脉络,挑选最合宜的读本,完成这场愉悦而柔软的阅读之旅。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写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实现了某种连结。
  •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描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艰难曲折,最终走上了自觉地为革命事业而英勇斗争的道路。主要人物形象激励过许多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而这部小说也因最早歌颂党的领导、最早塑造优秀共产党人形象,从30年代起一直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 何处是他乡

    何处是他乡

    《何处是他乡》记录了作者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心得感悟,一半是海外经历、一半是海归思考,旨在为那些准备出国的朋友提供有益的视点,告诉他们国外的生活绝非那么美好,但也并没有那么艰辛。同时也为那些准备回国或已经回国的朋友增强留下来的信心,不知何处是他乡,只因为,处处皆是故乡。作者文字间大城、小城之美丽,不在于美食、美景或历史的沧桑往事,而是那种游离于周遭之外,对美的审视和享受美的过程后的缤纷感,是有意无意地在东西文化中间穿梭的沉淀与收获。
  •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介绍了胡适,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其文章,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至今;其治学,严谨,实际,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其为人,自由独立,不满足于现状,敢说老实话,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他的笔下,描绘着理想中的家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他的灵魂激荡、影响了中华百年……李慎之说:20世纪是鲁迅的,21世纪是胡适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每个人都需要一位“胡适”先生,发出震撼心灵的呐喊,指导并引领我们寻找日渐远去的思想光芒。
热门推荐
  • 绝望之洞

    绝望之洞

    无论什么原因人类最终都只会走向灭亡,末世除了绝望什么都没有
  • 一炮而红:槿粟未央

    一炮而红:槿粟未央

    两个身世平凡的少女,在社会的底层被人践踏、鄙夷、不屑。当偶然的一次机会让两人从此一炮而红。在满天绯闻的娱乐圈里两人斗得过婊砸小日子过的正滋润,空降了一个boss,“喂喂喂!就算你是Boss也不能谁便调戏手下啊,小心我要你负责啊!”
  • 杀神之路:无情

    杀神之路:无情

    天若挡我,我就毁天;地若挡我,我即灭地。神若挡我,我便杀神;魔若挡我,我顺斩魔。我并不是出生华丽,也不是天赋异禀。我只是一个来自人间的普通凡人,我不会魔法,不会武功,但我会创造一条新的路,一条杀神之路。天道无情,我顺天道。但我必将超越天道,主宰世界,人间是我的起点,但绝对不会是我的终点。天若如何,地若如何,我将毁天灭地。神若如何,魔若如何,我必将杀神斩魔。杀神之路,不会有情。无情,是一条不归路,同时,也是一条回头路。回眸的瞬间,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转头的一视,发现自己,已经超越了这个世界的巅峰。谁若挡我,杀。因为,我是——杀神!
  • 阴阳大帝

    阴阳大帝

    天曜大陆,武道盛行。清风城三大家族之一的潇家家主唯一的儿子潇寒,因为不能修炼,被家族中的长辈逼的断绝父子关系,随后遭遇欺凌,侮辱,嘲笑,在觉得自己生无可恋以后选择自杀,于是在一个暴雨的夜晚离开家族去自杀,可是结果......
  • 吾为魔尊

    吾为魔尊

    既然尔等群起却不曾亡吾,则此天下从此吾为魔尊,唯我独尊!
  • 暮之希静:如果你不曾消失

    暮之希静:如果你不曾消失

    你像日暮的太阳,只是悲伤,没有温度。我想破灭的希望,没有希望,只有绝望。最终,只是越陷越深的人才会最痛苦。最终,那些谎言,却是事实。最终,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我想要,与世无争。
  • 灿白之永不消逝的星

    灿白之永不消逝的星

    “傻了吧唧。”朴灿烈这样形容初见面的边伯贤。“不可理喻。”边伯贤这样形容初见面的朴灿烈。“还是蛮可爱的。”朴灿烈这样形容相处一段时间的边伯贤。“不是那么无情。”边伯贤这样形容相处一段时间的朴灿烈。“他说:‘你真的以为自己很强大?’”朴灿烈说这是边伯贤最伤他的话。因为自己拒绝了边伯贤的关心。“他说:‘我们都是假装的不是吗?’”边伯贤说这是朴灿烈最伤他的话。因为自己跟朴灿烈表白被拒绝。“伯贤,我们在一起吧。”朴灿烈对边伯贤说的最暖的话。“朴灿烈,你可别反悔。”边伯贤对朴灿烈说的最暖的话。你若执意离开,我便生死相随。
  • 先秦古国志

    先秦古国志

    本书系统讲述了先秦时代两百余个古国的历史,分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七编,展现了先秦“万邦时代”的古国风貌。这两百余个古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少有记载,他们的故事少为人知。本书以传统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民俗传说等资料,祥细叙述这些先秦古国发人深思的兴衰成败,光怪陆离的异事奇闻,炫人眼目的奇珍异宝……
  • 一啸成名

    一啸成名

    龙啸大陆,魔族肆虐,人类遭受屠杀,肉弱强食,强者为尊,只有足够强大才能保护他人,龙啸沉吟战斗失败,召唤现代分身来到大陆,从此萧晨开始魔武双修,背负守护大陆使命,锻体修炼,提升修为,斩妖除魔,守卫大陆,他与分身同心协力,抵御外敌,更用地球所学知识创造奇迹,且看他傲视群雄,成为王者至尊,一啸成名!
  • 离歌成殇

    离歌成殇

    或许有人问:活着是为什么?而我只能笑着回答:只为你爱的那个人的一句承诺。十七岁那年夏千歌因为小时候的一句承诺,来到偏远的小镇,寻找那个许她一生承诺的小男孩,只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去从前,回不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们终究会被长大的现实而打败。爱因为不能拥有而深刻,梦因为不能圆而美丽。离然如果当时的我告诉你我的名字,你现在还能记起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