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位腰缠万贯的老员外,年过五旬,才喜得贵子,取名叫余儿。谁知余儿十八岁了,还是木头木脑,啥也不懂,更不说识字了。老员外请来几位先生,先生们教了几天都摇头叹道:“取名余儿,实为愚儿,不可教也。”这可愁坏了员外,他想呀想,还真的让他想出了个法子。
这天,老员外唤来余儿,说:“儿啊,我想让你外出走走,一来见见世面,二来也学学说话。这些银子,带在路上用,明天一早,你就上路吧。”
第二天,余儿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走呀走,黄昏时他来到一片小树林。只听见林中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突然,飞来一只老鹰,林中的鸟声戛然而止。余儿正在发愣,只听有人说道:“一鸟进林,百鸟压音。”他一看是个打猎人,心想此话不错,忙掏出碎银对猎人说:“伯伯,我给你银子,你教我这句话好吗?”猎人欣然应允。
余儿记下这句话,又开始上路。这天他走到一条小河边,河上有个渔夫正在撒网捕鱼。渔夫撒了好几次,没捕到一尾鱼,于是叹了口气,说:“清水淡淡,哪里有鱼啊?”余儿一听,忙迎上去说:“伯伯,刚才你说的那句话,能教我吗?我给你银子。”老渔夫重说了一遍,收下银子走了。
余儿沿河又走出几里地,来到一座独木桥前。一个樵夫挑着一担木柴站在桥头,犹豫不决,最后叹口气道:“双桥好走,独木难行。”余儿听见,又买下了樵夫的话。
余儿将这三句话背得滚瓜烂熟。这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庄,见一位小牧童正拍手乐道:“老母羊钻栅栏,进退两难。”
原来一只老母羊想吃栅栏里边的青草,一头钻进去,被夹得进退不得。余儿连忙上去,又买下这句话。
过了一天,余儿来到一个小县城。一家酒店前围了一大群人,余儿进去一看,原来是酒店老板和一个破衣书生在吵架。
老板嚷道:“滚,你给我滚!”只见破衣书生一挽长袍道:“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借钱还钱,何必恶语伤人?”余儿一听,可新鲜了,忙上去买下书生的话。
几天过去,银子花光了。余儿一路上念念有词地回到家里,老员外见儿子眉飞色舞,以为已学会说话了,说:“余儿,明日亲家公做寿,就让你去好了。”
第二天一早,余儿穿戴一新,手提寿礼,往老丈人家走去。
厅堂里众人正七嘴八舌地谈着笑着,见余儿一跨入大门槛,大家都住了口,心里嘀咕:老员外真糊涂,怎么让傻儿子来?
余儿见大家都望着他,随口说道:“一鸟进林,百鸟压音。”众人一听此话,不禁鼓起掌来。
拜过泰山,老丈人留余儿一道喝茶。余儿低头喝了一口,见是一碗开水,便叹道:“哎,清水淡淡,哪里有鱼啊?”老丈人一听,顿时脸红,原来匆忙之间忘了放茶叶,怪不得余儿要说没“鱼”呢。他赶紧叫女儿换了碗茶,并搂着余儿不住夸奖。
用罢茶水,便入席喝酒,老丈人让余儿坐在自己身边。余儿正想举筷大吃一顿,只见自己面前仅有一只筷子,心里一急,信口就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丈母娘在一旁忙让佣人送上一只筷子,席上又是一片喝彩声。
酒过三巡,菜上五道。有人建议让余儿当场赋诗一首。余儿急得抓耳搔腮,突然眼睛一亮,见丈母娘的发鬓上插着一朵红花,便叫道:“有了,大家听着:‘老丈母娘好看,一朵红花真香;招得野汉成群,气死我的丈人。’”大家听了目瞪口呆,丈母娘的脸更是涨得通红,骂也不是,打也不是。余儿一见这情景,又说道:“老母羊钻栅栏,进退两难。”这一说又闹得个哄堂大笑。老丈人气得山羊胡直吹,吼道:“滚,你给我滚!”
余儿慢悠悠地站起身来,说道:“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借钱还钱,何必恶语伤人?”说罢,他踱着方步,目不斜视地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