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陵中,唐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关于抢救性发掘乾陵的报告,再次将乾陵是否该发掘这一持续了40多年的争论摆在了专家学者的面前。
乾陵建于公元684年,在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古往今来,多少盗墓人绞尽脑汁也没能找到乾陵地宫墓道口,却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几位农民意外发现。
1958年冬季,乾陵附近的农民到梁山上炸石取料。
11月27日下午,当炮声响过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只见地面上尽是石条,像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世代居住在乾陵附近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几位农民立即向县里汇报。这样,乾陵地宫墓道口出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乾陵的地宫墓室还没有发掘,但是光是保存在地面上的1200多件石刻就足够令人吃惊的了,我们就先从乾陵的无字碑和无头像讲起吧。
无字碑
公元684年,高宗李治葬于乾陵。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故,与李治合葬于乾陵,并为她在歌颂李治的功德的“述圣纪碑”东面立了一块无字碑。碑顶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龙。四面刻有狮、马等瑞兽。雄狮昂首怒目,威武凶猛;骏马俯首屈蹄,安然就食。
为何武则天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都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还有少数人认为,武则天觉得死后与唐高宗合葬,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因为不管这种想法是出于其骄傲或谦虚,武则天曾君临天下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权衡之后,还是以无字碑更为恰当。
还有一种推测认为,无字碑当初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极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他珍贵史册图册,被一起埋入乾陵地宫。
总之,“无字碑”给后人出了一道难题,至今人们还是猜不出其真正用心。
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了碑文。其中有评价武则天功过的,也有赞美乾陵宏伟气势的,密密麻麻总共是42段文字。在这些文字中还有一段非常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字,它是在我国已经失传了几百年的契丹文,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二十世纪之谜”。契丹文字是在公元920年创制的,虽然契丹民族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可在元代认识契丹文字的人已很少了,到了明代,契丹字已成了“死文字”,无人能识。这可是武则天当年立无字碑所想象不到的:过了500年左右的时间,会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刻在她的碑上,而正是她的无字碑保存了这已失传了的文字。
无头像
我们再来听听对于蕃臣像的种种猜想吧,这是乾陵人物雕像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蕃臣像位于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原立61尊,现存60尊。据说参加高宗葬礼时有61名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于是武则天为纪念此事而下令雕刻。这些石像如真人般大小,均身穿长袍紧袖,腰束宽带,足登皮靴,两手前拱。
61座蕃臣像遭到很严重的破坏,如今的蕃臣像都成了无头像,有的手臂还被砸断,有些甚至连身躯都支撑不住,坍倒在地面,好似一堆毫无价值的砖头瓦块。
他们的头为什么没了?人们的说法很多。有一种说法认为头是被盗走的,因为这些石像件件都是国宝,根据唐朝真人的形象一比一的比例来雕塑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次战争,是遭战争破坏的;还有最后一种说法,这些人有好多是外国的国王、王子,他们的后代子孙看到自己的祖先作为一国之主被立在一个女人的墓前守墓,感到脸上很不光彩,很没面子,于是把他们的头全部毁掉。
墓室里有多少宝物
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500吨!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国宝中的国宝,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李治酷爱书法,临终遗嘱将所收集的书法作品陪葬墓中,其中包括传说中的《兰亭序》、《宝章集》等。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而武则天更是才华横溢的一代尤物,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很有可能也被葬在墓中。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象,乾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
乾陵是否被盗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对于乾陵墓道口,盗贼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在长达1200多年的时间里,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蟊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只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士兵一股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总是遇到狂风暴雨的天气,温韬受了惊吓,才断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做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关于乾陵还有一个谜:武则天死于公元705年12月16日,被埋进乾陵是第二年的7月2日,5月份从洛阳出殡,7月在陕西下葬,时值盛夏,尸体会不会腐烂?已封闭22年的乾陵再次打开接纳武则天时,第一次陪葬的物品是否受到损害?这些疑问都要等到打开乾陵才能解开,我们何时才能等到那一天呢?
其实,发掘乾陵这件大事,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就一直撩拨着国人的好奇心。1995年,发掘乾陵的提案上了人代会,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们,对这个提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限于当时的国力,国家领导人最后表示,暂时先放一放。
究竟何时才能揭开这些千古之谜,人们的选择还只能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