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扬诺夫,原名格奥尔基·斯托扬诺夫·兹拉塔罗夫,1880出身于乡村教师家庭。曾当过工人、校对员、记者和书报评论员。30年代主编进步刊物,1935年和1937年出席了巴黎和马德里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当选为反法西斯作家联合会常委,曾多次被捕入狱。
1944年解放后,斯托扬诺夫当选为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曾任作家协会主席、文学研究所所长和《斯拉夫人》、《九月》杂志主编等职务。他的早期创作曾受象征主义影响,如诗集《十字路口的幽灵》(1914)、《剑和语言》(1917)等。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保加利亚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影响下,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诗集《人类之母》(1925),短篇小说集《上帝的惩罚》(1927),剧本《拉科维查之死》(1924)和《安提戈涅》(1926)。作品并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但是生动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和统治集团。
20年代末,在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浪潮中,斯托扬诺夫的立场和创作发生了转变。1932年加入“劳动战斗作家联盟”,主编《盾》、《文学评论》等反法西斯报刊,发表了许多政论作品。中篇小说《马托夫上校的银婚》(1933)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和君主法西斯制度的反动;《霍乱》(1935)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为背景,控诉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罪行,描绘了士兵们革命意志的形成过程。
此外,斯托扬诺夫还出版了诗集《人间生活》(1939),短篇小说集《妇人心》(1929)、《在先进岗位上》(1945)、《马尔斯的仁慈》(1945),长篇小说《黎明》(1945),剧本《狼儿看守羊群》(1937)等。这些作品描写了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和法西斯主义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还著有传记《瓦·列夫斯基》(1930)、《本科夫斯基》(1930)、《阿·斯坦鲍利斯基》(1931),并翻译了不少俄国作家的作品。他于1950年获得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1963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人民文化活动家”称号,先后3次获得季米特洛夫勋章(1958、1963、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