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0200000009

第9章 知与行

知行关系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道德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中,对知行关系的探讨,首先是在道德领域里提出,并且主要也是在道德领域里展开的。它讨论的对象主要是道德意识、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致知”和“力行”的关系。但既然问题是以知行关系的形式提出,也就不只局限于道德领域,而必然涉及一般认识论的问题。

道德上的知行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直接涉及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道德领域里知行观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行相须,知行互发。这是关于知行关系的一个基本认识。尽管古代思想家们对于知与行的具体关系,知行的先后、难易等等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但在这个基本点上,多数思想家却是一致的,即认为知与行是道德问题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虽然功用不同,却互相促进,“并进而有功”。

第二,知行两端,不离不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曾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反对把知和行分为先后两个阶段,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王阳明反对把知与行割裂开来,对知行统一的论证是深刻的,但他否定知与行的差别则又是错误的。后来的王夫之等人纠正了他的错误,指出知行二者“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奇效,故相资以为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一方面肯定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又指明知与行是两回事,这样就使认识全面了。

第三,知然后行,行是知功。

第四,行而后知,行以验知。这里将第三、第四的内容合起来说。关于知与行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古代也有过很多探讨。这种探讨,表现于知行先后的讨论上。一部分人强调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强调知在行先,知难行易,认为行不过是知的功用;另一部分人则强调行对知的作用,提出行而有知,离行之知非真知,行是真知的基础,也是检验是否真知的标准。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了知与行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知行关系,都各有其片面性,但又各有其合理成分。不仅对于道德修养,而且在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上也都有可供借鉴继承之处。

第五,尚行习动,勤于实践。从总体上说,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有重行的传统。虽然某个时期的某些学派也有忽视行的偏向,但总的说来,普遍强调行的重要、鼓励人们勇于实践与勤于实践的思想占主流。这一优秀传统至今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在知行关系上,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致知和力行看做道德修养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正如朱熹所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犹如人有目与足,行步须目视足履;犹如人有两只脚,行路左右均不可缺。精于学问道德者,必须知行兼备。朱熹还指出,知与行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对于一个具体的道德活动来说,这个论点是对的。但从人类总的道德活动来说,仍然是行先知后。

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宋明道学家,还认识到了知与行是相互促进的。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夫之则概括称之为“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深刻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仍然是真理。不但在人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是这样,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领域里,知和行 (认识和实践)都是相互依存而又互相促进的。

2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知行是合一,还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方面?围绕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国历史上有过一番讨论。明代王阳明在批评“知先行后”的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种学说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在伦理学上尤其具有价值,因为道德本来就应该是知行统一的。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沿着真理的道路前进时,超越了一步,他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等观点,实际上变成对行的否定,陷入了谬误。后来的王廷相、吴廷翰、吕坤等都从重视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批评。特别是王夫之,一方面肯定了“知行合一”学说的合理因素,指出“知能同功而成德业”,“知行始终不相离”;另一方面也尖锐地批评了“知行合一”说,指出其错误在于不懂得知与行的统一正是因为它们的相分和不同,否定知行差别的结果必然是“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最终和佛家一样,“销行以归知”。王夫之认为,“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行比知更重要。这些观点十分精采,达到了中国古代对知行关系认识的最高峰。近代以来,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孙中山等,又用当时掌握的自然科学理论,补充和丰富了王夫之的知行理论,使之更趋完善。当然,真正用唯物辩证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写出《实践论》的毛泽东。

3知然后行行是知功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知”的作用,对此作出过许多论证和说明。《礼记·大学》就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宋以后儒者多以此为根据强调“致知”的重要。程颐提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从而肯定了认识的重要性。朱熹也说,“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们还谈到“知亦难”。从明代后期到清初,思想家们在知行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颜元等人特别强调“行为知功”,“行有知之效”。这些认识和当时强调实践的风气是一致的。进入近代以来,像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本身既是思想家又是革命家,他们特别强调知难行易,知无穷。自然这是为了论证革命理论的重要,鼓起群众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对他们的影响。

尽管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不尽一致,各种论述中都有某些片面错误之处,但是他们从不同方面对“知”的重要性所做的说明,有一定的合理性,包含着真理的颗粒,值得我们珍视。

4行而后知行以验知

在道德问题上,中国有重行的优秀传统。从先秦时期孔子、墨子、荀子等开始,就强调言行一致。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来检验言;荀子强调学要“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学“至于行而止”,把行列入了“学”的范畴。宋以后,一些思想家进一步提出“行而后知”,“实体之则实知之矣”。指出先行然后才有真知。据此,其强调人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靠“人也,非天也”。提出“行而后知有道”,“力行而后知之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知”来源于“行”的道理。一些思想家还把重视力行的思想推广到道德修养领域之外,颜元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惟“静、敬、顿悟等混不得,即读、作、讲解都当不得”,必须从“格物”着手,而格物就是“犯手抟弄”,也就是亲手去做。魏源强调要“亲历诸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更强调革命行动的重要意义。章太炎主张应以革命开发民智。孙中山则强调“不知而行”,是人类进化的“门径”。这些思想非常杰出,它们不仅包含有真理的颗粒,而且在鼓舞人民起来革命,推翻黑暗势力,鼓励人民发明创造,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尚行习动勤于实践

尚行是我国传统优良道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孔子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就已强调了道德修养要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这一节辑录了古代思想家这方面的论述材料。这些论述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并批评了脱离实际生活空谈心性修养的偏向。陈亮和王夫之、颜元等人,批评宋明道学家们只谈道德性命,“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颜元讥笑朱熹叫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并质问说,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多少是留给治国、平天下的?他们提倡“习行”、“习动”,认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道德才能得到提高。至孙中山,更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知与行的总规律,认为“其始则不知而行之,其继则行之而后知之,其终则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些思想虽未能科学地解决知行关系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真理颗粒。不但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对认识论的发展。

同类推荐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八股文

    八股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对于没有去过美国的中国人,往往容易心存好奇和诸多想像。因为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人们对美国的深层关注和更多联想。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出访美国,而让我记得最清晰的是2001年的5月下旬去美国参加“纽约经济周的论坛”活动。
热门推荐
  • 落单遇上了你

    落单遇上了你

    你无法改变命运,但却命运能改变你,在你衷心得祈求上苍的时候上苍安排你认识了他......该来的都会来,别抗拒、变贪恋,他离开了你的生活却改变了你的世界。
  • 影响青少年的益智百科

    影响青少年的益智百科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至死不渝——百花凋残只为一人开

    至死不渝——百花凋残只为一人开

    18岁那年她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她从活泼开朗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冷若冰霜的人直到有一天她的哥哥告诉她他爱她可是她却说哥你在胡说什么我们是兄妹怎么能相爱呢他却嘶声竭底的告诉她我们不是兄妹你只是我们家抱来的她不相信的摇了摇头推开他跑了出去。。。。。四年后她的回归只为复仇预知下文暂且下回分解。
  • 竹马绕青梅:丫头哪里逃

    竹马绕青梅:丫头哪里逃

    她三岁,他六岁时,他牵着她的手在星空下并肩看星星。她六岁,他九岁时,他轻轻吻去她嘴角边的巧克力。她十岁,他十三岁时,她收到了情书,他夺过来就撕掉,说:“你只能是我的媳妇,知道吗?”她懵懵懂懂的点头。她十五岁,他十八岁,她泪眼婆娑的看着他:“你一定要等我。”她十八岁,他二十一岁时,她扑到他怀里,微笑着承接他的吻。有一种最美好的爱情,叫青梅竹马。
  • 夏末散落了忧伤

    夏末散落了忧伤

    青春不该被遗忘,但又有着诉不尽的伤。记忆中的人慢慢将背影拉长,留下怔在原地的我痴望,早该断了念想,又忆起那红白相间的小巷,曾经的时光。不愿提起曾经,回忆太长。梦中的我也达不到心底小小的愿望。看来,我们真的,留下了忧伤、走错了方向。深爱的人不会遗忘,却再也无法并肩,无法携手,痴笑着、盼望着美好的地久天长。念情至深处细水流长,过往使流光把心伤。
  • 神魔之女:倾世爱恋

    神魔之女:倾世爱恋

    一泻红尘中本以为早已失去所有蓦然回首却发现爱停留原地从不曾离去泪流满地拾起曾经......曾经笑到达眼底执起你们的手不再放弃......
  • 青春,苦涩

    青春,苦涩

    这是我十几年前写的,只是了开篇,发在起点中文网,笔名为蓝天白去。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我这篇小说,一时兴起,所以稍略改动一下,继续完成后面的部分。这书的大部分内容没有改动,后续会添加很多的素材进去。书名《青涩的苦果》改为《青春苦涩》。小说里的女主是真有其人,小杯也是真名。这是一个单亲妈妈的真实故事。
  • 重生之来到明朝做太傅

    重生之来到明朝做太傅

    我叫叶飞。长的不帅也不丑,天蝎座。闷骚,孤儿,天生天养,干过票贩子,混过小扒手,做过小混混。最后终于做了一名成功学销售总顾问!什么?没听过?那传销讲师听过吧?嗯、对!可正当我激昂慷慨为学员们描述发财之路的时候,警察进来了、我跑的快却掉下河、一下重生到了明朝。没文化。没节操,一样做了朱厚照的老师、看我怎么玩转东厂,掌控锦衣卫,击败倭寇!别跟我说什么节操!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节操二字,而且,我也没有字典。罗半仙微信公众号:娱乐圈也疯狂QQ群:550419443期待您的加入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猫的梦

    猫的梦

    又到了蓝花楹盛开的季节,我不确定能不能在这铺满蓝色花朵的小路上遇到你。你知道吗?我又梦到你了,我又笑着哭了!我又闻到了那满池荷花的清香,你的那片荷叶上的水珠滴落了吗?你是不是也会有那么一秒钟想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