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74700000014

第14章 古代文人们的茶故事(二)

13、武夷精舍隐“茶仙”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符晦,号晦翁,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福建。朱熹学问渊博,广注典籍,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的思想,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对宋以后的阶级统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熹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自幼在茶乡长大,对“建茶”十分熟悉。后又当过茶官,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更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写《劝农文》,提倡广种茶树。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躬耕茶事,把种茶、采茶当作是讲学、做学问之余的休闲修身之举。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他在建阳芦峰之巅云谷,构筑“竹林精舍”(晦庵),在北岭种植茶圃,取名“茶坂”,亲自耕种、采摘、制作、品饮;并写有《咏武夷茶》、《茶坂》等诗。其中《茶坂》诗云:“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枷趺谢衾枕。”自产自啜,佳茗伴夜读,正可谓是意味深长啊。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朱熹于武夷五曲隐屏山麓建“武夷精舍”,四周有茶圃三处,植茶百余株,讲学之余,行吟茶丛。其《咏茶》诗云:“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地僻芳菲真自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现在的“武夷名枞”之一的“文公茶”,正是朱熹所植茶树繁衍而成的。

朱熹嗜茶,尤喜茶宴。他与开善寺主持圆悟长老是一对茶中知己,常一起品茗论道。圆悟长老圆寂后,朱熹还专门写诗吊唁:“灶香瀹茗知何处,十二峰前海明月。”朱熹曾两次回祖籍地扫墓,每次他都带去武夷茶,在祖宅里设茶宴招待老家的亲朋故旧。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朱熹去建阳东田培村表兄邱子野家赴茶宴,曾赋诗:“茗碗瀹甘寒,温泉试新浴”、“顿觉尘虑空,豁然洗心目。”更具诗情画意的是,在“武夷精舍”旁的五曲溪中流,有“巨石屹然,可以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有凹自然为灶,可以瀹茗”,朱熹常与友人携茶具环坐石上烹茶品茗,吟诗论道,其乐融融。至今石上还留有朱熹手迹:“茶灶”。他的《茶灶》诗云:“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朱熹爱茶,自然不忘将茶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他以茶穷理,将茶性与中庸的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朱子语类·杂说》中说:

“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这是说品茶与求学问一样,在学的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朱熹还把饮茶与治家联系在一起讨论,认为治家宜严,就像吃酽茶,苦而后甜;如果治家放松,就会像喝淡茶,味如嚼蜡,家人行为会失去娴雅。

宋代福建的龙风团茶名冠天下,精雕细琢,岁岁入贡。有人认为建茶身居台阁,珠光宝气,富贵味重,不如草茶闲逸高雅。朱熹提出了不同见解,他说:

“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南轩集》曰:‘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

武夷茶色泽澄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是纯洁、中和、清明之象征,这才是建茶的“理”所在,不论它是否入贡,都是不带富贵气的。至于后来建茶的地位、名声和过分地人工雕琢等,都是“气”的变化。理才是本,气仅为形。建茶处草泽乃是佳品,处台阁亦为名茶。这种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为德”是吻合的。

朱熹认为,君子应“素其位而行”,富贵贫贱不能移,要“喻于义”,而不“喻于利”。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准则。他学问盖世,但并不用于敛财,安贫乐道,廉退可嘉。他“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宋史·本传》说他“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卒与共之”。朱熹正如他所写的茶联:“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清贫而不失其志。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把追求思想境界当作人生的崇高目标,而茶正是他精神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他在题匾赠诗时,曾用“茶仙”署名,也当是名副其实了。

14、“易安居士”角茶助学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她的诗词清丽婉约,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她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

北宋灭亡后,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除了婉约,李清照的词风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她敢于发表政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宋徽宗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才女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婚后的李清照,在爱情的感召下,文思泉涌。她是幸福的,她在两首《如梦令》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抒发的是幸福之情。

同时,她又是“孤独”的,做太学生的赵明诚往往一个月只能回家两次,李清照便常常在相思中度过。思念化作了千古名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金石学家的赵明诚,才学较妻子略逊一筹。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杂抄在里面,不写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甘拜下风。

他们婚后的家庭生活并不优裕,但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夫妇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他们为“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明诚竟辞官不做,夫妇“屏居乡里”十多年。

清照常常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明诚常为搜集金石名画四处奔走。每得佳句或真迹,常摆宴祝贺,举杯畅饮。李清照对这一时期的乡居生活非常满意,“甘心老是乡矣”。这从她把自己的居室称“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中可以感受到她那恬适的心境。青州老家隐居的时期,他们共同讨论诗词,研究金石,收集书画,校对古册,真是其乐融融。常常是夫妻俩一边做学问,一边品茶,雅趣横生。每当饭后,他们就坐于藏书满屋的“归来堂”书屋里,煮上茶,然后随便讲一件史事,谁先说出这件事在某书、某卷某页,谁就可以先饮茶。

李清照博闻强记,才思敏捷,常常占先丈夫一筹。每当这时,李清照便得意地开怀大笑,然后夫妻对饮,以茶助学。夫妇治学严谨,青灯黄卷之中,孜孜以求,相互激励。一杯清茶,成了他们辛勤向学的见证;一杯清茶,为夫妻间的挚爱、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平添了一段清奇的风韵;一杯清茶,更显现这对年轻夫妇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相濡以沫、挑战自我的高尚人格。

清代大戏剧家洪升有《四婵娟》杂剧,共四折短剧组成,其中一折就是《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写的就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和赵明诚烹茶捡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出自李清照为其夫君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写的《后序》中:“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仕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图穷而志不屈。”

公元1129年8月18日,对李清照来说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赵明诚离她而去,死时没有留下任何话语。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和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离之中,带病坚持整理、校勘了《金石录》,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28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15、桑苎家风竟陵翁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一位爱国大诗人,一部《剑南诗稿》,存诗九千三百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人们在这些诗中看到的是诗人不忘统一,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战斗精神和报国决心。陆游也是一位嗜茶诗人,作品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为历代咏茶诗人之冠。

陆游对茶一生怀有深情。他的茶诗包括的面很广,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故乡茶的热爱。他出生茶乡,当过茶官,晚年又归隐茶乡。晚年,由于政局、年龄、健康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已不可能再从事政治活动了,可对诗歌、书艺和茶一直没有离开过。

陆游一生曾出仕闽、苏,又曾入蜀、赴赣,辗转各地,当了十年茶官,有机会品尝天下名茶,并裁剪熔铸入诗,留下不少有关名茶的绝妙诗句。这些诗作大大丰富了中国历史名茶的记载,且多为《茶经》所不载。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可以说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

“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是人间第一的四川蒙山紫笋茶;

“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是福建隆兴的“壑源春”;

“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春”——是浙江长兴顾渚茶;

“嫩白半瓯尝日铸,硬黄一卷学兰亭”——是绍兴的贡茶日铸茶;

“春残犹看小城花,雪里来尝北苑茶”——是贡茶北苑茶;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试小雪”——是另一个贡茶福建建溪茶;

“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是湖北的茱萸茶;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是四川的菊花土茗;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水闲煎橄榄茶”——是浙江的橄榄茶。

陆游一生嗜茶,恰好又与陆羽同姓,尽管陆游未必是陆羽的后裔,但他却非常崇拜这位同姓茶圣。多次在诗中直抒胸臆:“曾著《杞菊赋》,自名桑苎翁”、“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苎”、“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水品》、《茶经》常在手,前生疑是竟陵翁”、“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最后两句是陆游在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春作的《八十三吟》中的诗句,这首七律一改其金戈铁马、壮怀激烈的气概,显得平和而宁静,充满闲适的心情。

诗人置身茶乡,只求承袭“茶神”陆羽的家风,在汲泉品茗之中,度过寂寞清贫的残岁。陆游在赴福建任提举常平茶事之职时,他的好友兼同僚周必大曾写诗:暮年桑苎毁《茶经》,应为征行不到闽。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意思是当年陆羽由于没有到名茶产地福建,到了晚年恨不得毁了自己的力作《茶经》;如今云孙(也就是六世孙)陆游到福建当官去了,他完全可以精心制作好茶,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对周必大这首送行诗,并把自己当作陆羽的后人,陆游欣然接受。诗中“桑苎”、“茶神”、“竟陵翁”均为陆羽之号,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陆游心仪神往的内心世界。

陆游早年嗜酒,入闽为茶官以后,“宁可舍酒取茶”;直至晚年“毕生长物扫除尽,犹带笔床茶灶来”。他常以茶神自比,自称生平有四嗜:诗、客、茶、酒。以诗会友,以茶待客。陆游嗜茶、爱茶,尤喜建茶。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他从福建宁德主簿任满回临安,孝宗皇帝赐进士出身,迁枢密院编修,获赐“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的北苑龙团凤饼茶,在《饭店碾茶戏作》诗云:“江风吹雨喑衡门,手碾新芽破睡昏。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溪村。”小饼龙团是福建转运使蔡襄督造入贡的“上品龙茶”,供皇帝所专用或恩赐大臣的御茶。如今居然得赐分享,放翁感到十分高兴,所以碾茶时乘兴写下这首赞誉建茶的诗。

陆游爱茶嗜茶,谙熟茶的烹饮之道。常常身体力行,自己动手,因此,在他的诗里有许多饮茶之道。

如“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又如“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

言日铸茶务必烹以名泉,方能香久味永。“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则更是进入了茶道的至深境界:甘茶一杯涤尽人生烦恼。

他特别中意茶有驱滞破睡之功:

“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

常常是煎茶熟时,正是句炼成际:

“诗情森欲动,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问炼句成”。

他不仅“自置风炉北窗下,勒回睡思赋新诗”,在家边煮泉品茗,边奋笔吟咏;而且外出也“茶灶笔床犹自随”,“幸有笔床茶灶在,孤舟更人剡溪云”,真是一种官闲日永的情趣。

晚年他更是以“饭白茶甘”为满足。他说:

“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在《试茶》诗里,明白唱出:“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酒可止,茶不能缺。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提到当时的茶艺“分茶”和分茶时须有的好天气、好心境。陆游在诗中还对“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种能使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幻化出各种图案来的冲泡技艺,技巧性很强,有“水丹青”之说。汤纹水脉会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类画图,如草书。陆游常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分茶,调剂自己的生活,表露出的闲散和无聊,间接地反映出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心境。

陆游爱茶成癖,活到老、喝到老。晚年的《啜茶示儿辈》诗曰:

围坐团栾且勿哗,饭后共举此瓯茶。

粗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还满眼,高城漏鼓不停挝。

闲人一笑真当勉,小榼何妨问酒家。

已经将喝茶和淡泊名利、舍生取义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编。”陆游的咏茶诗词,实在也可算得一部“续茶经”。

16、杨万里嗜荼如命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一部分。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而其诗体则自成一家,称“诚斋体”。

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

杨万里有一首《武陵春》词,在词中小序中他说:“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词中又说:“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由于嗜茶,“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他在另一首诗中说:“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只是少喝点罢了。

此外,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决不责怪饮茶。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袍。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诗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其嗜茶如命可见一斑。

杨万里嗜茶如命绝非是贪口腹之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

“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诗》曰:‘谁谓荼(即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

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由饮茶而想到读书,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因此,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

杨万里嗜茶如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正道。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他致仕回乡后,“清得门如水,贫惟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

杨万里一生清廉,其子杨伯儒也以清廉著称,在广东任官时,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钱代贫户纳税。而杨伯儒病入膏肓、临终之际,却连入殓的衣衾也没有。

“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这是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赐茶》中的诗句,他将茶的清雅、明澈,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丰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诗还颂其人,杨万里也当之无愧!

17、虞集妙诗颂龙井

虞集(公元1272~1348年),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侨居于江西临川。虞集是元代延祐至顺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工真、行、草、篆,皆圆婉而有法度。早年受家学熏陶,通晓宋儒“性理之学”。大德初至京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后历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曾奉旨修撰《经世大典》。晚年告病回江西。有《道园学古录》等。

虞集诗文皆负盛名,“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夫之碑板,咸出公手,粹然自成一家之言,如获拱璧。”他虽出身于名门世族,但早年随父母饱受离乱的经历及亡国的哀愁,离乱的痛苦,贫困的生活,穷途潦倒的处境,使他受到了宝贵的人生磨练。他在艰苦中奉养父母,无不尽其力,深为时人所称赞;他的博学多识,词章典雅,更使他声名鹊起。

虞集一生著述甚丰,除编修《经世大典》外,另著有《道国学古录》、《道源类稿》等传世。他最擅长的是典册之作。作为一个文学家,虞集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仅散文方面,《元史》就说他“平生为文万篇,稿存者十二三”。今存《道园学古录》五十卷,收录其诗、文、词作。尽管其作品的社会内容不够广阔,但在艺术上则别具特色,堪称元代第一流的诗文大家。

就诗歌而言,虞集与杨载、范柠、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在诗词界也极有地位。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说,虞集的诗作见称一时,“故国朝之诗,称虞、赵、杨、范、揭焉”。认为虞集是元诗五大家之首。他的词,历来也受到很高的评价。

《词学通论》评论说:“极险窄之苦,而能挥翰自如,不为韵缚。才大者亦工小技,信为一代宗匠也。”虞集的词作“豪婉兼苏秦,高旷若陶谢”。是“诗人之词”,“一洗铅华”。“不以文字工拙论,而寄托幽旷,亦时有可观”。

虞集是最早用诗歌来吟颂龙井茶的人。杭州产茶,唐代陆羽《茶经》只记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也只记“宝云茶”、“香林茶”和“白云茶”。虞集在《游龙井》诗中对“龙井茶”及其环境作了这样的描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入门避沾洒,脱屐乱苔甃。阳岗扣云石,阴房绝遗构。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薝蔔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虞集的诗,第一次对龙井茶的采摘时间、品质特点和文人品饮情态都作了生动的描绘,此后,明清两代,龙井茶名声越来越响。如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记到“今武林诸龙泓人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其他产茶,为南北山绝品……宝云、香林、白云诸茶,皆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

18、“铁笛道人”夜梦茶

杨铁崖(公元1296~1370年),原名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抱遗老人,元末文学家,出身进士,诸暨人,曾任天台府尹。因善吹铁笛,故又名铁笛道人。他的铁崖体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他诗学李贺,驰骋异想,好用奇辞,有“文妖”之称。特点是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既渲染气氛,又注重情调;既有绚丽的色泽,又有奇谲的意境。其文思泉涌、妙绪纷披之作,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其绘神写形,借扬寓意之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特别是古体和乐府,奇诡多变,人称铁崖体。他能文善书,系元末诗坛领袖。当时闻名于海外的学者宋濂、倪瓒等都与他结成诗文知友。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

“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他有铁笛一支,铁笛来自洞庭湖畔,当地一位铁匠在湖中掘得一把古剑,无所用,才铸为铁笛。笛长二尺九寸,凿有九孔,进于杨维祯。维祯吹之,皆合律吕,于是大喜,作《迥波引》曲,与江人、渔父和唱为乐,自号“铁笛道人”。

有一张姓富豪,雅爱诗书,喜欢结交文人。他听说杨铁崖有盛名,便前去拜谒。杨铁崖厌恶那些胸无点墨的富绅,便托辞不见。这位富绅受此刺激,痛下决心,拜了一位老师,学习诗书。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有了长进,便又一次给杨铁崖下请帖,请杨铁崖到家中做客。杨铁崖知道情况后十分感动,欣然前往。席间,张富豪让一位名叫芙蓉的妓女敬酒,酒的名字叫“金盘露”。

铁崖即兴出句道:“芙蓉掌上金盘露。”

芙蓉应声答道:“杨柳楼上铁笛风。”

杨铁崖又名铁笛道人,芙蓉的对句巧用此典,非常贴切。杨铁崖十分高兴,拍手笑道:“妓女尚能对句,其主可想而知。”

于是与富豪相谈甚洽。后来杨铁崖离任,这位张姓富豪送了几车粮食给他,说是鹄粮,因为杨铁崖十分爱鹄。杨铁崖盛情难却,只好将这些粮食分给贫苦百姓。

杨铁崖对茶可以说独有心得。有一年冬天,杨维祯读书至夜里二更,窗前月光微明,一枝梅影摇曳不息。他茶兴勃发,唤来小书童,从山后汲来自莲泉水,燃起竹炉。并从茶囊中取出一种叫凌霄芽的茶叶,让书童烹煮,他在一旁欣赏,借以放松一下伏案之倦。

随着竹炉的火温和渐渐响起的水声,杨维祯不知不觉地感到浑身轻飘,似乎有一股仙气,把他送到一个“清真银辉”的堂上,这里有垂地的香云廉,精巧的紫桂榻,流金溢彩,烟霞缭绕。他不觉做了一首《太虚吟》,唱道:“道无形兮兆无声,妙无心兮一以贞……”。

这时,他又看到许多仙子来见他,其中有一位穿着绿衣服的仙子,前来自我介绍,自称名叫淡香,小字绿花。她捧着太元杯,杯中盛着“太清神明之醴”,奉给杨维祯,称此汤能增寿。杨维祯接而饮之,并作了一首词来回赠绿衣仙子。词曰:“心不行,神不行,无而为,万化清。”绿衣仙子拿来纸笔,作歌赠维祯,歌曰:

道可受兮不可传,天无形兮四时以言。

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复何仙。

这时,祥云消退,绿衣仙子化作一阵白烟。杨维祯忽然醒来,发觉是一个梦。这时,月光仍然隐隐于梅花之间,只听得小书童在喊他:凌霄芽熟了。

后来,杨维祯为了记录这段神奇的境遇,便写了《煮茶梦记》这篇优美的散文。

19、绝俗清雅的“清泉白石荼”

倪瓒(公元1301~1374年),字符镇,号云林,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以清雅出名。倪云林不仅精于书画,而且擅长园林建筑设计,苏州名园“狮子林”就出自他的构想。明代顾元庆《云林遗事》记录了一个故事:

倪云林曾居住在惠泉之侧,借此研茶鉴水。一天,他忽发奇想,用核桃、松子,和上一些米粉,做成一小块一小块像石子样的点心,做成园林假山盆景,置于茶汤中,取名为“清泉白石茶”。别出新意,又十分雅致,一时名声大噪。

某日,有个名叫赵行恕的宋朝宗室来访,他一向倾慕倪云林的清雅风致,特意来叙谈。坐定之后,云林命童子供上“清泉白石茶”一盅。此茶之雅,在于赏“石”之白,品泉之清,味茗之香,尤其要以一颗宁静淡泊之心,体验林泉中的闲情逸趣。可是,那位宋家王孙绝非雅士,更非茶人,他大口喝茶,连吞带啖,贪婪的目光还不时地盯住层叠的假山白石,恨不得把这些核桃、松子肉统统吞下去。

盛情雅意换来粗俗不堪,倪云林实在看不下去,拂袖离案,指责赵行恕道:“我因为你是宋家王孙,所以特出此品,谁知你竟不知风味,真是个俗物。”说着,下了逐客令。从此两人再也不相往来。

倪云林就是这样,绝不会因金钱权势而改变自己的爱好、个性,因此人们称他为“倪迂”。倪云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点“洁癖”,这一特点也与饮茶有关。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天,倪云林来了茶瘾,就让人到山中汲取七宝泉水来瀹茶。仆人辛辛苦苦从山里挑来了七宝泉水,准备给主人煎水品茶。没想到倪云林只取前一桶水烹茶,将后一桶水倒在脚盆里,哗啦哗啦洗起脚来。众人大惑不解,七宝泉水质地绝佳,得来不易,为什么随意暴殄天物?倪云林解释说:“前一桶水不会碰到什么脏东西,所以用来瀹茶;后一桶水说不定会被挑担人的屁污秽,所以只能用来洗脚。”

20、唐伯虎诗画写茶情

唐寅(公元1470~1523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别号。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

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传世之作有《簪花仕女图》等。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有《六如居士全集》传世,是一位有才华,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唐寅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后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噩运,从此唐寅绝意仕途,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唐寅离开苏州到镇江,先游扬州瘦西湖、平山堂,然后登庐山,看黄州赤壁,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再南行登南岳衡山,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渡海游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

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囊中羞涩的他返回苏州,妻子因不堪忍受清贫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以卖文鬻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于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

唐伯虎一生道路坎坷,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甚感世态炎凉,54岁就辞世而去。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表露了他真心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他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曾写过不少茶诗,留下《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茶画佳作。《事茗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的是江南茶乡景色:

青山如黛,巨石峥嵘,古松兀立,远处高山云雾弥漫,隐约可见飞瀑湍流。依山傍水有茅舍数椽,有人正在倚案读书,案头摆着茶壶茶盏,侧室一侍童正在煽火煮茶。屋外小溪板桥上有一老者拄杖走近,身后跟着抱琴的小童,画中人物想必是相约前来弹琴品茗。

画幅左边有唐寅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落款吴趋唐寅,下有印三枚:“唐居士”、“吴趋”、“唐伯虎”。

图卷前有文徵明写的画名“事茗”两个隶书大字,雄浑苍劲。现真迹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卷前后遍布藏家之印。有清代高宗皇帝题诗:

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

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常香。

卷下有“乾隆御赏之宝”。《事茗图》意境深邃,反映了明代茶人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气静韵清、淡雅高洁的茶艺意境,因而受到历代茶人的珍爱,成为皇室及名家的珍藏。

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赋诗作画。画家在诗中颇有风趣地写道,若是有朝一日,能买得起一座青山的话,要使山前岭后都变成茶园,每当早春,在春茶刚刚吐出鲜嫩小芽之时,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师的烹茶之法,亲自烹茗品尝,闻着嫩芽的清香,听着水沸时发出的松鸣风韵,岂不是人生聊以自娱的陶情之道吗?

一日,老友祝枝山兴致勃勃地去找唐伯虎,然而却被他拦在门口。唐伯虎微笑着说:“祝老兄,你来得正巧。小弟刚作了一则诗谜,正想找你猜猜呢。”祝枝山问:“猜得着怎样,猜不着又怎样?”唐伯虎说:“猜得着,好招待;猜不着,不招待。”“好,一言为定。”

接着,唐伯虎吟起了自己的诗谜,并说每句猜一个字,四字连起来是两句话。诗曰: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看风景。三人牵牛少只角,草木丛中见一人。

祝枝山听后,不假思索就迈开大步,径自走进屋内,朝太师椅上一坐,并叫:“茶来!”唐伯虎见状,不但不怪,反而立即奉上香茶一盏,并拱手作揖,连道:“老兄不愧谜界高手,佩服!”原来,谜底正是:请坐,奉茶!

他还和友人一起联句,据《吴门四才子佳话》载,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至泰顺(今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唐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联句如下:

午后昏然人欲眠,(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

茶余或可添诗兴,(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祝枝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分送四人。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布,于是,泰顺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21、竹符调水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壁,以字行,后又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诗文书画皆出众,与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画史上将他列名于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爱茶颇深,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不交官府,他有诗吟道,“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熏炉茗碗旁。”表明自己不受权贵的指使,对自己有着洁身自好的追求,他的乐趣,只在于诗书画和一杯清茶之中。其有诗云: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又曾曰:

素性不食杨梅,客食杨梅时,乃以虎丘茶陪之。

他热衷茶事,著有《龙茶录考》,并对蔡襄的《茶录》进行过系统的考述。

明初,惠山寺高僧普真(性海)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请湖州竹工编制用于煮泉的竹茶炉,画家王绂、学士王达参与其事,一时名流唱和,传为盛事,并汇编成《竹炉画卷》,以为镇寺之宝。至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清明节,江南才子文徵明与友人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惠山。泉亭优游,童子煮茶,兴会所之,化作丹青《惠山茶会图》。

画面描绘了文徵明同书画好友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该画体现了文徵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羽、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映,抒性达意。《惠山茶会图》是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令人领略到明代文人茶会的艺术情趣,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崇尚清韵追求意境的茶艺风貌。这一珍贵的画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1997年被印成邮票发行。

文徵明的另一幅名画《茶具十咏图》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视,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反映了明代文人雅士喜好在书斋之外设“侧室”充当茶寮,流行这种“茶寮”式的饮茶方式。画上自题“咏茶事五言古诗十首”,“十咏”为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这幅画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为了躲避当世权贵的干扰,文徵明经常杜门谢客,潜心煮茶吟诗作画,对各门艺术都是精益求精。他有《煎茶》诗,意境拓开,多于联想:嫩汤自候鱼眼生,新茗还夸翠展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由煎茶想到江南初春美丽的风光和茶园中初展翠绿的茶芽,诗中表现出画家不爱喝酒嗜好饮茶的雅兴,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审美情趣。

文徵明与众不同,他饮茶常常是自煎,亲自动手,在另一首茶诗《煮茶》中表达出这种感受:“至昧心难忘,闲情手自煎。”特别是对烹茶用水,他尤其认真,常常是派专人到深山中汲取宝云泉,作为烹茶用水。

有几次,他发觉挑夫送来的水,与以往有所不同,口感不太佳,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挑夫贪图省力,随便就近舀了一点其他泉水来敷衍他。于是,文徵明想了一个办法,他就将一根竹筒,一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宝云泉边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来这里汲取泉水,必须有僧人的竹符随水一起带走,作为凭证。

从此以后,文徵明烹茶之水的品质有了保证,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作诗反映这个“竹符调水”的趣事。如“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等等。

22、“青藤道士”以扇赌茶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山水,青藤道士,又号田水月。山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是一个文艺上难得的全才、奇才,袁宏道称他为“有明一人”。他的绘画创中国古代青藤画派,以后的扬州八怪、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都受其影响。其剧论《南词叙录》为我国古代研究南戏的第一部著作,又有《四声猿》等杂剧传世。他自言“吾书一诗二文三画四”。

其诗其文独步明代诗坛文苑,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说: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之下自有定论。”

徐渭长期居于绍兴,又擅长于书画诗文,故除酒外,也与茶结伴。

在浙江上虞曹娥庙,有著名的天香楼藏帖碑廊。这里汇集了沈周、文徵明、唐寅等明清八十多位书法家的墨宝,徐渭的《煎茶七类》墨宝就藏于此。王望霖的跋语从书法上评述了徐文长此碑超凡脱俗、出类拔萃的成就。《煎茶七类》字数不足300字,论述茶道。认为“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徐渭十分重视人品与茶品的关系,将“人品”置于七类之首。

徐渭的茶诗中惠谢友人赠送香茗的诗颇多,著名的如《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诗曰:“虎丘春茗炒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撷一灯。合向吴依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这是一首展示虎丘茶蒸烘技艺的精妙、盛赞虎丘茶的好诗。虎丘茶产于苏州虎丘山,系明代江南名茶,诗人得到友人惠赠的虎丘茶后,极为珍惜,以青色竹箬包装。如此上等的精品,为什么不急着品尝呢?原来是要秉烛独饮,细啜品味。

一把精致的宜兴紫砂茗壶,一曲古韵“梅花三弄”,冲泡的茶汤澄明芬香,清如玉壶冰一般。此刻,诗人完全沉醉在茶香之中。品饮七碗犹同古人卢仝飘飘欲仙,两腋生风。这种茶醉的感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有借助于这管横笛了。

另一首《谢钟君惠石埭茶》诗云:杭客矜龙井,苏人代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午梦醒犹蝶,春泉乳落牛。对之堪七碗,纱帽正笼头。此诗为答谢池州钟太守赏赐“石埭茶”而作。石埭茶产于安徽池州石台县,太守赏赐的石埭茶,令诗人兴高采烈。于是自己动手冲泡品尝,茶味之美,清香可口,伴之以春泉水,宛如刚从牛身上流出来的奶汁,令人午后梦醒,情思蝶飞。

《茗山篇》更是诗人嗜茶痴茶的自我写照,诗人是一位嗜茶的人,茗山产佳茶,他要去茶山安家。茗山还未到达,就想先尝尝小溪涧水;春天刚一降临,便提前摘下嫩芽来制茶,急不可待要试新茶,夜晚躲在陋室的阁楼上独自啜茗,虽无人作伴,却有窗前一树梅花对话。

徐渭的茶画大多有题画诗。《回回马二首》写回族骏马一路风尘奔到内地,反映了明代的“马政”、茶马互市的情况。徐渭的咏茶诗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的茶市贸易。

“城市或嚣炎,在野心不热。意欲施茶汤,行人他处渴。”这是一幅夏日施茶图,施茶汤是盛行于江浙一带、传承已久的风习。旧时在江南地区总能看到村头路旁、巷口街边、人来人往处,放置一大缸或一水桶的茶水,免费供应过往行人饮用解渴,施茶时间一般自入夏始至秋凉止。

这些施茶点和施茶亭里的施茶人,古时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煮水、泡茶、送茶,不取报酬,默默地奉献着。“茶精神”是美好的、平等的、亲善的,将茶之甘美洒满人间。在施茶人身上完美地展示出这茶的真性和“茶精神”。徐渭以诗画颂扬这一民间义举。

徐渭的画“水墨淋漓、气势旺畅”,他有不少茶画图。《陶学士烹茶图》是徐渭茶画的代表作,画了一位嗜茶老者的痴态,上有题诗一首:醒吟醉草不曾闲,人人唤我作张颠。安能买景如图画,碧树红花煮月团。徐渭茶画《烹茶图》不是摹写张旭挥毫“醒吟醉草”的狂态,而是用浓墨重彩描绘“碧树红花”的烹茶环境。画中的这位嗜茶老者不是“张颠式”的狂走呼叫,他是在优雅秀美的自然风光环境下烹茶啜茗。显然画家是以“张颠”作反衬,表现烹茶环境和茶艺艺术魅力,是一幅典型的明代文人茶事图。

徐渭晚年孤独一人,贫病交加,正如他自述:“渭无状,造化太苛猛相逼”,“骨脊肱弱”,“贫而多难”。他一生嗜茶,无日不饮茶,与茶结成终身侣伴。他饮的茶多由友人馈赠供给,每得一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次老友钟元毓赠以“后山茶”,他兴奋之余马上复信:“一穷布衣辄得真后山一大筐,其为开府多矣!”

“开府”即中国名茶蒙山茶,徐渭认为产于浙江上虞县后山的后山茶绝不亚于名茶蒙山茶。

他的《与钟公子大赌藏钩……》一诗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当时他已71岁高龄了,家境贫苦,孤独一人,仅以卖书画,卖藏书过日。一日老友钟公子来访。钟公子名元毓,字廷英,家境豪富,其父曾为知府,公子富才华,慕文长诗画才情,时相过从,两人竟为忘年交。

这日,兴致大发,竟至大赌藏钩游戏,并由各人写下字条为凭:徐渭要喝茶,就让钟公子写出若输则交出后山茶一斤;钟公子喜文长书画,就让徐渭写出若输就要替他画18把扇画。赌的结果,钟公子固然要给徐渭后山茶一斤,徐渭却也要为他写上18把扇面。后山茶系当时名茶,产于上虞县后山。明万历《绍兴府志》“山”和“物产”两节中均有说明:“县后山,在县署后北城经,其麓产佳茶。”“茶,上虞后山茶。”

徐渭得到茶很高兴,但当场要立即画18把扇面却并非易事,他毕竟已是71岁的老人了,结果画得他口焦唇燥喉干舌涩,两臂酸痛腰间无力,大约画到最后,确实没力气了,就只好对钟公子说:“你的茶契我烧了吧,我的扇债你也免了吧!”这个以扇赌茶的游戏最后以有趣的求饶作结,真是风雅得可以,足见徐渭为得到佳茗是多么地不顾一切。

23、张岱与“兰雪茶”

张岱(公元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居杭州。张岱出身仕宦之家,而无意仕途。关心社会,对人间世态,洞悉入微。曾漫游苏、浙、鲁、皖等地区。家里藏书颇丰,自30岁左右,即钻研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避迹山居,展现了高贵的气节。

他潜心著书,不问世事。作品以散文见长,题材广泛多样,笔调清新率真,有《石匮书》、《嫏嬛文集》、《陶庵梦记》、《西湖梦寻》、《夜航船》等存世,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一生以读书著述为乐,为晚明小品文大家,其诗文,初学公安、竟陵,进而融合二体,汲长弃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在明代的小品文作家中,堪称第一。

张岱平素兴趣广博,对世态观察入微,文章题材俯拾即是,描述山水景致、社会生活各方面,无所不写;传记、序跋、像赞、碑铭等各种体裁,在他的笔下,都写得诙谐百出,情趣跃然。在他《自为墓志铭》中,叙述了自己前半生生活优渥、富裕,锦衣玉食,纵情声色,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然而当明朝亡国后,性情大变,表现出文人的高尚品格与民族气节。

张岱不仅是一位散文家,更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明茶理,识茶趣,为品茶鉴水的能手,是一位精于茶艺茶道之人。他自谓“茶淫橘虐”,可见其对茶之痴,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对茶事、茶理、茶人有颇多记载。

明代时期,品茶已成时尚,而茶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地茶馆林立,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对爱茶的张岱而言,上茶馆似乎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种休闲。崇祯年间有家名为“露兄”的茶馆,店名乃取自米芾“茶甘露有兄”句,因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故深得张岱喜爱。

张岱是位识茶辨水的能手,《陶庵梦忆》记载他拜访老茶人的经过,过程十分有趣:一次他慕名前往拜访煎茶高手闵汶水,正好闵老外出,他静心等待,闵老回来后,知道有人来访,才招呼一下,就借故离开,想测试张岱的诚意。张岱虽几经等待,非但未打退堂鼓,反而更下定决心非喝到闵老煮的茶不可。

闵老回来时,见客人还在,知道来者是个有心人,于是才开始煮茶招待他,闵老“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的娴熟技巧,让张岱惊叹不已。之后闵老将张岱引至一室,室内“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着实让张岱大开眼界,不禁问闵老:“此茶何产?”闵老想考考他说:“阆苑茶也。”

然张岱觉得有异,说:“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闵老暗笑并反问:“何地所产?”张岱又喝了一口说:“何其似罗齐甚也。”闵老啧啧称奇。张岱又问:“水何水?”闵老说:“惠泉。”张岱又说:“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

闵老知道眼前这位是个品茶高手,遂不敢再欺骗他,过了一会儿,就持一壶满斟的茶给张岱品尝,张岱说:“香扑洌,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茶。”闵汶水对于张岱神之又神的辨茶功力,不禁赞叹道:“余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于是和张岱结成好友。(《陶庵梦忆·闵老子茶》)

名噪一时的禊泉,乃绍兴名泉之一。禊泉曾一度被埋没,后因张岱的发现才又重显威名,《陶庵梦忆》记:“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噗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划,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文中提到张岱无意间发现禊泉的经过,同时点出禊泉水质的特点,更以其专业的品茶知识,说明辨识禊泉的诀窍。(《陶庵梦忆·禊泉》)

除了品茶鉴水之外,张岱还改良家乡的“日铸茶”,研制出一种新茶,张岱名之为“兰雪茶”。《兰雪茶》中提到兰雪茶的研制过程:

“……募歙人人日铸。杓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他通过招募安徽歙人,引入松萝茶制法,四五年之后,经张岱的改制,冲泡出来的茶,色如新竹,香如素兰,汤如雪涛,清亮宜人。他把此茶命名为“兰雪”茶。又四五年后,兰雪茶风靡茶市,绍兴的饮茶者多用此。后来,就连松萝茶也改名“兰雪”了。

张岱不仅嗜茶,而且识茶,从饮茶到品茶、评茶,无一不精。他一生兴趣广泛,对各类事物多所涉猎,堪称为博物学家,他爱茶成痴,尝谓:“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祗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彭天锡串戏》)把看到一出好戏,犹如观赏一轮好月、啜饮一杯好茶般令人愉悦。

若非因身遭家国之变,而改变其人生态度,相信以其读书研究的精神及对茶学的了解,必能为我国的茶学文化留下更多的宝贵资料。

24、茶情偶记

李渔(公元1610~约1680年),清初戏曲家,取名仙侣,后改名渔,号天徒,又号笠翁,一字笠鸿、谪凡。兰溪人,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考入金华府。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约卒于康熙十九年。

李渔多才多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戏剧理论、戏剧、小说,特别是戏剧理论方面。由《闲情偶寄》中抽编“词曲部”和“演习部”而成的《李笠翁曲话》一书,不仅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最有系统的一本,也是最有理论深度的一本。尤为可贵的是,这些理论既不是因袭陈说也不是向壁虚造的,而是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演出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的戏曲论著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他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等19种。

此外,有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倡议编辑了《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在浙江兰溪夏李村,李渔与乡人于清顺治二年建且停亭,自撰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表现了他内心的恬淡。有一年李渔到扬州桃花庵游览。中秋之夜,好客的方丈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并联句作对。

方丈先出一上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方丈又出上联:“无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格外优美。李渔有《笠翁对韵》,文词巧妙,通俗易懂。书中天文地理,雨雪风霜,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市井百姓,农工渔商,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按韵脚铺排成华美的韵文,易记易背,朗朗上口,是联句作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在李渔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每每有“茶情偶记”。《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妆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

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渔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俩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独断专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的生活当中,经常和友人相聚,因而免不了要在茶余饭后,对茶壶品头论足一番:“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这些主流价值观念一直深深左右着宜兴陶人的制壶观念,影响深远。

25、蒲松龄路设大碗茶

清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季节,在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的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摆了一个凉茶摊。他长得很瘦,开襟的粗布短衫显现出这人家道的清贫。而这个茶摊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只粗瓷大碗外,让人纳闷的是摊桌上竟搁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这与卖茶怎么也不沾边。这位瘦汉便是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为清代文学家。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出生时正值明末清初的大动乱之时,家道中衰,家境维艰。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却屡试不第,不得不在家乡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做塾师以度日。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将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至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这部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此“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非常广泛,有出自蒲松龄的亲身见闻和自己的虚构,还有很多则出自民间传说,其中设置茶摊便是蒲松龄征集四方奇闻轶事的一个办法。他将这个茶摊设在村口大路旁,供行人歇脚和聊天,在边喝茶边海阔天空乱聊中,蒲松龄常常捕捉到故事的题材和素材。

后来蒲松龄干脆立了一个“规矩”,哪位行人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他分文不收。于是有很多行人大谈异事怪闻,也有很多人实在没有什么故事,便乱造胡编一个。对此,蒲松龄一一笑纳,茶钱照例一个不收。也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茶钱,蒲松龄攒集到许多故事素材,最后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生活经验,将许许多多牛鬼蛇神、妖魔狐仙充实成一篇篇小说。

蒲松龄以茶换故事一事又通过许许多多的行人传播而名闻遐迩,于是又有许多人虽不曾喝过蒲松龄一口茶,却纷纷将自己的珍闻捎寄给他。蒲松龄又几经修改和增补,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除写作《聊斋志异》外,他对有关农业、医药和茶事,深有研究,写过不少通俗读物,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他的《药祟书》中总结了自己在实践基础上调配的一种寿而康的药茶方。他还身体力行,在自己住宅旁开辟了一个药圃,种不少中药,其中有菊和桑,还养蜜蜂。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通过种药又取得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药茶兼备的菊桑茶,既止渴又健身治病。《药祟书》中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和抗衰老之功效;桑叶有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之效;枇杷叶性平、味苦,功能清肺下气,和胃降逆;蜂蜜具有滋补养中,润肠通便、调和百药之效。四药合用,相得益彰,是一贴补肾、抗衰老之良方。

26、寒夜客来茶当酒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卒于乾隆三十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73岁可以算高寿了,有人以为这和他喜欢喝茶有关。

郑板桥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茶,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写过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名茶好水,青山美景,使他难以忘怀,又都融入茶联。他平生与墨有缘,又与茶有交,为此,又将茶与墨融进茶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在《题真州(今江苏仪征县)江上茶肆》中写道:“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他喜以天水煎茶,常饮“瓦壶天水菊花茶”,此茶质清味淡,可清除心肺之热,这正是他的生活与人生观的写照。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而茶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描述了他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这正是他的生活与人生观的写照。

他所书《竹枝词》云: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他的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曾得到了不少文人的共鸣。对郑板桥而言,这种“寒夜客来茶当酒”、“书画相伴”的生活,已是人生至乐。板桥还擅对联,多有名句流传:“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清雅和清贫是郑板桥一生的写照,他的心境和创作目的在《题靳秋田索画》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他的手卷《扬州杂记》,记述了一段茶缘,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艳遇:

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红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围墙竹树之间。叩门径入,徘徊花下,有一老媪,捧茶一瓯,延茅亭小坐。其壁间所贴,即板桥词也。

问曰:“识此人乎?”答曰:“闻其名,不识其人。”

告曰:“板桥即我也。”

媪大喜,走相呼曰:“女儿子起来,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在此也。”

是刻已日上三竿矣,腹馁甚,媪具食。食罢,其女艳妆出,再拜而谢曰:“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

板桥许诺,即取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紫端石砚,纤手磨墨,索板桥书。书毕,复题《西江月》一阙赠之。其词曰: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炜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皆笑领词意。问其姓,姓饶,问其年,十七岁矣。有五女,其四皆嫁,惟留此女为养老计,名五姑娘。又曰:“闻君失偶,何不纳此女为箕帚妾,亦不恶,且又慕君。”

板桥曰:“仆寒士,何能得此丽人。”

媪曰:“不求多金,但足养老妇人者可矣。”

板桥许诺曰:“今年乙卯,来年丙辰计偕,后年丁巳,若成进士,必后年乃得归,能待我乎?”

媪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赠词为订。

明年,板桥成进士,留京师。饶氏益贫,花钿服饰拆卖略尽,宅边有小园五亩亦售人。有富贾者,发七百金欲购五姑娘为妾,其母几动。女曰:“已与郑公约,背之不义,七百两亦有了时耳。不过一年,彼必归,请归之。”

江西萝洲人程羽宸,过真州江上茶肆,见一对联云:“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旁写板桥郑燮题。甚惊异,问何人,茶肆主人曰:“但至扬州问人,便知一切。”

羽宸至扬州,可板桥在京,且知饶氏事,即以五百金为板桥聘资授饶氏。明年,板桥归,复以五百金为板桥纳妇之费。常从板桥游,索书画,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羽宸年六十余,颇貌板桥,兄事之。

时年43岁的郑板桥,正是怀才不遇的落拓之人,大约是艺术家的秉性使然,此间的他,仍不乏访古探幽的雅兴,在僻静的乡村,得茶书交订,续成一段良缘。而饶五娘的贞守盟约,不为富贵所移的真挚情操,在板桥笔下也显得格外动人。

27、才情茶思写红楼

曹雪芹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是一位见多识广,才气横溢,琴、棋、书、画、诗词皆佳的小说家,更是一名品茶高手,佳茗知音。对茶的精通,更是一般作家所不及。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光说到茶的地方就有二百六十二处之多!难怪有人说:“看了《水浒》想大碗喝酒,看了《红楼梦》想煮泉饮茶。”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髓”,湖南的君山银针,还有暹罗(泰国的旧称)进贡来的暹罗茶等等。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当时上层社会使用的广泛性。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富贵荣华和贫困潦倒,因而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茶的习俗也非常了解,在《红楼梦》中有着生动的反映。如第二十五回,王熙凤给黛玉送去暹罗茶,黛玉吃了直说好,凤姐就乘机打趣:“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里就用了“吃茶”的民俗,“吃茶”意为女子受聘于男家,又称为“茶定”。第七十八回,宝玉读完《芙蓉女儿诔》后,便焚香酌茗,以茶供来祝祭亡灵,寄托自己的情思。此外,《红楼梦》中还表现了寺庙中的奠晚茶、吃年茶、迎客茶等的风俗。

曹雪芹善于把自己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妙句,如写夏夜的:“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写秋夜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写妙玉用五年前收藏梅花上的积雪水,来烹老君眉茶,何其雅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茶时,处处显出浓重的人情味,即使是在人生诀别的时刻。晴雯即将去世之日,她向宝玉索茶喝;“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将茶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当83岁的贾母即将寿终正寝时,睁着眼要茶喝,而坚决不喝人参汤,当喝了茶后,竟坐了起来。茶,在此时此刻,对临终之人是个最大的安慰。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对茶的一往情深。

曹雪芹与品香泉

香山的泉水可多啦!谚曰:“香山遍地泉,大小七十眼。”香山三百寺,无寺没泉眼。这里是神州宝地,名泉很多,要说哪一口泉水最好,说法就多啦,如:“罗大天的泉养神仙,双清的泉炼过丹”、“喝了水源头儿的泉,养生保平安;常饮品香泉,管保活万年!”正白旗的曹雪芹尝遍了香山的泉水,他的评论是:泉水清、泉水甜,烹茶要属品香泉!

品香泉,源头在香山法海寺南边的一个山洼里,泉水清清,长流不断。曹雪芹和他的朋友鄂比先生,差不多每天早晨都要到这里遛弯儿。回来的时候总要带上一壶品香泉的水,沏茶喝。鄂比直纳闷儿,有一次就问他为什么单喜欢喝这个泉的水?雪芹告诉他:“香山大小七十泉,我都品尝过了,独有这品香泉水清洌、味香甜,水质最轻,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不信,你可以尝一尝!”鄂比说:“我看水源头儿的泉也不错嘛!”雪芹笑了笑说:“老弟可是外行话啦!水源头儿的水固然也不错,与品香泉相比,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鄂比听了,摇摇头说:“恐怕也不见得吧!一般泉水,都让你给说神了。”

一天早晨,鄂比先生又来邀曹雪芹到香山闲遛。雪芹写《红楼梦》正写到兴头儿上,不能相陪,就请鄂比顺便给带一壶品香泉的水来。鄂比不负朋友的委托,把泉水捎回来递给雪芹。二人一边聊天,一边烧开了泉水,沏了两碗茶。雪芹刚喝了半碗,就把茶碗放在桌子上,问鄂比先生:“这壶水是从哪股泉水打来的?”鄂比一愣,笑着说:“这是品香泉的水呀!”

雪芹一听哈哈大笑,说:“老兄你真会开玩笑。你不要蒙我啦!这壶里盛的是两股泉的水,一半是水源头儿的,一半是品香泉的水!”

鄂比见雪芹那么肯定,就问:“莫非你刚才没有写书,偷偷跟着我上山去了?”

雪芹说:“我这碗茶,上边半碗水清味儿正,是品香泉的水;下边半碗水逊色多了,是水源头儿的泉水。是你老兄捣鬼了吧?”

鄂比先生开的玩笑被雪芹看破,他就如实地告诉了雪芹,他确实是先去水源头儿灌了半壶水,又到品香泉灌了半壶水,想试一试雪芹能不能品尝出来。他称赞雪芹说:“你真是茶仙再世,陆羽复生,不光有识别杜康的本领,还是一位品茶的高手啊!”

这个故事传出去,品香泉的水就出了名啦。远近的人都到香山来取水烹茶。有人还说:品香泉的水能医治百病,常年饮用还可以益寿延年哩!后来,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就在品香泉修建了一座小行宫,泉水被皇家独占了,乾隆住在紫禁城里的时候,也有一辆专门运送泉水的龙车,天天把品香泉的水,送到皇宫里去。香山一带的老百姓,谁也喝不上品香泉的水啦!

28、纪晓岚茶谜救亲家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他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

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显示出扎实渊博的学问根底,其中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辨文字得失,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他撰有《阅微草堂笔记》,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后,清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由于负责纂修《四库全书》,使他经常要与乾隆皇帝论谈嚼舌头,这也使他具备了机敏善辩的素质,有清一代学者中,长于应变者罕有其比。而民间流传甚广的是,纪晓岚机智、诙谐,经常吊个大烟袋,和社会各界、尤其是朝中大臣逗趣,捉弄人,顺便打点抱不平、惩治几个违规不法分子。最有趣的是,他还和乾隆皇帝时不时地斗几下,是个类似“刘罗锅”的传奇人物。

纪晓岚也是个爱喝茶的,他曾以一个“茶谜”作暗示,救了亲家卢见曾,便是他机智敏捷的一个典型例子。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德州(今属山东)人,康熙进士。他和纪昀是两亲家,纪昀在京做官,他则外放任职。曾担任两淮转运使。这是个“肥缺”,两淮地区富裕,是清朝的经济中心,转运使手握大权,银子自然大把大把地来。但卢见曾在外应酬多,开销大,其性偏又爱才好客,喜聚四方名士,任两淮转运使时,更是广交名流,义结豪杰,家中常是宾客盈门,座无虚席,铺张挥霍,一掷千金,极一时之盛。加之清朝官场腐败,上司那儿的孝敬数额巨大。后来渐渐财力不济,以至盐税发生亏空。

朝廷得悉这一消息后,决定对他抄家处罚,没收全部资财。纪晓岚知道这件事后,十分为难,如果去通风报信,弄不好救不了亲家反而连累自家。纪晓岚毕竟足智多谋,马上想出了一个万全之计,急忙让心腹赶往扬州送信。

卢见曾收到来信拆开一看,只见一空信封内装着少许茶叶和盐,此外别无他物。卢见曾略作沉思,便悟亲家所示,急忙发动全家人将家财转移寄放他处。不数日,朝廷派来抄家的人赶到时,卢府之中资财已寥寥无几。

原来,纪晓岚这一“茶谜”的“谜底”是:以茶指“查”,意谓“茶(查)盐(盐帐)空(亏空)”。卢见曾知道已东窗事发,便赶忙转移财产,终于未遭倾家荡产。

29、“过江不愧真名士”

袁枚(公元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进士,入翰林散馆,只因满文不佳,出为县令。他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代表诗人和主要诗论家之一。

袁枚生性疏淡洒脱不喜做官,于壮年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生活。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

他亦作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祗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

袁枚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同时,袁枚还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的《随园食单》一书,是中国清代一部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茶酒单”一章中,集中记录了他对各种名茶的感受,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65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遍游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山,安徽的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之一一记载下来。如阳羡茶、君山茶、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都有所评述。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迪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他最喜欢家乡的龙井茶,每次品到其他茶,都爱和龙井作比较,如他这样评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对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袁枚尝遍南北名茶,在他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有一段记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两杯,令人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袁枚善于品茶,更善于烹茶,他认为有了好茶,还要有好水,有了好水,更要善于掌握火候,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袁枚亦有梅花雪水煎茶的雅兴,品时自有一种“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煎腹便清”的感受。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烹水泡茶的方法是:

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将变,而停滚再泡则茶叶上浮。应一泡便饮,如加上杯盖则茶味又会变化。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

“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

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在喝了袁枚的茶后,逢人便称“我只有在随园,才吃到一杯好茶”。

武夷山的风光别具一格,吸引了不少游人。武夷山所产的茶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来游武夷山的人,都要品尝一下武夷岩茶。这里流传着一个袁枚品茶的故事。

袁枚一生最喜欢饮茶,一天不饮茶就感到坐立不安。考中进士后,不愿做官,立意周游名山大川。这一天,他风尘仆仆地到了武夷山,沿着羊肠小道攀登幔亭峰,凭吊了太姥、武夷君大宴乡人的遗迹;登上天游峰,站在一览台放眼望去,见云海隐没在山谷峰岩之间,似觉成了神仙中人,怎么也不想离开了。

袁枚每到一处,不论是道观的道士,还是寺庙的和尚,看他谈吐风雅,一表人才,无不争相献茶,端出果品,殷勤招待。袁枚急着要品尝一下武夷岩茶,以偿夙愿,可是接过茶杯一看,茶色太浓,叶片又大,第一印象就不好,小试一口,如同喝药,他就放在一旁茶几上,再也不看一眼。几天来,他跑遍武夷山寺庙,饮的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茶,不禁自言自语地说“徒有虚名,不过如此”,他对武夷岩茶失去了兴趣。

但是袁枚对武夷仙境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乘坐一叶扁舟,逆九曲而上,水随山转,山沿水立,山光溪色尽收眼底,这在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袁枚游览名山大川,不是为了消磨时间,玩一玩就算了;而是要亲临其境,考察花草虫鸟和风物,以扩大眼界,增长才识。因此,他每到一处,凡事都要追根问底,对远近闻名的武夷岩茶,连日来饮过几次,都非佳品,这是为什么?在他临走的前一天,为此事专门拜访了武夷宫的道长。

这武夷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房屋三百余间,周围的祠堂、庙宇、亭台有几十座。南唐保大二年元宗李璟的弟弟李良佐,就在这里修道,一住三十六年,死了葬在宫后面;在宋朝有很多名人,像辛弃疾、陆游、朱熹等一共二十五人,都曾经不定期负责管理武夷宫。袁枚进到宫中,道长亲自出见。袁枚见道长年逾古稀,道貌岸然,俨然神仙中人,肃然起敬,起身相迎。告坐后,尝过童子献上的武夷岩茶,寒暄几句,问道:“陆羽每次饮茶,都要满饮七大碗,还著有一部《茶经》,不知何故?”

老道长领会到他提问的含意,没有立即回答,微微一笑,起身到书橱旁,抽出一书回到原位,指着上面的诗句给袁枚看。袁枚忙起身接过,根据所指,只见上面是范仲淹《斗茶歌》中的几句诗:“年来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袁枚早已看过《斗茶歌》,今天再看,想到连日所尝过的武夷岩茶,觉得歌中的不如仙人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有点言过其实,但在老道长面前,又不好直说,只是默不作声。老道长望了他一眼,说道:武夷岩茶,未见诸《茶经》,陆羽著书立说严谨,非道听途说者可比;据蔡襄考证,陆羽就没有来过武夷,故没有提到武夷岩茶。蔡襄著的《茶录》对武夷岩茶言之甚详,不知先生过目否?

袁枚听了老道长一席话,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两眼望着老道长,一言不发。老道长知道,此人不是用言辞可说服他的,便说道:“先生如果嗜茶,不妨将老朽饮用的茶,请先生试一试,如何?”

袁枚一听,连忙起身,表示感谢。老道长命童子重新备茶,不一会儿,童子用精制茶盘,端出崇安遇林窑烧制的黑磁茶具,杯子像胡桃,壶小如香橼。老道长持壶在手,满酌一杯,最多不过一两,请袁枚品尝。袁枚遵照老道长的吩咐,持杯在手。先闻其香,再试其味,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吞下,顿觉心旷神怡,和这几天饮的茶,大不一样;他又自酌一杯,先闻香后试味,再慢慢吞下去,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精神倍增,疲劳顿消。他一连吃了五杯,才连声说:“好茶,好茶!”他起身谢了老道长,又一连喝了三壶。老道长看袁枚嗜茶如命,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微笑。

袁枚说:“不瞒老道长,袁枚惟一嗜好就是饮茶。天下名茶不少,看来龙井味太薄,阳羡少余味,和武夷岩茶相比,不过是水晶和玉之不同。武夷岩茶,享有天下盛名,真是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老道长见袁枚赞美不已,就告诉他来武夷数日所饮之茶,那是招待一般游客用的,袁枚听了大笑不止。袁枚来了兴致,第二天也不走了,一直和老道长饮茶论道。

老道长称赞他:“事必躬亲,态度严谨。当今之世,难能可贵!”袁枚也笑道:“差一点失掉了这个机会,尝到佳茗,实在令人高兴。”袁枚住了三天,才和老道长依依惜别。

30、吴昌硕戒毒嗜茶

吴昌硕(公元1844~1927年),字苍石,号缶翁等,海派代表画家,近代艺术大师,他从诗文、篆刻、书法入手转而绘画,尤以书法用笔著称画坛。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其作品多为写意花鸟,并将诗书画印冶为一炉,在自然朴实中渗透出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文人情怀。

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年时好学不辍。十多岁时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吴昌硕酷爱读书,为了满足日益增强的求知欲望,他常千方百计去找更多的书来读。有时为了借一部书,往往来回行数十里路,也不以为苦。

29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人文荟萃的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去寻师访友,刻苦学艺。他待人以诚,求知若渴,各地艺术界知名人士都很乐意与他交往,其中尤以任伯年、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施旭臣、诸贞壮、沈石友等人与他交谊尤笃。

30多岁时,他始以作篆籀的笔法绘画,后经友人介绍,求教于任伯年。伯年要他作一幅画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

于是他随意画了几笔,伯年看他落笔用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听了很诧异,还以为跟他开玩笑。伯年却严肃地说:“即使现在看起来,你的笔墨已经胜过我了。”此后吴昌硕对作画有了信心,根据他平日细心观察、体验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广泛欣赏与刻苦学习,他所作的画不断地出现崭新的面貌。

吴昌硕也擅长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所作诗篇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一般地说用典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活泼自然,接近口语,具有明丽俊逸的特点,风格上与民歌很相近。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颇有浪漫主义气息。直到七八十岁的高年,还以读书、刻印、写字、绘画和吟诗作为日课,乐之不疲。诚如他自己在一首题画诗中所描述:“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月明时。”

吴昌硕一生爱梅爱茶花也爱茶,喜欢赏梅、品茗两结合。他笔下的茶花均为大写意,气势磅礴、浑厚老到。用笔融入篆籀之法,笔势雄健,其表现似不在形,更侧重于神貌的体现,注重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意蕴上则生发画意和诗情。他74岁所作《茶花》题跋云:“画此嫣红要与山灵争艳”,可窥其心志一斑。

他尤擅长画梅,常将寒梅、清茶置于一图,相映成趣。并作诗书跋如下:折梅风雪洒衣裳,茶熟凭谁火候商。莫怪频年诗懒作,冷清清地不胜忙。雪中拗寒梅一枝,煮苦茗赏之。茗以陶壶煮不变味。予旧藏一壶,制甚古,无款识,或谓金沙寺僧所作也。即景写图,销金帐中浅斟低唱者见此必大笑。

吴昌硕早年由于为生计所累,不胜疲劳,一度染上了吸大烟的毛病,而且烟瘾越来越大。妻子施季仙劝他戒烟,始终没有效果。一天,吴昌硕在外面过足烟瘾,懒懒散散地回家来,妻子实在气不过,冷冷地丢了一席话:“这东西有什么好?又花钱,又害身体,不能再吃了!如果你连这都做不到,还治什么印,学什么画!”这席话震动了吴昌硕,深感有负于贤妻。

那是在1865年,劫后余生的吴昌硕回到家乡浙江安吉郭吴村,这时,原配章氏已逝世,他只能与父亲在家耕读打发日子。正在此时,施季仙爱上吴昌硕,嫁给了一文不名的农夫,为了支持吴昌硕的艺术事业,她不惜变卖陪嫁首饰,指望吴昌硕事业有成。如今,事业不成,反而吸上了鸦片,想到这儿,吴昌硕下决心戒烟。

从此,吴昌硕远离烟土,就连一般的水烟、纸烟也决不沾手。辛劳之余,他靠的就是一把陶泥小壶,一壶浓浓的茶水。正是它们,伴随着吴昌硕走向艺术的巅峰,感受到超凡脱俗的精神享受。

同类推荐
  • 风味拿手菜

    风味拿手菜

    本书主要包括蔬菜、肉类、豆制品和海鲜4类。做法详尽,操作简单,易学上手,是家庭日常必备书籍。
  • 快捷甜品

    快捷甜品

    本书精选甜品的5种技法及99种营养功效知识,附以做甜品的99种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甜品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做出郁香味美的各式甜品来。
  • 南方风味小吃

    南方风味小吃

    《家庭美食坊丛书》根据四季的特点、不同的家常菜式、南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精选了一千多道家常菜。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又有保健功效,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家庭美食坊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还有相关的营养知识,是家庭食物调养的有益参考书。
  • 美味滋补煲汤

    美味滋补煲汤

    冬春季,餐桌上有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常使人垂涎欲滴,既能取暖,又能开胃,夏秋季节,餐桌上有碗凉的差不多的清肺汤,既能排毒,又能养颜,想想就觉得胃口大开。《美味滋补煲汤》主要内容包括:煲汤全攻略、滋补蔬菜汤、滋补肉菜汤、滋补水产汤和滋补甜汤。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助您喝出健康好身体。
  • 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本书介绍了北京、山东、西安、苏州等地的美食,内容包括:千年流传的北京齐鲁大地的风采“三秦大地”的美食小桥流水中的食香古徽州的韵味等。
热门推荐
  • 葬藏

    葬藏

    我是李落。我的家庭很幸福也很平凡。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但是我知道事实不是这样。在我7岁那年正在睡梦中的我突然惊醒。没有预兆地。借着月光,我看到一个轮廓在我床边。我看到她的手慢慢靠近我,然后悬浮在我头顶上空。我禁不住害怕大声哭了出来。爸妈听到声音跑到我房间。那个时候人影已经消失不见了。他们都是新时代的知识份子,一直认为我是做恶梦了。他们带我去看了心理医生,但是怎么看的我却不记得了。时间久了,很多事情也都慢慢淡忘了,包括那件事。但是忘了就不代表它结束了。直到我17岁那年……它,又苏醒了
  • 火之意志继承者

    火之意志继承者

    一个失去6岁之前所有记忆的少女,在母家一族发生灭族之后,孤身一人来到木叶村生活,结识了兴趣相投,性格合得来的同伴和老师,在这里,她成长,她不断的变强,长大之后,却发现了属于自己身上和母家一族的惊天秘密,随着第四次忍界大战的爆发,她和同伴又会面临怎样的困难呢?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火之意志继承者,都要承受羁绊勇敢前行!
  • 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我这个职业经理人不是工具,我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的成败看成自己的成败”李玉琢被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与走在时代前沿的万润南、段永基、任正非等企业家共事,本书是其24年企管人生的总结和思考。“每个企业家心上都结满了茧”,把企业当做自己事业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企业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可以学习到面对管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追寻管理者成功足迹的过程中,可以从中领悟到管理思想的精髓。
  • 男宠驾到

    男宠驾到

    圣豪集团总裁欧阳圣,以冷傲著名的欧阳圣,一遭落魄,沦为她楚潇潇的男宠……
  • 罪恶王冠.真名在降

    罪恶王冠.真名在降

    本作品是《罪恶王冠》的后续,请看过《罪恶王冠》的漫迷们继续关注…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戮末天道

    戮末天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窥探道法玄妙,为复仇,为红颜,生杀予夺,屠戮万法,终成大道。
  • 恶魔协议:首席的追心游戏

    恶魔协议:首席的追心游戏

    七年前她带着那颗球嫁给他,夫妻两人见面次数少得可怜。七年后他卷入一场意外,她执着手术刀看着他阴测测的笑。醒来之后他二话不说把她压在床上,凝眉看她:“你果然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是冰冷妖娆的带刺红玫瑰,她是擅长伪装的温柔假白莲。A市再起风云,他执着她的手术刀一笔一划的在空气中慢慢划动出暧昧痕迹———“想好怎么补偿我了吗?”******“你欺负我妈咪。”“不欺负她,怎么给你添个妹妹?”
  • 奔跑吧退伍兵

    奔跑吧退伍兵

    一次翻车事故,让原本想在部队好好发展的田野不得不选择退伍。退伍后的田野因为性格憨厚、处理事情一根筋,被家人笑话“脑子坏了”,不得已,田野选择了外出打工。在外打工的田野,因为性子急、作风正,看不惯社会的不良风气,多次与上级、与同事发生了冲突。可是,这一次,田野会去哪呢?。。。。。。。。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