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封信中,老太太特别指定这名年轻人代表公司去接受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交易金额数目巨大。这名年轻人如果不是好心地接待这位不想买东西的老太太,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获得这个极佳的晋升机会了。
有一句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果帮了别人的忙,你将会得到别人更大的帮助。你对人热情,别人也对你热情。如果你是一位营业员,整天一副苦瓜脸,对顾客的询问爱理不理,这样就把销售机会一个又一个地丢掉了,也许丢掉的还不止这些,比如还丢掉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如果你是一位坐办公室的干部,你对每个来访的人都热情接待,说不定有一天,其中一位来访者成了你们单位第一把手,那么你的晋升机会就来了。因此可以说,每个来访者对你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机会,请你好好把握。
当然,你有权利不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不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更进一步说,你的每一种思想产生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采取一项友好的行为,或者提供有益的服务,那么,他也将对你提供相似的友好服务。这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如果你对人诚实,他人就会对你信任。
希望一切美好品德都成为你的个性的力量,把这些力量散发出来,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道理很简单:你乐意借给别人钱,那么当你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尽力帮助你。你待人不薄,别人则知恩图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你给予的同时,你会产生精神的富足感。就好像老师一样,他拼命地把他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他的知识会愈来愈贫乏吗?刚好相反,“教学相长”,他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在他教导别人的同时,一定会有新的领悟。绝不会说教完了,自己的技艺就全没有了。
剑桥大学的教授们总是教育学生: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一个人获得的多少与他付出的多少总是成正比的。所以,做人首先要付出,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人缘,也只有这样,才会在物质和精神上有更多的收获。
5很多时候,失去就是另一种获得
人生哪有只得不失的道理,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才能得到,有时失去也就是一种获得。
执着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放弃。
对善于享受简单和快乐的人来说,人生的心态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舍弃。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在世,紧握拳头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这神灵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润于美之中,我们当然要紧紧地抓住它。然而这一点,又常常只是在回顾往昔的时候才为人觉察,可是一旦觉察,那美好的时光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凋谢了的美,逝去了的爱,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生活的馈赠是珍贵的,只是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虔诚地恭候每一个黎明吧!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这种教诲却是不易领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将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时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进入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逐渐的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屈服于生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呢?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充满爱恋呢?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
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学会放弃。要舍得放弃,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才能得到,有时失去也就是一种获得。
只有放弃了假、恶、丑,你才能得到真、善、美。
人生决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的生存。我们所选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
6弃所必舍,是人生的一种练达和境界
明智的舍弃,实际上是一个人求进取、求发展的前提。舍弃的前面将现出更美丽的前景。
能否舍弃人生路上必须舍弃的东西,这或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智慧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冷静而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能够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的理想与生活的时候,他才敢舍弃,他才能够舍弃。
我们从儿时开始接受的教诲便是:人的一生要不断地拼搏,不断地奋斗,不停地进取。久而久之,这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思维模式、一种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然而,不断地奋斗与进取之后,多少人真正感到了充实、慰藉和幸福?或者说得到了真正的满足?实际上,失落、怅惘、空虚与困惑仍然缠绕着“孜孜以求”的人们,让人大有人生不能如愿的感喟。
其实,人生不仅需要进取,还要学会舍弃。要学会舍弃,首先要明白舍弃之中的大奥妙。
人生需要舍弃什么?具体说来,大约有三点:
一是舍弃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标。人的欲望大多是无限的,但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宏图大志、冲天抱负,给人带来的不只是力不从心的重负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更重要的是耗费了一个人能够成就事业的精力。
二是舍弃现实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诱惑。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各种各样的享受在现代文明中不断对人施展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人,一旦为了享受而钻营,甚至不择手段,那么,耗费的不仅是精力,而且难免会在肤浅的享受之中远离人生的大志向,甚至与自己真正需要的人生幸福背道而驰。
三是舍弃现世的功利标准下的成败得失。当人们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与身边的人大争一日之短长、论一时之高低的时候,人们的眼界、思维与胸怀实际上已受到极大的限制。匍匐于现世的功利标准往往会造成两种心态:一种是对别人成功的模仿与追逐,另一种就是未能如愿以偿时生出的各式各样的嫉妒心。前者决定了一个人不会有新的创造,后者常常无损于别人却将自己置于痛苦之中。两者不但不会使人升华,而且会使人变得平庸。
剑桥教授说:明智的舍弃,实际上是一个人求进取、求发展的前提。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自己能够成功的事业上。当一个人不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费心机、呕心沥血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认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他才有可能避开身边无谓的争斗和纷扰而积蓄起属于自己的能量。
在现实生活中,富有胆识的舍弃,说到底是让人最大程度地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被现实生活中那些阻碍自己人生目标的力量所驱使,所异化。人必须拥有智慧,而智慧,要以心灵的自由为前提。心灵是最该属于自己的,而它又是最难属于自己的,因为作为社会人,太难挣脱社会给予人的种种束缚了。而许多束缚,又恰恰是人们在为挣脱这种束缚时加倍给予自己的。
不解舍弃之妙时,人就难以摆脱狭隘、苦闷、浮躁、浅薄和被动;而当人真正能够走入“舍弃”的境界时,他的眼前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他会在这个别样的世界里一展身手,创造出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