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以造福人类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因此他想尽办法赚钱赢利,却决不唯利是图;他费尽心思扩大企业,却从不弄虚作假。凡是他设计制造的产品,他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产品,他更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断完善。如在窑制动器刚刚占领市场的时候,产品效果良好,他却又花了25万元去进一步改良,这给刚刚起步的企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产品最终以上乘的质量赢得了顾客。还有一次,顾客反映一批灯泡做得不合格,乔立即开除了业务经理,并且说:“任何产品不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决不能卖给顾客”。而今,西屋企业的高质量已饮誉全球。
乔治·西屋是一位天才的发明家,一位卓越的企业家,又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为人类的生活幸福辛勤工作了一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和理想。
目标是人格最好的显示器,它包括奉献、训练与决心。我们采取的伟大长期目标会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目标。
4有远大的目标,就有伟大的成就
目标远大会给人以创造性火花,使人有可能取得成就。正如约翰·贾伊·查普曼说的,“世人历来最敬仰的是目标远大的人,其他人无法与他们相比……贝多芬的交响乐、亚当·斯密的《原富》,以及人们赞同的任何人类精神产物……你热爱他们,因为你说,这些东西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他们的真知灼见发现的。”成功人士都是这样取得成功的。奥运金牌得主不光靠他们的运动技术,而且还靠远大的目标的推动力,商界领袖也一样。远大的目标就是推动人们前进的梦想。随着这梦想的实现,你会明白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没有远大的目标,人生就没有瞄准和射击的目标,就没有更崇高的使命能给你希望。正如道格拉斯·勒顿说的,“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作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要能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有了理想,你就看清了自己想取得什么成就。有了目标,你就有一股无论顺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冲劲,目标使你能取得超越你自己能力的东西。
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一公里路的目标,在完成08公里时,便会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以为反正快到目标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走10公里路程,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7、8公里,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很大潜能。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为何能使人伟大呢?所谓伟大目标,无非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里解决更多的问题。
比如做一个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为人类和平繁荣而奋斗;做一个大律师,为国家的法制之明而奋斗;做一个企业家、亿万富翁,做一个有作为的省长、市长,等等。因为你要解决大问题,为很多人服务,你就得要有大本事,要有很多知识、技能,有时甚至要超越个人的得失,作出某些重大牺牲。在这一过程中,你逐渐变得有超乎常人的知识、能力,胸怀宽广,大公无私,以你独有的方式为人民、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服务。当这种服务取得成效后,自然能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与尊敬——你便逐渐变得伟大。
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他生于匈牙利,后来一无所有地来到美国,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
1878年,刚刚结婚的普利策以2500美元买下了因连年亏本而被迫拍卖的《圣路易斯快报》。
普利策看中的自然不是这家报纸不到2000份的发行量,而是它所持有的美联社的特许证。凭着这份特许证,曾经经营过《西方邮报》的普利策可以在自己所喜爱的报纸业中大展身手了。也是天遂人愿,正在这时,当地的另一家报纸《圣路易斯邮报》也因发行量不足而陷入困境。《邮报》的老板约翰·A·狄龙主动找到普利策,提出在平等的基础上两报合作,这正中普利策的下怀。于是,两家报纸合并为《圣路易斯快邮报》,由普利策具体负责。接管报纸后,普利策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一家报纸要生存下去并发展,就必须提高发行量。而提高发行量,需要把报纸办出特色来。他决定以揭露社会弊病来赢得读者。这也许与普利策本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他是一个具有批评眼光的人,永不满足、追求美好是他的天性。在他的一生中,他批评他接触过的一切事物。因此,在办报伊始,他就自然地把这一特点用在了报纸上。新的《圣路易斯快邮报》发行了,它以对弊端的犀利而巧妙的揭露、讽刺迅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他们感到普利策的报纸说出了他们压抑在心里的话。同时,《快邮报》还注意面向普通阶层,经常登载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适合一般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因此,《快邮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机,读者越来越多,发行量直线上升。
在宣传媒介上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弊端,必然要遭到被揭露者的仇恨。《快邮报》的一名记者根据一份关于娼妓活动的年度报告写了一则特别新闻,在报纸上公布了一批妓院主的姓名和地址,这大大地激怒了这批在地方上颇有势力的人物,他们纷纷出来恶语中伤《快邮报》。有一次,普利策在报上开展了3个星期的反偷税漏税的活动,连续对当时常见的这种现象进行揭露,结果也得罪了商业界的一些人,他们纷纷从《快邮报》撤回了广告,使《快邮报》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快邮报》的发行量迅速增加,自然也招致了报业同行的嫉恨。
《环球民主报》首先起来攻击《快邮报》,说它的“虚假的编制,卑劣的煽情主义”,其他一些报纸也相继加入对《快邮报》的攻击行列。
面对不利的环境和各方面的压力,普利策坚持自己的方针毫不动摇。他在一封答复信中态度明确地表示:“我们的报纸的确不拘一格,但它是今天世界上旗帜最鲜明的道德的代言人。
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而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
”无论是来自经济界还是同行,无论是来自基层还是来自上层,各种压力都没有使普利策低头。因为,他的作法最符合一般读者的利益,最受一般群众的欢迎,发行量的提高,就是他对付各种压力的最有力武器。
普利策经营《快邮报》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份报纸就已经取得了稳固的地位。1879年11月,狄龙把自己在报社的那一半股份作价4万美元卖给了普利策,于是,《快邮报》成了普利策自己的报纸,日子更加红火起来。到1879年底,其发行量达到4984份。到次年年底,发行量直线上升到8740份。而到1881年3月,其发行量达到12000份。过了一年半,又跃升至22300份。
可见,有伟志才能成就伟业,目标远大,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5锲而不舍是实现目标的灵魂
场上的白马王子。他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直至征服骄傲的公主为止。
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与工作成果。他们以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艰苦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但任何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并不一定是有利的。一项活动要有用,就一定要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迪斯尼(1901~1966),生于美国芝加哥市。在他的一生中,从为了生存而历经坎坷,到把快乐送给人间,伴随着他的是不懈的追求目标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
第36届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说:“他所创造的真、善和欢乐将永世不朽。”
迪斯尼的小小摄影棚由于种种原因不复存在,于是,他要破釜沉舟。他咬牙把自己的积蓄全拿了出来,租了一幢小楼房,又雇了3个喜欢卡通艺术的青年。最后,他堵上了自己最后的退路:辞去在堪萨斯市电影公司的工作。就这样,他把自己置于死地,自己也只能决心奋勇向前了。他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迪斯尼被成功鼓舞着,兴高采烈。然而,他却忽视了:自己被人出卖了,卖得只剩下他自己。
不过,对手也忽视了,忽视了他的个性。他喜欢穿运动衣,色彩越醒目越好;他极少表白自己,也很少当面夸奖他人;在他的制片厂里,只要不影响工作,工作人员可喝酒,随便走动,不拘礼节地直呼其名。更主要的,他崇尚献身精神,认为只要搞事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应努力追求。
这种个性,尤其是为了事业拼命工作的个性,是任何一个成大器者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往往令人敬畏。聪明的对手很少与这种人作对。可阴险奸诈的米兹却要这样做。于是,米兹就自找难堪,使自己更难出人头地,反过来却更快地把迪斯尼推向了事业的顶峰。
迪斯尼拍成《米老鼠》的最初两部后,他开始在纽约找发行渠道,结果没人乐意跟他签约,令人失望。
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他很快发现,他原先拍的奥斯华的形象太耀眼了,米老鼠由于不能给人一个全新的形象,被奥斯华的光华完全遮掩了。
当时,电影业已出现了被影业称为“革命性转变”的有声电影,大多数制片人却从没想到卡通会是有声的。“为什么不制作有声卡通?”迪斯尼兴奋不已,他为自己的思维超越常规而振奋,因为他想来一次“卡通革命”。
1928年11月18日,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卡通《汽船威利》公映,轰动的情形竟让迪斯尼目瞪口呆。观众激动得狂呼乱叫,报刊评论热闹得像一窝蜂,电影公司纷纷拥来谈生意。
迪斯尼多次被人愚弄,有米兹的偷挖墙角,有包维斯的口蜜腹剑,等等,使他蒙受巨大损失。
1932年,“米老鼠”已风靡全美,铺天盖地,成为全美最风行的文化标志之一。仅“米老鼠”的会员就有100多万人。许多政界、经济界要人和社会名流都喜欢它。卓别林也是“米老鼠”的热心观众。
1923年,迪斯尼闯好莱坞。当他踏着夕阳在拉布瑞大道上踽踽而行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卓别林。193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