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63900000009

第9章 文武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2)

出使大月氏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使西域的人。西汉前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南下侵扰掠夺。汉武帝刘彻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武帝决心解除匈奴多年来对汉朝的威胁,积极进行军事反击的准备工作。当时西域有三十六个小国,其中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西汉初年,匈奴征服了西域诸国,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剥削,并把西域作为向西汉进攻的据点和经济后盾。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得知,在今甘肃西北部,居住着一个叫做大月氏的部落。匈奴曾经杀死月氏王,并把月氏王的头颅做成酒器,大月氏被迫迁到西域,时刻想报仇雪恨。汉武帝认为如能在西方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就有了胜利把握。可是,去西域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处于匈奴控制之下,联络大月氏的任务十分艰险。于是汉武帝下令招募使者,担任皇帝侍从的张骞勇敢地担当了这个使命。

公元前138年,张赛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助手,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今西安附近)跨马西行。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但是,张骞坚贞不屈,始终“持汉节(汉朝使者的凭信)不失”。匈奴君主单于为了招降张骞,给他娶了当地人为妻,并且生了儿子,但也丝毫未能动摇他完成朝廷使命的信念。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奔波了几十天,历尽艰辛,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

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再使西域

元朔六年(前122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因为有功,被武帝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

公元前119年,汉朝对匈奴发动第三次军事反击,取得了重大胜利,匈奴王庭被迫迁到大沙漠以北。为了防止匈奴势力再起,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的高级官吏),派他出使乌孙。乌孙原来游牧于甘肃西北部。后来西迁到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张骞第二次出使的任务,是劝说乌孙重返故地,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张骞此行率领三百多人,每人各备两匹马,并携带价值“数千巨万”的金帛货物和一万多头牛羊。出使的队伍中还有一些持节的副使,以便沿途派往各地。由于乌孙国王已经年老,加上子侄们为继承王位争斗不休,国内比较混乱,因而无意东归。张骞原定目的虽未达到,但他的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升度(今印度)大夏等国。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时,乌孙王派数十名使者随同他一起来到长安。以后,张骞派往中亚一些国家的副使,也分别在对方使者的陪同下,陆续回到长安。

元鼎三年(前116年),张骞卒。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没有达到预定目的,但其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经过我国新疆地区到达西亚的交通要道,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

上书自荐

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13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22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

过了一段时间,他不满意目前的处境。一天出游都中,见到一个侏儒,恐吓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问他为何,他说:“像你这样矮小的人,活在世上无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战。像你这样的人,无益于国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粮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杀掉你们。”侏儒听后大哭起来。东方朔对他说:“你暂时不要哭,皇上就要来了,他来了你去叩头谢罪。”一会儿,武帝乘辇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对我们这些矮小的人都要杀掉!”武帝问东方朔为什么要如此说。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见到皇帝的机会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宫里玩耍,把一只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们猜是何物。大臣们都猜不出。东方朔上前猜道:“牠是龙吧,没有角;是蛇,却有脚,它跂跂脉脉地会在墙壁上爬行,这不是壁虎,就是四脚蛇!”皇上说:“是的。”便赐给他十疋缎子。接连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赏赐。

诏任为郎

武帝身旁的宠优郭舍人有些不服气,把一个长有菌芝的树叶放在盂盆下让他猜,如猜出他甘愿受笞一百。东方朔说:“生的肉叫脍,较的肉叫脯;生在树上寄生的东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这个东西。”一听东方朔又猜对了,汉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东方朔又说:“咄!口上没有毛,声音謷謷叫,屁股翘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东方朔胆敢讥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当弃市。”武帝问东方朔:“为何要笑他?”东方朔说:“臣并未笑他,只是与他作个谜语罢了!”武帝说:“谜语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那口上没有毛的,是狗洞,声音謷謷是鸟在哺他的小鸟,屁股翘得很高的,是仙鹤低头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气,说道:“我要再问他一个谜语,他如果猜不出也应受打。”接着他用谐音作一谜:“令壶龃,老柏涂,伊优亚,狋吽牙。这是什么?”东方朔想了一会儿说:“令,就是命令。壶,是盛东西的器具;龃,是牙齿长得不整齐;老,是人们对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涂,是慢慢浸湿的路;伊优亚,是说话不定;狋吽牙,是两只狗在争斗。”凡是郭舍人出的谜语,没有能难倒他的,大臣们对东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风趣都很惊讶,汉武帝也非常喜欢他,任他为常侍郎。

又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诏官员到宫里来领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员还未来,东方朔就自己拔出剑割了一大块肉,并对同僚们说:“大伏天,肉容易腐烂,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对东方朔说:“昨天赐肉,你为何不等诏书下来,擅自割肉归家,这是为什么?你要自作批评!”东方朔说:“朔来!朔来!受赐不等诏书下来,为何这样的无礼!拔剑割肉,为何这样勇敢!割得不多,为何如此廉俭!带回家给细君(妻妾),又为何表现得如此的仁爱!”汉武帝听后说:“要你自作批评,倒是表扬起自己了!”又赏赐给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欢微服出巡,恣意游猎。常率卫队西到黄山,南到长杨宫,西至宜春宫。一路上带了一帮武骑浩浩荡荡,他们骑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斗熊罴,在游猎过程中,马队践踏庄稼,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建议武帝搞一个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寿王等人设计,南至阿房宫,东至盭厔,西至宜春宫的一大片土地内围造上林苑,专供武帝游猎、休憩。要用这么大的一片土地筑造苑囿,东方朔上书力劝武帝。他说:“如筑造这样的苑囿,破坏了陂池水泽的环境。侵占了百姓膏腴的土地。这上对国家无用,下对百姓无利。这是第一个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坏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庐,使百姓死无所葬,生无所居。其三,造这样的苑囿,用马东西跑着,用车南北走着,还要挖深沟大渠,这是劳民伤财的事,以陛下一日之乐,来损害皇上无上的圣名,这是万万不可的。”东方朔的谏阻上林苑书写得真切感人,武帝读罢奏疏后,任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寿王所上奏的那样,建造了上林苑。

直言切谏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个骄奢淫逸的公子哥儿,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后,儿子闯祸犯罪,于是预先拿出黄金千斤、钱千万给朝廷,赎他的死罪。隆虑公主去世后,儿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后杀了夷安公主身旁的仆人,被拘系在内官那里。因为他是皇亲国戚,不能随便惩处,廷尉于是把他交给武帝处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为他求情,说“他母亲已为他出了一笔钱,赎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应过”。武帝说:“我那可怜的妹妹,年纪很大了才有这个儿子,生前还托付给我。”说看流下了眼泪。过了一会儿,他擦干了眼泪,又说:“法律是先帝制订的,如果是妹妹的关系破坏了先帝的规矩,我有何脸面进高帝的宗庙呢!如何去下对黎民百姓呢?”于是核准了对他外甥的惩处,同时武帝又悲伤地哭了起来。这时东方朔上前高高举起酒杯献酒道:“臣听说圣王为政,赏赐不避仇家,诛罚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训,所以四海之内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这是天下的荣幸。今天,我捧了这杯酒,为皇上敬酒,冒着死罪,再拜万岁、万万岁!”武帝对他说:“古书上讲‘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这样人们才不会讨厌他’,今天的情景,是你应该上寿酒的时候吗?”东方朔说:“臣听说快乐过度了,阳气要溢满;悲哀过度了,阴气要减损。阴阳变了,心气就要动;心气既动,精神澳散,邪气乘虚而入,能够消忧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寿酒,一来表明陛下公正无私,二来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讳,真是罪该万死!”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因为这件事,武帝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并赐帛百匹。

武帝的姑妈馆陶公主,亦叫窦太主,其夫堂邑侯陈平去世后,守寡多年,已50多岁。一个卖珠宝的女子经常到她家去,还带了个13岁的儿子董偃。董偃长得很漂亮,窦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术数。到了18岁他已是个仪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与窦太主出则执辔,入则侍侧,关系非同一般,整个京师都知道他与窦太主的关系,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窦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动万分,亲自下厨做菜。武帝坐定后对姑妈说:“希望见见你的主人翁。”窦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来。只见董雇头戴绿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后面,对武帝说:“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万岁!”武帝见他长得很美貌,也很喜欢,赏赐他很多东西,并喊他“主人翁”。从此,董偃经常与武帝斗鸡走狗,游猎踢球。由于他与武帝关系日趋亲热,董偃名声大噪,京城王公贵戚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设酒宴款待窦太主和董偃。当他们要进入宣室时,东方朔执戟上前阻拦,对武帝说:“董偃有三个罪名可杀:他以人臣的名义,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死罪。败坏男女风化,搞乱婚姻礼制,有伤先王的制度,这是罪二;陛下正当壮盛之年,须积思放六经,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却不知依经书劝学,反而以靡丽为重,奢侈为称,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这是国家之大贼,社会之大害,这是他第三条死罪。”武帝听后,默不作声,过一会说:“我已经摆好酒宴,下次再改吧!”东方朔说:“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议论正当的国事,不能进去!正是这样,淫乱的事情才渐渐消除下去。不要弄到这样的境地:竖貂教桓公淫乱,后来终究和易牙一同为患;庆父缢死于莒国,鲁国方得安宁;管蔡诛灭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听罢说:“好吧。”便下诏停摆酒宴于宣室,改摆在北宫。让董雇从东司马门进去,后又把它改称东交门。赏赐给东方朔黄金三十斤。从此,董偃逐渐失去了宠爱,30岁就去世了。过了几年,窦太主也去世,董偃与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传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

善于辞赋

东方朔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散文赋《答客难》,假设客人向作者问难,嘲笑他虽有“博闻辩智”,却难与苏秦、张仪的地位相比。然后便辩解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得士者强,失士者亡”,谈说之士,身处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统,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权,贤与不肖没有区别。文章表达了知识分子在汉代大一统局面下才智无所施展的压抑感,暴露了统治者随意抑扬人才,致使贤愚不分的现实。作品采用说反话的形式,充满了牢骚不平之气。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论》,假托非有先生之口,发表“谈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写怀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东方朔的散文赋以上述两篇最著名。现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谏》、《答客难》最着。《七谏》借屈原的身世写自己的不遇,表白对国君的诚贞。《答客难》用滑稽口吻说明了专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戏,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混乱。两篇虽不以赋标题。实际上却是赋体。属于神话传说的《神异经》、《海内十洲记》,虽题为东方朔撰,实际上是伪托。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东方先生集》。

苏武苏子卿

苏武(?~前60年),字子卿,西汉大臣,杜陵(今属陕西西安)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逼诱降不成,又将其迁往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被拘匈奴十九年,持汉节不屈,成千古绝唱。惠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亲,才被遣回朝。

出使匈奴

苏武年轻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后来苏武同郎官渐渐升为厩监。那时,汉武帝连年派兵征伐匈奴,双方屡次派遣使者以观察对方动静。匈奴扣留了汉朝派遣的使臣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共十几批,汉朝也把匈奴使者扣留下来以相抵对。汉武帝天汉元年,且(左革右是)侯新立为单于,恐怕汉军去袭击他,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啊!”武帝赞许单于的义气,就派苏武拿着旄节以中郎将的身份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一份厚礼给单于,以报答他对汉朝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假吏常惠等招募士兵和侦察人员共一百多人一同前往,把准备好的礼物赠给单于,单于因此更加骄傲起来,完全不象汉朝原来所期望的那样。

匈奴正想让使者护送苏武等回国,恰巧碰上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就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他同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跟浞野侯来征匈奴,兵败而流落在匈奴这里。缑王、虞常以及卫律所率领的那些投降匈奴的人,共同在暗中策划,打算把单于的母亲阏氏劫到汉朝去请功。这时正好赶上苏武等来匈奴。虞常在汉时一向和副使张胜熟识,他私下去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非常恨卫律,我能为汉朝暗中藏弩弓射死卫律。我母亲和弟弟都还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了他一些财物。过了一个多月,单于出外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一些年轻子弟留在王庭里。虞常等七十多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在夜间逃走,跑去告密。单于的子弟就发兵同虞常他们作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到这消息,恐怕不久前自己和虞常私下说的那些话泄露出来,于是把经过情形详细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既然如此,那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受审被辱之后才死去,更加对不起国家了。”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等赶忙一起来劝阻。虞常果然供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杀死汉朝的使者。左尹秩訾王说:“假如他们是谋杀单于,那又用什么刑法来加重处罚呢?应该想法叫他们都投降。”单于就让卫律去把苏武找来受审。苏武对常惠他们说:“丧失自己的气节,辱没国家的使命,即使活着,有什么面目回自己祖国去。”使拔出佩刀自杀,卫律惊慌了,亲自抱住苏武,命人骑马赶紧去找医生。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在坑中燃起煴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他的背,让淤血流出来。苏武当时已气绝,老半天才恢复一点气息。常惠等哭着把他抬回营帐里来。单于十分钦佩他的气节,早晚都派人去问候,同时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剑伤渐渐好转。单于派人通知苏武,要他共同来判虞常的罪,想趁审讯时威胁苏武投降。用剑杀死虞常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亲近大臣,该为死罪。不过单于怜悯你们,投降者可以赦免死罪。”说完举剑就想砍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正使也应当连带治罪。”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加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带治罪?”卫律又举起剑来装作要杀他的样子,可苏武一动也不动。卫律就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朝投奔匈奴,幸蒙单于的大恩,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好几万人,马匹牲畜漫山遍野,富贵到此的地步!苏君你如果今天投降,明天也会是这样。不然的话,白白地将身体给野草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不答理他。卫律又说:“你听我的话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现在如果不听我的意见,以后即使想再见我,还能办得到吗?”苏武骂卫律:“你作为一个臣子,不顾君恩和情义,背叛了国君和亲人,甘愿做投降匈奴的俘虏,我还要见你干什么!而且单于相信你,让你来决定人的生死,你本该用心主持公正,反而想使汉和匈奴两方君主互相争斗,你在一旁坐观两国灾祸!南越杀死汉朝的使者,那一带就被平定而成为九郡。宛王杀死汉朝的使者,他的头就被悬挂在汉朝的宫阙之下。朝鲜杀死汉朝的使者,他的国王右渠就被诛灭。只有匈奴还没有被消灭。你明知道我不会投降,却想逼死我,好让两国互相攻打。要知道匈奴遭灭亡的大祸,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始终无法威胁,就去禀告单于。单于听说后更加想招降苏武,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禁闭在一个大窖里,断绝生活供应,不给他饭吃,也不给水喝。天下雪了,苏武卧在窖中,嚼雪止渴,和着毡毛一起咽下去充饥,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天也没饿死,匈奴人都认为他是位天神。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让他放牧公羊,要等到公羊产羔时才准回国。分别隔离他的所属官员常惠等,把他们安置在其他地方去。

北海牧羊

苏武到北海以后,匈奴供应他的食粮也不供给了,只好去挖野鼠所藏的果实来充饥。他拄着代表汉朝的旄节去牧羊,不管是睡觉还是起来放羊,手里都拿着汉节,天长日久节上的旄都渐渐脱落干净了。经过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来射猎。苏武会结鱼网、纺缴丝、矫正弓弩,於靬很喜欢他,就送给他一些衣食。又过了三年多,於靬王病了,他怕苏武生活困难,又赐给苏武一些马匹牲畜、瓦坛子和毡帐等物。於靬王死后,他部下的人后来也迁走了。那年冬天,丁令族的人盗走了苏武的牲畜,苏武又陷入了困境。

当初,苏武和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他心中有愧不敢求访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去,为苏武准备酒宴和歌舞,酒席间他趁机劝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你友谊一向深厚,所以让我来劝劝你,你平心静气地等待机会回汉朝,但终于不能回去,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的信义能有谁知道呢?前些时候,你大哥苏嘉作奉车都尉,随从武帝到雍地去,侍从们扶着皇帝的车辇走下殿阶时,车辇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撞折了,你大哥因此受弹劾,犯了对皇上大不敬的罪,结果被杀。官府赐钱二百万把他埋葬掉就算了事了。你弟弟苏贤随从皇上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争船,竟把黄门驸马推下河去淹死了。宦者逃跑,皇帝让你弟弟去追捕,他追不着,惊慌不安,服毒自杀了。我来匈奴时,太夫人已不幸去世,我给她送葬送到阳陵。你的夫人还年轻,听说已经改嫁了。家中只有你的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了十多年了,生死存亡尚不可知。人生短促得好像早晨的露水一样,你何必这样长久地自找苦吃!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神经错乱了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再加上老母又被困禁在宫里。子卿你不愿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我李陵!而且皇帝年纪老了,神志不清,法令经常随意改变,大臣无罪而被灭族的就有好几十家,生命安危都是那样难以预测。子卿你还为着谁坚持气节呢?希望听听我的意见,不要再说什么别的了。”苏武说:“我们家父子都没有什么功德,都是靠皇上的提拔,父亲的职位列为将军,爵号是通侯,我们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近臣,我常希望能为国献身。现在能有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极残酷的刑法,我也甘心乐意。做臣子的侍奉君王,就好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是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陪苏武喝了好几天酒,又说:“子卿你听一听我的话吧。”苏武说:“我自己料定早已是该死的人了,如果大王一定要叫我投降,就请让我今天和你尽情欢乐一天,然后我就死在你面前。”李陵见他这样忠诚,叹息道:“唉,真是忠义之士,我和卫律真是罪恶滔天啊!”因此哭得眼泪沾湿了衣襟,和苏武告别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赠送东西给苏武,便让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再到北海,他告诉苏武说:“匈奴在边境捉到了云中郡的汉人,那被捉来的汉人说,郡里从太守以下,吏民都穿白带孝,据说是‘皇帝死了’。”苏武听了以后,向着南方号啕大哭,直哭得吐出血来,他早晚哭吊死者,连续了好几个月。

南归汉朝

昭帝继位以后,过了几年,匈奴与汉联姻,两方又和好起来。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就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和自己一起出去,在夜里见到了汉使,就详细地把自己这些年的经过情形陈述了一遍。并教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到一只雁,雁足上有封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还在某沼泽中。”使者非常高兴,照着常惠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看左右,非常吃惊,向使者道歉道:“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于是决定送苏武回国。

离开匈奴时,李陵准备酒宴祝贺苏武说:“如今你回祖国,忠贞的美名传播于匈奴,不辱使命的功勋又显于汉室,即使是古代所记载和用彩色图画所描绘的人物,也不能超过你。想起我李陵,自己虽然怯懦无能,假使汉朝廷当初暂且宽赦我的罪行,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把忍受投降之辱而积蓄起来的报国志愿施展出来,或者我也能做出像曹沫在柯邑结盟时迫使齐桓公归还侵地那样的事来,报效汉朝廷,可汉朝竟捕杀我全家,使我蒙受世上的奇耻大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如今一切全完了,我跟你说这些,无非要让你知道我的心罢了,我已经成为异国之人,这一次分手就是永别了!”说完,李陵就站起身来舞剑,歌唱道:“行军万里啊穿过了沙漠,为皇帝带兵啊奋战匈奴。路已穷绝啊刀箭被摧毁,全军覆灭啊名声也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母恩,何处可归?”歌罢,李陵禁不住泪流满面,就这样和苏武诀别了。单于召集苏武当初带来的下属官员,除去先前投降了的和已经死去的以外,剩下来还能随苏武回国的只有九人。

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回到京师。汉昭帝诏令苏武带三牲作祭品去谒见武帝的陵园祠庙。授予苏武典属国的官职,领中二千石的官奉,赐给钱二百万,公田两顷,住宅一所。常惠、徐圣、越终根都封为中郎,赐给每人绸绢二百匹。其余六人年老了,就让他们回家养老,赏赐给每人钱十万,免除他们终身的徭役。常惠后来官至右将军,封为长罗侯。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开始是身强力壮出使,等到回来时,须发都已经全白了。而他的故事却流芳千古。

霍光霍子孟

霍光,字子孟,西汉政治家。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霍去病异母弟。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为奉车都尉。昭帝年幼即位,他与桑弘羊等受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跟随武帝

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其父霍仲孺先在平阳侯曹襄府中为吏,与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私通生霍去病,后归家娶妻生霍光。至霍去病在京城任将后,方知他的生身之父为霍仲孺。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以骠骑将军之职率兵出击匈奴,路过河东,方与其父相认,并为其购买了大片田地房产及奴婢。当时,霍光仅十多岁。霍去病得胜还京时,遂将霍光带至京都长安,将其安置于自己帐下,任郎官,后升为诸曹侍中。两年后,霍去病去世,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在跟随汉武帝时期,他谨慎小心,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同时,他也从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到锻炼,为他以后主持政务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末年,围绕继位问题的一场明争暗斗已经逐步展开。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事被逼自杀,这场斗争就更趋于表面化。汉武帝为了避免他死后政局发生变乱,抑制其子刘旦、刘胥的势力,将幼子弗陵立为太子,随即将其母勾弋夫人处死,以绝母后专权之患。不久,便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嘱托霍光像当年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辅佐刘弗陵。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武帝病死,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辅佐昭帝

帝位的确定,不等于争夺帝位的斗争的结束。相反,更引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霍光辅政以来,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有关。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公主的宠幸,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昭帝的地位。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14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继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出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罢废盐铁官营

众所周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剥夺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

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闰十二月,霍光就派遣当时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国,察举贤良,访问民间疾苦、冤难以及失去职业的人,为召开盐铁会议做准备。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等人接入京城,由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正式开始了盐铁会议。霍光虽然没有亲临会场,参与辩论,但他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意图是很明确的。会议围绕坚持还是罢废盐铁官营、均输问题展开的辩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对待匈奴、国内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的总评价,也是昭帝实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讨论。因为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施,直接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贤良、文学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一政策;而代表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这一政策给汉朝带来强盛为理由,坚决反对改变这一政策。经过这场讨论,由汉昭帝下令,于是年七月,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从而,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愎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当时情况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

汉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辅佐,为汉朝的巩固,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础。昭帝死后,汉朝的政局曾一度发生混乱,但由于它的政治基础比较稳固,政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废立新帝

昭帝无嗣,他死后,由谁来继承帝位,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临的困难问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还有封于广陵为王的刘胥,但他行事不检点,有失皇家道统,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他们便选择了汉武帝之孙,袭封昌邑为王的刘贺,让他来继承帝位。但这个刘贺本是纨绔子弟,荒淫无度。汉武帝死时,他竟于服丧期间四处游猎,虽有属下苦谏不止,他仍放纵自若。昭帝死后,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义派车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胜。在进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间女子、财产,并让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进爵,任其胡作非为。看到这种情况,霍光等众大臣都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汉家天下断送到刘贺的手里。于是在刘贺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将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宫,举行会议,当众宣布了要废掉刘贺,另选贤明的意图。与会大臣等人一听这个消息,都感到意外,因为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看到这种情况,立刻站起来发言,假意斥责霍光,说汉武帝把汉家天下寄托给霍光,就因为霍光忠诚于汉室,能使深朝长治久安。现在如果继续维持刘贺的帝位,那汉家天下就会断送,你霍光将来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呢!他手握剑柄,严词厉色,声称如有人敢反对废除刘贺他就将其就地斩杀。与会者见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15岁的上官太后,并将刘贺召至未央宫承明殿,宣读了这封奏章,即日将刘贺废掉,并将其所属官吏统统收捕,随后又将刘贺发送回昌邑。而后,又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皇后的曾孙、戾太子之孙,18岁的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汉宣帝。

确立新主是当时安定全国的需要,然而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则又是关系到汉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霍光既考虑到前者,更考虑后者。所以他宁愿担负所谓擅自废立的恶名,也不愿使汉家王朝倾覆。这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也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事实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保持了兴旺的局面。汉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朝政,直到病死。

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颇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重的治国思想。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汉武帝所创立的业绩分不开,如果没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基础,霍光在政治经济上都很难成功。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才略和努力。

知人善用

霍光善于用人,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急于奉公的政治团体。他辅政之初,大臣议事的殿中曾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很惊疑,他为了防止意外变故,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印玺,避免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不愿把印玺交给他。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顿时愤怒,按着剑柄说,我的头可得,印玺不能交出去!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国家需要的人材,因此,霍光很快给他增加了俸秩。他在平定上官桀等人政变后所用的丞相田千秋、太仆杜延年、右将军张安世等人,都是昭、宣之际颇有治略的人材,正是由于能够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的人物,才使他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推行。

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注意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一定规矩,都要合于礼法。这些从他废除刘贺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举的刘贺的劣迹,多数属于不遵礼法,不守古训的事情。他重视贤良、文学的作用,从思想意识上来说,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的。

霍光作为辅命大臣,在处理朝廷废立君主的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稳定了国家的大局。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汉宣帝在他的辅佐下,继续遵照“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处理国事,使西汉王朝再次兴盛,史称“昭宣中兴”。这和霍光从汉武帝末年到昭、宣两朝辅政二十余年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

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亦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

新即位的汉宣帝在民间时,娶了小吏的女儿许平君,即位后,大臣们都建议立霍光的小女霍成君为皇后,宣帝下诏寻找微贱时遗失的一柄宝剑,大臣们懂得了皇上的心意,便奏请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之妻名显,她一直想让她的女儿成为皇后,便买通御医,在宣帝即位三年之后毒死了已经怀孕的许皇后。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并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这位忠心辅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汉武帝陵墓的旁边,以示对他的尊重。

后来,大臣魏相通过许皇后的父亲上了密秘奏章,指陈霍氏一门的骄奢放纵。霍光去世后,这种情况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密谋发动政变,最终在公元前65年被灭族。

李广利

秦汉交替时期,漠北的匈奴崛起,在其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东灭东胡,西逐月氏。至汉朝时已占有漠北及部分漠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大的军事强国。人民从事牧业,逐水草而居,居住在毡帐内,不事农耕,没有城郭。人们从小就骑射,又有的是马群,因此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常侵犯汉朝的边境,使汉的边民深受掳掠之苦。刘邦时,虽天下草创,为保边境安全,亲自率领大军进行抵御。结果被匈奴三十万精兵包围在白登(现在山西大同市境内),由陈平用奇计才得以解围。吕后称制专权时,接受白登被困的教训,对匈奴的进犯,主要采取忍辱的和亲政策。文帝、景帝之时,为励精图治,使民能休养生息,争取安定的环境,有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对匈奴也采取和亲的政策。武帝时,国家积数十年的勤奋治理,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鼎盛。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种鼎盛的富裕景象作了极为生动描述,“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凛瘐皆满,而府库余财货。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老百姓都很富足,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仓库内堆满了货物。国库中贮存的铜钱上亿万,因年久生锈,成串的钱都结了一饼一饼的。太仓中的粟米,一年一年地积累,以致装不了而堆积在仓外,变得霉烂不可食。城市的居民都养有马,至于农村更是马匹成群。其富足可以想见而知。由于国家的富强,武帝便改变过去对匈奴消极的防御而采取积极的防御,以攻为守,将侵犯的铁蹄远逐至境外,以保长久的安全。

进身之阶

在对匈奴采取的保卫战争中,出现了许多名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在我国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也出现了李广利这样的庸才,在战史上留下了黯淡的一页。李广利本是个庸劣之辈,为什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会任命他为统率十万雄师的将军进行征伐呢?这得从李广利的进身之阶,他的妹妹、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说起。李夫人原是个卖艺的舞女。她的大哥名叫李延年,能谱曲弹奏,又会唱歌跳舞,算得一个音乐家。因为犯法,受腐刑,便到皇宫中去作管狗的太监。有时也在宫中表演歌舞及谱新曲。有一次李延年创作了一曲新的歌舞,表演给汉武帝欣赏。歌词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为这曲歌词中所描写的绝色美女的形象所感动,慨叹说:“歌词写得真好呀!世间上真有如这歌词所描写的美女吗?”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也在场观赏李延年的表演,听见武帝的感叹,便小声对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确实生得不错,有倾城倾国之貌。”武帝吃惊地说:“真的?不妨于明日召进宫来看看。”李延年的妹妹被召进宫,武帝一见,果然生得十分美貌,目如一泓盈盈的秋水、眉似一弯纤纤的新月,面若盛开带雨的桃花。唇像初绽含露的红梅,粉白黛黑,自然天成,真是绝世而独立。而阿又善舞蹈,舞起来,长袖随弦韵而飘动,似流风回雪,弱步依节拍而进退,如飞燕凌虚。武帝为其美貌倾倒,娶为妾,称为李夫人,对她的宠爱超过所有的嫔妃。一年有余,生下一男,被封为昌邑王。

可惜红颜薄命,年纪轻轻,正当韶华,春风得意,染病不起,百治无效,一日重过一日,容颜憔悴,形消骨立。武帝亲临病榻前问候,李夫人用被子蒙住脸面,感谢武帝的深厚恩情,说道:“我长久卧床不起,病魔已夺走了我美丽的容颜,再不是过去冶容华耀,美艳绝世了,因此无面目再见皇上。我将王儿和兄弟托付给皇上,希望皇上好好者承。这是我唯一的愿望,若皇上不弃,也不枉我服侍皇上这些年了。”说到最后,语带呜咽。武帝说:“夫人病很沉重,也许再也起不来,若能让我看到。当着我的面托付王儿及你的兄弟,岂不是使我感到愉快,比蒙住面托付更为好吗?”李夫人继续以被蒙面说:“妇人家的容貌不经过流理修饰,不能够会见国君及父母。我不敢以未经严妆而以慵懒的容貌拜见皇上。”

武帝再次恳请说:“假若夫人能让我见一面,我将赐你千金,任命你兄弟作尊贵的官员。”李夫人仍用被蒙面说:“是否给我兄弟尊贵的官爵,全在皇上的恩赐,不在让皇上见我一面。”武帝再提出要求,一定要亲眼见一面。李夫人把身子转向里面,背对武帝,呜咽哭泣。武帝不忍,只得快快不乐地离开卧室。

当武帝离开后,在一旁服侍李夫人的姊妹们责备李夫人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不让皇上见一面,当着皇上的面托付兄弟们的事情多么好,而为什么这样恨皇上呢?”李夫人说:“其所以不愿意让皇上见一面,正是为了更好地向皇上托付兄弟们的事。我是凭借容貌的美丽,才得以由一个被世人所瞧不起的微贱低下的卖艺女子而成为皇上宠爱的夫人。用美丽的容颜去侍候别人的人,一旦美丽的容颜衰退,来自对方的爱也就消失了,随着爱的消失,将要加给的恩惠也就断绝。皇上之所以对我深深地眷恋,是以为我仍然还保有过去美丽的容颜。若是见到我现在如幽灵一样的不堪慎衰的病容,完全不是过去如花似玉的清秀艳丽,必然会感到害怕,恶心呕吐,产生厌弃。”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苍白的脸显得极其疲乏困倦,干枯而失去血色的嘴唇难于持续张合,不得不微闭上眼,歇息一会,而后再说:“妹妹们,你们想一想,还能希望皇上因对我的思念而赐给我兄弟们的官爵吗?”实在再难提起精神,重复闭上黯淡失神的双目,气息奄奄。李夫人是多么聪明而有才智啊,可惜生在那种社会中,女人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只能是男子的附属物,用美色去满足男子的欢心,因此其聪明才智也就只能用在个人及其家人的狭窄天地中,显得有些过余自私。若是有广阔的社会活动范围,在政治上有发挥才智的权利,像李夫人这样聪明的女子就可将她们的才智用于造福社会,泽惠人民,计利国家。许多人才智的埋没,就因为没有发挥才智的权利,社会没有广泛提供发挥其才智的机会。

不久,李夫人病逝,一代红颜过早地谢世。在汉武帝的记忆里,仍然是李夫人未病前那副天仙般的美貌形象,因此十分怀念。尽管后宫佳丽成百上千,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美丽容颜能够取代李夫人,在汉武帝的心灵上占据李夫人曾经占有的位置,填补因李夫人的死而留下的空白。汉武帝只好今宫廷画师画了一张李夫人的图像,悬挂在甘泉宫内,日日观看,想以此充实一下空寂的心灵,能让苦思不宁的情怀暂时求得一点平静,使哀伤得到自我的安慰。

谁知适得其反,睹物思人,更触发其无限的怀念,更加深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悲痛哀伤。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睡不宁,坐不安,再醇的美酒也觉淡而无味,再珍贵的肴撰也咽不下喉,愁眉不展,长叹不已,神思恍惚。有一个方士名叫少翁,自称能够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便于夜间设置帷帐,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另一帷帐中,便远远的看见帐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很像李夫人的相貌,坐在凳子上,既而又站起来慢慢地走动。武帝想走近细看,又不得方士的同意,于是愈益悲痛思念,就写了一首诗: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并命乐工谱上曲,由琴瑟伴奏歌唱。还作了一首长篇的赋,用以伤悼李夫人。这首赋细致委婉、沉痛悱侧地抒发了对李夫人哀思的深情,以及愁肠百结、离恨万千的惆怅苦闷,哀艳凄切。

由于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夭亡如此思念不已,所以便想到李夫人的临终前的嘱托,要求照顾她的兄弟。怎样照顾呢?那就是予以高官厚禄,使他们富贵荣华。能使李夫人的兄弟们富贵了,就实现了她生前的愿望,灵魂再没有挂欠,可安息于九泉。这样也就等于偿付了所欠下的李夫人的情债,心无内疚,对得起死者,使失落的内心,得到平衡,从而也就求得安慰,减轻了思念的痛苦,消除了情怀的愁闷。于是便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广利为将军。因李夫人毕竟是个侍妾,在宫中地位低微,其兄弟虽属皇亲,无功不得封侯。武帝命李广利为将军,就是好让他带兵出征,立功战场,得以封侯,达到尊贵的地位。卫青、霍去病得以命为将军,率师远征,也是由于武帝宠爱卫夫人的原因。但是与李广利的任命仍有所区别。卫青在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出征匈奴之前,有在宫廷为官十年的经历,霍去病更是跟随卫青学过孙吴兵法,可谓亲受过圣明者的教授。李广利则纯由武帝对李夫人的极度思念,不见有任何的军政经历而平步青云。武帝赋予这样的人以军事重任是失策的。当时武帝已在位三十余年,又在对匈奴的战争及通西域中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胜利,不免产生骄逸,因而对一些重大的国策问题缺乏深思熟虑,甚至不恤百姓,靡费钱财,以逞私欲。得不偿失。

远征大宛

张赛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的往来。当时西域有数十小国,受匈奴的奴役,不堪其苦。张骞通西域后,他们才知道东方有一个汉帝国,不仅疆土广大,国家强盛,而且有高度的文化,十分富裕,便纷纷到汉朝来朝拜,进贡方物,推尊汉朝,自愿依附,以摆脱匈奴的役使。汉武帝也有意向他们展示国威,对来朝拜的使者隆重接待,酒池肉林,筵宴丰盛,还赏赐许多金银绸缎,并让他们参观各个仓库的丰富的积蓄,长安街市的繁华,观看精彩的角抵百戏。使者们都为大汉国力的强大,财富之丰裕,文化之异彩而惊骇奇异,感叹叫绝。由此来朝的国家更多,使者往来,不绝于道。

其中有个大宛国(现在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国境内),有人口三十万,军队六万,自认为距离大汉帝国很远,中间又隔着一个广大的沙漠,其间草木不生,河流绝少,渺无人烟,行旅尚且困难,大军更无法通过,所以独不派使者朝汉。而且汉武帝又听出使大宛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大宛出产天下最名贵的骏马血汗马,在大宛的贰师城,被国王收藏起来,拒不让汉的使者观看。再圣明的帝王都有声色犬马之好,周穆王有八骏,唐太宗有六骏。汉武帝也最喜欢马。因此便派壮士车令及其随从带着千金及用纯金铸的一匹马去大宛,换取血汗马。

车令及其随从出玉门,穿沙碛,翻天山,越葱岭,一路上餐风宿露,日晒雨淋,艰辛跋涉,好不容易才到达大宛。车令拜见大宛国王毋寡,说明汉朝愿用干金及纯金所铸金马换取大宛贰师城的名马的来意。

毋寡自恃距汉遥远,汉朝不能对他用兵,奈何不了他,而且他又已经罗致了很多汉朝的金银丝绸等物,不以千金及金马为奇,对车令则极不礼貌,傲慢地说:“你那千金与金马有什么了不起,敝国多的是。贰师城的马是我大宛的宝马,岂能换与贵国,休得妄想。”

车令以大汉天朝使者自居,又想千里迢迢,手足胼胝,历尽艰险,而遭此无礼对待,甚为气愤,也出言不逊,努目怒斥,并褪破金马,以示轻蔑。大宛国认为汉朝使者轻漫无礼,强迫离境,并暗中唆使邻近的郁成王在途中将令车及其随从杀掉,夺去所携带的金银及其他财物。

消息传至长安,武帝大怒,正好想让李夫人兄弟尊贵,便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以便立功封侯。此次远征,主要在夺取大宛贰师城的宝马,故号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表示志在必得。

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领骑兵六千,步卒数万,远征大宛。出了玉门关,进入西域地区,所路经的一些小国,见汉兵到来,都紧闭城门,不给汉军食物。汉军缺乏粮草,便沿途攻打城池。攻下了,就能取得粮草,供士卒马匹食用;攻不下,略盘桓数日,继续前进。一路之上,战死的饿死的很多,到达大宛的郁成时,士卒仅剩下数千人,而且都饥饿之极,疲劳不堪,一个个面黄肌瘦,精疲力尽。李广利指挥军队攻打郁成城。经一再调遣士卒强攻猛打,对方防守严密,均不得手,伤亡甚众。李广利考虑到郁成城尚且攻不下来,又怎么能攻破大宛的王都呢?而且士卒越来越少,既无兵员的补充,又无粮草的接济,便决定撤军。部队回到敦煌,往来时间共两年,所剩下的士卒才及出发时数万的十分之一二,损失极为惨重。

李广利驻军敦煌,向武帝上书说:“道路遥远,缺乏粮草,士卒不忧虑战斗而忧虑饥饿。所剩下的士卒不多,难以攻下大宛的王都。请求暂且修整,等待补充兵力后再去攻打。”汉武帝接到李广利所上之书,极为愤怒,派出使者把守在玉门关,传令道:“军队有敢进入关的,斩首。”李广利闻令恐惧,不敢入玉门关,只得驻扎在敦煌。第一次远征大宛,就这样因轻率出师及指挥不力以惨败告终。

太初三年,李广利再奉命率大军远征大宛。武帝鉴于上次征大宛的惨败,这次则作了周密的部署。随李广利远征的大军有六万人,还有许多私自跟随大军一道,出征的不在六万之数,又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以万数。粮草充实,戈矛齐备,弓弩甚设,能满足部队军需上的一切需要。另外征调十八万士卒,布防在酒泉和张掖以北,新设置居延和体屠两个军事据点,一方面防匈奴的入侵,切断大军的补给钱,一方面作为远征的后援部队,便于接应。又征调了许多民夫,为大军运送粮草。整个河西走廊都沸腾起来了,真个是悬旌千里,云辎万乘,天下震动。李广利率大军从敦煌出发,挥师西进。士卒前进的虎步,令戈壁抖颤;铁骑蹴起的尘沙,使天山雪暗。刀光闪射,与日色相辉映;鼓声轰呜,如雷霆震碧空。赫赫烈烈,地动山摇。大军所过之处,西域各国城门大开,隆重迎接,为士卒供给酒食,为牛马调拨草料。汉兵也不侵扰百姓,士民安居,鸡犬不惊,而且街市比过去更热闹,商肆比往日更兴隆。

大军除在轮台遇到抵御外,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到达大宛的士卒有三万人。李广利率师绕过郁成城,直抵大宛都城、先断决城内水源,再围困攻打。攻打了四十余日。大宛的一些贵族暗中商议说:“国王毋寡将宝马收藏,不给汉朝,又杀害汉朝的使者,因此得罪汉朝,招致汉军的攻打。假如我们杀掉国王,献出宝马,汉军一定解围而去。不然城被攻破,我们的生命财产都将同日化为灰烬。”于是便联合起来,杀掉毋寡。正好此时外城被汉军攻破,俘虏了大宛最骁勇的战将煎靡。城中的贵族更为惊恐,赶快将母寡的头割下,用木盒装着,献给汉军统帅李广利,并说:“我们将所有的宝马都牵来,任随你们挑选,并且供给你们军队的酒食,只要求你们不再攻打我们的内城。”李广利考虑到内城坚固,粮食蓄存又很丰富,利于长期坚守,而汉军又劳师远征,战斗四十余日,已经疲乏,同时大宛邻国康居,正对汉军虎视眈眈,有乘机袭击之势。既然首恶毋寡已经伏诛,又愿献出宝马,出师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如就此收军。李广利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众将,众将也都同意。李广利答应了大宛方面提出的要求,停止攻打内城。大宛的贵族们十分高兴,便将所有的宝马牵出来,让汉军自行选择,又送给汉军许多牛羊及葡萄酒,慰劳汉军。汉军挑选了最好的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三千余匹,并立大宛贵族中过去与汉朝最亲善友好的昧蔡为大宛国王。两国订盟,相约结为友好国家。

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上宝马。武帝特别高兴,大宴群臣,祝贺胜利,封李广利为海西侯,以表彰其功勋。大宛在西域各国中,有精兵六万,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又远在葱岭之外,而汉朝居然能出师征讨,而且破其都城,杀掉国王,因此使西域各国更慑于汉朝的威力,更加归附汉朝,这样就加深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来往更为密切,相互间更为亲善和睦,为后来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奠定了强周的基础,从此西域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这次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功劳,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班固在《汉书》中将张骞与李广利并入一个列传中,是有史学家的卓识的。这是就伐大宛的客观效果而言。

但是就汉武帝的主观而言,是在夺取宝马。为了几匹宝马,兴师动众,劳师远征,是完全不必要的,根本不值得的。汉代学术大师刘向说:“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认为损失太大,得不偿失。武帝为代大宛,几乎倾全国之力,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也未如此,而李广利终未攻破宛都内城,说明李广利缺乏智谋,指挥才能平庸。更有甚者,虐待士卒,贪占军用资财,侵吞士卒粮饱,使许多士卒不是英勇战死,豪迈地醉卧沙场,而是因将吏贪暴致死者甚众。

从敦煌出军时,士卒六万人(不包括私自随军出征的)、战马三万匹,人玉门关时,士卒仅万余人,战马仅干匹,使许多优秀的汉家儿郎枉死沟壑,暴骨异域。刘向说李广利在伐宛过程中“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于此可见李广利品质的卑下低劣。

丧师变节

汉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两地守军出战,均不利,领兵的都尉(一郡的军事长官)都战死。武帝便命李广利率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利离开京城时,丞相刘屈氂为李广利饯行。李广利的女儿是刘屈氂的儿媳,两人是儿女亲家。恰好此时太子刘据被人诬陷而自杀,而又未立新太子。于是李广利便想乘机让他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儿子昌邑王立为太子,自己就将是国舅爷,地位将更尊贵,权势也更大。而刘屈氂不仅身为丞相,又是武帝的侄儿,颇得武帝的信任。李广利于饯行告别时,对刘屈氂说:“希望你在皇上面前建议,立昌邑王为太子。昌邑王能够被立为太子,将来做皇帝,你的相位也就可长保无忧了。”在这个问题上,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刘屈氂自然满口应承,答应寻找机会,向武帝建言。李广利率领七万大军从五原出发,向匈奴挺进。另外汉武帝命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余人从西河出发,莽通率骑兵四万人从酒泉出发,同时向匈奴挺进,作为李广利的左右翼,从东西两面进行策应。

匈奴君长单于得知汉朝派出大军进袭,便将所有辎重撤至郅居水(现在蒙古共和国色楞格河)沿岸囤积,将人民迁至余吾水(现在蒙古共和国流经乌兰巴托的土拉河)以北安置。单于本人则率精兵在姑且水(乌兰巴托西南)列阵以待。

李广利率大军出塞,进入匈奴境内。匈奴派五千骑兵进行阻击。李广利派两千骑兵接战。大败匈奴兵,杀死数百人。李广利挥军乘胜追击。匈奴兵不敢抵敌,四散逃奔。汉军直追到范夫人城。

正在这时,京城长安发生了一件事。汉武帝年老,特别怕死,又很迷信,身体有病,便认为是有人受了巫师的指使,埋下了象征他的木人,在祈祷神灵,诅咒他早死,以致魔鬼附身,在索他的命,这被称为巫蛊。武帝为此专门派人查访,若有发现,必遭斩首。太子刘据就是江充借巫蛊之事而陷害自杀的。太子刘据日江充借巫蛊之事陷害自杀后,宫廷中的宫人及大臣们相互之间如有嫌隙怨仇,就彼此以巫蛊进行密告,陷害对方。武帝自然不可能件件去清查个明白,只是交给官员去严办。对此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明辨而宽容,何况是他人。内者令郭穰密告丞相刘屈的妻子因为刘屈氂曾多次遭皇上责备,便对皇上不满,因而请巫祈祷神灵,祝诅皇上早死。同时密告刘屈氂与李广利共同向神祝祷,希望昌邑王将来作皇帝。武帝便下令主管司法的廷尉查办,认为刘屈氂大逆不道,处以腰斩,并用车装着尸体在街上游行示众。将刘屈氂的妻儿在长安华阳街斩首。将李广利的妻儿们逮捕囚禁。

正在指挥大军对匈奴作战的李广利听到家中妻儿因巫蛊被捕收监的消息,如五雷轰顶,既忧虑,又害怕,不知所措,如何是好。有一个部下劝他投降匈奴。李广利心想若投降匈奴,将加速妻儿老小的死亡,情况会更惨,不如立功赎罪,也许有一线希望。便不根据实际情况,不了解双方军事形势,不计及战略战术,以数万汉家儿郎的生命为赌注,盲目进军,以求侥幸,遂挥师北进,深入匈奴,直至郅居水。此时匈奴军队已离去,李广利又派负责主管军中监察的护军率领二千骑兵,渡过郅居水,继续向北挺进。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相遇,两军接战。汉军大胜,杀死匈奴左大将及众多的士卒。

长史(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认为李广利别怀异心,想牺牲全军以求立功,必然招致失败,便暗中策划将李广利扣押起来,以阻止其盲目冒险。李广利觉察了长史的策划,将他斩首。恐怕军心不稳,发生骚乱,便率军由郅居水向南撤至燕然山(现在蒙古共和国杭爱山)。单于知汉军往返行军近千里,已很疲劳,便亲自率领五万骑兵袭击汉军,汉军死亡甚众。

李广利原想冒进,立功赎罪,却遭此大败,心情自然更沉重,又忧虑着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而且本来指挥才能就平庸,因此完全失去了两军对垒中最必要的警觉。匈奴趁汉军不备,于夜间在汉军营前悄悄挖掘了一条濠沟,有几尺深,而后于清晨从后面对汉军发起突然的袭击。汉军遭匈奴军袭击,想出营列阵抵敌,却发现军营前有一条深沟,进退不得,军心大乱,丧失斗志,再加疲劳,完全失去了抵抗力,遭到惨败。李广利投降匈奴。七万汉家儿郎就这样全部丧送在李广利手中,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的损失。

李广利投降匈奴虽换来一时的富贵,也好景不长。有一个卫律,本是匈奴人,生长在汉朝,并在朝廷作官与李广利兄弟交情颇好,因此李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举荐卫律,出使匈奴。李延年因前面所说的巫蛊之事被捕,卫律怕被株连,便投降匈奴。卫律见李广利投降在自己之后,而受到的尊宠却在自己之上,心生嫉妒,欲加害李广利。卫律趁单于母亲生病,遂买通巫师,让巫师谎称病因是由于去世的单于在发怒。因去世的单于过去出兵攻伐汉时,曾发誓一定要捉住贰师将军李广利用来祭神,现在李广利已在匈奴,为何不杀了祭神。先单于正发怒责问此事。单于对巫师的话信以为真,便将李广利杀掉,用以祭神。

李广利原以为用屈膝投降可以换一条命,屈辱偷生,苟安于世。结果却遭到如此可悲可耻的下场。李广利临被杀时,喊了一句“我死必灭匈奴”。这不过是一个变节奴才被主子抛弃的怨言,使处于绝望的生命得到一点自我解嘲的可怜的慰藉,耻辱的灵魂不会因此得到昭雪。

尹翁归

尹翁归(?~前62年),字子兄,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后迁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尹翁归出身贫寒,父母早逝,是在他的叔叔家里长大的。

初为卒吏

尹翁归成人后在平阳衙门里当了个卒吏,公务之余,常常读些法律方面的书,通晓各项法律条文。此外,还经常习武学剑,会一套娴熟的剑法,在平阳一带,很有点名气。

由于尹翁归聪明能干,后来让他做平阳市吏,也就是管理市场的小官。官虽小,他却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也从不利用职务之便,勒索他人的钱财。

当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佐年幼即位的昭帝(前86年~前74年在位),已掌权多年,很有权势。霍光也是平阳人,他在平阳豢养了一帮奴客。这些奴客仰仗霍光的势力,横行乡里。他们公然在白天持刀闯入集市,无理打闹,拦抢钱物,地方官惧怕其权势,不敢干涉制止,老百姓有苦不敢言。尹翁归上任后,不怕权势,不畏强暴,敢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管理市场,整顿市场秩序,对聚众闹事,扰乱市场的不法之徒,严惩不贷。霍氏家奴尝到了尹翁归的铁拳头,从此不敢再犯。

虽说市吏官卑职微,但却是个人人垂涎的美差。尹翁归的前任利用职权之便,敲榨勒索,受礼纳贿,大发横财。而尹翁归却处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拒不接受商人的赠品。所以商人们既害怕他,又敬重他。《汉书·尹翁归传》中赞扬他。“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来,尹翁归离职归家。

那时恰好河东太守田延年到平阳县来视察。他把全县五、六十名做过吏役的旧职员请来,亲自一一接见,并叫文吏坐东边,武吏坐西边。太守接见了好几个人,轮到尹翁归时,他却俯伏在地上不肯起来。田延年问他是什么缘故,尹翁归说:“我既能文也能武,专听候您的安排。”

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恭,田延年却说:“这有什么呢?”便叫他上前,向他问话。尹翁归对答如流,使太守非常惊异,当即任用他为卒吏,将他带回府上,让他审理案件。果然,尹翁归考问事情,发现奸邪,都能查个水落石出。因此,太守很器重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尹翁归,就提拔他担任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尹翁归任职期间查办的案子,都合乎法令规定,定罪判刑时,一定要掌握真凭实据。因此,所属各县官吏虽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却没有一个怨恨他。

后来,尹翁归被荐举为缑氏县尉,并历任过郡中的各项职务。他每到一处,都能把当地治理好。以后,他被选调任都内令,继而被推荐做了弘农郡的都尉。

调任太守

汉宣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即位后,尹翁归被任命为东海郡(今山东省剡城县北)太守。赴任前他到廷尉(官名,掌刑狱)于定国的府上辞别。

于定国是东海人,权势极大,以谏废昌邑王、迎立宣帝有功而越级提拔,青云直上,正是当朝红得发紫的权臣。尹翁归要来拜见时,刚好他的老家东海有两个故友的儿子,找到府上有私事相求。于定国对他俩说:“我虽身为廷尉。供职京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正好翁归要前往东海赴任,求他帮帮忙,看来不成问题。今天他要前来拜我。你俩且在后堂坐等,等会儿我派人来叫,你们再前去见他。”说后,于定国就去前堂见尹翁归。于廷尉满以为依仗自己的权势和威望,把同乡的两个后生推荐给尹太守,谋个一官半职,是满有把握的。于是在与尹翁归交谈中,就委婉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谁知尹翁归听后,没有正面回答可否。他转了话题,只谈东海郡的治理,征求于廷尉的意见,并请他介绍东海郡的情况。

尹翁归与于定国交谈了一整天,就是不回答两后生谋求的事,也不提接见两个后生的事。两个后生在后堂整整等了一天,不见来传,心急如焚,烦燥不安。到了晚上,于定国来了,老远便说:“让你俩久等了。”“太守呢?大人!”两后生迫不急待地问。“已经走了。”“求他的事答应了吗?”“此太守乃贤吏啊!”于定国赞叹道,“我和他长谈一日,知他奉公廉洁、守正不曲,请托之事,终不作答。”最后,于定国又叮嘱两后生:“你们还是不要到他手下去任职为好,以后到东海郡也切记不要以私事相求。”

治理东海

尹翁归到东海后,治理郡务,明察秋毫,郡中的官吏、百姓,哪个贤良,哪个恶劣,以及哪个做了什么坏事,犯了什么罪过,他全知道。每个县都设有记载这些情况的簿册。他不委旁人,亲自处理政务。遇有紧急重大案件,都稍缓处理,以求慎重;遇有吏民法纪松弛,发生案件时,他就翻阅这些簿册,叫各县拘捕那些刁吏恶民,公开审讯他们的罪行,情节严重的还判处死刑。他拘捕人犯,一定要选定秋冬两季考核官属的大会之时,或者在他巡察各县的时候,不在平白无事的时候捕人。这样做,是有太守的用意的,目的是可以杀一儆百。这样,吏民们都心悦诚服,害怕受到法办而改过自新。

东海郡郊县有个著名的豪强,叫许仲孙。此人横行霸道,为人奸诈狡猾,严重扰乱社会治安,郡中的人都让他害苦了。前几任太守捉拿他时,许仲孙就利用势力,多方变通,玩弄狡诈的手段而得到解脱。因此,始终没有人能制服他。尹翁归到任后,立即将许仲孙依法治罪,斩首示众,使全郡大为震惊。从此,再没有人敢违抗禁令,东海郡得到大治。

尹翁归由于政绩优异,后被选调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官拜三辅之一的右扶风,这右扶风是个官名,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因所管辖的地域为京畿之地,所以不称郡。他在官所,注意选拔和重用那些清廉平正、痛恨奸吏的下属,对他们以礼相待,与他们好恶相同,但谁要是违抗法令或失职,也必定加以处罚。他治政的方法,还和治东海郡一样,对各县歹徒的犯罪情况,也都有专门的簿册加以登记。当盗贼在某地作案时,尹翁归便将这个县的主管官吏召来,把那些奸险狡猾的首犯的详细情况告诉他,教他用类推的方法追寻盗贼经过和投宿的踪迹。结果,往往如尹翁归所预料的那样,这些盗贼没有一个能逃脱。

尹翁归审判罪犯,对于弱小从宽,对于豪强则从严。尹翁归一经将豪强定罪,就把他们送交掌畜牧的官吏,罚他们切草服刑,责令他们按时完成定额,而且不得请别人顶替。要是完不成定额,就鞭打处罚,有的豪强给折磨得疲惫不堪,以致用切草的铡刀自杀而死。京城的人都畏惧尹翁归的威严,不敢再胡作非为,结果使他主管的右扶风(地区名,辖境约相当于今秦岭以北,户县、咸阳、旬邑以西地区)得到大治,肃清盗贼一项的考核成绩,常常在京城三辅中名列前茅。

尹翁归为朝廷做事20多年,一直为官清明自守、严格执法、语不言私。他为人温良谦让,不居功自傲,不贪财受贿,因此,他在朝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永康四年(前62年),尹翁归因病逝世。当时,他的家里毫无积蓄,一贫如洗。汉宣帝对他的政绩和人品倍加赞许,他诏示御史大夫说:“我起早睡晚,日夜思虑的,就是重在求贤。用人不论亲疏近远,但务必要能安抚百姓的才行。右扶风尹翁归廉洁清正,治政理事成绩卓著,不幸早逝,没能完成他的功业,我感到非常惋惜。”汉宣帝特准予赏给他的儿子一笔钱财,以便让尹翁归的后代供奉、祭祀他。尹翁归的三个儿子继承父德,为官也都非常清廉。

田蚡

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

封武安侯

田蚡还是个郎官的时候,魏其侯已经当了大将军,当时很是显赫。田蚡来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孙辈一样。等到汉景帝的晚年,田蚡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太后认为他有才能。汉景帝去世,当天太子登位继立,王太后摄政,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田蚡和他的弟弟田胜,都因为是王太后的弟弟,在汉景帝去世的同一年(前141年),被分别封为武安侯和周阳侯。

武安侯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建元元年(年140),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劝说武安侯道:“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武安侯于是就委婉地告诉太后暗示皇上,于是便任命魏其侯当丞相,武安侯当太尉。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贺,就便提醒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魏其侯不听从他的话。

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把鲁国人申培迎到京师来,准备设立明堂,命令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废除关禁,按照礼法来规定吉凶的服饰和制度,以此来表明太平的气象。同时检举谴责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这时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为这个缘故,毁谤魏其侯等人的言语每天都传到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魏其侯等人。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请皇上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后。窦太后大怒,便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还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任命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魏其侯、武安侯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

担任丞相

武安侯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受到皇上的宠信,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侯而归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骄横。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

武安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是刚一出生就很尊贵。他又认为当时的诸侯王都年纪大了,皇上刚刚即位,年纪很轻,自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担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顿一番,用礼法来使他们屈服,天下人就不会服服贴贴的。在那时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帝都听,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皇上于是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他曾经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盘划给自己扩建住宅,皇上生气地说:“你何不把武器库也取走!”从这以后才收敛一些。有一次,他请客人宴饮,让他的兄长盖侯南向坐,自己却东向坐,认为汉朝的丞相尊贵,不可以因为是兄长就私下委曲自己。武安侯从此更加骄纵,他修建住宅,其规模、豪华超过了所有的贵族的府第。田地庄园都极其肥沃,他派到各郡县去购买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络绎不绝。前堂摆投着钟鼓,竖立着曲柄长幡,在后房的美女数以百计。诸侯奉送给他的珍宝金玉、狗马和玩好器物,数也数不清。

魏其侯自从失去了窦太后,被皇上更加疏远不受重用,没有权势,诸宾客渐渐自动离去,甚至对他懈怠傲慢,只有灌将军一人没有改变原来的态度。魏其侯天天闷闷不乐,唯独对灌将军格外厚待。

灌将军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强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有他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过了几个月,因为犯法而丢了官。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景帝去世,当今皇上武帝刚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前140年),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二年(前139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几年以后,又因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家中。

因田地生怨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奸巨猾。他家中职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几十,多则近百。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但失去了权势,达官贵人及一般宾客逐渐减少。等到魏其侯失去权势,也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援引借重,他们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间那样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没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丞相,丞相随便地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设置帷帐,备办酒席,您明天早点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详细地告诉了魏其侯,就像他对武安侯所说的那样。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天刚亮,就让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侯。等到中午,不见丞相到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只不过开玩笑似地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来赴宴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丞相还在睡觉。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武安侯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您说的话。”便驾车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话讽刺他。魏其侯便扶灌夫离去,向丞相表示了歉意。丞相一直喝到天黑,尽欢才离去。

丞相曾经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魏其侯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地呢!”不答应。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籍福不愿两人有隔阂,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道歉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不久,武安侯听说魏其侯和灌夫实际是愤怒而不肯让给田地,也很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魏其侯没有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呢?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武安侯从此十分怨恨灌夫、魏其侯。

元光四年(前131年)的春天,丞相向皇上说灌夫家住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请求皇上查办。皇上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灌夫也抓住了丞相的秘事,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接受了淮南王的金钱并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宾客们从中调解。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和解。

囚禁灌夫

那年夏天,丞相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太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魏其侯拜访灌夫,打算同他一起去。灌夫推辞说:“我多次因为酒醉失礼而得罪了丞相,丞相近来又和我有嫌隙。”魏其侯说:“事情已经和解了。”硬拉他一道去。酒喝到差不多时,武安侯起身敬酒祝寿,在坐的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过了一会儿,魏其侯起身为大家敬酒祝寿,只有那些魏其侯的老朋友离开了席位,其余半数的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灌夫不高兴。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武安侯时,武安侯照常坐在那里,只稍欠了一下上身说:“不能喝满杯。”灌夫火了,便苦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这杯就托付给你了!”当时武安侯不肯答应。敬酒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悄悄话,又不离开席位。灌夫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临汝侯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祝寿,你却学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武安侯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灌夫说:“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座客们便起身上厕所,渐渐离去。魏其侯也离去,挥手示意让灌夫出去。武安侯于是发火道:“这是我宠惯灌夫的过错。”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越发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挥骑士们捆绑灌夫放在客房中,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罪,把他囚禁在特别监狱里。于是追查他以前的事情,派遣差吏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魏其侯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也不能使灌夫获释。武安侯的属吏都是他的耳目,所有灌氏的人都逃跑、躲藏起来了,灌夫被拘禁,于是无法告发武安侯的秘事。

魏其侯挺身而出营救灌夫。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怎么能营救得了呢?”魏其侯说:“侯爵是我挣来的,现在由我把它丢掉,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再说我总不能让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独自活着。”于是就瞒着家人,私自出来上书给皇帝。皇帝马上把他召进宫去,魏其侯就把灌夫因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认为不足以判处死刑。皇上认为他说得对,赏赐魏其侯一同进餐,说道:“到东宫去公开辩论这件事。”

魏其侯到东宫,极力夸赞灌夫的长处,说他酗酒获罪,而丞相却拿别的罪来诬陷灌夫。武安侯接着又竭力诋毁灌夫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魏其侯思忖没有别的办法对付,便攻击丞相的短处。武安侯说:“天下幸而太平无事,我才得以做皇上的心腹,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歌伎艺人、巧匠这一些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样,招集天下的豪杰壮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讨论,腹诽心谤深怀对朝廷的不满,不是抬头观天象,就是低头在地上画,窥测于东、西两宫之间,希望天下发生变故,好让他们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们到底要做些什么?”于是皇上向在朝的大臣问道:“他们两人的话谁的对呢?”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戈戟冲入到强大的吴军中,身受创伤几十处,名声在全军数第一,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罪恶,只是因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争,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状来判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又说灌夫同大奸巨猾结交,欺压平民百姓,积累家产数万万,横行颍川,凌辱侵犯皇族,这是所谓‘树枝比树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断,就是分裂。丞相的话也不错。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这件事吧。”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侯对。内史郑当时也认为魏其侯对,但后来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去回答皇上。其余的人都不敢回答。

皇上怒斥内史道:“你平日多次说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长处和短处,今天当廷辩论,畏首畏尾地像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将一并杀掉你们这些人。”马上起身罢朝,进入宫内侍俸太后进餐。太后也已经派人在朝廷上探听消息,他们把廷辩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太后。太后发火了,不吃饭,说:“现在我还活着,别人竟敢都作践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后,都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再说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自己不做主张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这班大臣就随声附合,假设皇帝死了以后,这些人还有可以信赖吗?”皇上道歉说:“都是皇室的外家,所以在朝廷上辩论他们的事。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了。”这时郎中令石建向皇上分别陈述了魏其侯、武安侯两个人的事情。

惊吓而死

武安侯既已退朝,出了停车门,招呼韩御史大夫同乘一辆车。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你为什么还模棱两可,犹豫不定?”韩御史大夫过了好一会儿才对丞相说:“您怎么这样不自爱自重?他魏其侯毁谤您,您应当摘下官帽,解下印绶,归还给皇上,说:‘我以皇帝的心腹,侥幸得此相位,本来是不称职的,魏其侯的话都是对的’。像这样,皇上必定会称赞您有谦让的美德,不会罢免您。魏其侯一定内心惭愧,闭门咬舌自杀。现在别人诋毁您,您也诋毁人家,这样彼此互骂,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么不识大体呢!”武安侯认错说:“争辩时太性急了,没有想到应该这样做”。

于是皇上派御史按照文簿记载的灌夫的罪行进行追查,与魏其侯所说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骗皇上的罪行。被弹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别监狱里。汉景帝时,魏其侯曾接收过他临死时的诏书,那上面写道:“假如遇到对你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随机应变,把你的意见呈报给皇帝。”等到自己被拘禁,灌夫定罪要灭族,情况一天比一天紧急,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说明这件事。魏其侯便让侄子上书向皇帝报告接受遗诏的事,希望再次得到皇上的召见。奏书呈送皇上,可是查对尚书保管的档案,却没有景帝临终的这份遗诏。这道诏书只封藏在魏其侯家中,是由魏其侯的家臣盖印加封的。于是便弹劾魏其侯伪造先帝的诏书,应该判处斩首示众的罪。元光五年(前130年)十月间,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魏其侯过了许久才听到这个消息,听到后愤慨万分,患了中风病,饭也不吃了,打算死。有人听说皇上没有杀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开始吃饭了,开始医治疾病,讨论决定不处死刑了。意然有流言蜚语,制造了许多诽谤魏其侯的话让皇上听到,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魏其侯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这年的春天,武安侯病了,嘴里老是叫喊,讲的都是服罪谢过的话。让能看见鬼的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看见魏其侯和灌夫两个人的鬼魂共同监守着武安侯,要杀死他。终于死了。儿子田恬继承了爵位。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废除。

淮南王刘安谋反的事被发觉了,皇上让追查此事。淮南王前次来朝,武安侯但任太尉,当时到霸上来迎接淮南王说:“皇上没有太子,大王最贤明,又是高祖的孙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继承皇位,还应该是谁呢!”淮南王十分欢喜,送给武安侯许多金银财物。皇上自从魏其侯的事件发生时就不认为武安侯是对的,只是碍着王太后的缘故罢了。等听到淮南王向武安侯送金银财物时,皇上说:“假使武安侯还活着的话,该灭族了。”

太史公说:魏其侯和武安侯都凭外戚的关系身居显要职位,灌夫因为一次下定决心冒险立功而显名于当时。魏其侯的被重用,是由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武安侯的显贵,则是由于利用了皇帝刚刚即位,王太后掌权的机会。然而魏其侯实在是太不懂时势的变化,灌夫不学无术又不谦逊,两人互相庇护,酿成了这场祸乱。武安侯依仗显贵的地位而且喜欢玩弄权术;由于一杯酒的怨愤,陷害了两位贤人。可悲啊!灌夫迁怒于别人,以致自己的性命也不长久。灌夫受不到百姓的拥戴,终究落了坏名声。可悲啊!由此可知灌夫灾祸的根源啦!

儿宽

西汉汉武帝时代,有个叫儿宽,又称倪宽的人。班固所作《汉书》,有他的传,千乘县(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人。从小吏逐步晋升为中大夫,后调迁左内史,深得汉武帝赏识。与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落下闳等共同编写《太初历》。

精通尚书

儿宽从小时候就勤奋好学,又很聪敏。所以学识日渐增长。后来专门研究《尚书》,并拜欧阳生为师。欧阳生也是千乘县人,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由于儿宽在研读《尚书》方面有一定造诣,被西汉的郡国(郡和诸侯国,同为西汉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选拔为博士。“博士”是古代学官名,武帝以后专门传授经学。儿宽担任博士后,又曾投到西汉大经学家、对《尚书》很有研究的孔安国门下,进一步研究尚书学。

不过,儿宽的家庭很贫穷,没有多余的钱财供他研究学问,儿宽只好自力更生,维持学业。他曾给孔安国的弟子们当厨工做饭,还曾经被雇佣去耕田种地。他带着经书到农田里,每当休息的时候,就坐在田地旁认真地研读经书。因此,他的经书愈读愈精,经考试他做了掌故(汉代官名,掌管礼乐制度等旧事惯例),后来又当了掌管刑狱部门的一个小官吏。

儿宽待人谦虚温和,从不骄横自傲,而且廉洁不贪,秉公办事。由于他性情柔弱,缺少勇猛无畏的气势,也不善言辞,别人认为他是个懦弱书生,干不成什么大事业。

为张汤所识

儿宽当小官吏的时候,其上司叫张汤,身为廷尉(官名,掌刑狱,为九卿之一)。张汤所在的廷尉府,更多的是使用那些懂得法律、刑狱的官吏。儿宽以儒生的身份在其中供职,自然不熟悉刑狱的门道,不懂得在衙署应作些什么事。张汤只好派他到北地管理牛羊。这一去达数年之久,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

后来,儿宽回到了廷尉府,根据实际感受写了自己如何管理牛羊的文章,报告给张汤。恰巧这时,张汤审理一个重大案件,向朝廷写了材料,报告情况。武帝看了奏文,认为有关这个案件的许多问题没有讲清楚,很有疑问,便把材料退了回来,要求重写。廷尉府的官吏不知怎么写为好,正为此事弄得愁眉不展。

儿宽详细了解了这个案件的情况,向廷尉府起草文件的官吏诉说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应该如何写这个奏章。官吏们一听,觉得儿宽讲的很有道理,就委托他来起草这个奏章。

儿宽是个很有文才的儒生,又经过实际的锻炼,增长了才干,因此他很快便写出了这份奏章。官吏们读了,个个称赞不已,非常敬佩儿宽。于是,他们把儿宽的情况和奏章,报告了张汤。

张汤看了儿宽写的奏章,同样折服于他的才能,于是召见儿宽,询问他许多关于刑狱和写文章方面的问题,儿宽对答如流,处处讲得有道理。张汤很赏识儿宽的文采和能力,便让他做廷尉府椽史一类的官。

得武帝提拔

张汤把儿宽所撰写的奏章,呈给汉武帝,武帝阅后准奏。过了几天,武帝召见张汤,问道:“你所递奏章,绝不是一般官吏所能撰写出来的,不知出自哪一位高手?”

张汤回答:“是本府儿宽所写。”

武帝说:“朕对儿宽的文采和名声早有所闻。”

由于儿宽的奏章写得好,受到武帝的赞许,张汤便委任儿宽为专门草拟刑狱诉讼文件的刑法官吏,按着春秋古法的标准判决案犯。从此,儿宽在廷尉府中很受张汤重用,办了不少刑案,申张正义,惩处奸邪,令贪官污吏胆颤心惊。

后来,张汤擢升御史大夫,儿宽被提拔为椽吏,又升为侍御史。

有一次,汉武帝召见儿宽,君臣之间谈论经学。儿宽主张应该以儒学治天下,他的高谈阔论,赢得了汉武帝的喜悦。汉武帝还专门就《尚书》中的内容,与儿宽切磋学问,君臣之间谈得十分投机。这以后,儿宽晋升中大夫,调迁为左内史。

奖励耕作

儿宽在任上,很有治国安民的办法。他规劝农民要勤奋耕作,大力发展农业。他认为有了粮食,就可避免因饥荒造成社会动荡。在法制方面,他对诉讼案件认真审理,秉公断案,从来不乱用刑法,以避免冤案。他说:“要体恤人们的疾苦和灾难,为官清明才能得到民心的支持。要选择善良宽厚之士做官,关心自己的下属。这样做,就会得到官吏与百姓的拥护。”

儿宽曾向武帝上奏章,建议在已有的郑国渠的上游南岸,开挖6道支渠,以灌溉周围的土地,发展农业。儿宽的建议被批准实施,后世还留下六渠的遗迹。他还主张,应该制定水利法,以保障农民依法灌溉土地。

儿宽的确是一位体国恤民的勤政官吏。他看到一些贫困百姓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生活无法维持,难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农民的困难,就借贷与民,并且还减少农民的田租赋税。不久,朝廷考核官吏,儿宽因把粮食借贷给老百姓,并且收入的田租又少,考核官认为儿宽的政绩太差,为国家的贡献小,就要免去他的官职。

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一情况,甚怕儿宽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为官府交租。当时,有的赶着牛车,有的肩挑重担,送粮的道上络绎不绝。结果,上交的粮食很快超过了收租的限额。由于儿宽很得民心,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保护,结果他的官职没有丢掉。

汉武帝知道了老百姓拥护儿宽的情况后,就对儿宽更加宠信。

合著《太初历》

儿宽后任御史大夫,武帝又命他编写新历法。他接受任务后,感到这件事情意义大,责任重,就和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落下闳等合作,共同编写《太初历》。《太初历》修成后,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使用,用到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首次把有利于农时的24节气编入历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可供参考。《太初历》的创制,有着儿宽的智慧和功绩。

桑弘羊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西汉武帝时名臣,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桑弘羊出身商人之家,少年时就很善于心算,所以在13岁时就进了宫任侍从。

汉武帝即位之后,一方面改革制度,强化中央集权,一放方面连续对匈奴、越、西南夷发动战争,国力消耗很大,加之政府安置流民及武帝的浪费,致使西汉初期文景之治时积累的国力大衰,财政危机严重。此时的大商人们却趁机牟取暴利,并不想对国家做什么贡献。

武帝为了缓解财政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卖武功爵,还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加强了国家对重要经济的控制和垄断,由国家经营一些重要经济物资,以此谋利,增加国家收入。

桑弘羊不但是政策的决策者,还是具体负责实施的大臣。从公元前120年开始,一直到武帝去世,他先后担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国家要职,和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同受武帝信任,为增加国家收入尽心尽力。在桑弘羊的领导之下,西汉政府将盐、铁、酒全部实行官营,同时,均输令、平准令,以及算缗和告缗令,统一铸币等政策也逐步实施。

均输令即由国家负责运输贩卖各地的土特产品,从中渔利,平准令即在丰收之年粮价低时,由国家高价收购,第二年粮价高时,国家再低价卖出,目的是平抑物价,维持社会稳定,也打击商人的投机。算缗即按照财产数额来向商人们征收财产税,但商人们都隐瞒不报,或者少报。于是又颁布了告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隐瞒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被告人家产的一半。上述措施基本缓解了经济危机,在增加国家收入的同时,也减轻了百姓负担。但这种抑商政策也打击了商业经营,告缗令执行后,中等的商人几乎有一半破产了。

公元前87年,桑弘羊由搜粟都尉升为御史大夫,和霍光、上官桀等四人受武帝遗诏,辅佐昭帝。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到长安,商议盐、铁等国家经济要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贤良文学派人士激烈攻击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认为这是与民争利,不符合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所以主张改变这种政策。而桑弘羊则坚持继续执行这些政策,双方发生争论。最后,除了废除酒类专卖政策,改成征税以外,盐铁官营等经济措施没有改变。

第二年,桑弘羊和权臣霍光在国家政策方面发生分歧,后来又和燕王旦、上官桀父子策划废昭帝,立燕王,最后失败被杀。

窦婴

窦婴(?~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封魏其侯

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武帝的辉煌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其中窦婴就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物。

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因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皇上,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担任太子的太傅。汉景帝七年(前150年),栗太子被废,魏其侯多次为栗太子争辩都没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魏其侯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皇帝像过去一样。

在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魏其侯当丞相。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卫绾作丞相。

但魏其侯最后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成为武帝时期的一大疑案。窦婴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之后以伪造先帝遗诏定罪。而制造这个冤案的背后操纵者就是丞相田蚡。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没落外戚窦婴看做是眼中钉。

遭诬被杀

窦婴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骑卫押灌夫置警署(传舍),召长史(掌事)曰:“今日召亲室饮宴,乃奉王太后诏。灌夫骂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论罪,当斩首弃市。灌夫被系于狱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阴事”。

窦婴乃以金使宾客请托于廷尉,惟诸吏皆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窦婴决志救灌夫。其夫人劝曰:“灌将军得罪丞相,与太后家忤,岂可救邪?”窦婴曰:“侯位自我挣得,即自我丢之,无足恨悔!我绝不令灌夫独死,而我独生。”遂转移家人、变散家产,然后潜身出家上书皇帝。

武帝见书召人,窦婴哭诉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诬罪之。上然之,赐窦婴食。曰:“双方都是亲戚,其是非可至太后朝宫(东朝廷)申辩之。”

至王太后宫前,武帝主持,双方陈词。窦婴先为灌夫辩护。田蚡则大毁灌夫平素横行不法事,目无君后大逆无道。窦婴辩不过,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与淮南王交往受金谋变之阴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当今天下太平,作为肺腑之臣,所好非权力,只好音乐、狗马、田宅、倡优巧匠之属。而窦婴、灌夫则招聚天下勇士、豪强,日夜讲论政局,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即俯画于地,睥睨东西两宫之间,希图天下有变,而欲以废立大功。臣乃不知窦婴究欲何为!”

于是武帝问在座大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灌夫旧有军功,若非有大罪,仅争杯酒不足诛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奸猾,侵小民,家资亿万,横行颖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于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断之!

内史郑当时欲暗护窦婴,见势不敢坚持。其余大臣皆不敢发言。武帝乃怒斥郑当时曰:“公平日数言窦、田长短,今日到朝廷公论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驾辕之小马驹!我要一并斩灭汝属!”遂罢朝。

帝入东宫请食并汇报于太后。太后盛怒,不吃不喝,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后,皆鱼肉之矣!难道皇帝是无态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辩论竟无结果!若在你身后,大臣还有可信者乎?”

武帝谢罪曰:“因双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辩之。不然,此一狱吏之事耳。”于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别议双方廷辩事。

田蚡退朝出,候韩安国于宫门,召其同车,怒责曰:“窦婴已是老秃翁,何为惧之,首鼠两端?”安国曰:“今人毁君,君亦毁人,如贾竖妇女争骂,何其无大体也?”田蚡谢曰:“争时慌急,不计所言。”安国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国曾为梁王相,为梁王事联络长公主,以有能力曾为窦太后及窦氏长公主所倚重。故其临事,两面讨好。

于是武帝命御史,以窦婴当廷所言不实,欺谩君上罪,下狱。窦婴再求见皇帝,皇帝不见。在景帝临终时,曾有遗诏赐窦婴,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窦婴乃使子侄通过陈皇后上书言之,皇帝再召见。

武帝乃命调阅尚书大行(秘书处档案),不见此遗诏原件。惟有诏书藏于窦家,家丞封存,报上。大行乃弹劾窦婴伪造先帝诏书,罪当杀头弃市。遂以十二月晦日,弃市于渭城(咸阳)。

丙吉丙光卿

丙吉(?~前55年)字光卿,西汉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自幼学习律令,曾任鲁国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监(廷尉的高级佐官)。因涉案受株连,被罢官。后来调到长安任狱吏。宣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

冒险护皇子

汉武帝末年(前92年),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深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人受到株连。因这个狱案复杂,涉及的人又多,要增加办案人员。由于丙吉原来就担任过廷尉右监,所以这次被调到长安监狱来专管犯有巫蛊罪的犯人。

在狱中有一个刚生下才几个月的婴儿,是卫太子的孙儿,也是汉武帝的曾孙。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他很可怜这个无辜的孩子也要受牢狱之苦,也知道巫蛊案逼死卫太子,证据是不足的。胆大而心细的丙吉就暗中让两个比较宽厚谨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嘱咐他们把婴儿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睡,注意婴儿的冷暖。从此,他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由于狱中条件差,几个月的孩子在狱中多次得重病,每当病危时,多亏丙吉找狱医诊断,让人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转危为安。病后体弱的婴儿要营养品,丙吉总是用自己的钱买好送去,关照奶母精心照料孩子,这才使婴儿在狱中能吃饱穿暖并一天天长大。若是没有丙吉的关怀爱护,可怜的皇曾孙或许早就死在狱中了。

巫蛊之祸案,因证据不足拖了几年也没法结案。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既迷信又怕死的汉武帝又怀疑是有人在害他。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方士们又来捣鬼生事了。他们乘机对汉武帝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的象征。”汉武帝听了这些不法方士的鬼话后,就派人带着诏书要进长安的各个监狱去进行搜查,若查不到要找的人,就把关在监狱中的男女老少统统杀光,以此对太子一门斩尽杀绝,免生后患。使臣晚上到了长安监狱要进去搜查,丙吉大义凛然。立即关闭监狱门,不准使者进去搜查,还对使者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又可怜的皇曾孙。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的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啊!”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一直守到天亮,让使者无法进去。天亮了使者只好回去禀报并弹劾丙吉犯了阻挠公务罪。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醒悟并说:“这大概也是天命吧!”于是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囚一律免去死罪。这些死囚被赦免后对丙吉感恩戴德。丙吉不畏皇帝威严,甘冒风险,保全皇曾孙的美名享誉天下。

丙吉知道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总不是办法,就想让官府收养这个孩子。他请京兆尹(长安的最高长官)出面来办此事。但是,京兆尹胆小怕事,不敢答应。丙吉左右为难,不知把这个孩子送到何处去养育才好。出于无奈,丙吉只好再冒风险决定亲自来照顾这个孩子。由于孩子是在狱中长大的,体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给皇曾孙起名叫“病已”意即病已全好了,再也不会得病了。后来他了解到刘病已外婆家还有人,他就派人把孩子送到外婆家,由他们照顾,使病已顺利长大成人。

不敢夸功

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辅政。丙吉任大将军长史(高级佐官),因治政有方很受霍光器重,提拔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皇帝身边的大臣)。汉昭帝21岁就死了,无子,帝位虚悬(先立昌邑王刘贺,因淫乱,仅二十七天就被废)。丙吉从朝廷大局出发,向霍光推荐立刘病已为太子,继承皇帝位。他对霍光说:“皇曾孙刘病已寄养在民间,现年已十八、九岁了。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霍光同意他的意见,上书皇太后,立刘病已为皇帝。霍光派丙吉亲自去接回刘病已,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汉宣帝。

丙吉对刘病已在危难之中有养育呵护的大恩大德。现在刘病已当了皇帝,若是一般人就会把自己对皇帝的功德一天到晚挂在嘴边,并向皇帝伸手要官要权,甚至胡作非为了。但是一心为朝廷的丙吉,一贯为人深厚、在人前从不说起自已过去对皇帝的恩德。汉宣帝根本就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朝中的官员也搞不清楚他对皇帝到底有多大恩德。所以汉宣帝即位后,只给他封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丙吉依然对过去的事只字不提,毫无怨言地为国事尽心尽力。他这种有功德不自夸,仍能默默无闻尽忠的品德,令人钦佩。地节三年(前66年),汉宣帝册立皇太子,派丙吉去担任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他忠心耿耿地教育太子,得到宣帝的赏识。不久提升他为御史大夫。在霍氏家族阴谋夺权一事败露后,汉宣帝才亲掌朝政,丙吉任尚书(掌管皇帝的文书奏章),直接辅佐宣帝处理朝政。

丙吉对宣帝从未提起过当年狱中之事。但是,出乎意外的是,掖庭令(负责管理宫女的太监)收到一个名叫则的老宫女的上书,自陈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下令由掖庭令去询问则宫女。于是,则宫女就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掖庭令就把则宫女带到丙吉的府中,请丙吉证明此宫女说的功绩是否属实。丙吉还认识这个宫婢,她根本就不是喂养过皇帝的乳母。

丙吉指着宫婢说:“曾经让你照顾这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有时还打他,你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征卿才是对皇帝有恩的人。”这时丙吉才把这两个乳母在狱中,共同抚养皇曾孙的辛苦,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这样汉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难之际的救命恩人。汉宣帝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如此大的功德,平日却只字不提,真是难得的贤臣。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临到受封时,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让人把封印纽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这是宣帝怕丙吉病死,一定要在生前对他加封,以示对他的尊宠。但是,丙吉依然是那样的谦恭礼让,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辞谢对他的赏赐,谦虚地说:“我不能无功受禄,虚名受赏。”汉宣帝感动地说:“我对你进行封赏,是因为你对朝廷确实立有大功,而不是虚名。可是你却上书辞谢,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辞谢,就显得我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了。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太多的事,你尽管安心养病,少操劳,只要你把身体保养好了,其它一切事你就放心好了。”就这样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赏,从此,为朝廷更加尽忠尽职。

宽大为政

丙吉是从一个小狱吏而逐步提拔到丞相高位的。他一生兢兢业业,始终都在努力学习诗书礼经等儒家经典,深通治国之道。在他担任丞相的五年中,一直崇尚宽大,通事礼让,关怀爱护下属官员,使丞相府官员上下同心为朝廷尽职。丙吉对犯有错误的官员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总是尽量掩过扬善,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如在他的丞相府中,有一个椽史,犯有错误,不能再任职,丙吉不是粗暴地把他斥退罢官了事,而是让他采取请长假的办法离职,后来也没有再追究案情,使他比较体面的下台了。

有的人对丙吉的作法,不理解,就对丙吉说:“你身为汉丞相,对犯了错误的官员,为什么不加惩治呢?”丙吉回答说:“在朝廷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办事机构里,有人被立案审查,我觉得太丢人现眼了。”(他是从爱护官员出发,不同于包庇犯罪),从此以后对三公府中的官员犯罪不立案审查,这也是为了保护朝廷办事机构的权威所采取的措施。

丙吉不仅对下属官员掩过扬善,而且对身边的仆人也极为宽大,从不因小过而责难他们。这些仆人都被他宽宏大度的精神所感动,平时尽心尽力侍候丞相,急丞相之所急,想丞相之所想,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预想不到的作用。丙吉的一个马车夫,嗜酒如命,经常喝得醉熏熏,曾多次行为放荡大发酒疯。丙吉从未责怪他。有一次驾车送丙吉出门,这位马车夫又喝醉了,竟然趴在丞相的马车上呕吐起来了。西曹主吏(主管考察选拔丞相府官员)知道这件事后,就向丞相提出来要惩治和开除这个马车夫。没想到丙吉却说:“他是因为喝醉了酒才犯了错,现在若是把他开除了,以后这个马车夫还有什么地方会要他了。这次也只不过是吐脏了我车上的垫子而已,你宽大一点就算了吧!”于是这个马车夫没有被开除。车夫做梦也没想到丞相这么宽宏大度,所以非常感激,总想着要报答丞相。

正好这个马车夫是边境的人,很熟悉边境的有关情况,尤其懂得边境如遇敌寇入侵时,如何报警及送紧急文书等事项。

职责分明

有一天这个马车夫外出,看见从边境方向来了一个驿者,手里拿着赤白囊、带着紧急文告,匆匆忙忙地向宫门走去。他马上想到这是丞相管辖的国家大事,应为丞相效力。于是就跟着驿骑来到了皇宫的门卫处,他向驿者打听,边境上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当他知道边境上发生了敌寇入侵云中(今内蒙呼和浩特西)、代郡(今河北蔚县)的情报后,急忙回到丞相府,向丙吉报告了这个重要的军情,并且还向丙吉建议说:“据我了解敌寇入侵的边境地区,主要官员都是年老体弱的,他们无法胜任带兵打仗的重任。丞相应该事先物色好合适的边境长官,以免临时措手不及。”

丙吉对马车夫提供的情报非常重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立即召集东曹(主管任免高级官员),仔细地逐人逐条查阅边境长官的档案和边境其它的材料。傍晚,皇帝果然召见丞相、御史大夫,向他们通报了边境情况,询问他们敌寇所入侵边境的官吏情况。

丙吉因事先早有准备,所以回答得准确而清楚。可是御史大夫事先没有得到敌寇入侵边境的情报,丝毫也没有准备,被汉宣帝问得张口结舌,什么都回答不出来,结果受到皇帝的批评。相反的丙吉却受到了赞扬。当然,丙吉所以能知道敌寇入侵边郡的情报,并事先作好了准备,那就都是这位马车夫的功劳了。为此,丙吉感叹地说:“要能容纳各种人,他们都各有所长。假如不是马车夫先向我报告听到的情报,我怎么能知道呢?又怎么会得到皇帝的嘉勉呢?”通过这件事,丞相府中的官员都认识到,丙吉的宽宏大度不光是个人品德好,而且是为了朝廷。他的大度容人,使各种人都能发挥所长,在关键时刻为丞相建功立业作出了贡献。

丙吉身为汉丞相,协助皇帝抓根本,从而制定出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政方针来。丙吉就是一个抓根本而不困于具体琐事的贤相。有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正好遇上因清道(为皇帝外出清除道路,驱赶行人)而发生的群斗。死伤的人横七竖八的躺在路上。丙吉从那儿经过时却不闻不问。同行官员觉得很奇怪,又不敢问他,只得陪同往前走。走到另一个地方看见有人赶着一头牛,这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这时,丙吉却让车子停下来,派侍卫人员问赶牛的人:“你赶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

陪同官员觉得丞相莫明其妙,刚才在前面路上死伤了人都不闻不问,这会儿却对一头牛为什么喘气问个不休。于是壮着胆子对丙吉说:“丞相您是不是搞错了,您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问个没完。”

丙吉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百姓相斗而死伤了人,管这种事是长安令、京兆尹等官员的职责,应由他们派人去抓捕、审理。到年终丞相只负责考核他们的政绩是优还是劣。根据考核的结果奏明皇上对他们进行奖赏或惩罚就是了。作为一个当朝丞相,不应该亲自管一些不该自己去管的具体琐事,所以刚才路过群斗的现场,我就不加过问。奇怪的是,现在正是春令时节,天气不应该太热,我怕那头牛没走多少路就喘得那么厉害,是因为太热了。若是春令天就那么热,那是时令失调,不符合节气的征兆。气候反常对农作物和人都可能带来灾害。我身为丞相,是朝廷百官之首,我的职责就是要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只要是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都要负责争取预先搞清楚,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对牛喘气吐舌的现象就不能不亲自过问了。”

经过丙吉的说明,陪同官员都非常叹服丞相的贤明。在他任丞相期间,各级官员职责分明,上下有序,朝廷大政井井有条。中兴之主汉宣帝在这些良臣的辅佐下,国家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庶,广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良好,连刑狱案件都很少发生了,史称“昭宣中兴”。

五风三年(前55年),丙吉在临终前向皇帝推荐了三个人,他们先后继任丞相,都是非常称职的。所以汉宣帝一再称赞他善于识别人,又善于用人,是个难得的贤能丞相。

同类推荐
  • 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本书介绍了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尤其探索了他们成功的主观因素,对广大探索中的青少年大有裨益。
  • 养生鼻祖彭祖全传

    养生鼻祖彭祖全传

    本书人物主要选自历代《新城县志》《黎川县志》《建昌府志》《江西通志》以及历朝国史中所载可考人物,收录了上自唐末,下至1978年(中国史现代史段)的黎川历代本籍名人和客籍名人共667人。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3)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3)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三)》是《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系列之一,包括: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等。
  • 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朱棣最有谋

    朱棣最有谋

    本书带领读者从永乐皇帝朱棣跌宕起伏的一生中,领略他齐集一身的王霸之学、权谋之变,获得为人、处世、立功的经验与学问,练就自我保护、披荆斩棘的谋略和智慧。
热门推荐
  • 金笛龙魂记

    金笛龙魂记

    鸠占鹊巢,金笛一曲摄心魄;福祸相倚,借尸还魂仿哪吒!亲兄弟,心相连。与魔女,亦纠缠。身负绝学,仗剑天涯,何等潇洒!搅动天下的一池春水者必是有能为者,侠客乎,剑客乎,修罗乎
  • 变成初音的那点事

    变成初音的那点事

    miku已就绪,御坂美琴已就绪,夏娜已就绪,天依已就绪,露卡已就绪,双子已就绪,天依已就绪,大哥已就绪。黑岩射手即将完成就绪。那么,GO!GO!GO!这真是最棒的。
  • 天使的秘密

    天使的秘密

    前世,她是被神选中的下一届天使女王,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爱上了死神。为了他,她抛下天堂,放弃了女王的身份。却依旧被步步紧逼,最终,她为他而死“别难过,我会回来的。”这是她留下的最后的誓言。这一世十六年后,她夜夜噩梦,不知所措时,终于遇见了他。他暗自发誓“这次,谁也阻止不了我,你终会是我的”。
  • 以假乱真俏佳人

    以假乱真俏佳人

    她行骗江湖多年,却因一次逃亡误逃入他的车中,意外的闯入他的生活,从此逃不出他的世界,深陷其中,他的冷漠,他的脆弱,被她层层逼退,带领他走出那段阴霾,点燃了他一度灰暗的心境,汹涌而出的是内心温柔与热情,似远似近的游离,她甘之如怡。他温文如玉,远洋归来,机缘巧合邂逅机灵善良的她,内心深埋的情素随着与她的碰面而与日俱增,她清脆的笑声,深刻入他的心,他希望永远让她幸福快乐。一个外表冷俊,一个温文儒雅,两个家庭的背后牵扯出一个沉落的秘密。
  • 寻仙

    寻仙

    寻仙证道数十年前,他为求寻仙之路,放弃了自以为可以放弃的一切。数十年后,当他重游故地,蓦然回首,原来自己失去的是那么多,原来自己却还是那么在乎!只是,青少虽依旧,却物是人非。仙路漫漫,当他再次踏上那条寻仙之路,是否真能如愿,是否真能放下一切?是否已经放下一切?(根据同名网游“寻仙”改编!)
  • 最受你喜爱的友情故事(智慧背囊)

    最受你喜爱的友情故事(智慧背囊)

    关于友情,古诗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哲人说: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另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童年、少年、成年,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友情。友情,是更雨季的伞,严冬的炭,它以不求回报的热量,慢慢温暖我们的心灵。本书汇集了几百个友情故事,以友情告自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故事中体味友情,回忆友情,以一颗关怀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让友谊之花处处开放,使人类的大家庭更加和谐、美好。愿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新颖的版式、漂亮的配图带给你最与众不同的感受,助你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逆天成神

    逆天成神

    龙飞说:男人与女人之间靠睡觉,男人与男人之间靠钞票,国家与国家之间靠大炮,他的目标是:泡尽天下美女,聚敛天下财富,杀尽天下敌人,做尽天下坏事,他要让全世界都臣服在他脚下,要让世界的格局因他而改变。
  • 妖界异闻之杀神

    妖界异闻之杀神

    吾立于大地,以吾之魂,以吾之血,祭奠镇国妖鼎,至此,吾执剑天涯,踏上一条不归之路——杀神!
  • 萝莉女仆变公主

    萝莉女仆变公主

    萝莉米小粒的生活.....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推荐《穿越之水晶莲花》