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功源于踏踏实实的行动
成功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什么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没有行动,成功只停留在幻想阶段。成功源于踏踏实实的行动,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人要有志,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实现远大志向的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梦想才能成真。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思想家告诉他:“多思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骨瘦如柴,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
思想家道:“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实干家,而没有一个是空想家。
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也不会创造任何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会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沙可以成丘。任凭别人怎样讥笑你那微小的进步,你都要重视它,充满信心和欣喜。忽略所谓微小之处只会让你把握不住大的机遇。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家著名的牙膏公司有一位小职员,每次他给客户开票据、投寄信函乃至自己个人消费签发支票、签收邮件时,总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公司的名字和
“每支两美元”的字样。他因而被同事们戏称为“每支两美元先生”,真名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的董事长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居然有职员能从这么小的事情入手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可要见见他。”于是邀请小职员一起共进午餐。他们谈得很投机。不久之后,小职员得到了提拔,并一步步成为高级职员,后来董事长因为年老而卸任时,让位于小职员做了他的继承者。
小职员做的事情谁都可以做到,但只有他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里头不乏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但他们不屑于去做。最终,成功的归属说明了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纯属偶然,可是,又有谁敢说偶然之中不包含着必然呢?
小职员的故事让人想起中国古代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不愿意打扫自己的屋子,因为他认为那样的小事不值得自己去做。胸怀大志,欲“扫天下”固然可贵,然而却不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说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3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
制订人生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订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订目标倒是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订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拿破仑·希尔说:“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拼命地去做。
如果要半途而废,倒不如不做来得好。最重要的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当你决定是否去做某一件事情时,要么就一定有去做它的价值,要么就是没有去做的价值,答案不可能有中间解,所以一旦决定了去‘做’之后,就要集中精力去做。例如,当你在阅读《荷马史诗》时,应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作品上,一边想着它所写的是否正确,一边学习其优美的措辞和诗句,绝对不可以将心神转移到别的作品上。”
制定目标或许还不算太难,可是要贯彻到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刚定好目标时颇有磨刀霍霍的干劲,可是过了三个星期后就没劲了,更别提实现目标的自信——早已荡然无存。当你拟妥一项目标后,首要的步骤就是把它写在纸上,这样才能使目标具体化。
当你把目标写下来之后,随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立即让自己动起来,向着把目标实现的方向拿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此时你先别管要行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动起来,打一个电话或拟出一份行动方案都是可行的,只要在接下去的十天内每天都有持续的行动。当你能这么做时,这十天小小的行动必然会形成习惯,最终把你带向成功。
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学好爵士舞的话,那么就“先让手指头动起来”,你不妨今天就去翻一翻电话簿找个训练班,随之便注册入学,安排出学习的时间。
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之内买辆某品牌的汽车的话,那么就请代理商寄给你一份有关某品牌汽车的各种资料,或者当天下午亲自跑一趟去了解一番。这并不是要你马上就买,只不过当你了解了价钱和性能之后,会更加强你要买的决心。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内赚到十万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现在就立刻拟出必须采取的步骤。到底有哪个已经赚到这么多钱的人可以提供给你建议?你是否得考虑自己该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你需要去寻找什么样的资源?
别忘了,每天你至少得体验一下实现目标的成功感受,每六个月你得重新回顾先前所定下的目标,用以确定它们是否还“活生生”的。当你决心过积极奋发的生活后,相信你必然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认识,很可能会将先前的目标作某些修改,那么就好好动动脑增减一番。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出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4敢想敢做,成功的美梦才能成真
目标确定了,就大胆行动。向着目标,心无旁骛地前进,相信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干什么事情,只停留在嘴上是不够的,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
在行动前,很多人提心吊胆,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你要问自己:我害怕什么?为什么我总是这样犹豫不决,抓不住机会?
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了,诸如别人有关系、有钱,当然会成功;别人成功是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我没有机遇,等等。
这些都是你维持现状的理由,其实根本原因是你根本没有什么目标,没有勇气,你是胆小鬼,你根本不敢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你只知道成功不会属于你。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吓倒,要时刻都敢想敢做。
行动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当人们面临行动时,往往就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有些人害怕行动是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失败。
这种恐惧的心理会摧毁你的自信,关闭你的潜能,束缚你的手脚,使你遇事不敢轻举妄动。
人对于改变,多多少少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是面临代表进步的改变也会这样,这就是害怕冒风险造成的。行动就意味着风险,因而就出现了左顾右盼、拖延观望等。特别是当形势严峻时,人们习惯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
有一种理论说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就意味着“失去”,而行动就意味着要付出。
怕行动就是不愿付出。
因此,行动可以说是一种心态。行动的障碍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清除。
行动是医治“行动恐惧症”的惟一良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与自欺的行为。”
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才是铲除心理障碍的最好的办法。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
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做,立刻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
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凡事先行动起来就容易达到“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绝无退路,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剑桥大学格罗根教授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时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是球真的掉进水里。
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